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台维,王思梦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1)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观点鲜明,社会热点话题都是广大大学生的关注和讨论的焦点。高职院校舆情工作作为社会舆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乃至全社会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的新要求,如何结合创新社会治理更好地开展高职院校舆情工作,是广大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创新社会治理就是进一步优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由政府、社会组织以及社会个人等诸行为主体建立平等的合作的关系,依据先进有效的理念、方法、体制、机制等因素,社会形成自治秩序,并进行自我控制和治理,从而降低国家的运行成本,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它具有以下特点:
创新社会治理坚持党的领导。根据十八大报告,我国的社会治理是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总体格局下运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这都是在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框架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进行的治理活动。
创新社会治理遵守法治原则。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社会治理,也必须遵守法治的原则,要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
创新社会治理强调多元参与。我国社会主体显现多元化的趋势,人民的诉求也不尽相同。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是实现我国社会的良性治理的必备条件,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创新社会治理注重措施整合。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
高职院校舆情工作是指为了维护学校的和谐稳定,高职院校工作人员引导与处置大学生所关心的自身利益或各种公共事务产生的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总和的实践活动。它具有以下特点:
高职院校舆情工作核心的政治性。把社会主义理论作为舆情工作的指导思想,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职院校舆情工作对象的复杂性。高职院校舆情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强调自我的展现,有着各种不同的诉求,这正是现实社会的重要变化。因此,舆情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高职院校舆情工作主体的多元性。在大学校园舆情工作的范畴不仅仅是学校,还应该包括社会、家庭及学生群体,学校是大学生舆情工作的主阵地,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是大学生舆情工作的重要方面,社会的影响是舆情工作不能忽视的内容。
高职院校舆情工作实践的社会性。高职院校舆情工作的开展不仅要与党的政策方针保持一致,还要充分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并结合实际的社会经济形势进行综合考量。
从创新社会治理与高职院校舆情工作的含义、特点解析可知,它们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创新社会治理与高职院校舆情工作都是在中国政治语境下,由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领导的政治活动。他们体现的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行为,都是中国共产党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社会实践。
在目标方面,创新社会治理与高校舆情工作的目标都在于维护社会主义的制度,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制度方面,创新社会治理与高校舆情工作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针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制度方面的补充和调整,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发展的契机。
在国家发展方面,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这就决定了创新社会治理与高校舆情工作必须与现代化建设同向同步发展,实现推动国家进步。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顶层设计的指导政策,社会治理显然包含着高校治理,因此,创新社会治理与高职院校舆情工作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高职院校与现实社会一样,有着多种多样的学生群体组织、价值取向与利益诉求。若要科学发展与良性实现,一定需要各群体的共同参与。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出现了利益多元化的趋势。要做好创新社会治理与高职院校的舆情工作,需要我们使用协商民主的方法,不断探索开展工作的途径,弱化行政手段,强化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教育引导等综合措施来实现工作的开展。
高职院校舆情工作与创新社会治理紧密相关,其价值也在创新治理的推进中得以体现。
高职院校舆情工作的工作对象主要是大学生,该群体比社会其他群体更关注国家、民族的发展,并积极参与到事件讨论中。然而,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存在感性成分较多,理性分析欠缺的情况。这种不成熟的特点,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容易产生破坏社会和谐稳定的负面影响。因此,高职院校舆情工作不仅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部分,更是和谐社会构建不可忽视的方面。
当代大学生注重参与各项社会活动,积极实现自我。但是,他们的心理发展依然处于断乳期,思维不够成熟,行动不能自控,自我判断能力不足,他们的言行从众于小团体。因此,如果对大学生不进行舆论引导,他们会对事物产生不准确的看法,表达不恰当的观念和情感,作出不符合法律规范的举动。这会对社会管理部门造成压力,对公共事务的发展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
大学生是互联网使用的主要群体,互联网也正朝着移动、瞬时和自媒体方面发展。新兴的微博、微信成为大学生传递信息陈述观点的新媒介。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畅所欲言,毫无顾及地谈论所关心的政治、社会和学校焦点事件,表达自己具有倾向性的意见,真实反映了本阶段内大学生的情绪、态度和思想动态。因此,高职院校舆情的引导、管理、控制和紧急处置工作对整个国家的网络信息管理有重要的影响。
大学生有较高的知识文化素养,他们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思想政治道德的内化,然后通过个体的认同再外化为实际的言语行动。做好高职院校的舆情工作,牢牢把握舆情信息中的政治立场方向,提高舆情信息中思想政治道德的内涵品质,对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建立高职院校舆情工作管控体系是优化舆情工作的基础。在整个体系的建立过程中,一是提高对舆情工作的认识,凸出它的重要性,注重建立健全基础党委、校园舆情分析队伍、校党委宣传部的三级工作网络。二是健全校园舆情信息汇集、分析预警机制,定期开展舆情信息工作培训研讨,并对舆情工作进行考评。三是明确舆情工作的思路和重点,理清舆情产生的脉络,归整舆情内容的分类,注重舆情信息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大学校园是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是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的两课是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加强思政课程建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对社会公共事件有正确的情绪、态度和观点,从源头上引导控制大学生的舆情动向。
提高高校的舆情工作水平必须把控好广泛的校园信息传播渠道。一是要加强传统媒体的作用,及时传播主流媒体的信息,并构建网络舆论平台,以便于舆情的引导与收集。二是着重培养正面的“意见领袖”,借助他们在虚拟网络世界的强大号召力,引导人们的舆论走向,进而影响舆情朝正确的方向发展。三是建立校园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的信息,并进行舆情干预,最大限度地以减少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产生,有利于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化解。
开展高校舆情工作要发挥高校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校园活动,潜移默化地进行舆情引导,减少大学生的对抗情绪,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另外,逐步将政治理论课与共青团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围绕德育实践活动主题,结合学生工作开展教育。将学生工作部门、学生社团,特别是共青团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德育教育系统,在保证其各按章程独立工作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工作和教育活动的优势,实现思想品德课教学与学院青年学生工作相结合,创造良好的校园活动氛围,营造有利于高职院校舆情工作开展的环境。
[1]习近平.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N].人民日报,2013-11-13.
[2]张伟,赵岳娜.网络舆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指向[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9-30.
[3]王国忠.高职院校思想品德课的现状分析与教学策略[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