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勇
(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广东 东莞 52396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于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内在本质基础之上的综合体现。价值观是人们对于价值问题的观点和看法,是价值上升到意识形态领域的必然结果,有着相对稳定性和多元性的特点。价值观的多元性来自于价值的多元性,在现实中价值的主体是多元存在的,每个主体都有自身独特的价值观,不同价值的主体所形成的价值观在特定的社会中相互影响和关联就形成了价值体系。根据其地位和作用的不同,就分出了核心价值观和外围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指在价值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指在整个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并起主导作用的价值理念,它需要与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相结合,映衬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关于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就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认可度,提升其个人的价值观水平。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政治制度、文化传播以及价值观念不断互相融合,传统观念也逐渐走向开放,互相之间的影响也不断加深,容易使得多种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互相碰撞、交融,互相影响。同时,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在由计划走向市场,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由现代工业社会向知识科学型社会转变,在这种转变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在改革开放以前,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利益主体是单一的,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则是多元的,甚至利益阶层、利益群体都是不同的。多元化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同样会参透到高职院校的学生群体中去,这期间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等多元价值观相互并存,形成了多元的现代价值取向和一元价值导向之间的冲突,这在很大程度上给广大高职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
虽然我国高职院校一直都很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对学生的理想信念的教育方式相对单一,且很多院校将其视为一门普通的学习型课程。讲课方式仍然是通过传统的课堂进行理论灌输。授课中教师仍占主导地位,把学生当做和其他课程一样的单纯受教育者的角色进行理论式的说教,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的方式方法过于单一,教学内容上更是陈旧和空洞,缺乏创新,非常影响教育效果。在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取向发展的今天,学生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但现状又很难改变,这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产生共鸣,也就更难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进一步的认识和升华。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有其特殊性,主要是以培养服务于生产、管理、建设和服务等行业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学生除了在校期间的课程以外,还有大量的实训课程,所以很多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模式大多采用2+1模式,就是两年的理论学习加上一年的实训实践。此外,受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影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比较重视学生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学生在思想道德建设和价值理念上的培养,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更是重视不足。
从整体上看,高职生对马克思主义还是比较认同的。高校目前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学生们的成长是有积极意义的。学生们在配合调查研究中也表示愿意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自觉地进行思想政治学习。同时我们也看到,西方发达国家资本主义思潮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范围较大,而我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执政建设方面确实出现了很多严重的问题,某些党员干部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等。还有我国开放的这三十年来出现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社会不公平、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房价飞涨、就业困难等一系列的社会民生问题,对在校的高职学生来说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冲击和不良影响,同时也影响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面对这些问题时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困惑。
大学校园环境是大学教育中无声的课堂,是一种影响人、塑造人的综合教育力量。校园环境具有隐形的教育作用,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想取得成效,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形成有利于培育和树立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环境。在具体操作中,可以采用确立特色校训,为学生营造良好校风,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校风是指教师的教学之风、学生的学习之风和学校所有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的统称,它代表了一个学校的整体状况和整体风貌。所以,教师应该注重教风的建设,为人师表,做学生传授知识的良师益友,教导学生自强不息、刻苦学习、勇于创新,早日成长为社会的栋梁之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还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可以通过定期举行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科学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到活动中去,使学生从心理上乐于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围绕一个社会热点话题展开演讲比赛,开展辩论赛;组织学生文化艺术节;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的评选活动都可以使本来枯燥的说理教育变得十分的生动形象,使高职生在活动中愿意全身心地去感受去领悟,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隐性教育作用。还可以运用校园媒体宣传校园文化。可以通过一些宣传橱窗、校园广播等校园媒介向学生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执政方针政策以及国内外的时事要闻,介绍学校优秀传统,校内外新闻及好人好事,展示一些能够提升美感、陶冶情操的佳作,在校园中传递正能量,使学生耳濡目染,在细节之处就能感受正气之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力量。
除了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外,高职院校还需要提升教育理念。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当中,教师也应以宽广的胸怀面对学生们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能够坦然面对现今社会的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差异,接纳学生的多元化价值取向。在坚定不移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还要充分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合理范围内的价值选择。对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异化价值观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要一味地接受,而是在实践中用科学的理论耐心地引导,这样才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越性和包容性。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教育意在“以人为本”的宗旨。目前我国高职生很多是95后,他们的成长环境决定了他们大都自我意识强烈、个性鲜明、有强烈的自尊心和个性。所以为了达到预期教育效果,教育工作者必须提升教育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遵循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熟悉并了解学生们的内在需求和爱好,包容个体差异,让他们在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涵义,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完善,实现自我发展。
在高职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树立“四位一体”的合力式教育理念。高职院校应清楚地认识到价值观的培育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程,不仅仅是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就可以实现的,还需要家庭、社会以及学生本人共同作用、共同促进。通过以上四方密切配合,建立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最大程度地取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好效果。因此,高职院校应树立起全员参与的教育意识,在学校范围内包括教师、辅导员、教辅人员和后勤人员在内都要积极参与。教师需要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真正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的兴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传统的价值观教育模式多数是理论说教,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教师与学生间的人文关怀和情感交流,不仅不能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需要,还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反感和抵触情绪。高职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想取得良好成效,不仅需要以学生为本、采用渗透式的教学方法,还要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加以完善。高职教育首先是育人的教育,应秉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原则。注重培养学生们的身心素质和人文素质,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虽然各有侧重,但仍然要围绕育人这一主题,在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参透到所有学科中去,并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将各学科内容整合为全面、统一的育人课程体系。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感受力,提高课堂吸引力。案例式教学是近年来高职院校效果很好的教育模式,它是以高职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为出发点,选择能够体现一定价值矛盾的案例,围绕这些案例设计出特定的情境,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们充分参与到讨论之中,鼓励他们发表自已的意见和想法。通过学生的自我判断和理解即可深化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提升学生的理论实践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44.
[2]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3]高宝立.职业人文教育论: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特殊性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28(5):55.
[4]刘书林.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J].思想理论教育,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