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二题
——读唐诗札记

2015-02-13 06:45张承宗
铜仁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庾信全唐诗谢安

张承宗

( 苏州大学 社会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 )

李杜二题
——读唐诗札记

张承宗

( 苏州大学 社会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 )

李白对谢安的景仰,先出于对名士风流的仰慕,后出于对谢安安邦治国才能的景仰。他缅怀谢灵运,是喜欢他的儒、道、仙、佛兼而有之,找到了自我在文化上的异代知音。李白赞叹“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对唐诗创作影响很深。从历史的长河看,宋玉、庾信与杜甫,正是“萧条异代不同时”的三位诗人,他们都“风流儒雅”,都曾经有“江山故宅”,但都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社会动荡与家国之痛,因而产生深深的共鸣。

李白; 谢安; 谢灵运; 谢朓; 杜甫; 庾信

一、李白赋诗怀谢公

陈郡谢氏是东晋南朝时期的文化世族,人才辈出。其中文韬武略,事功最显著是东晋的谢安,是他指挥了淝水之战的胜利,促使东晋南朝这江左五朝在长江流域站稳了脚跟。南朝诗人谢灵运、谢脁,被称为“大谢”、“小谢”。李白缅怀这三位谢公,分别写下了不少诗篇,值得认真阅读。

(一)李白景仰谢安

李白对谢安的景仰,有一番演变的过程。

谢安在未出山前,高卧东山,携妓而游,传为风流雅事。《世说新语·识鉴》载:“谢公在东山畜妓。简文(司马昱)曰:‘安石必出,既与人同乐,亦不得不与人同忧。’”又同书《赏誉》载:“王右军(羲之)语刘尹(惔):‘故当共推安石。’刘尹曰:‘若安石东山志立,当与天下共推之。’”注引《续晋阳秋》曰:“初,安家于会稽上虞县,优游山林,六七年间,征召不至。虽弹奏相属,继以禁锢,而晏然不屑也。”

李白《东山吟》(《全唐诗》卷一六六)诗前小序云:“土山去江宁城二十五里,晋谢安携妓之所。”诗云:

携妓东山土,怅然悲谢安。

我妓今朝如花月,他妓古坟荒草寒。

白鸡梦后三百岁,洒酒浇君同所欢。

酣来自作青海舞,秋风吹落紫绮冠。

彼亦一时,此亦一时,

浩浩洪流之咏何必奇。

《世说新语·雅量》载,谢安与孙绰、王羲之等人乘船出海游玩,突然风急浪涌,孙、王等人神色惊慌。谢安却兴致正浓,吟啸不语。船夫因谢公“貌闲意说(悦),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又载:“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文度曰:‘晋阼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正是这种镇之以静的作风,使谢安在淝水之战中指挥若定。他派遣其弟谢石,其侄谢玄率领一支训练有素的精兵“北府兵”八万人,迎战前秦苻坚号称百万的大军,两军对阵于淮河、淝水之间,晋军以少胜多,大获全胜。当谢玄从淮上派信使来报捷时,谢安正和客人下围棋。看完信,默不作声,慢慢转向棋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淝水之战胜利后,谢安先是出镇广陵,驻军于邵伯,然后归老东山。南朝人王俭说:“江左风流宰相,唯有谢安。”①《南齐书》卷二三《王俭传》,第436页。这种雅人深致,怎能不叫李白敬佩呢!

安史之乱后,唐明皇之子永王璘,于天宝十五年(756)奉诏,领山南、岭南、黔中、江南四道节度使。十一月,璘至江陵,募士得数万,遂有窥江左意。十二月,引舟师东巡。李白随永王璘东巡,写下《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全唐诗》卷一六七),其第二首云:“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②永嘉五年(311年),石勒与王弥攻陷西晋首都洛阳,史称永嘉之乱。。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此时李白对谢安的景仰,已不是一般诗人的景仰,而是对谢安能安邦治国领军的景仰。

李白《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一诗(《全唐诗》卷一八〇),记录了他登临谢安墩的感慨。诗前小序曰:“此墩即晋太傅谢安与右军王羲之同登,超然有高世之志。余将营园其上,故作是诗也。”诗云:

晋室昔横溃,永嘉遂南奔。

沙尘何茫茫,龙虎斗朝昏。

胡马风汉草,天骄蹙中原。

哲匠感颓运,云鹏忽飞翻。

组练照楚国,旌旗连海门。

西秦百万众,戈甲如云屯。

投鞭可填江③西秦指前秦苻坚,战前苻坚曾扬言其军队之多,投鞭可填江,见《晋书·苻坚载记》。,一扫不足论。

皇运有返正,丑虏无遗魂。

谈笑遏横流,苍生望斯存④《世说新语·排调》载:谢安“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

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安墩。

凭览周地险,高标绝人喧。

相像东山姿,缅怀右军言。

梧桐识嘉树,蕙草留芳根。

白鹭映春洲,青龙见朝暾。

地古云物在,台倾禾黍繁。

我来酌清波,于此树名园。

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

李白还有一首《登梅冈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僧中孚》(《全唐诗》卷一八〇),诗云:

钟山抱金陵,霸气昔腾发。

天开帝王居,海色照宫阙。

群峰如逐鹿,奔走相驰突。

江水九道来,云端遥明没。

时迁大运去,龙虎势休歇。

我来属天清,登览穷楚越。

吾宗挺禅伯,特秀鸾凤骨。

众星罗青天,明者独有月。

冥居顺生理,草木不剪伐。

烟窗引蔷薇,石壁老野蕨。

吴风谢安屐,白足傲履袜。

几宿一下山,萧然忘干谒。

谈经演金偈,降鹤舞海雪。

时闻天香来,了与世事绝。

佳游不可得,春风惜远别。

赋诗留岩屏,千载庶不灭。

李白缅怀谢安,打算在谢安墩上营建自己的名园。待安史之乱平定后,“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也就是做一个功成不居的谢安,过上陶渊明那样的隐居生活。他赠族侄高座寺僧中孚诗中的“吴风谢安屐,白足傲履袜”,是说谢安的风度。谢安接到淝水之战的捷报时,正在下围棋。“棋毕,还内。过户限,心喜,不觉屐折齿。”又曰:“王述性急,当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怒掷于地。鸡子园转不止,便下以屐齿踏之。”[1]3114谢安的镇静与王述的性急所形成的强烈反差,是其性格差异的对比。南朝士人经常着屐,诗人谢灵运好游山玩水,常著木屐登山。他发明的登山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2]1775,人称“谢公屐”。“谢公屐”是对“谢安屐”的改进。全诗精神是嘱咐出家的后辈也要向谢安学习,才能“千载庶不灭”。李白晚年还有《夜下征虏亭》(《全唐诗》卷一八一),诗前小序记录古迹,引《丹阳记》:“亭是晋太安中征虏将军谢安所立,因以为名。”诗云:“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山花如绣颊,江山似流萤。”可见他对谢安的热爱与缅怀。永王璘失败后,李白受到牵连,流落在当涂,客死异乡。当涂人民建起了太白楼,作为对这位诗人的永久纪念。

(二)李白缅怀谢灵运

谢灵运比陶渊明小二十岁,但他只活了四十八岁。在陶渊明逝世五年后,谢灵运也就走完了他的人生。从寿命看他比陶渊明少活了十五年。陶、谢二人都生活于从东晋到南朝刘宋的朝代更替之时。陶渊明澹泊人生,早就辞官,隐居田园,寄情诗酒,开创了以描写田园生活为主的一代诗风。他“甲子不书义熙后”,甘愿做个隐逸之士。

谢灵运是东晋谢玄之孙,出身世族,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刘裕代晋,未被重用,常怀郁愤,故一生好佛,纵情山水。他在任永嘉太守时,一方面研讨佛理,一方面以其富艳的才华、精工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优美自然景色。其《初去郡》:“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都是描写景物的佳句。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谢灵运的山水诗,正是以雕琢刻画之风,替代平淡质朴之风的开始。谢灵运的游山玩水,是为了排遣政治上的失意。诗中往往渗入宗教的感情,流露出出世的意识。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诗》:“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他在描绘黄昏湖中风光变化的同时,透露了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李白晚年政治上失意,与谢灵运颇有同感。一个是出生于曾经辉煌过的六朝世族陈郡谢氏,一个是曾经出入过唐朝宫廷的有名大诗人。晚年的失落何其相似,怎么能不引起共鸣呢!

李白的《入彭蠡经松门观石镜缅怀谢康乐题诗书游览之志》(《全唐诗》卷一八一),标题中不用谢灵运之名,而用谢康乐,可见他对这位“康乐公”的尊重。诗云:

谢公之彭蠡,因此游松门。

余方窥石镜,兼得穷江源。

将欲继风雅,岂徒清心魂。

前赏逾所见,后来道空存。

况属临泛美,而无洲渚喧。

漾水向东去,漳流直南奔。

空濛三川夕,回合千里昏。

青桂隐遥月,绿枫鸣愁猿。

水碧或可采,金精秘莫论。

吾将学仙去,冀与琴高言。

此诗一作《过彭蠡湖》,诗云:

谢公入彭蠡,因此游松门。

余方窥石镜,兼得穷江源。

前赏迹可见,后来道空存。

而欲继风雅,岂惟清心魂。

云海方助兴,波涛何足论。

青嶂忆遥月,绿萝鸣愁猿。

水碧或可采,金膏秘莫言。

余将振衣去,羽化出嚣烦。

李白向往的“学仙”、“羽化”,是仙道思想;而“道空存”、“清心魂”,又属佛道思想,是受谢灵运的影响。佛教在六朝时传播并扩大影响,曾借助于玄学清谈,支道林就是擅长于清谈的玄学名僧。当时僧人又称“道人”,道教人物则称“道士”。佛学与玄学融合为“禅”,后来发展为“禅宗”,其演变就在六朝隋唐时期。清人沈曾植曾将支道林与谢灵运加以比较,说:“支公模山范水,固已精妙绝伦;谢公卒章,多托玄思,风流祖述,正自一家。”又说:“支、谢皆禅玄互证,支喜言玄,谢喜言冥,此二公自得之趣。”[3]44李白的思想深处,是儒、道、仙、佛、侠等各种思想的混合交融。他景仰谢安,来自儒的敢于担当,道的善于隐退,侠的“该出手时就出手”,所以谢安能在淝水之战前果断出山,力挽狂澜,然后功成名退。他缅怀谢灵运,是喜欢他的儒、道、仙、佛兼而有之。

(三)李白心仪谢脁

谢脁,字玄晖,为谢安兄谢据的玄孙,谢灵运的族子,故人称“小谢”。他的诗受谢灵运影响较大,以描写山水景物最为出色。他吸收了谢灵运细致观察、逼真描写自然的特点,又在对山水景物的刻画中渗透了自己的感情,诗风清新秀发,在山水诗的发展上前进了一步。

谢脁的代表作《晚登三山海望京邑》,写他赴宣州太守任时,傍晚离建康,登长江南岸三山,回首眺望京城美景,“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全诗结构严谨,感情真挚,词语精警工丽。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全唐诗》卷一六六)云: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谢脁的诗,动静结合,非常巧妙。“余霞散成绮”的绚烂繁华,不仅是写自然界,更是暗喻人世间。“澄江静如练”,同样不仅仅是写江水的静,而是写人心里的平静如水。江水日夜流,流水奔腾,始终在喧嚣之中。只有平静的心境,才能感悟江水日夜流淌的平静,这是动中有静。人也可以闹中取静,正如陶渊明的诗:“结庐人境上,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全唐诗》卷一七七)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云是李白的朋友,时任宣州秘书省校书郎,李白认为其文章有建安风骨。这天,李白要离开宣州,李云在谢脁楼为他饯行。饮酒之中,李白诗兴大发,一气呵成,毫无半点掩饰,将心中的烦闷及愤烈一腔倒出,唱出了这首千古绝唱。从诗中“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可见谢脁的“清发”诗风,对李白影响很深。接下去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又是何等豪放。接下去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更是宣泄感情的名句,在我国几乎人人会诵,家喻户晓。结尾“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将人生的不得意,落魄潦倒而自暴自弃,写得如此轻松美丽,随心所欲,正是超凡脱俗,快成神仙了。这就是“诗仙”李白,除了他,又有谁能写出这样的诗句呢!晚年,李白又写出了《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全唐诗》卷一八〇),诗云: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此诗堪称尽得“小谢”诗风“清发”之气,已融入了他自己的诗中。李白生前缅怀谢安、谢尚、谢脁等人的诗,还有《谢公亭》、《夜泊牛渚怀古》及《姑孰十咏》中的《谢公宅》等。

李白赞叹“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对唐诗创作影响很深。如杜牧《怀紫阁山》(《全唐诗》卷五二七)云:

学他趋世少深机,紫阁青霄半掩扉。

山路远怀王子晋①王子晋,《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本纪》载:“ 幸嵩山,过王子晋庙。”同书卷二三《礼仪志三》载:“王子晋为升仙太子,别为立庙。”,诗家长忆谢玄晖。

百年不肯疏荣辱,双鬓终应老是非。

人道青山归去好,青山曾有几人归。

杜牧诗开头讲的“学他趋世少深机”,就是讲诗人要有平淡心。只有具有一颗平淡心的诗人,才能写出“澄江静如练”这样的佳句。除杜牧外,唐代诗人思念谢玄晖的诗还有不少,如:

刘长卿《送柳使君赴袁州》(《全唐诗》卷一五一):“宜阳出守新恩至,京口因家始愿违。五柳闭门高士去,三苗按节远人归。月明江路闻猿断,花暗山城见吏稀。惟有郡斋窗里岫,朝朝空对谢玄晖。”

钱起《寄郢州郎士元使君》(《全唐诗》卷二三七):“龙节知无事,江城不掩扉。诗传过客远,书到故人稀。坐啸看潮起,行春送雁归。望舒三五夜,思尽谢玄晖。”

韩翃《送李侍御归宣州使幕》(《全唐诗》卷二四四),诗云:“春早东江外,翩翩北路归。官齐魏公子,身逐谢玄晖。山色随行骑,莺声傍客衣。主人池上酌,携手暮花飞。”又《送客还江东》(《全唐诗》卷二四五):“不妨高卧顺流归,五两行看扫翠微。鼯鼠夜喧孤枕近,鵁鶄晓避客船飞。一壶先醉桃枝簟,百和初熏苎布衣。君到新林江口泊,吟诗应赏谢玄晖。”

秦系《即事奉呈郎中韦使君》(《全唐诗》卷二六〇)题下注:“时系试秘书省校书郎。”诗云:“久卧云间已息机,青袍忽着狎鸥飞。诗兴到来无一事,郡中今有谢玄晖。”

耿湋《春日题苗发竹亭》(《全唐诗》卷二六八):“春亭及策上,郎吏谢玄晖。闲咏疏篁近,高眠远岫微。偏宜留野客,暂得解朝衣。犹忆东溪里,雷云掩故扉。”又《贺李观察祷河神降雨》(《全唐诗》卷二六九):“质明斋祭北风微,驺驭千群拥庙扉。玉帛纔敷云淡淡,笙镛未撤雨霏霏。路边五稼添膏长,河上双旌带湿归。若出敬亭山下作,何人敢和谢玄晖。”

崔峒《登润州芙蓉楼》(《全唐诗》卷二九四):“上古人何在,东流水不归。往来潮有信,朝暮事成非。烟树临沙静,云帆入海稀。郡楼多逸兴,良牧谢玄晖。”

权德舆《富阳陆路》(《全唐诗》卷三二五):“又入乱峰去,远程殊未归。烟萝迷客路,山果落征衣。敧石临清浅,晴云出翠微。渔潭明夜泊,心忆谢玄晖。”

白居易《宣州崔大夫合老忽以近诗数十首见示吟讽之下窃有所喜因成长句寄题郡斋》(《全唐诗》卷四五八)云:“谢玄晖殁吟声寝,郡阁寥寥笔砚闲。无复新诗题壁上,虚教远岫列窗间①原注:“谢宣城《郡内》诗云:‘窗中列远岫。’”。”又云:“忽惊歌雪今朝至,必恐文星昨夜还。再喜宣城章句动,飞觞遥贺敬亭山②原注:“谢又有《题敬亭山》诗,并见《文选》中。”。”

曹邺《代谢玄晖新亭送范零陵》(《全唐诗》卷五九三):“楚水洪无际,沧茫接天涯。相看不能语,独鸟下江蓠。蓬子悉有恋,蓬根却无期。车轮不住,何必怨路岐。孟冬衣食薄,梦寐亦未遗。”

罗隐《寄前宣州窦常侍》《全唐诗》卷六六三):“往年西谒谢玄晖,樽酒留欢醉始归。曲槛柳浓莺未老,小园花暖蜨初飞。喷香瑞兽金三尺,舞雪佳人玉一围。今日乱罹寻不得,满蓑风雨钓鱼矶。”

郑谷《高蟾先辈以诗笔相示抒成寄酬》《全唐诗》卷六七五):“张生故国三千里,知者唯应杜紫微③原注:“杜牧舍人赠张祐处士云: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君有君恩秋后叶④原注:“蟾有《后宫词》云:‘君恩秋后叶,日日向人疏。’”,可能更羡谢玄晖。”

以上列举诗篇中,无论作者是谁,诗句“令人长忆谢玄晖”、“诗家长忆谢玄晖”、“朝朝空对谢玄晖”、“思尽谢玄晖”、“身逐谢玄晖”及“吟诗应赏谢玄晖”、“可能更羡谢玄晖”;或者借“郡中今有谢玄晖”、“良牧谢玄晖”、“郎吏谢玄晖”及“何人敢和谢玄晖”、“往年西谒谢玄晖”等来作比喻,都说明这些唐代诗人“心忆谢玄晖”。白居易的“谢玄晖殁吟声寝”及“再喜宣城章句动”,更是希望谢玄晖能起死回生,再现风采。尽管其意境有深浅、高低、远近之不同,手法有明喻、暗喻、借喻之不同,但都说明这些诗人对谢宣城的热爱。记得卞孝萱先生身前曾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给我印象很深。今天重读这些唐诗,更感到这些唐代诗人的谦虚。他们向六朝诗人学习,从中吸收营养,所以才有唐诗的高度繁荣。今天我们搜寻唐诗中运用的六朝典故,弄清其确切含意,应该是一份继承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二、杜甫赋诗说庾信

杜甫评说庾信的诗,值得注意。其《春日忆李白》(《全唐诗》卷二二四)云: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李白比杜甫年长约十一岁,其文采风流,诗才之高,令杜甫叹服。他称李白“诗无敌”、“思不群”,都是说李白是个超凡脱俗的人物。李白的诗风,只有六朝时期的庾信之“清新”、鲍照之“俊逸”,差可比拟。杜甫的评说,不仅说明李白的诗风是继承了庾信与鲍照的优点,而且也是对六朝诗人庾信与鲍照的准确定位。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还是一个青年,他正在渭北的长安求取功名;李白当时正在江东漫游,已经是一个名满盛唐诗坛的大诗人。

鲍照,字明远,出身贫寒,生活于南朝前期宋、齐年间,曾做过临海王刘子顼的前军参军,掌书记。故世称鲍参军。后刘子顼作乱,鲍照在荆州(今湖北江陵)为乱军所杀。鲍照才秀人微,史不立传。《宋书》、《南史》并附于《临川烈武王道规传》后。鲍照的诗,境界较宽,富有社会意义。以将士远戍、烽火疆场为题材的边塞诗,是鲍照乐府诗的重要内容。这些诗不仅写出了边地的风物、战争的激烈,而且真切地表现了士卒的艰辛。对唐代诗人李白、高适、岑参、杜甫等,都有很大影响。杜甫以“俊逸鲍参军”称赞其诗风,并借以比拟李白,是很有见地的。

庾信,字子山,生活于南朝后期的梁、陈年间,早年随父庾肩吾出入于宫廷,善作宫体诗,风格华艳。同时还有徐摛、徐陵“父子在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既有盛才,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有一文,京都莫不传诵。”①《周书》卷四一《庾信传》,第733页。徐、庾体继承了《诗经》变风化雅的传统,反映了当时文人“好为新变,不拘旧体”②《梁书》卷三〇《徐摛传》,第446页。的创新精神。梁元帝时,庾信出使西魏,梁亡后被强留在关中。庾信因有文才,受到西魏与北周政权的优待,曾开府仪同三司,故称庾开府。庾信的诗风,由“绮艳”转为“鲜俪”[4]180-181。庾信“虽位望通显,常有乡关之思”③《周书》卷四一《庾信传》,第734页。,使他写出了《哀江南赋》这样苍劲沉郁的作品。史载陈朝“与周通好,南北流寓之士,各许还其旧国。陈氏乃请王褒及信等十数人。武帝(宇文邕)唯放王克、殷不害等,信及褒并惜而不遣”④《北史》卷八三《文苑·庾信传》,第2794页。。庾信及王褒,对北朝文学及书法产生很深的影响。庾信对南北文风和诗风的融合,起了积极的作用。杜甫在《春日忆李白》中,用“清新庾开府”来评说其诗风的变化。又在《戏为六绝句》(《全唐诗》卷二二七)之一云: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之四云: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也都是很有见地的,说明南朝时代的诗歌创作对唐诗发展有重要影响。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诗风的变化。南方诗歌的源头,在屈原、宋玉的《楚辞》;南朝齐、梁诗风的创新,也正是继承了屈、宋的传统。《楚辞》中的香草、美人,都是比喻。魏晋之际阮籍《咏怀诗》中的女子、嘉树,也都是借喻。在政治动荡的年代,不能明言君臣之际的事,那就只能打比方了。杜甫洞察南朝齐、梁诗风演变的意义,称“恐与齐梁作后尘”;对照唐朝后期社会与诗风的变化,直到五代十国时期出现的南唐诗风,都被杜甫不幸言中。

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其晚年的诗思想深沉。他在夔州(四川奉节白帝城)时,写下《咏怀古迹》五首(《全唐诗》卷二三〇),其第一首就是评说庾信,诗云: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⑤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武陵五溪蛮,皆盘瓠之后。盘瓠者,犬也,得高辛氏少女,生六男六女,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彩衣服,裁制皆有尾形。五溪的地理位置,在湖南辰州境内,正在夔州之南。五溪究竟是哪五条溪?《水经注》、《宋书》记载不一,此不赘述。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⑥原注:“庾信事周,年侵二毛,时有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

其第二首接着写宋玉,诗云: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杜甫为避安史之乱,自东北而西南,从他入蜀到打算出三峡,已经八个年头,漂泊的生活使他咏怀庾信与宋玉,遭遇相似而情景不同。当年,庾信被西魏军俘虏到关中后,再也没有回到江南,《哀江南赋》成了他晚年的绝唱。杜甫避安史之乱入蜀,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再也没有回到北方。从历史的长河看,宋玉、庾信与杜甫,正是“萧条异代不同时”的三位诗人,他们都“风流儒雅”,都曾经有“江山故宅”,但都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社会动荡与家国之痛。这些“古人”、“前人”与“今人”,处境是何其相似乃尔,怎能不引起诗人的共鸣呢!

附带说一下,晚唐诗人崔涂,字礼山,江南人,光启四年(888)进士,其《读庾信集》(《全唐诗》卷六七九)云:

四朝十帝尽风流,建业长安两醉游。

唯有一篇杨柳曲,江南江北为君愁。

按:此诗又见《全唐诗》卷七八五,作者为无名氏。起首的“四朝”,是实指南朝宋、齐、梁、陈;“十帝”是虚数,泛指南朝的帝王人数之多。作者眼见唐朝走向衰亡,读庾信的诗赋,不由得把建业与长安这两座都城联系起来,谱出一篇杨柳曲,诉说江南江北愁。此诗与韦庄“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的意境相似,可谓异曲同工。

[1] (宋)李昉,等,编.太平御览(卷 698)[Z].北京:中华书局,1960.

[2] (梁)沈约.宋书·谢灵运传(卷67)[Z].北京:中华书局,1974.

[3] 钱仲联,辑.海日楼札丛·海日楼题跋[Z].北京:中华书局,1962.

[4]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三三),转引自万绳楠.魏晋南北朝文化史[M].合肥:黄山书社,1989.

Discussion on Li Bai and Du Fu——After reading the Notes on Tang Poetry

ZHANG Chengzong
( College of Social Science,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006, China )

Li Bai admired Xie An not only because he was a famous intellectual but also his talent in administration. Li Bai recalled Xie Lingyun as a cultural bosom friend in different generation because he likes Xie's thoughts influenced by confucianism, taoism, immortals, and buddhism. Li Bai once highly praised “When I understand that the clear river is like white silk, I remember Xie Xuanhui (Xie Lingyun) for long” and Xie Lingyun had a great effect on Tang Poetry. In the long history, Song Yu, Yu Xing and Du Fu were three poets who were cultured, talented and refined and once had countries and houses, whereas they experienced unprecedented social unrests and pains from home and country in stagnant period of different dynasties.

Li Bai, Xie An, Xie Lingyun, Xie Tiao, Du Fu, Yu Xing

I206.6

A

1673-9639 (2015) 03-0012-07

(责任编辑 白俊骞)(责任校对 郭玲珍)(英文编辑 何历蓉)

2015-01-25

张承宗(1943-),江苏苏州人,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历史系教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中国魏晋南北朝研究会理事、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顾问,研究方向:中国史学史与魏晋南北朝史。

猜你喜欢
庾信全唐诗谢安
“东山”是指哪座山
220kV电流互感器故障分析及处理
庾信的“小园”之思
杜甫和庾信的隔世情怀
身教
《全唐诗》里的中秋节俗(节选)
徐安贞仕途与诗歌初探
叹乱世烽火,迷我江南归路
谢安下棋定军心
唐代筝曲的风格及其美学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