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丽
(北京师范大学 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北京 100875)
文化是汉语国际推广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及文化传播能力至关重要。孔子学院总部2012年颁布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应“掌握相关中华才艺,并能运用于教学实践”[1]。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赴海外实习前的面试选拔中,考核中华才艺已成为面试方和应试者的共识。大多数候选者都会在这一环节有所准备。同时,在各个培养院校和单位,中华才艺课程的设置也已十分普遍。总的来看,随着汉语国际推广的深入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发展,这些未来的国际汉语教师在中华才艺考核环节的表现逐年进步,不仅在认识上给予重视,在才艺水平及技巧上也有很大提高。但是,目前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中华才艺传授和提高的重要问题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本文拟从面试中的中华才艺考核环节表现出的主要问题入手,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相关培养设计及课程设置进行探索和反思。
首先,以实物或者技巧展示为主。应试者多能主动展示作品或者技巧,例如中国结、剪纸等实物,武术、书法、乐器、美术等技巧,水平高低不一。个别确实修习多年,技艺深厚,尤以音乐、舞蹈、武术、书法、美术等专业出身人士突出;亦不乏只会剪喜字就称懂得中华剪纸艺术、只会吹奏简单片段就号称掌握某种乐器者。其次,多种才艺结合。一般的应试者都表示自己会不止一门技艺,主要取决于其培养院校在中华才艺课程设置中的安排和个人爱好。比较普遍的是剪纸、中国结和书法,此外许多应试者表示会唱歌并勇于展示。还有中华烹饪、抖空竹、踢毽子、演讲、诗歌朗诵等多种才艺形式都曾经出现在面试现场。
首先,才艺泛而不精。很多人的才艺不仅远远不能称之为“art”(艺术),即使是“craft”(手工艺)也十分勉强。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才艺泛而不精、展示简单、理解浅薄。如被问及展示的是中国结中的哪一种,相当多人回答不出;如被问及某种菜制作的关键环节是什么,就会有人承认只是能做西红柿炒鸡蛋或者提供了饺子皮和馅的包饺子。当然,我们并非强调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中华才艺需要达到特别高深的境界,毕竟在海外他们多面临的是体验课的任务,更多需要的是介绍而不是传授。从“skill”(技术)的角度而言,自然是熟练为佳。但是,我们认为首要的是,即使是非常简单的才艺作品与展示,也应能体现出中华文化特有的美感。遗憾的是,不少人的作品相当粗糙。而有一部分应试者,虽然只是掌握了比较初级简单的技巧,却能细心揣摩认真练习,即使是简单展示也比较到位,表现出了提高的潜质。
其次,才艺内化不足。《标准》明确提出,教师应“能通过文化产品、文化习俗说明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交际规约、行为方式”[1]。海外用户亦多提出文化价值观与世界观的体验要求。但是,目前仅有少部分应试者能从才艺展开论述对中华文化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的理解。从这一角度深入考核,应试者是否用心学习与内化才艺的区别度十分明显。现在的情况是,应试者多为才艺而才艺,较少有人能将才艺内化为自身深刻的文化修养和体验。如有应试者颜体、柳体楷书都不能准确分辨,却号称习字多年。可以想象,他们能在海外向外国学生展示中华文化的内在深度与美感恐怕有限。
最后,从技术转向传播的深度不够,缺少与语言教学相结合的理念。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伦理观、世界观和审美观,重要的是让学生和听者了解和感受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2]。中华才艺以简单的形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形象直观,已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然而应试者比较缺乏的是如何通过才艺传播文化的技巧,主动与语言教学相结合的理念也不够深刻。一般应试者都表示会让学生模仿,除此以外,较少有其他想法。有这样一位面试者,她具备多项中华才艺,但先后参加了两次面试,均以失败告终。她自述第三次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在面试中除了直观展示了自己一对一教学、中国结、水墨熊猫、古筝、话剧演出和新疆舞的照片,同时也深入思考了如何把才艺元素和中国文化融入到汉语学习之中的策略,并在面试中有积极表现。有鉴于此,我们认为,这样的问题在培养过程中如能有意识地专门培养,不仅可以提升面试效果,也能提升学习者才艺的内化和深化。
长期以来,学界对于国际汉语教师的研究,较多集中于传统意义的对外汉语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随着对外汉语学科建设的发展和教学工作的中心向海外汉语国际推广的转型,汉语教师素质和能力的研究发生了重要的转变,亟需对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胜任力进行深入全面的探讨。毫无疑问,中华才艺是国际汉语教师非常具有特色的一项胜任特征。
为了更好的理解,在此有必要对“能力”和“胜任力”进行区分。“能力”(ability),一般指对某项任务或活动的现有成就水平,是已学会的知识和技能。知识和技能是能力的基础,但只有那些能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为能力[3]。所谓“胜任力”(competency)针对的是职业工作绩效,主要用完成任务本身的绩效来判断工作成就。影响工作绩效的因素除了能力外,还有各种环境条件和不可测的事件,所以能力是胜任力的先决条件,后者更复杂,更强调个体的潜在特征[4]。通过对胜任力的研究,学者普遍认为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不是识别何种能力素质是以往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而是识别何种能力是未来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就中华才艺而言,是一个从技术到演示(from skill to performance)的过程。最重要的已经不是掌握多少种才艺,而是培养未来的国际汉语教师具备展示才艺、传播才艺、与语言教学相结合的能力,并在工作中胜任。
我们以一位在墨西哥语言中心任教的教师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这位教师的学生都是成年人,学习以兴趣为主,性格也都非常热情开朗。针对成年人的特点,她选择了《茉莉花》《一封家书》《北京欢迎你》《甜蜜蜜》等中文歌曲,并且灵活穿插运用于教学。她还让学生以一封家书的形式给教师写信,进行自我介绍,并将这些信件张贴在教室内。这样的做法,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满足了其学习中的成就感,保持了学习兴趣。值得注意的是,这位教师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在第一年的国内培训中,接受了以胜任力为本位的培养模式的熏陶。如果国内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转变意识、提升认识,真正做到从岗位需求出发,以胜任力为核心,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将真正培养出适合当今汉语国际推广的优秀教师。
突出或精通一门才艺的应试者往往受到欢迎,用户方时有特殊需求如武术、书法甚至音乐等,在目前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中较难选拔出合适人才,不得不向其他专业人士寻求帮助。我们认为,面对这样小众的特殊人才的培养,从专业才艺人士中寻找适合成为语言教学者,也许比反过来更有效。当然,既然强调从岗位需求出发,那么分国别的培养也就必然成为趋势。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圈,具有不同的教育环境和理念,对汉语国际教育的需求,理应具有不同特点。事实上,我们已经清楚地感受到了这种强烈的需求倾向。如果能做到分国别的有针对性培养,必然会大大提高培养质量,教师的中华才艺胜任力也必然会大大加强。
有鉴于面试所反映的问题以及上述培养原则,笔者认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中华才艺的实际课程设置,应该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与其泛而不精,不如深入了解并掌握一到两门才艺。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应练习传播的方法与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面对其他才艺传播需求时,做到触类旁通;才能够自行学习与组织适当的活动,通过才艺进行语言教学、令学习者体验到中华文化独特的价值观与审美。
案例课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课程中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跨文化交际、课堂教学方面都有较多应用。我们认为中华才艺课程同样适合以案例的形式出现,直观生动,学生得以了解海外课堂真实需求,体验在跨文化背景下如何运用中华才艺。
中华才艺课程属于文化类课程。通过对大量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海外教学实习调研,发现海外用户对于教师的文化素养及文化课程的设置能力要求多种多样。其中有一些要求是我们在国内培养时未能关注到的,比如文化课程大纲的制定、教学计划的安排、与其他课程(包括非语言课程)的贯连等等。这些对于今后的文化类课程的设置与实施都是有益的帮助。有鉴于此,我们建议尽早建立基于海外教学实践的中华才艺课程建设资源库,进一步优化文化课程设置、提升培养质量。国内各培养单位应及时与输出单位协同合作,实时跟踪国际汉语教师在海外教学的实践,进而分国别整理、建立与文化教学相关的中华才艺案例资源库。一方面可以为设置课程提供参考和依据,一方面也可为任课教师提供教学资源与素材。这样的跟踪与调研也是对培养模式与培养质量的检验,有助于不断调整课程设置,提高培养质量,为汉语国际教育输送优秀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建议尽早组织专家编写通用的中华才艺专用教材。教材的内容不仅仅是讲授才艺本身,而且结合案例,讲授中华才艺与海外汉语推广相结合的理论、方法、手段。
目前的专业硕士培养基本形成了高校教师为主、整合各界资源的基本特色。根据教学反馈与学生评估,我们发现任课教师的胜任问题也开始凸现。有的课程在评估中不够理想,往往不是任课教师从业经验不足、准备不充分,而是教师本身没有针对学员需求的相关实践经历,故此难免针对性不佳。尽管国内各院校的培养单位都聘请了若干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和教师,但是他们传授的多是普通意义上的文化知识,对于如何帮助即将从事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学习者提高实际教学与工作中的跨文化水平,则显得准备不足。另外,就才艺课教师的实际专业知识结构来看,大部分教师都来自于艺术专业,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教学技能等专业素质的了解显得不足。那种以日常普适性的授课方式,来面对短时、针对性强、实践性突出的国际汉语教师的学习需求的做法,难免会产生偏颇。因此,寻求合适的才艺课教师,并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组织多方专家探讨才艺课程的设置及方案,将是当今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1]孔子学院总部.国际汉语教师标准[S].北京:2012.
[2]许嘉璐.第四届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论坛暨专业硕士培养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未刊)[R].北京:2012.
[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90-391.
[4]徐建平.教师胜任力模型与测评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