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成,崔映辉
(天津财经大学 人文学院,天津 300222)
沙博理英译《水浒传》道教词汇传译与文化传播
孙建成,崔映辉
(天津财经大学 人文学院,天津 300222)
从文化传播角度对《水浒传》沙译版本中道教称谓、道教法术用语、道教设施、道教观念等词汇翻译的个案分析来研究道教思想的传播。研究表明,沙译版水浒道教词汇的翻译很少做到文化等值、语用等值、语义等值,对道教文化在英语国家传播的作用微乎其微。故就这些道教术语的翻译提出了几种翻译方法。
水浒传英译;道教词汇;文化传播
目前,有关道教文化传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道教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传播、演变和影响以及对道教内涵的分析等方面[1-5]。翻译与道教文化结合,进而研究文化传播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就《水浒传》中由道教词汇翻译引起的文化传播进行个案研究。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尽显其中。因此,研究《水浒传》中道教词汇翻译对文化传播具有一定的意义。研究发现,沙博理对《水浒传》的许多翻译都脱离了原语文化内涵。他的翻译以目标语为中心,其中不乏以基督教词汇来代替道教词汇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爱德华·W·赛义德认为:“一个人离开自己的文化家园越远,越容易对其作出判断;整个世界同样如此,要想对世界获得真正的了解,从精神上对其加以疏远以及宽容之心,坦然接受一切是必要条件。同样,一个人只有在疏远与亲近二者达成同样的均衡,才能对自己以及异质文化作出合理的判断。”[6]沙博理的翻译正因为没有离开自己的文化才出现了很多误译之处,下文就道教词汇翻译的文化传播展开研究并提出几种解决策略。
道教贯穿了《水浒传》整个故事始终,所以其中道教词汇尤多,分为道教称谓、道教法术用语和道教观念词汇,现分别举例研究其翻译中文化的传播。
(一)道教称谓的翻译
称谓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相互称呼中既体现彼此关系,又体现称谓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水浒传》中出现了一些道教称谓,这些称谓的翻译可使目标语读者了解中国道教文化,从而起到文化传播作用。下文就道教称谓的翻译举例说明。
在第一回中,太子的哭声感动天庭,差遣太白金星下界。而此处太白金星译作“Great Star of White Gold”。此处翻译使用异化,强迫读者接受异国文化的特异之处,太白金星是道教的神仙之一,是玉皇大帝的特使,而这里的译文读者根本不能理解其中所蕴涵的道教文化内涵。
在第五十四回中,宋江派李逵和戴宗去请公孙胜,罗真人道:“弟子,你往日学的法术与高廉一般。吾今特授与汝‘五雷天心正法’。”
“Younger brother,” said the Luo the Sage, “the magic you’ve learned is the same as GaoLian’s. But now I’m going to teach you the Divine Method of Summoning the Five Thunderbolts.[7,p1632]
将罗真人译为“Luo the Sage”。“Sage”英文中为圣人的意思,而真人古代道教把修真得道成仙,洞悉宇宙和人生本原,真真正正觉悟的人称之为真人。此处译为sage在英文中也可以找到对应的能指。原语文化的“所指”在目标语文化中找到了对应的“能指”,读者在此译文中感受不到原语文化的特异之处。“弟子”译为“younger brother”不妥,此处是disciple之意,而brother是哥哥或弟弟,在汉语文化中有辈分之说,而此处译为brother跨了一辈,作者以译入语为出发点而非原语。
第四十二回中将“娘娘”译为“queen”,而“娘娘”在中国神话是“女神”之意。故此处有误译之嫌,原语形象所承载的喻意译语并没有传递到,容易让读者跨越到西方文化中。“星主”译为“Star lord”,而在英语中并无对应形象,译者将道家星宿译了出来,这在西方国家是没有的,读到此处读者就可以体会到不同于西方宗教的中国道教的特异之处。“天机星”译为“Occult Star”,而在第七十一回则译为“Tianji Star”。异质文化直接植入译语中,可使读者更好的理解原文,阅读更为流畅。笔者认为,道教专有词汇可多用异化,这样就不会背离翻译的初衷——文化交流。
(二)道教法术用语的翻译
道教以神仙崇拜为特征,神仙有各种超自然的能力,而修炼得道之人也通过法术拥有了超自然的能力,故说起道教,神奇的道教法术就不得不关注一下,如若翻译得当就会使目标语读者领略到道教文化的神奇之处,现举例说明。
“法术”在第四十二回中译为“magic”,而“法术”意义为“occult skill”,其在英文中意为“any art that invokes super natural powers”。汉语意为“道士巫婆等所用的画符念咒等骗人手法”,而道教中的法术远不止此内涵,故译文有偷换概念之嫌。“神行法”译为“magic method”,神行法本是用法术神速前行,此翻译泛化了神行法的范畴,淡化了原文的道教文化内涵。
第五十三回中将“炼丹”译为“refining cinnabar pills”,而在道教中炼丹分为内丹和外丹,内丹是道家人对气功的称呼,以修炼成仙而达到最终目的。外丹指道家通过各种秘法烧炼丹药,用来服食。此处简单译为外丹,缩小了原文中“炼丹”一词的概念。译文读者并不能准确接收到原文中所传达的道教文化内涵。
第四十二回中赵能道:“却又作怪,平地里卷起这阵恶风来!想是神明在里面,定嗔怪我们只管来照,因此起这阵恶风显应。”译文译作:
“That’s funny,” said ZhaoNeng. “How does an evil wind come out of nowhere? The spirit must be in there. Our torches probably annoyed it.”[7,p1258]
此处将“显应”漏译,而“显应”是道教词汇意即“显灵”,指神仙现出形象,发出声响或使人感到威力。若译出更显道教神仙之神秘感和威力。译者以译入语为中心,省略了译入语读者所不熟悉的现象和意境,避免了文化冲突并使译入语读者阅读流畅,但没有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
在第四十二回中将“甲马”译为“charm”,意即有魔力、用符咒之意,而此处文化背景是,古代“甲马”又称为纸马,据《清稗类钞·物品类》中“纸马”一节记载,“甲马”本来叫纸马,起源于唐朝,是手绘的彩色神像,因为上面的神像大多披甲骑马,所以又叫甲马。到了宋朝,雕版印刷普及,甲马成了五色套印的彩色印刷品,历经元明清三代而不衰。如今,甲马祭神的风俗,在内地已然式微,但是在台湾,这玩意儿一直长盛不衰,通常印制精美,论叠出售,供请神、驱鬼、添财、增寿等用,叫作“金纸”或“纸金”[8]。就音律来说,charm和甲马读音较为相似,而甲马和charm却有牵强对应之嫌,它们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色彩并不等值。
你因何夜来越墙而过,入来把斧劈我?若是我无道德,已被杀了。又杀了我一个道童!
Why did you come over the wall at night and hack me you’re your axes?”Luo asked. “If I weren’t possessed of virtue, you’d have killed me. And you murdered my novice.[7,p1620]
此处道德译为“virtue”,意为:社会意识形态、道德伦理。而在道教中意思是僧道修行的功夫、法术。译者误译了此处道德一词。译文和原文的文化内涵大相径庭,译文读者也不能理解此中真意,反而误解了原文的深层含义。对道教文化传播也如冲风之末。
在第五十三回中“护佑五雷天心正法”译为“theDivine Method of Summoning the Five Thunderbolts”,它是旧时道士们驱妖伏魔的法术。一般认为,成精作怪的妖物都会在某个时间被天雷劈,所以,“五雷天心正法”是道士们最有说服力、影响最大的法术。译者把异质文化形象及其蕴含的深层意思都译了出来,译文读者通过此译文可以感受到道教文化的神奇和博大。
“拜青词”译为“burn special prayers written on paper”。青词是道教举行斋醮(道教的祭祀仪式)时献给上天的奏章和祝文,也是道教经常使用的祭祀文字,道教认为青词是奏告太上老君的文书,南宋金允中曾做详细稽考,在《上清灵宝大法》卷二十四中指出:斋醮自始及终,皆备词关申,是高功措辞者。独青词乃斋主之情旨,高功之所据凭,科所谓誊词者也[9]。在斋醮的上启之后要宣读青词,以表达斋主建斋之心意,这就是道经中所谓的拜青词之意。道教斋醮最重拜青词,认为主行仪式的高功为通真达灵之道,如此则青词奏无不达。此处译者误解了拜青词之意,故误译了其文化内涵,没有做到语义等值,使译文读者与原作者之间的交流出现了障碍和沟壑。
“拜礼”译为“kowtow”准确传达了中国道教文化中拜礼的文化内涵。
(三)道教设施的翻译
每个宗教都有自己的宗教活动方式,道教也有自己的宗教活动方式,如醮、教坛、幡旗等。在目标读者对道教毫无了解的情况下,如何适当的翻译这些词汇并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便成了一大挑战。下面就道教设施词汇的翻译中文化的传播进行研究。
玄女之庙译为“Temple of the mystic queen”,整体来说译文传递了原语的文化内涵,唯一欠缺的是玄女娘娘的翻译较为牵强、生硬。更与道教文化格格不入,直接嵌入译语文化。而原语的所知和译入语的能指并不是等值的。
在第七十一回中,“我心中言欲建一罗天大醮,报答天地神明眷佑之恩”译为:
I am thinking of holding a great mass to thank the spirit of Heaven and Earth for their protective benevolence.[7,p2140]
醮译作mass而道教中醮远不止聚众这么简单。指道士为禳除灾祸所设的法场或道坛,目的在清净身心、维护地区安宁、祈福消灾等。醮坛内设有醮坛法器仪仗,如供器、法器、幢幡、圭简、法尺、法剑、法印、令牌、禁板、手炉等。法师进行祝颂偈咒、分灯、进表、步罡踏斗、五供、化坛卷帘、礼斗法会等多种仪式。醮,祭也[10]。《礼祭法》曰:“燔台于泰山,祭天也。”这种祭坛就是在平坦的地方,用土筑起的高台。故此处有误译之嫌,醮所含的文化内涵远没有mass那么简单。也没有准确传播源语言的道教文化[11]。
(四)道教观念词汇的翻译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思想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这在《水浒传》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译者若能把这些词汇翻译得恰到好处,道教文化就会在翻译中得到不知不觉的传播。下面从文化传播角度就沙译版《水浒传》中道教观念词汇的翻译进行研究。
相生相克之理译为“the law of harmony”,土克水之义译为“earth conquers water”,金克木之义译为“metal conquers wood”,火克金之义译为“fire conquers metal”,水克火之义译为“water conquers fire”,木克土之义译为“wood conquers earth”。
“相克”为五行学说术语。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排斥的关系。而“conquer”为“征服、克服之意”与原作者想表达之意及原作的道教文化背景略有偏颇。在《黄帝内经》中将“克”译为“restrain”比此译文更为合适。
太阳阵“crack the foe’s sun contingent”“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分四象,四象分八卦。”四象即:太阴、太阳、少阴、少阳。所以此处太阳译为sun为误译。sun只是客观存在之物--太阳,而并无道教中的太阳之意。译为“deploy the Taiyang formation”则更为合适。故阳象译为“solar system”也是误译。
“上天护佑,非人之能”译为“all of this was the work of Heaven”,没有将护佑这个词的宗教意味译出来,“护佑”意为保护保佑。指天上的神明无所不能的威力。而此处只是平铺直叙,并无突出强调神与凡人对比之意。没有将原文中的文化色彩译出来,语义不等值,文化传播也微乎其微。
第七十一回中“我心中欲建一罗天大醮,报答天地神明眷佑之恩。一则祈保众兄弟身心安乐……”译为:
I am thinking of holding a great mass to thank the spirit of Heaven and Earth for their protective benevolence. we should pray first that they continue to preserve our health and security…[7,p2140]
“祈”译为“pray”,pray为基督教中的祈祷,而道教中的“祈”则和“pray”非对应之意。故此处有文化强加之嫌。
“三则上荐晁天王早生天界,世世生生再得相见。”
Third that Chaogai’s ghost may soon become a spirit in heaven so that in later reincarnations we may meet again.[7,p2140]
道教的轮回思想与西方宗教的思想不同,而这里“reinncarnations”一词则生动体现了道教的生生世世轮回之说,也给译语读者准确的传递了原语的道教文化。
共一百八人,上符天数,下合人心。
There are now one hundred and eight of us,which conforms to the number ordained by Heaven and is pleasing to the hearts of men.[7,p2162]
“天数”指上天安排的命运,而此处译为“the number ordained by Heaven”运用了直译,对原文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有一定的误解。这样目标读者在读译文时也感受不到原文所有的神秘道教文化色彩。“道教认为天界有三十六重,把神仙居住的府邸分为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等,从而使三十六、七十二这两个数字具有与天相符,应天而生的神秘意蕴。”[12]
本文就《水浒传》中道教词汇的翻译,文化传播的误译之处提出了几种解决策略。一是替换法,即找目标语文化中与之有相同语用作用的词替换,如弟子,可替换为:student或pupil。二是汉语拼音加注释法,即直接引入汉语拼音,然后加脚注或在文后加注。如,因阳、少阴、少阳、太阳、卦等道教词汇的翻译。三是增定语法,把每个道教词汇前都加Taoist这样译文读者就会理解到是道教的词汇,如醮,译文中把其译为mass,如前面加Taoist,译文读起来就大不相同,译语读者就想Taoist mass是一种道教宗教活动,不只是简单聚众。这样既忠实于原文又传递了原文的文化内涵。
[1] 许永璋.道教在东南亚的传播和演变[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5(3):76-80.
[2] 张谷.论道家道教思想在日本近世的传播和影响[J].广西社会科学,2011(5):39-43.
[3] 许永璋.论道教在越南的传播和影响[J].史学月刊,2002(7): 101-106.
[4] 刘伟.论高句丽道教的传播及其道的内涵[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1):21-23.
[5] 李蕊芹,徐永强.近30年《水浒传》与道教研究述略[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35-139.
[6] 爱德华·W·赛义德.赛义德自选集[M].谢少波,韩刚,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331-332.
[7] 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M].沙博理,译.上海:外文出版社, 2006.
[8] 徐珂.清稗类钞·物品类[M].上海:中华书局,1984:537.
[9] 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EB/OL].http://www.03964.com/read/ 7cf5661036452e1922775fc7.html,2015-02-03.
[10] 徐复.广雅诂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273.
[11] 赖宗贤.台湾的醮祭与符咒[J].宗教学研究,1998(1):18-28.
[12] 郭尚珍,李娟.从天罡地煞看《水浒传》的道教色彩[J].水浒争鸣,2006(9):209-219.
(责任编辑、校对:朱 燕)
The Taoist Words and Culture Transmission in Sapiro’s Version of Outlaws of the Marsh
SUN Jian-cheng, CUI Ying-hui
(School of Humanities, Tianji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Tianjin 300222, China)
The paper studies the transmission of Taoism, through the translation of Taoist words in a cultural transmission perspective, such as Taoist appellation, Taoist magic arts, Taoist facilities, Taoist ideology words to study the spread of Taoist thought.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translation of Taoist words in Outlaws of the Marsh seldom achieves culture equivalent, pragmatic equivalent and semantic equivalent. So it does little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Taoist culture 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Therefore, several translation methods of Taoist words are put forward.
English translation of Outlaws of the Marsh; Taoist words; culture transmission
H315.9
A
1009-9115(2015)06-0034-04
10.3969/j.issn.1009-9115.2015.06.009
2015-04-06
孙建成(1960-),男,河北张家口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典籍英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