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指归》的伪书问题

2015-02-13 05:23严一钦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太和神明汉书

严一钦(福建师范大学 社会历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老子指归》的伪书问题

严一钦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老子指归》的作者旧题为严遵。但是,自从明清以来,常有学者认为现存《老子指归》是伪书。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逐条详细辨析前代学者指出该书是伪书的论点,最后得出前人指证该书是伪书的论点是不能成立的结论。另外,还试图从思想文化以及《老子指归》上下篇顺序的角度,旁证现存《老子指归》作者当为严遵。

老子指归;严遵;伪书

《老子指归》作者旧题西汉严遵。根据《汉书·王贡两龚鲍传》、皇甫谧《高士传》、《华阳国志·先贤士女总讚》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严遵是西汉后期四川的一个隐士,精于《老》《易》,其作品多已散佚,《老子指归》是其唯一流传下来的著作。该书又有一些异名:在《正统道藏》《怡兰堂丛书》中被称为《道德真经指归》;在《学津讨原》《津逮秘书》《秘册汇函》《丛书集成》中又被叫做《道德指归论》。此书目前仅留下《德经》七卷,《道经》部分已经散佚,仅仅留下一些散见于其他文献的散碎条目。清代以来,该书的真伪问题日益出现各种争议。本文试图在辨析前人提出的此书是伪书论据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历代对《老子指归》的疑议与辨析

比较早对《老子指归》提出疑议的,是明末清初钱曾的《读书敏求记》。钱曾在该书中的《严君平道德旨归论》中写道:“繙阅晁氏《读书志》,有谷神子注《老子指归》十三卷。按:旧序云‘陈隋之际已佚其半’,则谷神子为唐人无疑。且所注止《论德篇》,而公武以宋人反得见全书,何也?近代嘉兴刻本……其中阙落者尤多。”[1]223显然,钱曾认为:既然旧序认定该书陈隋间已佚其半,晁公武为何还能见到全书?因此晁氏所见《老子指归》可能是伪书。首先,先世某些典籍即使散佚,后世也依然有可能现世,如伏生保存《尚书》、现代《孙膑兵法》的出土等。因此不能凭此即认为此书有伪书嫌疑。其次,钱曾看到的所谓谷神子注,实际上为嘉兴刻本伪造。①参见王利器:《道藏》本《道德真经指归提要》,中国哲学第四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第339页.另外,曹学佺在《张玄羽集序》中也认为吴中近刻《道德指归》六卷赝书耳。可见确实是钱曾被不好的刻本所误导而不是《老子指归》书本身的问题。虽然钱曾也注意到该刻本的凌乱不堪,却依然被该刻本的假序所误导。笔者查晁公武原文是:“右汉严遵君平撰,谷神子注。其章句颇与诸本不同,如以‘曲则全’章末十七字为后章首之类。按:《唐志》有严遵《指归》四十卷,冯廓注《指归》十三卷。此本卷与冯廓注同,其题为谷神子而不显姓名,疑即廓也。”[2]468《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载严遵的《指归》均为十四卷,因此笔者赞同不少前贤的看法:晁公武误把十四写成四十。因此晁氏所见《老子指归》和《指归》原文卷数并没有太大的差异。《新旧唐志》的录入,说明唐代此书应该还没有散佚。另外,晁公武也并没有提及该书有散佚情况。如此书已佚,按照晁作惯例,应会提及。如《卜子夏易十卷》条:“汉《艺文志》子夏书已亡,今此书约王弼注为之者,止杂卦。”[2]10因此很可能晁公武看到的《指归》还是全本。更关键的是:清代钱保塘撰、陈寿祺增补的《晁公武传略》:“以任所僻左少事,遂合自家旧藏,整比而董理之,日夕以丹铅为事,校其舛误,终篇辄撰为解题,是为《郡斋读书志》初稿也,时绍兴二十一年。”[2]1263《衢本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序》晁公武自己的落款也是绍兴二十一年元日。并且他在序里写道:“今三荣僻左少事,日夕躬以朱黄,雠校舛误。终篇,辄撮其大旨论之。”[2]15-16可见,绍兴二十一年晁公武确实完成了《郡斋读书志》。虽然在后来晁公武又对此进行了修订,但是我们依然可以认为至少在绍兴二十一年前,晁公武就应该看到过《老子指归》。《渭南文集·陆游跋老子道德古文》:“右汉严君平道德经指归古文……予求之踰二十年,乃尽得之……”落款为:渔隐陆某题,乾道二年十月十日。因此,实际上此书显然在宋孝宗乾道年间还存于世,并没有散佚。综上论述,南宋乾道年间《老子指归》的全文还是存在于世,钱曾是被伪《谷神子序》误导。

钱曾之后,四库馆臣和全祖望对《老子指归》提出的疑议最为典型,也对后世影响较大。《四库全书总目》在“子部·道家类”中有《道德指归论》六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四库馆臣认为该书是伪书的论据主要有以下两个:一是“所引《庄子》,今本无者十六七,不应遵之所取皆向、郭之所弃。”[3]1242-1243笔者认为此议欠妥。《老子指归》中确实有不少章节提到“庄子曰”,但此庄子非《庄子》之庄子。严遵本名庄遵,为避汉明帝刘庄讳,因此被史臣改庄为严。林宝的《元和姓纂》卷五中说:“汉武强候庄不识,孙青翟为丞相。会稽庄忌夫子,生助。后汉庄光。避明帝讳,并改为严氏。”[4]778-779王相的《百家姓考略》严姓下面提到:“后避汉明帝讳,改庄为严。凡《汉书》严青翟,严助,严遵,严光,皆生时姓庄,死后史官改其姓为严也。”[5]8笔者按:一、《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庄青翟为武强侯第三代侯。”[6]908《汉书·百官公卿表》:“武强候严青翟为御史大夫。”[7]768二、《史记·东越列传》:“乃遣庄助以节发兵会稽。会稽太守欲距不为发兵,助乃斩一司马,谕意指,遂发兵浮海救东瓯。”[6]2980《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乃遣助以节发兵会稽。会稽守欲距法,不为发。助乃斩一司马,谕意指,遂发兵浮海救东瓯。”[7]2776三、《法言·问明》:“蜀庄沈溟。蜀庄之才之珍也,不作苟见,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虽隋、和何以加诸?李轨注‘蜀人,姓庄,名遵,字君平。’”[8]200《华阳国志·先贤士女总讚》:雄称之曰:“不慕夷,即由矣。不作苟见,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虽隋、和何以加诸?”[9]129由此可见,严青翟、严助、严遵确是史官改庄为严。故严遵在书中自称“庄子曰”符合情理,四库馆臣此议不妥。

四库馆臣的第二个理由是:既云佚其上经,何以说目一篇独存?[3]1242-1243《君平说二经目》为《指归》序目。后世序目一般在书前。因此,四库馆臣也就认为上经散佚却序目独存不正常。笔者认为此议欠妥。首先,秦汉古书序目多在篇末,并且可以独立成篇:如《史记》之《太史公自序》就放在篇末并自成一卷;《汉书》之《叙传》作为第一百卷放在最后;《淮南子》之《要略》同样是最后一篇;《吕氏春秋》之《序意篇》在书末独立成卷。其次,秦汉古书的流传过程与今不同。“古之诸子,即後世之文集二刚篇已论之详矣。既是因事为文,则其书不作於一时,其先後亦都无次第。随时所作,即以行世。论政之文,则藏之於故府:论学之文,则为学者所传录。”[10]265例如宋儒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抽出和《论语》《孟子》组成“四书”。故综上所述,四库馆臣因认为上篇失传因而序目也必然跟着上篇失传的说法欠妥。

全祖望同样认为《老子指归》有伪书之嫌。全氏理由有三。首先,全氏认为:“《汉志》于老子有四家……使君平有之,不应不见于志。”[11]1455-1456笔者认为此议不妥。《汉书·艺文志》未著不代表此书就不存在。《汉书·王莽传》:“立《乐经》,益博士员,经各五人。”[7]4069《汉书·律历志》:“向子歆究其微眇,作《三统历》及《谱》以说《春秋》,推法密要,故述焉。”[7]979这两处提到了立为学官的《乐经》和刘歆作的《三统历》,此两者,《艺文志》未著而显然存在。再者,“班固作志,用七略之成例,七略不录国家官书,故不得而入之也。一则前汉末年人著作,未入中秘者,七略不收,《汉书》亦遂不补也。七略之作,由于奉诏校书,故当时人著作,成书较后者,皆不收入。”[10]191首先,严遵本身是民间处士,并非官方人物,其书有可能未入官方藏书之“中秘”。其次,根据《汉书·王贡两龚鲍传》:“扬雄少时从游学,以而仕京师显名,数为朝廷在位贤者称君平德。”[7]3056由此,严遵生活年代应在前汉末年,虽然《老子指归》具体著作时间不可考,但是根据严遵的民间身份以及生活大致时段,他符合余嘉锡先生所说的前汉末年并且其书可能未入中秘,因此不被《汉志》著录也属正常。故全氏据《汉志》未录即说此书存疑不妥。

全氏的第二个理由是:“王贡传载君平事,但曰祖老子、严周之旨,著书十余万言,是特祖其意而别为书,非竟若是书之为笺释也。然《汉志》亦不录,是已亡矣,安得晋、魏间忽出乎?其疑二也。”[11]1455-1456笔者查《汉书·王贡两龚鲍传》:“依老子、严周之指著书十余万言。”[7]3056不过,《老子指归》一书本不为纯笺释之作。李学勤先生认为:“汉人注释体书并没有指归这种体例。”[12]403-413从《老子指归》的内容看,该书采取一章经文下面附属大段的文字,内容主要是根据《老子》原文意旨提出自己对宇宙、政治、经济、伦理等一系列学问的见解,与汉人常见的夹注不同。虽然现仅存《德经》部分,但是字数依然可观,约有数万字。故《指归》很像“老子、严周之指著书十余万言”,而非单纯笺释《老子》。另外,全氏认为“然《汉志》亦不录,是已亡矣,安得晋、魏间忽出乎?”也是有问题的。关于《汉志》不录不代表不存在以及先世散佚不代表后世不能重现,上文已有论述,此处不再重复。故综合上述情况,全氏此议不妥。

全氏的第三个理由是 《老子指归》“不类西京人语”[11]1455-1456。此言甚谬。首先,《老子指归》一书中不少用词用韵风格都体现了汉代的风格。《老子指归》卷二:“神汉隆兴,和顺而昌。”卷七:“及至神汉将兴,遯逃龙隐,万民求之,遂不得死。”[13]19,111前辈学者如王利器先生等都认为神汉为汉人对汉代的尊称。[14]350笔者在此基础上再加一铁证:《欧阳修全集·集古录跋尾》记载有汉碑《桂阳周府君碑》:“碑首题有‘神汉’”[15]2132。《老子指归》卷五:“庄子曰:‘任车未亏,僮子行之’。”[13]79僮子是汉代文献常见用法,如《史记·循吏列传》:“僮子不犁畔。”[6]3101《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时汜乡侯何武为僮子”[7]2821另外,根据樊波成先生的总结,《老子指归》用韵特点也符合汉人习惯。如歌部的支韵字5例都属于歌部而不入支部、鱼部麻韵字2例属于鱼部而不入歌部都符合西汉人用韵习惯。[12]9-27其次,《老子指归》不少内容符合汉代行政设置、军制、社会风俗习惯。《老子指归》卷三:“家一吏,里一令,乡一仓,亭一库。”[13]38《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7]742《老子指归》卷四:“坚校部曲,官队相武。”[13]62《史记·李将军列传》:“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索隐:案:《百官志》云‘将军领军皆有部曲。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也。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刀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6]2869-2870故汉代军制应该包含部、曲等成分。李零先生通过对青海大通县出土的汉简研究也证实《史记索隐》的正确性:“汉代军制应当为伍、什、队、官、曲、部、校、军。”[16]《老子指归》卷三:“当此之时,谿谷异君,四海为王,遵名贵势,强大为右。”[13]《汉书·王陵传》:“平曰:‘高帝时,勃功不如臣;及诛诸吕,臣功亦不如勃。愿以相让勃。’于是乃以太尉勃为右丞相,位第一;平徙为左丞相,位第二。”[7]2049可见汉代贵右。综上,全氏此议不妥,《老子指归》在用词用韵以及有关军制行政区域划分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和汉代的特点吻合,并未不类西京人语云云。综合上述分析,全祖望三条《老子指归》是伪书的理由均不准确。

上述即为我所知的历代对《老子指归》真伪提出的疑议。另,近代张心徵在《伪书通考》中认为《老子指归》是伪书。不过,张氏主要沿袭四库馆臣观点如说目为何独存、《庄子》未载以及根据钱曾的看法纠结于明刻本《老子指归》的混乱。[17]745-746这些论点我在上文已有辨析,这里就不再展开。

二、《老子指归》不伪之我见

1973年冬在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了《老子》甲本和乙本,甲本为小篆乙本为隶书。根据甲本不避讳乙本避讳邦但不避讳恒可见甲本时代下限是刘邦称帝,而乙本的下限在文帝刘恒之前。帛本经文顺序与传世诸本不同,帛本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根据《老子指归·君平说二经目》:“上经配天,下经配地。阴道八,阳道九,以阴行阳,故七十有二首。以阳行阴,故分为上下。以五行八,故上经四十而更始。以四行八,故下经三十有二而終矣。阳道奇,阴道偶,故上经先而下经后。阳道大,阴道小,故上经众而下经寡。”[13]1前面已说,《君平说二经目》是序目。在这段文字中严遵告诉我们《老子指归》应该是上篇四十章而下经三十二章。《老子指归》目前完整存世的德经刚好是四十章,可见德经才是上经。因此,在《老子指归》中,经文顺序和帛本一致,先德经后道经,这与魏晋以来的本子不同,可见《老子指归》很可能是汉本。①此处,郑良树先生也持同样观点。(郑良树.《老子新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443-444页。)另外,郑先生还提供了一个证据:胡震亨在《秘册汇函·老子指归》的识文中也提到了他所见到的残本《老子指归》德经部分在上篇,和河上公本不同。因此,我认为确如《君平说二经目》所言,《老子指归》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其次,从思想文化的角度,在《老子指归》中,我们可以发现严遵使用了不少来源于《周易》的内容,这符合史书上记载严遵精于《老》《易》。例如:《老子指归》中“太和”是一个常见词。在现存的德经部分的指归中,该词一共出现了25次。它们分别出现于《上德不德篇》:天地所由,物类所以,道为之元,德为之始,神明为宗,太和为祖……上德之君,性受道之纤妙,命得一之精微,性命同于自然,情意体于神明,动作伦于太和,取舍合乎天心……下德之君,性受道之正气,命得一之下中,性命比于自然,情意几于神明,动作近于太和,取舍体于至德。《得一篇》:一者,道之子,神明之母,太和之宗,天地之祖……天地生于太和,太和生于虚冥。《至柔篇》:道德至灵而神明宾,神明至无而太和臣。清浊太和。《名身孰亲篇》:其所因而成者,太和也……表仪莫广乎太和……清浊太和,变化无穷。《大成若缺篇》:道德无为而神民然矣,神明无为而太和自起,太和无为而万物自理。《不出户篇》:神明交,清浊分,太和行乎荡荡之野、纤妙之中,而万物生焉……清静为师,太和为友。《圣人无常心篇》:天地为炉,太和为橐。《出生入死篇》:道德神明、清浊太和浑同沦而为体,万物以形……载道德,浮神明,秉太和,驱天地。《道生篇》:神明以处,太和以存。《含德深厚篇》:道德虚无,神明寂泊,清浊深微,太和滑淖。《治大国篇》:以道为父,以德为母,神明为师,太和为友。《善为道者篇》:道德神明,清浊太和,天地人物,若末若根……是以,昔之帝王,经道德、纪神明、总清浊、领太和者,非以生知起事,开世导俗,务以明民也。《天下谓我篇》:当此之时,道为之元,德为之始,神明为经,太和为纪。《民不畏威篇》:道德之旨,神明之务,太和之心,天地之意,祸莫甚乎亡,福莫甚乎存。太和一词源于《易》。《周易本义·乾·彖》: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贞。朱熹解释到: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18]33严遵视其为宇宙发展的第四阶段:道爲之元,德爲之始,神明爲宗,太和爲祖。[13]3《君平说二经目》:陰道八,陽道九,以陰行陽,故七十有二首。[13]1《周易本义·系辞上》: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18]233八为地数九为天数,因此阴道八阳道九。这显然也是受了《易》的影响。另外,虽然他以此附会未必符合《老子》原意,但是以阴行阳,故七十有二首极有可能是受到《易》天数地数组合计算方式的影响: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18]234另外,从思想传承的角度看,扬雄少时曾从严遵游学,因此扬雄应当是受到了严遵的一些影响的。而扬雄之《太玄》恰恰有直接引用《老子指归》如《老子指归·含德之厚篇》:啼號不嗄,可谓志和。《太玄·夷》:柔,婴儿于號,三日不嗄。测曰:三日不嗄,中心和也。[19]49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老子指归》很可能就是严遵的作品。

三、结论

综上所述:《读书敏求记》《四库全书总目》《鮚埼亭集外編》提出的认为《老子指归》是伪书的论点并不能够成立。另外,根据《老子指归》和帛本《老子》顺序吻合,其思想内容体现出的《易》的影响符合史书记载的严遵的情况以及《太玄》中出现受到《老子指归》影响的内容,我们虽然不能说现存《老子指归》一定是严遵所作,但我们并没有充分理由去说明现存《老子指归》是伪书。根据奥卡姆剃刀原理,如无必要,无须增添新的假设。因此,由于没有充分的理由证明《老子指归》是伪书,故此书不伪。

[1]钱曾.读书敏求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晁公武,孙猛.郡斋读书志校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纪昀.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4]林宝.元和姓纂[M].北京:中华书局,1994.

[5]王相.百家姓考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7]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8]扬雄,王荣宝.法言义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7.

[9]常璩.华阳国志[M].济南:齐鲁书社,2010.

[10]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1]全祖望.全祖望集汇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2]樊波成.老子指归校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13]严遵.老子指归[M].北京:中华书局,1993.

[14]王利器.《道藏》本《道德真经指归提要》[G]//中国哲学第四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

[15]欧阳修.欧阳修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1.

[16]李零.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汉简性质小议[J].考古,1983(6): 549-553.

[17]张心徵.伪书通考[M].上海:上海书店,1998.

[18]朱熹.周易本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9]扬雄,司马光.太玄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8.

(责任编辑:徐星华)

K204

A

1008—7974(2015)01—0103—04

2013-09-21

严一钦,江苏无锡人,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太和神明汉书
基于比较视角的《史记》《汉书》语言现象管窥
浅谈“太和壶”的艺术风格
古今字研究应该重视出土文献*——以颜师古《汉书注》古今字研究为例
悬梁刺股
画地为牢
天一阁旧藏《太和正音谱》考
李学勤《〈汉书·李寻传〉与纬学的兴起》手稿
新刊《康太和墓志》考释——兼论敦煌文书P.3885中的唐蕃之战
盐谷温《太和正音谱》排印本研究
岭南那些与水相亲的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