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医学院校开办非医专业的思考

2015-02-13 06:07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学科专业

李 静

(泸州医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

2012年3月,国家教育部出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要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从规模化扩张阶段转向内涵式发展阶段。那么在“内涵式发展”理念指引下,高校提升高等教育质量首先就有赖于高校对自身的合理定位,发挥优势学科专业,才能办出水平和特色,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国家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出合格的高层次人才。

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下,许多单科性院校为了争取学校能够升格更名,提升办学层次,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和和社会资源,采用开办新专业的方法来实现多学科发展,从而增加学科门类,以达到单科性院校向多科性院校发展的目的。但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以“全面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时代,许多单科性院校开办非特色学科专业,暴露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把视角指向了医学院校中开设的非医专业(本文所指的医学院校仅指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本科类医学院,校名多为“某医学院”或“某中医学院”),以此作为研究对象来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医学院校为何要开设非医专业

(一)适应高等教育扩招的需要

1999年,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大量需求,国家决定对我国高等教育实行扩招。为响应国家号召,全国各大高校都大幅增长招生规模。毫无疑问,扩招给高校带来了前所未有发展的机会,但也产生了有限的教育资源和“无限”的学生数量之间的矛盾,许多高校除了在自己的优势学科上扩大招生规模以外,也采取了新开专业的方法来跟上扩招脚步,以此来接纳更多的学生进入高校。这些新开专业多数是属于办学成本低,不需要特别精尖的专业前沿知识,能就学校已有教学资源开办起来。例如医学院校开办体育、英语、公共卫生管理、市场营销、应用心理学等可理可文的专业,这些专业与医学专业最大的区别在于:不需要精密的实验室仪器及设施配备。这样,医学院校就在不需要增加太多办学成本的情况下增开专业,适应了我国高等教育扩招的需要。

(二)促进高校升格更名的需要

在2012年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除军事学外,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被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2个学科门类。显然,医学院校属于单科性院校。就学院与大学的区分而言,在民国时期,1912年的《大学令》中规定:“大学以文、理二科为主;须符合下列条款之一方得名为大学:一、文、理二科并设者;二、文科兼法、商二科者;三、理科兼医、农、工三科或二科一科者。”而在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中,对我国高校学院和大学的学科专业设置标准做了详细规定:1.在人文学科(哲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科(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中,称为学院的应拥有1个以上学科门类作为主要学科,称为大学的应拥有3个以上学科门类作为主要学科。2.称为学院的其主要学科门类中应能覆盖该学科门类3个以上的专业;称为大学的其每个主要学科门类中的普通本科专业应能覆盖该学科门类3个以上的一级学科……从规定中可以看出,学院想要升格更名为大学,必须达到“学科门类”上的要求。而我国许多单科性院校往往都是“某学院”的校名,那么想要升格更名就必须增加学科门类,这也是医学院校开办非医专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获取更多教育资源的需要

当前我国政府教育部门对高校的教育事业费采用“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的拨款方式。其中确定综合定额的标准基本上是依据在校生数和生均成本……由此可见,高校在校生数量多少是与获取中央教育经费多少捆绑在一起的。那么高校为了获取更多的教育经费,采取新办专业的方法增加在校生人数,也是不难理解的。而对于医学院校来说,在医学专业上投入的办学成本肯定比非医专业高,尤其是许多医学所需的教学仪器设备都非常昂贵且有的不能重复使用,那通过扩大非医专业的招生规模获取更多教育经费,为医学专业的发展和建设提供资助,也是医学院校开办非医专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医学院校开设非医专业凸显的问题

(一)医学院校对非医专业的硬件配套设施不齐全

由于医学院校培养的学生是为“人”这一特殊性主体服务的,要求医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同时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实践操作,那么医学专业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就必须是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否则就无法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培养。由于医学学科的特殊性,医学院校肯定拥有大量的实验室以及设备,图书馆拥有丰富的医学藏书,医学生也有自己的专业实习基地。相较之下,对非医专业学生的硬件配套设施就被严重压缩,有的专业不仅没有实验室,就连图书馆藏书都无法满足学习需求,学生在实习时也没有专业的实习基地。这些不完善的硬件配套设施,对一个专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二)医学院校的非医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许多医学院校开设非医专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办学成本低:一是因为教育部对高校课程组成有相关的规定,即必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英语、计算机、体育的课程。二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和有限的医疗资源之间产生矛盾,如何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已经成为医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主题,那医学院校中肯定会涉及一些人文方面的课程,如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人际沟通等,非医专业多数就是利用这部分教师资源开办起来的。例如,多数医学院校开办了英语、市场营销、应用心理等非医专业。而一份成熟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所要求的教师队伍构成,仅医学院校中的教授非医学类课程的教师是很难达标的,这样,就使得非医专业不仅没有学科带头人,任课教师大部分也是临时召集的一批专业背景符合的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学术水平不高,加上学校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进行深入的培训,造成非医专业的教师力量薄弱,不仅对该专业建设无益,更无从谈起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三)非医专业学生自我效能感低

“自我效能感”由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首次提出。而自我效能感应用最广泛的概念是由斯塔科维奇和鲁森斯1998年针对组织行为学这一领域给出实用性更强的定义:“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一种确切的信念(或自信心),这种能力使自己在某个背景下为了成功地完成某项特定任务,能够调动起必须的动机、认知资源与一系列行动。”简单来说,自我效能感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特定任务的自信程度。在医学院校中,影响非医专业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是生源质量上的对比,非医专业学生的录取分数线肯定是低于医学专业的,且多数学生是属于调剂录取,非医专业学生所学专业多数不是自己的意愿。二是招生数量上的差异,百余人和千余人之间的对比,使非医专业的学生在心理上就处在了弱势。三是非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成熟使学生不能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多年教学实践的论证,是比较成熟的,而非医专业由于设立时间不长,课程设置多是以借鉴综合大学为主,但有限的教师资源并不能将所借鉴高校的课程全部承担,必然会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造。很常见的方法就是加入一些医学基础课程,实则对非医专业意义不大,但却导致有的学生数次考试不合格,严重影响了非医专业学生的自我认知度,进而使学生的自我认同度降低。这些实际情况都使非医专业学生产生一定的消极心理,对自己产生极大的不自信,进而自我效能感低下,影响学习和生活。

三、对医学院校开设非医专业的建议与思考

(一)学校要加强重视并加大经费投入

办学理念是一所高校发展的指导思想,那医学院校既然要开办非医专业,就必须要有办学理念上的转变。一要对非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合理定位,而不只是将其作为医学专业的附带品;二要结合自身优势来对非医专业办出特色,避免与其他高校的相同专业产生趋同化;三要对非医专业进行更多的宣传和政策上的倾斜,争取稳定的生源。另一方面,高校的教育经费是办学的重要保障,因此要加强对非医专业经费投入,将发展此专业所需的硬件设施建好。例如,拥有定点实习基地、完备图书馆相关书籍,建立所需的实践操作教室。

(二)加强师资队伍和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众所周知,高校最重要的职能是人才培养,而教师承载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因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在医学院校开办早期,承担人文社科课程的教师多数是由行政职务的老师转岗而来,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开设了专门的“两课”,这才使人文社科类的任课教师数量增长起来,即公共课老师,但却仍然大量缺乏专业老师。所以医学院校要办好非医专业,首先要引进相应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有经验的专业教师,建立起该专业完整的学科体系;其次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提升其学历层次和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同样要重视对非医专业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引进高素质的辅导员。因为在大学中与学生接触最频繁的就是辅导员,优秀辅导员的一言一行都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试想,当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产生不认同感时,辅导员如果能够及时进行开导,就能为学生指明方向。

(三)加强非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是高校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载体,因此医学院校要办好非医专业,必须要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一是要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参照综合性高校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对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不能在没有评估本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盲目照搬课程。二是要开设特色课程,在本校优势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要适宜非医专业的学科性质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便更好地实现非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三是要在充分调研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开设课程,因为师资相对薄弱,教学经费紧张,使老师接触本学科前沿研究的机会较之于医学专业要少,如果对本学科发展缺乏知识更新,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也会过于陈旧。

(四)加强对非医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

当前,界于国内国际的严峻政治形势,我国高校都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对于医学院校的非医专业的学生群体来说,除了进行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外,其专业思想教育更是不可忽视。一份调查报告中显示:非医专业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固,学习专业积极性低。学生们对于非医学专业的认可程度普遍偏低,部分学生纯粹是抱着转专业的目的而来。因此,专业思想教育能够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到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认识到学习本专业的意义所在,提高专业认知度,使他们坚定能够学好本专业的信心。开展专业思想教育可以从三方面来进行: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贯穿始终,将教学内容与专业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提升专业素质。二是邀请校外专家到校讲学,介绍本专业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及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由辅导员融合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将国家对当代大学生的期望与本专业学习对学生的要求融合在一起,使学生明白自己所学专业以后是能够对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认可,自然也就巩固了学生的专业思想。

(五)加强对非医专业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

大学和中小学的一个不同点,就是会开办各类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医学院校虽然有其特殊性,但也不例外。但对于医学院校的非医专业学生来说,应该根据专业特点为其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加之非医专业的学生人数本就不多,此时这些活动就可以让全体同学参与进来,使每个同学都有学习和锻炼的机会,那学生的综合能力就能得到很快提高,增加了非医专业学生的就业资本,无形中也增加了学生的专业自信,使同学提升专业认同度,激励学生学习。

四、总结与思考

在我国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时代,每所高校都应该根据自身的办学实力进行定位,参照高等学校类型的划分标准,明确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横向与纵向所处的位置,这样才能更好地确定办学思想、发展目标以及对学校发展作出前瞻性思考和规划。而医学院校既然已经开办了非医专业,就一定要重视其发展与建设。要根据经济社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及时进行课程设置的调整和师资力量的补充,为这些非医专业和学校本身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如果在医学院校中也能将非医专业办好办出特色,不仅能为学校由单科性院校升格为多科性院校提供可能性,为学校带来更多的教育资源,也能提升学校的整体竞争力和知名度。

[1]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料汇编·高等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367.

[2]陈厚丰.我国高校追求“大而全”和“升格热”的外部原因及应对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04(3):48.

[3]弗雷德·鲁森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218.

[4]唐洁.医科院校中非医学专业学生基本情况调查分析[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7(4):177-178.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学科专业
【学科新书导览】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