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校美育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2015-02-13 06:07石彦风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美育校园文化课程

石彦风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高校教育是国家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而高校美育应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德育、智育和体育之中,构成育人的教育系统。然而,在当前学校尤其是高校,与知识教育相比,美育已然存在“缺失之殇”,成为高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因此,客观地分析高校美育的现存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来构建当代高校美育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校美育的内涵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塑造完美人格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重要作用。如果高校缺少美育,则教育是不完整的。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在高校中,许多教育工作者对美育的重要性及内涵存在错误的认识,不是将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就是把美育与德育混为一谈,这势必影响了高校美育的构建,导致美育的功能弱化,不能发挥其美化人身心、提高精神境界、塑造完善人格及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作用。因此,必须对高校美育的内涵有清楚的了解。

现代高校美育具有多元综合结构的性质,它不仅仅是人们所说的“艺术教育”或“情感教育”,而是涵盖了对自然美、人的自身内容的教育,德育、智育、体育中美及美感等多方面的教育。它以情感活动为中介,通过多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审美情趣,以提高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净化人的身心,提升人的精神素质和文化素质。关于高校美育的概念,美学研究学者钟仕伦在其所编的《高校美育概论》中有其明确的表述:“高校美育是指利用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美的形态对高校学生进行情感净化、性情陶冶,并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的教育。”从表述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美育的内涵,同时认识到高校美育建设的重要性,其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艺术视角,让学生掌握美学的基本理论和艺术的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自己,从而达到完善完美人格的目的。

二、高校美育的现存问题分析

党和国家注重高素质人才培养,把德智体美作为衡量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维度。德智体一直以来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作为主流教育被倡导,并在多年的努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然而,美育尤其是高校美育却在逐渐地被忽视,被边缘化,当前高校美育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1.高校培养目标的“功利化”倾向

一方面,受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由于社会竞争激烈,高校面临着毕业生就业率问题压力巨大,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出现“功利化”倾向,更加侧重于对大学生专业技能和对促进就业具有更加直接影响的教育方面,而无暇顾及美育的发展,出现了高校专业技能教育“一家独大”,高校美育日渐边缘化的现象,这显然是不符合国家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当代青年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在自身培养目标上也出现“功利化”趋向,认为美育只是“奢侈品”活动,他们更多的精力放在更具有针对性的事情上。比如针对就业的压力,学生会更多地将精力放在专业技能和求职技能等方面的提升上,没有多余的精力去主动参加审美活动,造成大学生审美意识普遍缺失,人的情感、感性能力诸多方面遭遇限制甚至退化,大学精神危机严重。

2.高校美育的观念误区

当前高校美育实践存在三个误区:第一,把美育局限为艺术教育。艺术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传授艺术技能以培养受教育者特定的艺术能力。美育则通过更加广泛的审美活动以培养人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促使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美好的情感,其关注的是一种精神的熏染和培育,能够在更深的心灵面唤起人的创造天性和人格的和谐。所以,艺术教育只是美育的一个方面和手段,美育有着更宽泛的内涵和外延。第二,把美育等同于美学知识教育。美学知识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理论教育,是对知识和智力的传授与培养。它帮助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美学理论素养,却无法形成学生的审美能力,达不到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的效果。第三,把美育从属于德育。二者虽然有共通性,但还有本质的区别。德育体现的是理性,是对“礼”的教育,其自身有整套的道德标准,人们必须严格遵循,维护社会秩序,避免人与人的关系失序、失范、失礼是其主要目标,在教育方法上采用说服和劝诫,使受教育者更多地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美育体现感性,教育方法是培养人的审美趣味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目的让人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中,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去追寻美好的事物和情感,进而达到情感的升华、人性的和谐。

3.高校美育教师专业化建设不足

要建设好高校美育,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美育教师队伍是必要前提。然而,目前由于缺乏建立高校美育专业化教师队伍的保障机制,造成教师个人对美育开展动力不足,进而直接影响整个美育教师队伍建设进程。同时,高校缺乏对教师进行系统的美育培训,使教师自身缺乏美育意识和美育方法,不能及时将美育思想融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中,造成美育教学过程开展受阻,导致审美内容与审美形式的统一存在困难,从而影响整个美育过程和效果。因此,高校美育教师专业化建设不足,不但使美育课程的教学质量无法得到真正的保障,而且使高校美育在持续发展方面缺乏持续的动力,在整个校园环境下缺乏审美教育的氛围,从而使得高校美育开展存在现实的困难。

4.高校美育课程体系尚未完善

高校美育课程体系尚未完善,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普遍问题:第一,课程数量开设不足,美育公选课发挥作用不足。除了艺术院校和其他院校的艺术类专业外,很多高校几乎没有美育课程。虽然高校也开设了美育公选课,但课程数量较少,覆盖面不足,造成美育公选课发挥的作用欠佳。第二,课程形式较为传统,缺乏直观性、体验性课程。高校美育课程质量不高,沿承传统的课程模式,课程形式单调,教学方法常采用灌输式教育,课程内容陈旧,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审美需求,缺乏吸引力。第三,美育课程开设形式化,学生选修美育课程功利化。美育课程设置少,无法满足学生选修美育课程的需求,美育课程呈“形式化”,有些学生以选修学分为目的,对美育课程不重视,甚至反感,选修美育课程呈“功利化”。第四,缺乏向专业课程的融入与渗透。完善美育课程体系,应该将美育融入专业课程,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连,充分发挥美育功能,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养成。

5.校园文化活动美育功能难以发挥

校园文化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的客观存在,在高校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师生的价值观念、情感体验、人生信仰以及完整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因此,高校的校园文化在提高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审美人格的形成、文化气质的培养、审美实践的实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功能,校园文化的这种促进功能决定了校园文化“与生俱来”具有美育功能。然而,目前高校的校园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了高校美育的开展,主要表现为高校管理层引导的缺失造成校园文化美育功能缺位;美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缺位;大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素养提升存在瓶颈;校园文化活动等没有及时弥补美育由普通教育向专门教育转化造成的美育缺失的现象。

三、高校美育的应对策略分析

1.提高对高校美育建设的认识及重视程度

当前高校美育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反映出的突出原因就是人们对于高校美育观的认识不清,对美育的重要性及其内涵的认识存在很多不足和误区,为此必须提高对高校美育建设的认识及重视程度。首先,明确美育内涵,改变观念。正确的美育观念是美育实践成功的前提和保证,但当前高校明显存在着诸多美育观念误区,或把美育局限于艺术教育,或等同于美学知识教育,这些狭隘的美育观势必给美育实践带来很多问题。为此要改变观念,树立“大美育”观,革新以往狭隘的美育观,把美育拓展并渗透到各学科和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从而普及美育效果,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其次,加强对美育重要性的认识。在当今竞争加强的社会环境下,人们过多地追求物质、技术和功利,造成精神压力增大,这种压力同时反映在高校学生中,使部分学生因此导致心理失衡甚至走向自杀。在此情况下,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节人的感性和理性的平衡,促进人心灵的和谐,进而塑造完美人格,因而发挥着重要功能。高校领导者和教育者必须充分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切实把美育放到与德育、智育、体育同等的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加强高校美育教师专业化队伍建设

要建设好高校美育,必须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美育教师专业队伍。首先,建立高校美育专业化教师队伍的保障机制,为高校教师开展美育提供动力。要建立一支专业化的高校美育教师队伍,制度保障机制是必要前提,而高校在对教师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激励机制是一项核心内容和重要的保障机制。在教学评价体系中,向教师明确提出开展美育教育的重要性。从效价的角度,使教师了解美育在其教学评价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从期望值的角度,让教师了解开展美育的重要价值以及开展美育具有切实的可行性。从而,从制度上实现对教师开展美育的激励作用,为教师开展美育提供动力,推进美育教师专业化队伍建设。其次,对教师进行系统的美育培训。好的老师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积累,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通过对教师进行系统的美育培训,来提高教师的美学意识、美学修养和美学技能。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教师及时地将美育思想融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保证美育教学过程顺利开展,确保美育效果的实现。

3.推进高校美育课程体系建设

课堂教学是美育的根本途径和主要渠道,必须推进和加强美育课程体系建设,把美育课程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入高校的总体教育计划和教学计划。第一,加大美育课程的设置力度。基于高校美育课程现状,必须加大美育公选课程设置的力度,避免美育课程“形式化”,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必须将美育课程合法化,纳入公共必修课,实现感性教育和理性教育的结合。第二,创新课程模式,增加吸引力。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程形式上多开展电影赏析、纪录片播放等直观性教学形式,来提升课程内容的趣味性和形式新颖性。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积极运用实践体验法、环境熏陶法、情感共鸣法等,并通过在课程中增加校外参观等体验课程来促进美育课程的创新与发展。第三,在专业课程中渗透美育。为进一步完善美育课程体系,应该将美育融入专业课程,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连,充分发挥美育功能,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

4.挖掘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

首先,建设情意化的校园物质文化载体。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校园建筑、校园绿化、教学设施、学生活动场所、馆藏图书等,在大学校园物质文化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其情意化的特征。通过引导学生感受人文景观的经典艺术作品,体验作品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对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等具有突出的作用。其次,建设体验式的校园精神文化载体。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将强烈的文化色彩、生硬的道德要求、精神品质融入各种活动之中,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促进健康人格养成的自我修炼与自我实践。最后,建立人性化的校园制度文化载体。校园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的管理制度、措施及行为规范等,具有精确性、权威性、稳定性和导向性的特点。制度文化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可以遏制一些不良的思想、行为倾向的产生,保障学生的思想行为朝学校、社会、家庭所期望的方向发展,进而引导和规范学生的人格发展方向,对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判断是非标准的提高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钟仕伦.高校美育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金昕.当代高校美育新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3]张笑梅.当代高校美育的困境与出路[D].山东师范大学,2008(4).

[4]张瑜.高校美育的瓶颈及其突破分析[J].池州学院学报,2011(10).

[5]冯志英.论高校美育的构建[J].神州教育,2012(11).

[6]黄静.当代高校美育探讨[D].扬州大学,2008.

猜你喜欢
美育校园文化课程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