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月,高朕栋
(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54)
当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探析
——以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为例
曹 月,高朕栋
(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54)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决定其大学学习和生活成功的关键。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深入探究当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特点与成因,提出对当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引导的重点策略,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开展针对性教育,帮助大学新生更好更快地融入环境,健康成长。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引导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迈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随着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发展,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大学一年级新生,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他们在大学整个期间的学习、生活和精神健康状态。因此,深入了解当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对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尤为必要。本文作者针对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2014级大一新生随机发放260份心理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48份,经SPSS16.0科学统计分析,以期深入把握当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力求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提供切实有效的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总结。
(一)入学前对心理健康知识接触较少,存在认知盲区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首要基础和必备条件,政府和国家常年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其是各高校均将心理健康教育摆在教育重点,但是在对学生进入大学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方面却存在一定弱势。调查发现,69%的大学新生入学前,对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和了解存在盲区,出现大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才开始真正接触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局面,仅有8%的新生表示会经常了解有关心理健康的信息或阅读相关书籍。这些现状的凸显,正是大学新生容易产生较多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对心理健康教育主观较为重视,客观参与较少
拥有健康的心理,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在和将来都有重要意义。值得肯定的是,大部分大学新生虽然对心理健康教育接触了解不多,但主观上还是比较重视的,78%的新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如果有机会68%的新生愿意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只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对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参与较少,只有43%的新生表示以前入学前曾经参加过诸如心理讲座、心理团体辅导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三)对心理问题有一定理性认识,但对心理咨询仍存在误区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是大一新生,教育能否显成效,关键在新生自身,在于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接纳程度。值得肯定的是,当代大学新生普遍对心理问题能有理性的认识和接纳。其中64%新生不认为心理问题是见不得人的事,但他们在对心理咨询的客观理解上仍存在一定误区;54%新生认为心理咨询就是在用安慰和开解的方法帮助人,对心理咨询能否切实帮助个人处理内心困惑尚存在怀疑;仅有28%新生认为作用很大。
深入了解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对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尤为必要。通过对此次调查问卷的整理,发现关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有着共同显著的特点。第一,趋同性。通过问卷分析可以明显发现,当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有着普遍的趋同性,即尽管他们来自全国各地,但作为大学新生,他们在入学之前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心理问题以及心理咨询的理解也存在共同的困惑和不解。第二,偏向性。大学生在校期间容易产生心理困惑和问题的方面很多,诸如学习问题、人际问题、感情问题、适应性问题、考试焦虑、就业问题等等。但调查发现,当代大学新生对心理问题的关注点明显集中为对人际交往和对自身性格的关注。65%的新生认为入学后自己最大的困惑在于人际交往,58%的新生希望能改变自己现有的性格,79%的新生认为性格和人际交往有着直接关系。
综合分析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特点产生的原因,首先,中学教育理念的导向性不够明显。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虽然晚,但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也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成就。但是,受我国教育体制长期以来对学生评价体系的导向和现实升学率的影响,大部分中学从学校到教师依然将主要精力和重点放在理论课程的学习上,关注重点均在学业成绩上,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没有把它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上,导致多数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模糊,心理健康工作开展可有可无,不能持之以恒地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其次,我国固有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和家庭教育理念的偏向性引导。我国长期存在的固有的学校应试教育中以学习成绩定性一切的思维模式和中国传统家庭中分数说明一切的教育传统,使得学生在中学期间一直秉承唯学习和分数为上的理念,势必使得学校和家长对新生个人的身心发展和人际和谐的关注和引导不足。由于没有很好的前期重视和循序渐进的引导教育,新生们在刚入校后,面临相对自由的大学生活、开放的校园环境和与社会接轨的人际交往模式,性格弱势和缺陷逐渐开始显现,导致其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困惑集体凸显。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拥有健康的心理是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起码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这对于当代大学新生的现在未来都具有重要意义,从而更加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他们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做针对性强、突出重点的引导策略。
(一)切实重视和加强中学期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中学教育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大学新生在中学阶段进入青少年时期,这是一个特殊的阶段,是个体身心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重要和迫切。注重中学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心理健康意识,激发他们维护自身健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保证学生正常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帮助他们顺利过渡到大学阶段,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的现实需要。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意识到教书育人是一个长期且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和学业教育对当代青少年来讲是必不可少的教育,不能任意偏颇,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和落实到中学学生教育工作之中。适当教育引导,使其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个体心理及时恢复到正常状态,就可以大大地减少其在以后学习生活中偏态与变态的不适应行为发生。中学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仅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实际的意义。
(二)引导新生理性看待心理问题
提高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首要前提是转变观念,长期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培养,极易使新生在日后学习生活交友中遇到挫折后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大学新生由于普遍在中学阶段对心理健康教育接触较少,重视不足,对心理问题的认识也较为简单,存在一定的认知盲区,这就需要在新生入校后有偏向性地引导新生理性看待心理问题。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强调,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大学新生本体就是内因,教育是外因,教育是通过大学新生本体而起作用。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改变其心理健康教育只对少数甚至个别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咨询和治疗的偏颇理念;其次,在于教育学生不能只重视生理健康忽略心理健康,只强调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而忽略心理素质,要教育大学新生正视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正确认识心理咨询和辅导,采用正确态度和正确方法解决已经存在的心理困惑和问题,主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进而通过心理咨询和辅导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
(三)在新生中系统开展针对性专项心理辅导
大学新生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重点较为集中,基本体现在人际关系和性格的引导上。大学新生的心理具有普遍性、复杂性、多变性的特点,而体现出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特点又集中表现为趋同性和偏向性的特点,因此,对大学新生集中系统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提高新生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其心理素质、增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高校在为新生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系统课程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是值得推广的同时,应注意课堂心理教学应切实结合新生具体的心理现实现状,有针对性地把人际交往和性格引导作为重点教育方向,多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等形式引导教育学生更快更好地完善自我性格,适应大学生活。另外,辅导员老师在对新生的入学教育中也有必要将人际交往和性格引导纳入教育重点,开展针对性强、操作性强、参与性高的主题班会或专题讲座、心理辅导等,从而提高教育效果,促使学生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改进自身在人际交往、性格发展、交友恋爱、情绪控制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增进心理素质,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技巧,逐渐建立自尊自信及和谐的人际关系,进一步提高抗挫能力,增强自我调节能力,成功地进行自我管理,成长为有健康独立人格、悦纳自我,走出心理困惑、健康成长的新一代大学生。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充分认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特点,分析原因,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对其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学业、成长成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左拉.90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商品与质量,2011(5).
[2]姜松梅.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讨[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10).
G64
A
1673-0046(2015)1-00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