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网络文化的探析

2015-02-13 03:37:45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校园微信大学生

黄 丽

(鄂州职业大学,湖北 鄂州 436000)

早在2010年4月,我国信息产业部通信科技委员会委员侯自强在艾瑞的新经济年会上预言:“未来十年,随着3G、4G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将会成为全球移动网发展的主流”。仅仅时隔4年,侯委员的预言便得到了初步实现,3G、4G、NFC等移动互联网技术已逐渐遍布普通百姓的生活,而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无线移动产品也改变了受众的沟通交流方式,成为一种主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14年1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8.38亿户,我国的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全民时代。

移动互联网之风的盛行,当然也“波及”到了我国的各大高校,作为喜欢体验新鲜事物的主要人群——大学生,绝对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弄潮儿。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改变了大学生们的上网习惯;移动微博、微信、QQ客户端改变了大学生们的沟通方式;一些高校推出的移动在线学习平台、远程教育系统,则拓宽了大学生们的学习渠道。总而言之,在移动互联网盛行的今天,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发展必然受到深深的影响,这其中,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如何采取“取其精华,取其糟粕”的思想,充分发扬移动互联网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正面效应,成为了众多高校教育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本文的研究,正是试图解决上述问题,因此,相应的研究成果也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一、移动互联网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发展的正面影响

(一)提升高校网络德育文化传播的速率

相较于传统有线宽带网络,移动互联网的即时性、高速性优势更为明显。例如,借助于移动互联网平台下的微博、微信、QQ空间等客户端应用,各大高校纷纷建立起专属的微博平台、微信认证账号,在日常的运营维护中,可将校内发生的新闻、重要通知及时发布在微信、微博客户端上,用一种更为简便、更为快捷的方式,传递校园正能量文化,构建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移动互联网在线网络文化平台,大大提升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速率和信息传播的“即时效应”。

例如,2014年10月27日,江西省上饶职业技术学院微信公众账号发布了一则“我院余妤老师默默帮扶一对学生兄妹”的新闻,该新闻讲述了余妤老师每月用自己的工资资助学院一对贫困学生兄妹读书的事迹,传递了“师德师风建设”的高校正能量网络文化,消息一经发出,在短短半个小时内,便吸引了上千手机客户端、PAD端浏览量,数百条点赞。同时,引发了网络社会对贫困兄妹的“自助潮”,截至10月29日下午,学院共收到网络爱心人士的捐款15000余元。

上述案例中,借助微信平台,上饶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高校正能量网络文化传播的阵地,而移动互联网信息传递的高速性、即时性,将这种正能量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出去,在网络空间引发了巨大的反响。换句话说,在提升高校网络文化传播效率上,移动互联网的作用可圈可点。

(二)拓宽高校网络教育文化建设的渠道

高校网络文化所包含的范畴十分宽泛,其中,教育教学网络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网络文化构建的渠道十分有限,大多数高校仅能依靠有线网络平台,建设相应的网络教学资源数据库、远程网络教学平台,而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过程,大多以“视频授课”“PPT讲解”“上传下载教学资源”为主,显得千遍一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借助多元化的移动互联沟通方式,高校网络教育文化阵地的建设渠道将变得更为多样化,教育教学的方法也将不断创新。

例如,2014年南京大学“环境学——科学世界观”教学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微信平台的授课模式,教师采用微信平台进行授课、点名,而学生也必须使用微信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签到、提交作业等课堂环节,被誉为“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课堂的点名授课神器”。上述教学开创了国内高校移动网络教学的新模式,值得进一步推广。

(三)展现高校网络创业文化的新魅力

移动互联网不仅为高校网络德育文化、教育文化的建设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样也给高校网络创业文化带来了新的契机。现阶段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辟了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大学生创业培训和技能竞赛,在展示高校网络创业文化魅力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就业、创业之路提供了一些新的思维。

2014年9月,以移动互联网领域技术为主的“决胜东方教育创业大赛”在华南农业大学举行,莘莘学子利用自己对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掌握,开发出一批新的产品,由此崭露头角。2014年10月,湖南举办“移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吸引了湖南省内40多所高校、100多个大学生代表组、20多家移动互联网知名企业参加。在上述大赛中,大批学子成功实现了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就业、创业,高校网络创业文化的魅力彰显无遗。

二、移动互联网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发展的负面影响

(一)监管不到位,网络信息质量受质疑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应充满“正能量”,摒弃“负能量”。然而,由于移动互联网手机、平板电脑终端发送信息的即时性、便捷性,加之高校缺乏相应的监管措施,造成很多高校的移动互联网平台上充满虚假、粗俗、低价值的信息,被人称为“信息垃圾场”。

例如,在国内很多大学的贴吧中都充斥着有害的、虚假的信息,而上述信息大多通过学生的智能手机发布。2013年11月份,百度贴吧曾做过一项《关于高校贴吧平台信息质量》的调查,数据显示:54.33%的高校贴吧信息都是“我今天做了什么”“我好无聊,求交友”之类的无意义、无利用价值的信息,学生个人的琐事占据了贴吧信息的80%以上。因此,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实施有效的监管措施,让校园网络文化平台上的信息变得更为有价值,成为了当前高校管理者应着手解决的问题。

(二)学生沉迷网络,校园学习风气养成受影响

相较于传统互联网应用软件,移动互联网平台下的智能手机客户端具有更强的便携性、即时性,这也给了大学生实现“无缝化”信息交流的空间,而这种交流甚至被引入了课堂之中。

目前,在国内众多的高校中,大学生上课扎堆玩微博、看小说、玩游戏已不再是新闻,而由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具有体积小、携带方便等特性,这给教师的监管也带来较大的难度。长此以往,学生沉迷移动互联网络,严重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氛围、教学质量,不利于校园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也给高校移动互联网络文化的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优化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信息质量把关

为使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文化的信息质量得到优化,提升高校网络文化的品质,各级高校应加大对高校网络贴吧、微博平台、微信公众号等移动互联网宣传平台信息质量的过滤,不断净化高校移动互联网平台空间,确保正能量信息得到有效传播。

具体来说,笔者认为各级高校应组建专门的移动互联网平台信息监管机构,通过革新技术手段,实施网络信息过滤等措施,加强对校园移动互联网平台上虚假信息、无聊信息的管控和删选,一旦发现网络平台上出现了虚假的信息,应予以及时删除。如信息已经得到广泛传播,则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及时进行辟谣,使师生的舆论导向朝正面的方向发展。同时,对于恶意制造、宣传虚假网络信息的人应给予一定的处罚,保证网络信息传播的可信性。

(二)提升高校师生的网络信息应用素养

广大师生也应提升自身识别虚假信息的能力,不在校园移动互联网信息平台上散布、传播、转发虚假网络信息,对于未经确实的信息不予关注、不予转载。此外,高校领导层人物也应发挥移动互联网平台信息的引导效应,对于未经证实的消息也不要转发,避免以讹传讹。从多个角度,不断提升自我的网络信息应用素养,不断宣传、发挥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信息应用的正能量,让校园移动互联网信息的质量得到不断提升。

(三)实施正确引导,发挥移动互联网的正面效应

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个人手机实现了智能化、便携化,这使得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变得更为虚拟、高效。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对国内高校课堂的教学质量、学习风气和校园网络文化氛围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小学生上课费嘴,初中生上课费笔,高中生上课费脑,大学生上课费流量”,虽属调侃,但也是我国大多数高校中大学生上课的普遍状况。为使上述现状得到根本改善,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正面效应,各级高校管理者应本着“正确引导,严格管理”的思想采取一些措施。

例如,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辅导员应加强对学生移动互联网使用的正确引导,告诫他们“移动互联网虽好,使用应看场合”,从思想上扭转他们沉迷网络、上课上网等不良的移动互联网使用习惯。同时,教师应多传授学生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技能,让他们对移动互联网的思想认识从“娱乐”转向“学习”。如此一来,发挥出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学习的正向促进效应。

(四)强化日常教学管理,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的正面教育效应

为实现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文化,特别是教育文化的正面构建,各级高校应加强对学生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应用移动互联网的管理,构建“无手机课堂”“无游戏课堂”。

例如,2014年9月,江苏盐城师范学院城市学院便打造了“全校无手机课堂”,校方规定:学生上课前将手机关机,放在教师门口统一的袋子里,下课后再自行取走。上述规定实施一个多月后,教师普遍表示学生们上课专心多了,也和老师多了互动。同时,大多数学生也十分赞同学校的做法,整个校园的网络文化氛围也变得更加健康、向上。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管理者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应采取更为新颖的措施,实施更为有效的策略,多发挥移动互联网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正面效应,摒弃移动互联网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负面影响,从而使校园网络文化实现健康、可持续性的发展。

[1]郎婧,伍玉林,肖庆生.移动互联网发展对学校网络文化及教育的影响[J].中国教育学刊,2013(6).

[2]周辉.网络文化视域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3(3).

猜你喜欢
校园微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校园的早晨
琴童(2017年3期)2017-04-05 14:49:04
春满校园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
开心校园
爆笑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