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山钫
浅析支架理论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践
蓝山钫
写作是英语教学中学生认为最为困难的一个题型,很多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存在对英语运用能力不足,对于处理和写作有关的信息感到困难,对于文章的题材把握不够准确等问题,学生不知道该怎样表达信息,如何充实写作内容。而在写作过程中对支架式教学理论的运用,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对英语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写作的技巧,提升学生书面交流的能力,继而帮助教师优化写作课堂教学的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支架式教学;写作能力;写作教学
“支架”一词最早出现在建筑行业中,是一种施工工具,即“脚手架”。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模式也在不断调整,学生逐渐成为教学的核心与主导,教师则由主导者转变为教学引导者,支架理论也开始在教学中应用,以便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支架式教学能够将复杂的教学内容细化分解,为学生提供一个基本的学习框架,而不是将全部细化好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能够独立对内化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探索式学习,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支架式教学的内涵
“支架”是一种比喻,原指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而将其引申到教学中则指教学方式,表示为学生搭建的一个发展平台,起到引导学生学习与探索的作用,使学生快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以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在支架式教学法中,教师是知识的代表,扮演着指引的作用,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知识与内化技能。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学习应用到的支架,将教学任务转移到学生身上。总的来说,就是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现有的知识,构建出学习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支架内容,在支架引导下学生能够迅速掌握并消化知识,使学生养成独立学习与探究的好习惯。
(二)支架式教学指导原则
支架理论建立在学生的个体需求之上。教师需要在支架教学中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首先,需要衔接课程与学生的自身特点。教师在发布教学任务时,需要满足学生的需求与课程教学目标,构建出一个共享式的教学目标。在对教学目标设置时,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与兴趣,继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使教学变得更加积极、投入。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判断能力与敏感程度进行诊断,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洞察能力,及时对错的知识进行反省,这样才能确保不断进步。最后,教师需要提供给学生适当的帮扶,使用激励、提问、模范、讲述、探讨等方法,对制订的教学策略不断进行调整,采取最新的教学策略,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提问学生以后对回答敏捷、准确的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的自信心得以提高。为了监督学生学习,使学生不断进步,教师要适当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一)搭建支架
搭建支架,就是以“学习”为主题,根据“最邻近发展区”这个要求建立概念的框架。
(二)进入情境
进入情境,就是引导学生进入一定问题的情境,并且提供一些必要的可以解决问题的工具。
(三)独立探索
独立探索,就是让学生独立进行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启发引导,之后学生开始自己分析。教师要留意在恰当的时候进行相关提示,以能够帮助学生沿着概念框架逐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刚开始的时候,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较多的帮助,随着逐步深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最后教师慢慢撤去支架,让学生能够独立地完成任务。
(四)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就是让学生在小组之间进行充分的讨论与协商。通过相互讨论和交流,使原来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加以碰撞,最后逐渐达成一致。通过集体的协商,逐步达成对于目前所学概念的一个比较正确和全面的理解,最终实现知识意义的建构。
(五)效果评价
效果评价,是反馈原则的重要体现。学习效果评价包括学习小组对成员学习的评价,学生对自身的个人评价。评价的内容主要就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小组协作交流所做出的贡献也是对所学知识意义的建构。
案例作文:提出问题是否应该加强体育锻炼?笔者得到两种意见:一部分学生认为应该加强体育锻炼,理由是学习课本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加强体育锻炼可以劳逸结合,增强体质;另一部分学生认为,学校的体育锻炼和学习之间的关系不大,在高中阶段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习上,而不应该在体育锻炼上浪费时间。笔者让学生根据上面所展现出的信息,写一篇英语作文,以表达自己的观点。
(一)将支架搭建出来,更好地引导学生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基础,学生先将整篇文章通读一遍,发掘文章与常规作文存在的相似性,通读完整篇文章以后,教师就可以布置写作任务,同样出一个类似的作文题目,再次将支架搭建起来,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画面,引导学生深入探索与学习,最后将提纲列出来。
(二)情境式学习
在完成支架的搭建以后,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学习情境,这一过程起到铺垫作用。学生在学习完例文以后,还要结合过去学习的句子、词语重新写作,将文章中可能出现的句型或者词语展示出来(李美霞 2014),这样才能学有所用,熟练地使用语言,并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为以后的学习与写作打下基础。
(三)培养独立探索、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引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需要合理选择句子与词语,只有选择恰当的词或者句子才能形成完整的初稿。在此环节中,教师需要明确不同学生的层次与写作水平,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对于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复杂句子或者词语,并不断地鼓励学生;而对于写作水平较差的学生,可以给出一些简单句子,引导其写一些短文。
(四)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式学习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写作初期阶段,教师需要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小组,共同对写作问题进行探讨,一起解决有难度的问题。分组时可以将学习成绩优异和成绩较差的学生交叉在一起,共同研究写作。教师需要及时纠正小组成员存在的词句衔接问题,并不断鼓励小组发言,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还可以选拔出优秀的小组,评选出优秀作文,在班级内部分享。
(五)学习评价
最后,教师需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目的是引导学生再次进行分析与学习。反思的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思考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与了解,对文章的结构与内容进行细化。
教师作为学生知识建构中的主动参与者,要及时捕捉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及时进行解答。教师要为学生搭建起一个有效的支架,不断地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取长补短。最后,结合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努力程度进行评价。
引用文献
李美霞.2014.支架理论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聊城大学.
作者信息:342600,江西会昌,江西省会昌市会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