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与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基于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2015-02-13 06:44:54泉,徐
关键词:社会性同伴亲子

况 泉,徐 东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2)

【教育学】

游戏与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基于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况 泉,徐 东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2)

在现代西方心理学流派中,精神分析学派是最重视游戏问题的一个流派。弗洛伊德和其他精神分析学派学家都提出了自己对游戏的不同观点。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对学前儿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心理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亲子游戏与亲子关系之间可以形成一种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环,儿童在同伴游戏中的角色扮演能够促进儿童认知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培养儿童自我控制的能力。此外,游戏是儿童释放攻击性驱力的最好途径,有助于儿童学会在与别人交往时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掌握友好的交往方式,从而使儿童形成良好的社会性行为。由此,从学前儿童的亲子交往、同伴交往、社会性行为三方面阐述了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精神分析学派;游戏;学前儿童社会性;亲子交往;同伴交往;社会性行为

游戏是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游戏。游戏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席勒曾说:“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所以首先必须得对游戏有充分的认识,才能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理解游戏对人的存在与发展的重要价值。

一、对游戏的认识

对游戏要有较深入的了解必须要了解其起源、特征与作用,才能从根源上认识到游戏的重要性。

1.游戏的起源

游戏是一种古老的而且普遍的人类活动,可以说游戏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出现的,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关于游戏的起源有以下四种说法:一是游戏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祭祀和巫术活动,它是先民祭祀祖先、祈祷神灵保佑、敬神、娱神的一种仪式;二是游戏起源于原始文化传递;三是游戏起源于劳动,劳动先于游戏;[1]5四是游戏起源于动物本能。游戏是与生俱来的,它能够帮助小动物适应未来的生活。游戏是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它具有重要的生物适应功能。[2]181

2.游戏的特征

黄人颂在他的《学前教育学》中指出游戏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特征:第一,从功能来看,游戏没有明确的结果和外在的目标,是一种自由的和不确定性的活动。第二,从过程来看,游戏是一种动态行为,通常是重复的、不完整的、夸张的或重组的。第三,从游戏者对游戏活动的评价来看,游戏活动是有机体放松愉悦的活动,它是快乐的、放松的。第四,从游戏活动结构来看,游戏活动是松散的,没有固定形式的一种活动。游戏者加入游戏或退出游戏都是随意、松散的,游戏的延续时间也没有固定的模式。[2]182心理学家卡劳斯在他的著作《游戏与人类》里通过对游戏的定义指出,从条件性看,游戏是有条件的活动。游戏的进行需要具备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或场所,否则游戏不能成立。从经济属性上看,游戏是一种非经济性活动。它不分贫富、权力地位高下,人人平等,也不制造财富和生产财物。因此应认识到,游戏不是“日常的”或“真实的”生活,它具有一定的虚构性和想象性,是一种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的活动。[3]4

3.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在身体方面,“儿童早期的探索和游戏对感觉和肌肉系统的生长、控制都有帮助”[4]27。儿童在游戏中动作的反复性和顺序性能够使儿童有效地建立产生动作的神经通路,促进儿童感官和肌肉系统的控制和成长,进而促进儿童身体生长发育和肢体动作与运动能力的发展。在认知方面,游戏影响儿童的认知理解。游戏和认知发展是相互作用的,游戏能够使儿童获得更加复杂和成熟的认知行为。而这种复杂、成熟的认知行为又会丰富游戏的内容和形式,从而最终促进儿童感官、思维、创造力等多方面认知能力的发展。在社会性方面,“游戏是一个练习成人生活中需要的社会技能的场所”[4]27。游戏是儿童学习社会角色、社会规则,了解社会文化、社会习俗的最初的非正规的舞台,因此它有助于儿童学习交往规则,掌握交往技能,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增强儿童的归属感以及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在情绪情感方面,游戏是儿童调节情绪的主要工具,可以使儿童有更多积极的情绪情感,帮助儿童消极情绪的转移与宣泄,学会面对与疏导自己的情绪,[5]187将恐惧和焦虑戏剧化,在游戏中体验和学习与别人交往的快乐。同时游戏使儿童更加了解自己,在游戏中体验到自我实现的快感。游戏为儿童认识他人、减少自我中心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在语言发展方面,游戏为儿童学习语言技能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场合,有助于儿童分享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想法,学会用语言描述事物、表达看法、解决冲突,使儿童学会接受或传达清晰、连贯的信息,进而促进儿童交往能力的发展。

二、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在现代西方心理学流派中,精神分析学派是最重视游戏问题的派别,认为人的冲动和欲望长期受压抑、找不到出路就会变成精神病的根源。因此,人需要为这些受压抑的冲动和欲望找到出路,且人们需要一个不受现实原则支配的、自由的、自主的个人天地或领域来解决矛盾和冲突。儿童潜意识里充满了与社会道德不符的原始冲动和欲望,这些欲望促使儿童积极活动寻求满足,形成儿童游戏的内驱力,而儿童游戏就是发泄潜意识中的能量,将受压抑的冲动发泄出来,使儿童保持愉快的情绪,从而有助于其健康人格的发展。[6]5

关于儿童游戏的观点是从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人格构成学说中派生出来的,他对游戏和儿童的人格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埃里克森发展了弗洛伊德关于“掌握”的思想,从“掌握”角度阐述了游戏理论。蒙尼格从消极的“宣泄”方面阐述了游戏理论。伯格从儿童在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一角度出发提出了关于游戏的角色选择理论。

三、游戏与学前儿童的社会性

游戏是儿童获取知识的基本活动形式。它对学前儿童的亲子交往、同伴交往、社会性行为以及学前儿童的规则意识、认知、自尊心等方面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1.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儿童的社会化就是儿童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他所处的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它主要表现在这三大方面:亲子交往、同伴交往、社会性行为。儿童的社会化的过程是其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它包括五个方面:基本生活技能教育、促进自我观念发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社会角色。[7]儿童的个性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社会化中实现的,通过一连串的角色培养和认定,使自我心理内容客观化、自我行为表现与社会规范渐趋一致。

2.游戏与学前儿童的亲子交往

弗洛伊德认为在童年期游戏可以帮助儿童释放因内驱力受社会压制而产生的紧张和压力,所以儿童会把现实生活中所经历的痛苦的体验变成游戏,通过游戏的形式将它释放出来。他认为这是一种“强迫重复”的现象,即事件的发生可能是由某种不愉快的紧张状态引起的,但是事件的发展方向是要消除紧张状态,达到避免不愉快或产生愉快的结果,所以“强迫重复”实际上是“唯乐原则”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在亲子交往的机制中,父母往往采用权力控制、撤除关爱和引导等行为强化的方式来实现对儿童行为的影响。行为强化是指父母在交往过程中,父母通过对儿童的不同反应来巩固或改变儿童的行为方式或态度习惯。[8]288当儿童犯错误或不听父母的话时,父母往往会对儿童采取权力控制以惩罚相威胁,以使儿童改变违反规则的行为。由于父母的强制再加上儿童生活的客观环境和儿童有限能力的限制,儿童并不能随心所欲地满足自己的愿望。现实的压抑与约束引起儿童的焦虑与不安,使其感觉无所适从,造成其情感、行为上的无能,感到事情是不可忍受的,感到自己的渺小与虚弱,因此他只有借助游戏进入一个虚拟的梦想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他可以逃避现实世界的强制和约束,将痛苦的经验展现出来,将不可忍受的事情变得可忍受、可控制,使自己转变为积极的掌控者。而“在人心中存在着一种趋向于实现唯乐原则的强烈倾向”[9]6,都在努力追求一种控制感。儿童通过游戏获得控制感,在游戏中辨别、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中什么是有效的和被允许的,从而转变自己的情绪,重新获得快乐。这也是唯乐原则在儿童游戏中的体现,“游戏能够满足儿童的愿望,使儿童掌握创伤事件,使受压抑的敌意的冲动得到发泄”[10]39。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期的愿望就是快快长成大人,做大人所能做的事情,这种愿望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儿童在游戏中寻找这种愿望的满足,在游戏中模仿成人的活动。体现在游戏中则表现为儿童常常模仿大人的口吻对自己的玩具发号施令,模仿大人的动作做事情,甚至穿戴大人的服饰进行游戏等行为。儿童的早期经验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与父母频繁而大量的亲子交往中习得。良好的亲子交往关系的建立离不开父母与孩子之间和谐的亲子游戏。在亲子游戏中父母不仅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教儿童学会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生活技能,也可以运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去引导儿童、鼓励儿童通过游戏表达自己的想法,表露自己的情绪。亲子游戏一方面可以使儿童感受到父母的关注与爱,与父母形成密切的情感联系;另一方面,儿童在游戏中的表现以及在游戏中获得的快乐又可以强化父母与孩子的情感,进一步推动游戏的发展,从而使亲子游戏与亲子关系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环。因此,儿童可以在游戏中大胆地表现自己想要长大的愿望,无需抑制现实中想要做却不能做的事情的冲动。和谐的亲子交往需要父母给予儿童高品质的爱,这种高品质的爱是个人心理健康及幸福的保障,它还有利于丰富儿童的早期经验。而早期经验的发展有助于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进而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3.游戏与学前儿童的同伴交往

游戏是儿童同伴交往的主要形式,为儿童的同伴交往提供了必要的场所和机会。同伴交往活动要求儿童具有发起、参与交往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具有对他人的态度、意图的敏感、表达与协调自己与他人的想法与行动的能力。此外,在同伴游戏中儿童往往扮演一定的角色。

首先,弗洛伊德认为,游戏中没有必要假设存在着这种特殊的“模仿本能”,因为没有情感驱力,就没有模仿。儿童在游戏中模仿谁、扮演什么角色是具有高度选择性的,而这种选择的依据是根据某种原则做出的。

其次,伯勒认为儿童的许多游戏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情绪原因。儿童对于角色的选择,往往是基于他们对于某个人(角色原型)的爱、尊敬、嫉妒或愤怒的感情,通过模仿那些他们所爱戴、尊敬的人,使儿童想“和成人一样”的愿望得到满足。例如在同伴游戏中经常可以看到儿童扮演的各种喜爱的角色,如国王、王后、仙女、超人、父亲、母亲、教师、医生、警察以及各种小动物等。儿童也会模仿使他们恐惧或害怕的人或事物,以此来征服恐惧,如坏人、怪兽、魔鬼等。在这些角色游戏中儿童为了逼真地扮演角色,他必须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情感,把自己放在角色的地位,从角色的角度看周围的事物。而儿童这种有意识地把自己的身份转化到其他各种身份的过程是儿童的中心化过程发展的表现,有利于儿童从他人角度看问题能力的发展。无论是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还是同伴扮演的角色,儿童通过在同伴游戏中仔细观察学习和积极探索自己或同伴所扮演的角色的特点,从而促进其认知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些体验加深了同伴间的情感交流,这都是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的表现。

再者,伯勒从儿童与成人(主要是母亲)关系发展的角度指出在儿童发展的后恋母阶段,即幼儿通过与伙伴共同参与的规则游戏,从外部的“超我”形象中获得独立。在这一阶段的这种规则游戏的作用在于培养自我控制的社会秩序,通过严格认真地执行游戏的规则,使儿童从外部的“超我”形象中获得自由。在这种规则游戏中,规则并不是事先制定的,而是儿童在游戏过程中制定的。这种制定过程给儿童提供了一个了解规则、了解规则制定的性质和特点的机会,这不仅使儿童学到了规则,还使其理解了规则的一般含义,因而也有助于儿童在与同伴参与规则游戏中学习社交和策略,使其社会行为向友好、积极的方向发展。

4.游戏与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行为

社会性行为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根据社会性行为的动机和目的,可以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两大类。精神分析学派中蒙尼格的“宣泄”理论从消极的“宣泄”方面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思想。这里的“宣泄”一词,专指攻击性行为或敌意的宣泄。

蒙尼格认为人生来就有一种攻击性倾向,这种攻击性倾向如果得不到发泄就会形成病症。如果提供一种合法的途径使这种攻击性驱力以对他人无害的方式得到释放,就可以减轻这种驱力而不致形成病症。他认为游戏的益处在于宣泄和降低焦虑,游戏是宣泄攻击性驱力的合法的、为社会所允许的途径。所以对于儿童来说,游戏则是其释放攻击性驱力的最好途径。而游戏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它为释放被抑制的攻击性提供了机会。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会感到焦虑、委屈与不满,当心中的情绪不能再控制时,则会采取游戏的方式将心中的情绪宣泄出来。具体表现为在游戏中愤怒地说话、大声地吼叫、疯狂地跑跳,对玩具发泄不满、摔打、破坏、乱扔等行为。而这些行为直到儿童将不满的情绪宣泄完时才会停止,进而慢慢恢复平静,再次恢复到欢乐的情绪中去。因此游戏是儿童的语言,是儿童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它为儿童提供了宣泄情绪的出口。儿童在游戏中逐渐学会将控制情绪的能力迁移到与别人的交往活动中,学会在与别人交往时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掌握友好的交往方式。这种能力的迁移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它使儿童把被压抑的欲望与心理能量转移到对社会有益的、有创造力的活动中。在游戏中,儿童不仅发展了其情感的强度和稳定性,而且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也发展了其自发性、幽默感和自我的积极情感。所以游戏是儿童情绪体验的“调节解码器”,也是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的“天然资源”。[11]

游戏是根源于“纯粹的人的本质”的活动,它与诸多机能的综合体“人性”直接相连。[12]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反映的正是整个的、有着自己的情绪情感、需要和动机的活生生的儿童。它强调要重视儿童的游戏和儿童的早期经验,强调游戏是重要的,是具有发展意义的活动。人们通过游戏可以更好地了解学前期儿童游戏的独特性。儿童在游戏中学会以自己的方式处理和解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而在游戏中发展自己的社会性。

[1] 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 徐光兴.儿童游戏疗法心理案例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4] 林德.在游戏中评价儿童[M].陈学峰,江泽菲,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 董旭花.幼儿园游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6] 毛颖梅.特殊儿童游戏治疗[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

[7] 鄢辉.游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9).

[8] 陈帼眉,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M].林尘,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10]刘焱.儿童游戏的当代理论与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11]曹中平,蒋欢.游戏功能的再认识——来自脑科学研究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5(Z1).

[12]石小英.多维视角下儿童游戏意义的解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3.

【责任编辑 冯自变】

1672-2035(2015)01-0125-04

G610

A

2014-10-08

况 泉(1989-),女,四川冕宁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研究生。

徐 东(1971-),男,四川岳池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

猜你喜欢
社会性同伴亲子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教育家(2022年17期)2022-04-23 22:21:35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寻找失散的同伴
嘿,这欢乐的日子!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从社会性弱势群体自身心理角度谈接受科技知识
社会性交互及其在三维虚拟学习环境中的实现
社会性软件在网上交互教学中的应用与分析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