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箐 童美茹
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王箐童美茹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必然结果。作为人类的基本认知活动,隐喻普遍存在于人类的生活和学习中,对人类学习知识、拓展思维和理解事物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认知功能所受到的关注也日益增加。从隐喻的认知功能角度,对隐喻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及文化教学方面的应用进行探讨。
隐喻;认知功能;英语教学;应用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不再只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方式,而被看作是一种人类的基本认知活动,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束定芳 1998)。在人类日常的语言和交际活动中,到处都有隐喻的存在。Lakoff&Johnson(1980)认为,“隐喻的使用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在人类活动的语言交际、思考活动和日常行为系统中,从根本上对其进行分析也具有隐喻性”。Richards(1936)认为,“Metaphor is the omnipresent principle of language(隐喻是语言最为基本的原理)”。也就是说,人类通过某一种事物来感受、思考另一个事物,这也是一种隐喻的过程。
1980年,隐喻的认知功能研究被提升到新的高度,Lakoff&Johnson在其合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指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人们感知世界、认识世界,对周围世界进行概念化的手段。隐喻无处不在,它不仅存在于人类的语言活动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的思维活动和行为活动中。所以,人类思维活动和行为活动的概念系统从本质上说是隐喻性的”。由此可知,隐喻是人类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语言活动,是人类在认识世界、体验事物时产生的必然结果。此外,隐喻具有存在的普遍性及认知性,并深深根植于人类的思维和行动中。
学生学习英语即非母语语言的过程是了解一种新事物的过程,英语学习包括听、说、读、写、译等五个方面的技能。学生可以通过语言中的隐喻来认识新事物,即未掌握的英语字、词、句、段、篇以及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蔡龙权(2005)在《关于把隐喻性表达作为外语交际能力的思考》一文中指出:“隐喻性表达是外语交际能力的必要构成,应该把它设立为我们外语教学的一个高级性学习目标。”由此可知,隐喻的认知功能对大学英语教学有极大的指导意义。本文从词汇和文化两个基本方面对隐喻的认知功能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一)隐喻与词汇教学
词汇是语言的最小单位,是构成语言的基础单元。英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果脱离语境看一个词语,我们很难表述出其所有的含义。因此,只有将词语放在特定的句子和语境中才能使读者明确其具体含义,同时也只有在具体的句子和语境中才能明确一个词语是否被用于隐喻(王箐2015)。赵亚玲(2009)认为:“语言的隐喻性是词义发展、变化和意思引申的重要方式,主要体现在词语的产生和语言的实际运用上。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隐喻包含了所有的基本语言单位,例如一个词、一个词组、一个句子、一段文章,甚至是更加庞大的语言单位。”语言的产生、发展及应用都离不开隐喻,简单来说,隐喻存在于整个语言系统中,通过隐喻的映射,人们可以借助已知的、熟悉的、具体的事物来理解和描述未知的、陌生的、抽象的事物(郭芋坊2013)。
学生在学习语言时首先要积累一定的词汇量,这也是英语教学的核心任务。人类在感悟相对陌生的外部世界并对其进行描述时,首先会借助于自己的身体:河流源头(the head of a river)、针眼(the eye of a needle)、山脚(the foot of the mountain),将头、眼、脚的概念从人体的认知投射到其他事物上。当隐喻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并逐渐成为一种习惯时,就出现了多义词。隐喻伴随着人类思维的发展与语言的进步。语言中词汇的语义变迁和一词多义现象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构词手段,更重要的是一种隐喻思维过程的体现,是认知活动的结果(徐宜良 2007)。因此,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对英语基本词汇的掌握,使学生在具有一定单词量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隐喻映射,掌握词汇的具体意义和抽象意义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并记忆词汇。
(二)隐喻与英语教学
隐喻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具有十分鲜明的文化特征。人类的体验是隐喻形成的基础,这就是为什么不同地域文化之间有很多相似性的原因。但是隐喻的产生受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甚至是宗教文化的影响,再加上人类的体验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从而造成隐喻体现出的文化内涵也不尽相同(王箐 2015)。因为每种体验都是个体在特定的人文环境下产生的,所以体验是一种文化的表现,我们也就不能将日常的体验单纯理解为一个行为个体的感受。换句话说,隐喻作为语言与文化的载体,根植于人类认识世界的经验,并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文化的许多内容都是通过隐喻来表达和承载的,例如人生观、价值观、宗教信仰、行为方式、思维模式等。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讲授隐喻固有的文化内涵。学生只有深刻理解了某一隐喻及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才能理解教师的思维方式,进而达到师生双方相互理解与交流的目的。汉语中所说的“如牛饮水”,对应到英语中就是“to drink like a fish”,因为中国是大陆国家,古时候大部分地区以农业为主,耕牛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而英国是四面环海的岛国,渔业发达,鱼是英国人熟悉的动物,所以这两种语言所隐喻的动物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了差异。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分析隐喻的认知功能,逐渐提升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从而在更深层次上达到文化教学的目的;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领悟力和理解力,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隐喻所传达的文化内涵,从而使学生对整个语句、语篇的理解更加全面。
隐喻作为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纽带,可以帮助读者将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有条理地概括出来,帮助学生了解英汉隐喻的文化差异,揭示隐喻中所涵盖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隐喻思维意识,从而提升学生对语言认知的敏感程度。在大学英语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的培养,并引导学生关注不同隐喻间的文化差异,加深其对不同文化的感知度。通过对隐喻认知功能的理解和应用,使得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理解语言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保证其切实有效地完成英语教学任务,最终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引用文献
蔡龙权.2005.关于把隐喻性表达作为外语交际能力的思考[J].外国语,(6):21-26.
郭芋坊.2013.概念隐喻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促进作用的实证研究[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4):21-24.
束定芳.1998.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6):10-19.
王箐.2015.浅谈英语隐喻的认知[J].才智,(5):287.
徐宜良.2007.隐喻、认知与文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7):96-98.
赵亚玲.2009.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英语词汇教学[J].社科纵横,(1).
Lakoff,G&Johnson,M.1980.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ichards,A.1936.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New York:OUP.
注:本文系西安科技大学培育基金项目论文,项目名称为“英语隐喻的认知及翻译策略”(项目编号:2014064)。
作者信息:710054,陕西西安,西安科技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