高校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机制研究

2015-02-13 06:58:20韩立娟姜德辉张小忠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弘扬高校学生学术

韩立娟,姜德辉,张小忠

(1. 唐山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河北 唐山 063000;2. 唐山师范学院 社会科学部,河北 唐山 063000;3. 唐山师范学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 063000)

高校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机制研究

韩立娟1,姜德辉2,张小忠3

(1. 唐山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河北 唐山 063000;2. 唐山师范学院 社会科学部,河北 唐山 063000;3. 唐山师范学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 063000)

目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遭遇诸多困境。高校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应恪守践行并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线,且将其渗透于各科课堂教学和学术实践之中,强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建设,加强立法建设和阅读推广。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阅读推广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学习、生活中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力量源泉。高校作为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应加大研究优秀传统文化的力度,将莘莘学子吸引到建设复兴中的伟大民族、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工程中来。目前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境遇不容乐观,优化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机制,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遭遇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当今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大学生思想活跃易接受新鲜事物,由此他们受外来文化的冲击较大,导致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大打折扣。

(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遭遇的困境

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尚未占领精神文明建设的制高点,没能充分发挥其作为民族精神底色的重要作用。尤其给予我们警示的是,当代大学生缺乏对传统经典和民族节日的敬重,缺乏吸纳传统经典的整体氛围。

1. 缺乏对传统经典和民族节日的敬重

大学生缺乏对中国经典名著和典籍的系统了解和深度把握,缺乏对中国传统节日应有的敬重。如今大学生对《论语》《庄子》、唐诗宋词等经典很少顾及,系统研读过四大名著的寥寥无几。如中文系学生试讲《林黛玉进贾府》,却没有系统地研读过《红楼梦》,难以准确把握林黛玉的情绪变化和内心轨迹,无法从整体上把握林黛玉、王熙凤的性格命运;试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缺乏完整通读《水浒传》的过程,更没有读过《荡寇志》以及金圣叹等名家对《水浒传》的评价,捕捉林冲性格命运的变化过程便显得力不从心,难以在更深的层次上明确《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在《水浒传》中的独特价值和美学内涵。个别学生临近毕业在招聘期间试讲《秋水》,却对庄子的哲学观点一知半解,无法对《秋水》所蕴含的主旨进行正确的解读。

与此同时,在高校,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颇受学生青睐。而除夕、中秋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佳节却黯然逊色。除了追求新鲜好奇,高校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漠视可见一斑。“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遭受侵蚀,本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正在丧失,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等逐渐呈现出西化的趋势。盲目地崇洋媚外直接导致国内教育理念的偏差,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仅仅只是西方文化的引入与介绍,完全忽视了中国文化的推荐,这直接导致学生产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且最终导致很多学生形成错误的道德感和文化价值观。”[1]

2. 缺乏吸纳传统经典的社会氛围

高校缺乏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吸纳和实际应用,缺乏必要的社会氛围和学术风气,“我们的大学正在培养精致的功利主义者”[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诸如和谐、诚信、礼仪、仁爱、敬老、和善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消解,学生考试作弊、言行不雅、损人利己等不良行为时常见诸新闻媒体,有时甚至突破了起码的道德底线。而有的教师学术造假、科研经费挪用等现象,也损害了公众视野中的教师形象。根治道德失范,防止素质滑坡,有效吸纳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对症的一味良药。

高校学生不读书、不读传统经典典籍已成事实,社会上快餐式阅读、浅阅读流行,也直接影响到高校学生的读书取向和行为规范。教育界尚未出台关于青少年必读的经典书目,社会大众的全民阅读也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规保障机制,因此社会阅读氛围亟需优化。

(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遭遇困境的原因分析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遭遇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高校和学术研究机构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推广力度不够,传承并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机制存在问题,也缺乏必要的社会民众的有力支持和坚定恪守。

1. 缺乏整理挖掘、深度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高校是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健康成长发展的重要基地,由于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有效的整理挖掘和深度开发,直接影响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影响力。“国学热”的兴起,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可是高校学生很难明确国学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色,以及能够彰显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学术专著,遑论一般民众。与美国学生必读《圣经》《共产党宣言》等重要典籍相比,我们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整理还很不够,我国不乏著名高校和著名教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开掘和大力弘扬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2. 缺乏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机制

首先,高校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缺乏优良机制和文化建设。“当前大学制度的行政化与现代大学追求的‘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等理念很不和谐,行政化的制度体系孕育了‘副部级’、‘正厅级’之类的大学,这与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不协调。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等观念日益渗入大学校园,大学越来越像是‘教育工厂’而非先进文化和崇高思想的推进器。这些不和谐因素严重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3]而且,在高校的课程建设和专业发展上对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不够,既缺乏深层次系统的学术研究,也缺乏与学生工作、社会各界的沟通和交流,致使“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4],造成高校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问的少,能与教师就学术问题进行讨论、争辩的更少。由此观之,高校学生亟待提升的综合素养和亟需优化的言语行为是阻碍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潜在因素。

其次,高校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良好的社会氛围的支撑。传统优秀文化受到冷遇,“主要源于文化近代境遇的坎坷,现行文化教育的功利,消极因素的负面影响,教育者的文化断层”[5]。其原因“是综合性的,涉及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挤压、社会转型带来的文化断裂、应试教育的连锁反应、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社会功利思潮的影响、实用主义择业价值观、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不足、家长的认识不足和文化贮备不足等因素”[6]。而且,由于“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也必然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带来多样性。其中的商品交换原则就极容易侵蚀到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领域,引发见利忘义、权钱交易,导致国家意识、集体观念和无私奉献精神的减弱”[7]。因此,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生态环境,还要整合高校、政府、新闻媒体网络等众力,形成一个齐抓共管、协同合作的有效机制。

二、高校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机制建设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应紧紧抓住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机制建设这一核心枢纽,加大高校传承传统文化的学术影响力,从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师生社会实践等方面逐步优化传承传统文化的机制。

(一)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民族自信和文化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以中华文化繁荣为条件,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是根本,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和灵魂,从根本上决定了这种文化的阶级属性、政治本质和发展方向,对整个文化体系中的其他要素具有广泛的渗透力和影响力”[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高校师生端正自身言行、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的科学指南,也是引导整个社会形成正气候、发挥正能量的不二法宝,对于正确引导高校师生乃至社会大众的思想倾向、价值判断和行为规范,起着灯塔和火炬的作用。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师生培养民族自信和文化认同的现实需要,“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9]。引导高校师生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热爱民族文化,传承并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做起,呵护社会的道德、正义和良知,用丰硕的研究成果和丰富的社会实践证明优秀传统文化在塑造国民灵魂、改良社会风气方面的重要功能。

(二)将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各科课堂教学和学术实践之中

传承并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应渗透于高校各科课堂教学和学术实践之中。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学校教学和科研的灵魂。高校的学术影响力、核心竞争力不仅体现在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一流图书馆等物质文化方面,还主要体现在优异的教风和学风,民主和谐的氛围,以及师生员工清爽开朗的心态和团结进取的精神文化等方面。和谐的校园文化源于高校长远的办学规划和科学的培养目标,源于师生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一个学期乃至一个章节的学习目标和训练实践,源于一个宿舍、一个班级乃至全校的师生员工长久的行为积淀和学术养成。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开发和谐校园文化的乐土,只有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高校师生的日常生活和教学行为之中,才能从根本上扭转高校文化底蕴单薄、办学理念出现偏差的局面,抵制高校行政化的不良影响和师生中滋生蔓延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情绪,规范师生行为。因此,加大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设置,加强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师资力量,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是加强高校自身办学和促进学术发展的明智抉择。

(三)逐步优化高校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机制

1. 掀起读书热潮,强化书目建设

读书不仅是夯实知识、增进技能和提升能力的重要措施,也是强化思维、开阔视野和搜集有效信息的有力手段。掀起高校学生的读书热潮,不仅在于督促、启迪高校学生充实专业基础,更在于引领其了解社会、尽快适应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学生重要的精神资源和动力源泉,尽快出台科学、系统的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书目,对于提升高校学生的读书热情,催生其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战略意义。

2.发挥学术影响力,促进立法建设

除了教学和科研,高校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担负着培养合格人才、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发挥高校学术影响力,促进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立法建设,已提升到振兴民族精神、实现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在幼儿时期,着重培养幼儿的读书兴趣;在基础教育阶段,逐步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读书习惯;在大学阶段,注重学术引领和思想养成。只有建立科学、系统的旨在促进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法律法规,才能为高校学生以及社会大众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保驾护航,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学生以及社会大众有书不读、读而不思、思而不行的痼疾,引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走上健康成长、快速发展的轨道。

3. 建立健全阅读推广机构

高校应成立传承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阅读推广机构。高校图书馆聚集图书情报信息资源、专业人才和技术方面的优势,整合社会力量,在中宣部、文化部的领导下,成立专业的旨在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阅读推广机构。

同时,积极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倡导名师率先垂范。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认为,“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为实现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的梦想,“首先要建立一支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的教师队伍,即‘国际’教师,组建这样的队伍的措施是选配国内一流、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充实这支队伍,同时使全国优秀师资队伍做到资源共享”[10]。通过名师、大师效应提升高校的学术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不也乐乎?

[1] 向士旭.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5(1):114-118.

[2] 北大教授钱理群:北大等大学正培养利己主义者[EB/OL]. (2012-5-3)http://learning.sohu.com/20120503/n342218820.s html.

[3] 王一涛.和谐文化建设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的理念和实践——中国高教学会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2007学术年会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8(1):48-49.

[4] 刘德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1(8):93-94.

[5] 刘博识,隋立双.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2015(1):12-13.

[6] 孙正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述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9):106-107.

[7] 杨丽丽.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中国梦的实现[J].学理论, 2015(1):218-219.

[8] 刘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滋养[J]. 思想理论教育,2015(1):20-25.

[9] 人民网.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不断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EB/OL].(2014-5-25).http://gz. people.com.cn/n/2014/0525/c344102-21279788.html.

[10] 马英霞,张剑萍,刘艳萍.论提升我国高校核心竞争力[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79-81.

(责任编辑、校对:任翠香)

A Mechanism Analysis on Inheri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N Li-juan1, JIANG De-hui2, ZHANG Xiao-zhong3
(1. Journal Editorial Department,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China; 2. Division of Social Sciences,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China; 3. Department of Chinese,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China)

Nowadays,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encounters predica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mechanis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supposed to practice and cultivate the main lin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to permeate through classroom teaching and academic practice, to strengthen construction of books on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o reinforce legislative construction and to improve reading promotion syste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ocialist core value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ourse construction; reading promotion

G640

A

1009-9115(2015)06-0123-03

10.3969/j.issn.1009-9115.2015.06.033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5MK013),唐山师范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602)

2015-06-14

韩立娟(1964-),女,河北玉田人,教授,研究方向为政治学、校园文化建设。

猜你喜欢
弘扬高校学生学术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 07:57:44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16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中国博物馆(2019年2期)2019-12-07 05:40:44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商周刊(2019年2期)2019-02-20 01:14:22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48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雷锋(2015年9期)2015-12-14 06:29:00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学习月刊(2015年24期)2015-07-09 03:42:00
The Main Modes of Alternative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and Their Impact on Traditional Education
弘扬“最美” 打造精神家园
浙江人大(2014年2期)2014-03-11 20:16:41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