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鹏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高校群体性事件一般是由一定的矛盾或突发事件诱发,引起众多学生参与,为达到某种目的(表达某种诉求或发泄不满情绪),共同聚集采取严重干扰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生活秩序的过激行为。其常见的表现形式为:起哄闹事、罢餐绝食、罢课拒考、静坐示威、大喊大叫、乱扔东西、焚烧杂物等等。面对这些群体性事件,高校要高度重视,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通过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行民主管理与决策,构建群体性事件预防机制和提高公共危机处理能力来保证高校稳定发展,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高校群体性事件的产生主要是社会转型变化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的调整、碰撞的结果,既有社会变化的外部原因因素,也与高校内部自身因素有关。
年轻人是各种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参与者。例如,2012年的四川什邡事件,2014年国庆期间的香港“占中”事件,校园的“90后”都是主要参与者,都扮演了关键角色,这是由年轻人的自身特点决定的:首先,在校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思想发展变化阶段,青年学生缺乏社会经验,是非辨别能力较弱,遇到事情不问缘由地盲目参加。此次“占中”参与者中,绝大多数是涉世未深的青年学生,他们有着一腔爱国爱港的朴素热情,却被极少数组织者利用和蒙蔽。其次,一些学生法制观念淡薄,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在少数人的鼓动下会不假思索地参加到一些群体性活动。四川什邡事件参与打砸被拘留的20余人中,其中大多数是学生。最后,现在的高校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缺乏独立生活、思考的能力,具有任性冲动、蛮犟脾气、判断感性、抱怨猎奇、好打不平、盲目随大流等心理特点。据“问卷星”关于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一项调查表,有近27%愿参加群体性事件的学生是出于“好奇心、随大流、借机发泄不满情绪”的心理。
高校行政化、集中化、专制化管理体制严重,学校在制定相关的政策时候缺乏“平等、公正、公开、监督”在内的民主管理,高校内部民主管理氛围日趋淡薄。这种高度集权、行政化和官本位的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形势发展,容易形成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政治权力和行政权力独大,容易产生招生腐败、学术腐败等教育腐败问题。如果学生在转专业、评奖评优、入党、就业、保研等问题方面,学校不能做到公开、公平和公正,谣言或者负面消息会在维权意识高涨的学生中广泛传播,容易形成群体性事件。
高校内部管理决策缺乏科学性,管理简单粗暴,管理效率低下,服务意识不强,容易成为群体性事件的诱因。据“问卷星”关于“如果你对学校某项制度存在不满,你会怎么做?”调查表明:有近75%学生希望组织、领导、参与、支持抗议活动,仅有25%学生表示不予理睬。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学生的参政议政意识提高,维权观念增强。当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等部门对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和服务不适应学生的需要时,学生的合理诉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时,会使得学生对学校管理部门丧失信心和信任。学生的不满情绪一旦遇到特殊事件,就会引起群体性事件发生。目前基于利益诉求的事件,占所有群体性事件的80%以上。
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爱国热情,当国外的敌对势力制造事端时,当政府对重大国际问题的解决方式与学生思想预期不一致时,当学生的爱国热情被利用时,大学生就会成为群体性事件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官员腐败、环境污染、贫富不均、分配不公、食品安全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矛盾不断出现,而在校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国家、社会责任意识,具有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美好梦想,当有诱发因素出现时,就会发生群体性事件。
突发事件是指意外地突然发生的重大或敏感事件。如水、电、气、网络突发故障,校园火灾、食品中毒、交通事故、意外伤亡等,当这些不可抗拒性因素发生时,如果学校应对能力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处理方式不妥、处理效率低下,也会引发群体性事件。
解决问题的办法首先要找到问题发生的因素,要对症下药。根据上述分析,高校要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防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加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维护权利、公平正义、爱国情感等,但是缺乏社会经验、责任意识等,看问题片面化、情绪化、幼稚化,通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等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认识世界的方法,把握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法治观念,让大学生树立现代社会法治高于一切的理念,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自觉依法行事,按照正常的渠道和程序反映和解决问题,善于利用法律和法规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讲座、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解决学生心理困惑、安抚情绪,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积极的人格。
在一个充满和谐氛围的校园,学生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困有所助、难有所帮、忧有所解、求有所应、问有所答,学校处于充满关心、友爱、团结、理解、尊重、信任的和谐状态中,这样的校园会发生对立性的群体事件吗?相反,当学校师生关系紧张、冷漠对立,当管理者作风粗暴、工作方法简单,当班主任辅导员等管理者肆意粗暴对待学生的合理利益要求,当校园缺乏人文关怀,校园和谐状态就会出现问题。校园和谐未到位,这是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校应加强和谐校园建设,和谐校园建设的关键是师生关系和谐的建设。师生关系和谐要求教师不是以师者身份居高临下授业解惑,而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建议者,启迪学生、感化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共同进步与提高发展;班主任辅导员要经常深入班级宿舍和同学接触交流,了解、掌握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细心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波动和情绪变化,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解决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等各种困难,成为学生的朋友和贴心人;学校经常开展文明班级、和谐集体、友爱宿舍等创建活动,通过设立意见箱、回访制度、接待制度等倾听学生提出的工作意见和建议,促进校方与学生的理解沟通。和谐能够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促进校园稳定。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氛围,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可以有效地预防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我国高校的管理仍然缺乏民主氛围,学校管理过程就是计划、组织、控制的过程,就是通过各项制度对被管理者学生进行控制和束缚,学生处于被管理、被管制管制的地位。有些高校尽管通过学生会、自管会、座谈会等组织形式让学生参与高校管理,但是学生参与管理的内容较少、层次较低、途径较少,没有实质性、组织性、制度性地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学生缺少监督权、决策权、决定权,缺少真正的平等沟通机制。
高校应积极探索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形式、方法。学校领导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校学生管理必须从“管、控”转向“导、育”,转向尊重和信任,充分尊重广大学生的合理诉求,对学生合理的建议及时采纳,让学生参与制定政策和学校的管理工作。其次,积极有效推进大学生参与本校管理的有效途径、渠道。在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下,借鉴国外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经验,积极探索符合本校实际的学生参与管理模式,让学生在学校发展规划、教学管理、食堂宿舍生活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有知情权、建议权、监督权、决策权等。实践证明:只有让大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才能真正实现学校的民主管理,才能促进学校与学生的互相沟通,才能畅通各方利益诉求渠道,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基础。
目前在我国高校管理中,普遍缺乏公共危机意识,危机管理观念淡薄。所谓危机管理是指学校在面临危机威胁(如群体性事件)的情况下,如何按照事先安排,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危机行为进行有效干预、处理的动态管理。许多高校往往重视教学科研管理、学生日常管理、校园文化活动、设施生活建设等,轻视应急管理、危机管理。一些高校的危机应急管理机构不健全、预防应对体系不完善、信息沟通披露不畅通,对群体性事件重事后处置,轻事前预防。很多高校由于应急事件预防措施流于形式,而常常陷于手忙脚乱、措手不及的困境,从而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或后果。
高校应在日常管理中强化危机管理内容。首先,高校管理者要居安思危,充分认识危机应急管理的重大意义,学校所有管理人员、教职员工要树立预防为主的危机意识,要有较强危机敏锐性,增强对群体性事件的安全防范意识,及时发现危机信号。其次,熟悉高校危机的基本特点,完善高校危机处理体系。通过成立危机应急处理小组,制订学校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预案,开展模拟危机事件处置演练等,不断完善危机处理预警机制。只有增强高校危机管理意识,构建高校群体性事件预防机制,才能遇事不慌,按流程处理,才能减少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保持高校安稳。
[1]邓国彬.社会管理视域下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12).
[2]吴太胜.大学生参与管理:高校和谐治理的推进路径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1).
[3]张秀荣,沈德旭.国外公共危机预警经验对我国高校群体性事件预防机制建立的启示[J].理论建设,2012(6).
[4]宋香丽.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群体性事件中作用的审视[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3(4).
[5]刘春林.营造人文氛围建设和谐校园.[EB/OL][2006-10-08].http://www.tzhledu.net/hailing/HTML/20061008094107_2430.htm l
[6]问卷星.关于大学生参加群体性事件的心理问卷调查[EB/OL][2014-12-05].http://www.sojump.com/report/236543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