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靖
(南京应天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2)
21世纪的人类社会发展速度前所未有,但是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我们对社会发展在认知上的局限,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大气污染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自然资源和环境问题的产生。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党的十八大则进一步指出了生态文明的定义和具体措施,显示出党和人民对于建设美好生态环境的强烈渴求。建设生态文明事关重大,需要完善的环境法律体系、良好的政府管理体质和广泛的公众参与。但是追根溯源,“环境保护,教育为本”——这个在1992年第一次全国环境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重要方针才是解决环境问题、建设生态文明的本源。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转型期,如何在这个关键阶段做好大学生的环境观教育,亦是一个需要所有思政教师必须关注的重要命题。
正确的环境观对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目前国内高校针对大学生环境观念的调查结果却不容乐观。
近年来,环境观教育使大学生对环境以及环境问题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总体水平仍然不容乐观。2013年武汉大学对141名大学生环保态度和环保行动进行了调查,从该报告中至少可以看出:第一,大学生对校园环境保护关注度较低,更遑论对整个国家及世界环境问题的关注;第二,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环境保护的行动力较弱,很难做到知行合一;第三,大学生环境保护道德感和法律信仰缺失,不愿意走法律途径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环境纠纷。
诚然,此调查报告无法代表所有大学生对待环境问题的态度,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大学生漠视环境问题、保护环境的行动力不足确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目前我国大学生环境观教育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全国环境教育行动纲要(2011年-2015年)》也强调要进一步深化高校环境教育,把环境教育作为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写入教学计划,积极组织开展“绿色大学”建设活动,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亦不能忽视。
1.环境观教育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让学校更注重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大学生环境观教育处在被虚置的状态,很多高校把环境观教育只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一个章节,教授内容过于简单。所以环境观教育存在着供需不对口、缺乏吸引力的问题,这也使得大学生的环境道德观和环境法律知识缺乏认知上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2.环境观教育环境观教学方法单一
大学教育多为课堂传授,但是环境观教育除了对环境保护知识的传输,还应让学生们建立起高尚的环境道德情感和环境法律信仰。单一的课堂教学有着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难以承担起庞大的环境观教育任务。因此环境观教育的教育方式应更倾向于情景化、实境化、模拟化。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书本上僵硬教条式的知识灌输很难促使大学生树立热爱自然的情感,引导大学生养成规范的环境行为习惯。
3.大学生环境观教育师资素质不高
教师在大学生环境观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师是环境知识以及正确的环境价值观的传播者,教师的环境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环境道德和法律水平的高低。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环境观基础教育主要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来承担,多数教师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环境知识(包括环境科学技术、环境道德和环境法律方面)教育,在环境观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明显的不足。甚至有教师自身环境观存在偏差,无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言传身教。
环境保护的第一步应该首先唤起大学生的环境道德情感,没有环境道德情感作为基础,就没有保护环境的内在动力。开展大学生环境观教育,首先要加强环境认知教育。环境道德认知是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起点,是环境道德情感产生的基础。做好环境道德教育必须要让大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提升大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其次要做好环境道德情感教育。引导大学生在理解社会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道德情感。最后要做好环境道德行为教育。公民的环境观体现为公民对待自然的态度和其表现的行为取向上,能否真正让大学生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做到“知行合一”,环境道德行为教育至关重要,教师应当引导大学生把正确的环境观应用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让大学生内化的环境观体现在外在的行动中。
严重的环境问题主要来自于人类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因此,由人的原因而产生的问题理所当然需要用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其中法律是最正式也是最有效率的方法。树立大学生正确的环境观,必不可少的是环境保护的法律教育。尽管我国的环境立法尚处在起步阶段,但是环境保护法律基本体系已经形成,对于一门通识教育课程来讲,尤其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很难将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完全讲透。因此在环境法律教育方面,除了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环境法律制度外,更应该让学生理解并从内心接纳环境法制精神和原则。我们在第一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就会告诉学生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环境法律的基本原则、基本精神,具体法律知识则可以由学生日后通过其他方法来获得。
环境保护的道德和法律教育属于上层建筑的教育范畴,为的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关于环境问题的道德情感和法律信仰。为了在实践生活中能够真正将这些情感和信仰外化为行动,大学生还应该具备基本的保护环境的技术技能储备,比如尽可能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塑料制品以及不要使用这些制品的原因。当然,我国目前的大学生环境科学技术基础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比如最基本的垃圾分类和生活排水问题,大学生几乎是知之甚少,更不用说污水处理和废气治理方面的技术了。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教育,对于基本的环境保护技术方法,应该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而对于高端或者前沿的环境保护技术,应该让大学生了解这些技术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态势,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励大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
大学是知识的海洋,是知识传播和运用的基地,是接受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熏陶的园地。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更是环境观教育的最后一个阵地。因此,高校教育应当将保护环境的思想渗透到学校各项教育的过程中,并贯彻落实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
大学生应当掌握系统的环境科学知识、环境法律法规和环境道德知识,这与其专业无关,大学生的环境观教育应纳入大学生人格培养的范畴。因此,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环境观教育必修或者选修课程,尤其是重点开设选修课程,高校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色,开设与专业相关的选修课程。例如,会计与审计专业可以开设“环境会计”课程,将会计学与环境经济学结合,达到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的。
由于我国高校环境观教育起步相对较晚,目前基本上没有配套的教学大纲,因此,撰写一套关于高校环境观教育的配套教材是非常必要的。该教材应当注重基础性和系统性,教材应当既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性,又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水平与学习规律,内容可以涵盖国内外生态环境现状、环境道德伦理的理论基础、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技术介绍等。当然,编著一本合适的环境观教育教材,必须需要编者以及授课老师有极高的环境保护素质和修养。因此高校应当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专业培训,鼓励教师之间积极沟通、相互交流,共同丰富环境观教育理论体系,深化环境观教育改革实践,更好地进行大学生环境观教育。
大学生环境观教育具有基础性,更应当具有实践性,必须重在参与、重在实践,由此就要求教师授课应当采取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环境观教育一般应该以平等沟通、沟通讨论的方式为主,教师可以事先备课,就某一问题和学生相互提问,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具创设各种情境,利用模拟、游戏、测试、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
单纯的课堂教学很难实现环境观教育的所有任务,必须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高校行政部门,尤其是学工部门应当与教学部门形成合力,积极开展各种有利于环境观教育的校园文化活动。具体可行方式可以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几种:
1.开展专题讲座,聘请专家为学校全体大学生做有关环境科学、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讲座。
2.举办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知识竞赛、征文竞赛、歌咏比赛、小品比赛等,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开展环保宣传活动,高校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校报、宣传栏为平台,设置环境观教育板块,开展各种环境保护宣传。
4.组织环保实践活动,通过环境问题调研、保护环境公益活动、参观垃圾分类处理和污水净化处理等方式,让大学生了解具体的环境问题和先进的环保技术,通过亲身实践真正为保护环境出一份力。
大学生环境观教育是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既依赖基础教育阶段的铺垫,也需要大学教育阶段的提升;既需要学校教育教学不断改革创新,也需要家庭和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互相促进,互相补足。因此我们呼吁尽快制定环境教育法律法规,打造完整的包括各阶段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一体化的教育模式,为改善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做保障。
[1]李小菊.环境道德教育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2]吕忠梅.环境法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