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苏醒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英语课堂设计
赵苏醒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倡导学生参与、合作,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是认识结构的建构或重新建构的过程,是在和他人或是环境的互动中完成意义建构。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围绕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采用支架式、抛锚情景式等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
情境;意义建构;学习动机;教学设计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英语课程改革强调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倡导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建构主义的创始者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是把外部的刺激信息吸收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或是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适应外部环境以达到与外部环境的平衡。学习者进行学习的过程,是认识结构的建构或重新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和新课标改革的目标是一致的,是教师进行课堂设计的理论基础(何克抗 1997)。建构主义注重协作性学习,知识的学习是在与教师交流,与同学互动,主要在外部环境的刺激下完成的。所以,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张建伟、陈琦 1999)。
笔者的教学设计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围绕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大学习环境要素,采用支架式、抛锚情景式等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张美叶 2010)。
学习动机是学习者知识意义建构的起点,学习者有了积极的动机才会主动建构知识。之所以说儿童阶段是语言的敏感期也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期,就是因为儿童在这一时期有着表达自己想法的强烈渴望,在内在愿望的驱动下,他们吸收一切听到的语言,在脑中重组和建构并表达。而青少年学习英语时,这种幼儿时期学习语言的内在动力已经消失,对于用英语表达缺乏内在的动力和兴趣,这会阻碍他们语言学习的构建。如果学习者缺乏学习动机,那么知识的建构就无从谈起。因此,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重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依靠他们的内在学习动力,使他们主动建构知识。
外研版教材的每一模块围绕一个话题,教师可以根据话题找到相关的材料或是设置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笔者在选择切入点时,一般选择有矛盾的点作为话题的引入。有矛盾和冲突的点,指的是高中生认知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之间的矛盾。
Book 1 Module 5 A Lesson in a Lab这一模块的话题与化学有关,笔者选择了水加热蒸发遇冷形成水蒸气这一实验视频,作为模块话题的导入。在观看视频之前,学生通过图片学习testtube,crucible,balance,Busen burner,react,steam,liquid,experiment等实验中可能要使用的词汇。观看视频后,4人一小组讨论,用英文描述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笔者选择该实验有三个原因:第一,实验符合高中生的认知水平。第二,该实验所涉及的词汇和短语以及句式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例如,点燃酒精灯、碎瓷片、均匀受热、遇冷等。学生在小组成员相互讨论和启发下,搜索化学学科的相关英语词汇,描述出实验的大部分内容。第三,要求学生在观看视频后,用英文描述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在观看视频后,学生迫切地想知道均匀受热、点燃酒精灯、放入碎瓷片等短语的英文表达。这种内在的学习动力是打开学生知识建构大门的金钥匙。
教师可根据教学需求对教材进行调整。Module5 A Lesson In A Lab的顺序是introduction and listening,passage A and passage B,listening and speaking,笔者调整后的顺序是passageBandpassageA,在listening and speaking环节加入了introduction and listening的内容。这样整合教材也是为创设情景做准备。
passage B A Simple Scientific Experiment是铁钉在三种情况下是否生成铁锈的实验,学生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掌握用英语表述实验的短语、句子和单词,并检测原先表述水蒸气这个实验时所使用的词汇、短语和句式是否地道、正确,并在上一个实验的基础上,在passageB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
Passage B阅读后的练习对于高中生来说过于简单,所以笔者加入了一些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问题,使得这篇阅读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1.How can you make sure the air in the test tube is dry air?
2.Why do we need to boil the water?
3.Why does iron not rust in the dry air?
4.Why does iron not rust in air-free water?
5.Why does iron rust in ordinary water?
6.Is the reaction of iron with water and air slow or fast?
学生在回答了这些问题后,阅读passageA给出的金属元素活动周期表,找出铁元素的位置,以验证自己的答案。之后,找出镁的位置,和铁元素作对比,得出镁元素与氧气反应剧烈这一结论,然后进入听力内容: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的实验。
到听力部分为止,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个实验,这三个实验即为教师创设的情景。在语言情景中或是在与人的交流中,语言的习得是高效的,学习者语言的建构才是有意义的建构。教师所设置的场景越接近真实场景,越有助于学习者语言知识的建构。虽然教师不能完全再现情景,但是可以通过实物、图片和多媒体,尽量去帮助学生接近真实情景。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学习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完成情景创设后,教师设置任务,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使学生通过与小组成员的协作、和教师的沟通以及外界环境的交互,完成自身知识的意义构建。在设计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根据学生人数和课堂时间的限制以及所学习的内容等要素设置任务(周平儒 2003)。
例如,笔者所教授的班级有46人,Module 5 passage B A Simple Scientific Experiment这篇阅读里有三个小实验,分别是ironnailsindryair,ironnails in air-freewater,iron nails in ordinary water。笔者将学生分成4组,第一组负责dry air这一实验的描述,第二组负责air-free water这一实验的描述,第三组负责ordinary water这一实验的描述,第四组负责在黑板上根据其他三组成员对实验的描述,画出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在这一任务中,学生作为任务活动的主体,需要通过教科书和与同学的讨论完成对课文的理解,互相练习描述实验步骤以确保发言时语言准确、步骤清晰。
笔者让第四组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是对小组协作学习的检测。只有对文章有了理解和把握,在头脑中完成意义建构,发言时才能用词准确,描述清晰。画出实验过程的学生,只有在听懂发言同学的描述后,才能画出准确的实验图。当双方都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时,才能说明学生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并能够使用其中涉及的词汇、短语和句式。
以上是笔者对外研版教材教学设计的一些尝试。在实际教学中,还需要教师不断地摸索、探究并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特点掌握得越多,教学设计就越接近成功。
引用文献
何克抗.1997.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3).
张建伟,陈琦.1999.简论建构性学习和教学[J].教育研究,(5):56-60.
张美叶.2010.基于建构主义的外语教学模式的探讨[J].海外英语,(2).
周平儒.200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2).
作者信息:116031,辽宁大连,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