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晖
从入耳入心,到气韵生动
—— 浅谈唢呐演奏的四个层次
唢呐是中国传统的民族吹管乐器,在新时期、新阶段展示着全新的面貌,笔者结合教学与演奏的实践,现暂且从听觉、用心、气息、神韵四个层次对唢呐演奏中技术性的问题进行阶段性总结。
唢呐是中国传统的民族吹管乐器,16世纪便流传于民间,因其声音高亢又嘹亮的特点多应用于民间仪礼与社火表演。经过历史传承与发展,唢呐演奏艺术日臻精进,并逐步发展成独奏乐器,应用于各类民族音乐表演团体。
作为传统的民族吹管乐器,唢呐演奏教学自从被纳入专业音乐教育轨道以来,在新时期、新阶段展示出一种全新的风貌。经过一段时间教学与演奏的实践,笔者认为有必要就唢呐演奏的技术性问题进行阶段性总结,现暂且将唢呐演奏归纳为四个层次,并以下文详解:
听觉作为理解音乐语汇、感受音乐张力的有效途径,是每个演奏者不容忽视的能力,因此培养敏锐的听觉系统是演奏者能够完美呈现音乐作品的重中之重。演奏者能否将对音乐作品二度创作与在乐器上演绎与实际演奏保持统一,能否在演奏过程中的针对实际音响(音色、音准、音乐风格、特殊技巧)效果进行调整等问题,都需要通过演奏者的听觉系统来辨别并发出指令进行下一步协调。
听觉的敏锐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对一位演奏者能否成功演奏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演奏得不好,并不是因为对音乐作品的谱面或指法不够熟练,也不是气息不好等技术问题,更不是对谱面背后的含义没有思考,而恰恰是他们的听觉系统不够敏感而导致的演奏不到位。其实大部分演奏者都会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比如在对一部音乐作品进行录音的过程中,演奏者按照自己精心设计的演奏思路对音乐作品进行诠释,而在演奏结束后听其录音,却与内心的设计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听觉的奥秘。
音准、节奏、音色、层次、气息、音量等,都需要极为灵敏的耳朵,即听觉系统。这里所说的听觉系统只是听觉的表象,是听觉作为感官对外界声音的辨别能力,属于听觉的第一层次,笔者将其称之为“外在听觉”。听觉的第二个层次是“内在听觉”,即演奏者对演奏经验的长期积累和对音响效果控制能力,通过内心预设出所希望达到的演奏效果。内在听觉主要依靠演奏者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是建立在大量的音响信息储存的基础上的。所谓的音响信息储存就是在音乐会上、多媒体录音中听到的优质的声音,并将其储存在演奏者脑海里。耳朵是外在听觉和内在听觉的有机统一,二者的结合也是外界声音到内心声音的媒介,因此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练习内在听觉的有效途径就是“静”,这个过程中无论是“读谱”(外在)还是“想谱”(内在),都要用心去“听”,确保自己可以听到内心里对每个声音的质感,甚至每个乐句的呼吸,每一个段落的起伏,以至于整个乐曲的完整性。
唢呐演奏中对于“用心”这个概念,大体可以分为感性与理性两方面内容。唢呐演奏中的情感表达需要源自内心,需要真情实感的流露;同时,演奏者对乐曲的展现又必须思考于心,进而或约束或释放自己的演奏风格,以配合乐曲含义的中心思想。
与任何艺术表演一样,唢呐演奏中必须保持足够的热情。自然的热情、恰当的热情、真情实感的流露、源自内心的发声,不论哪种热情都必须动之于心,这样的热情才能远离造作、虚假。因而在演奏中要给音乐灌注热情,只有用心体会和深度解读音乐,才能使内心的感受能够与音乐本身融为一体,给听者一种身临其境、慰藉心灵的感受。
“用心”所体现的另一方面是想象。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小宇宙,是人的思维和想象所能自由飞翔的一片天地。唢呐演奏的最高境界大概也就是将演奏者处于半痴半醉的状态,随着自己的想象而翱翔。这种由内心而产生的想象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象,因此所产生的意境也是不同的,这点没有统一规定。每个人的演奏习惯也是不同的,有的人喜欢在演奏的同时,心中出现各种联想;有的人则不喜欢在演奏时联想,只愿意只专注于音乐本身所制造的意境当中,享受这份意境带来的心灵的共鸣。
优秀的唢呐演奏者不仅要有高度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还要懂得严格的控制。对音乐作品的演绎需要花心思全方位地控制和设计,不仅要对身体的各个部分进行协调支配,对音乐设计的控制,而且要对演奏者自身的情绪加以控制。在演奏中,往往演奏者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这就需要有很强的控制能力以保证情绪、音准、动作不出大格。
综上所述,“用心”意味着源于内心的热情,自由飞翔于心间的想象,心思缜密的设计和控制。演奏者内心的激情、自由与控制、约束,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只有内外合一,才能使唢呐演奏进入到更高的层次。
“气”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既可以理解为物理意义上的气息、气力,也可以解读为文化意义上的气质、气韵。从演奏角度上讲,气息是唢呐演奏的灵魂,它融于音乐当中并统领着整个演奏。在唢呐演奏中,笔者大体把气息划分为三个层次:呼吸、韵味和气质。
呼吸是人的本能,没有呼吸就没有生命,音乐亦如此。一个良好的演奏状态,都是由一个个或深或浅、或长或短的呼吸所组成。当以乐句形式呈现在听众面前就好比我们交谈中言语的起伏、说话的语气。呼吸并不是单一的形式,它包括上升、下降、聚拢、扩张、流动、静止激动、平和等等,大有“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之感。
对一个音乐作品的完美演绎,往往取决于演奏者能否将气息运用得当。演奏者的气息若是顺畅的,其展现出来的音乐才是令人舒服的;反之,则会影响演奏效果,不能很好地表达作品的意义。在这个过程当中,运气是如何将气息使用得当的重要环节,演奏一部音乐作品时,有可能每一大乐句都包含有若干小节,无疑,这里的起承转合需要很多大小不同、快慢不同、长短不同的呼吸,将这些呼吸完美地衔接是完成音乐作品的根本,也是唢呐演奏的气息线。
气息和韵味的关系,可以看作是整体和细节的关系。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大树的树干和枝叶,气息就像大树的树干一样,巨大并贯通,而韵味就如树干上的枝叶,显得精致灿烂。音乐也是这样,细节之美不可或缺。如果说气息是内在的本质,那么韵味就是体现本质的表象特征。韵味由气息所决定的,并体现在细节之处,会使人印象深刻从而产生共鸣和感动,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气息贯通的基础之上,因为只有气息与韵味配合好才能相得益彰,才显得大气。
气质是气息表现的另一层含义。通常来看,气质是一个人的性格和品质的自然流露和真实反映,就好比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文如其人”、“字如其人”,而在音乐的领域,其实也会有“乐如其人”的说法。气息本身并不是气质,却反映着演奏者所具备的个体气质。气息稳重大气,其气质也是宽宏、自然;气息短小,其气质必然也是狭窄而造作。
总之,气息的三个层次构成一个从细节到整体、由内而外、由技术到艺术的大框架,如能将所学结合在一起,必定会诠释出富有生命力的音乐作品。
人们对“神”的词义理解,往往是神秘的,大致有两层含义:一种是具象化的,一种是只能感觉却看不见的。前者所指如神态等,后者所指如神韵、神采。
这与唢呐演奏有什么关系呢?
艺术表演分为主体和客体,唢呐演奏作为艺术表演的基本形式之一则是主体,而唢呐演奏的音乐作品便是客体。作曲家所创作的音乐作品是由很多音乐符号组成的,这就要求每一个演奏者要对作曲家的音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赋予音乐作品神韵。
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过程中,当演奏者真的进入到传神的境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与作曲家内心的交流。演奏者要揣摩作曲家创作音乐作品的过程:他的内心、情感和融于音乐之中的精神,这样才能有所感悟,才能打动人心。而若想在打动人的基础上,要赋予音乐作品神韵,是需要悟性的。演奏者可能试图通过各种音乐符号把握谱面背后深藏的意韵,其实对于作品和作曲家而言,要想通其神韵,往往不是那么容易的,有很多演奏家在接触一部音乐作品后若干年仍把握不住其神韵,大都往往是在一个很不经意的生活细节中,令演奏者找到了答案,豁然开朗。这样的结果并不是偶然的,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积累、眼界的提高等多种因素的结合,才能帮助演奏者对音乐进一步的认识。只有达到了神韵的境界,作曲家、音乐作品和演奏者才能融为一体。
唢呐演奏是一门综合的音乐表演艺术,演奏技术固然重要,但却不能“唯技是图”,更不能把对唢呐的技术训练孤立着进行,毕竟演奏技术作为音乐表现的一种手段,要服务于音乐本身的内涵。
唢呐 演奏 层次
沈建晖 (1985 ——),沈阳音乐学院助教。
(责任编辑 霍 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