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民族声乐科学教育理念的构建

2015-02-13 03:13石尧尧
音乐生活 2015年5期
关键词:声乐民族情感

石尧尧

论我国民族声乐科学教育理念的构建

当前我国民族声乐教育的学科建设进程中,在配套基础课程和艺术理念认识上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偏差。在不破坏原有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建设一套完整的传统民族声乐理论教育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民族声乐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系统性、学术化。我们不仅要继续坚持吸收与借鉴先进音乐思想与理念,同时更要坚持自身的文化特色与审美特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终建立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征与审美特质的民族声乐学派。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是符合中华民族传统审美习惯的,用本民族语言为歌唱语言来表现广大人民思想情感与生活的最综合也最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尤其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与进步。但在肯定所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同样应该对民族声乐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清醒和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近些年来,在我国民族声乐教育的学科建设进程中,尤其是在配套基础音乐理论课程和艺术理念认识上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偏差,要想让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继续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这些问题是不容忽视,同时也是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和完善的。

1.要更加重视配套音乐基础课程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从上个世纪初开始,随着“西学东渐”的全面深入,我国开始了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建设,音乐教育业随之走向系统化、规范化、专业化。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的民族声乐演唱风格更加成熟和完善,但需要我们清醒认识到的是,虽然我们的民族声乐在专业教学上有着自己明确的教学理念、教学流程、教学方式,但在配套基础音乐理论课程的设置上却没有跟上专业教学的步伐。大部分的专业院校虽然培养目标是民族声乐专业人才,但除了专业课以外,在音乐基础课程的教学科目和内容的设置上却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与系统性,久而久之,很多学生越来越忽视基础音乐理论知识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导致很多民族声乐专业学生虽然具备一定声乐演唱水平,但在音乐基础素养上却十分薄弱。例如,当前我们进入了网络电子科

技的时代,任何音乐资源都能够轻易地获得,这一方面极大地便利了学生学习资料的查阅,如果利用不得当也会使很多学生产生极大的惰性。很多学生在练习一首新作品时首先做的不是在钢琴上逐字逐句地练习和分析,而是直接用“听”的方式去学习一首歌曲。也就导致学生只学会了歌曲的曲调,却对声乐作品的音乐风格、曲式类型,和声特点、思想情感主题基本一无所知或认识不清,这种学习观念和方式对于专业的民族声乐演唱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必须大力加强民族声乐教学的配套音乐基础理论课程的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的基础音乐素养,使学生清醒地意识到专业声乐演唱与“卡拉ok”的不同,深刻地认识到音乐基础素养对于专业声乐演唱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夯实我们的理论建设基础,才能逐步使我们的民族声乐教学和演唱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系统性、学术化。

2.传统民族声乐的保护、传承有待加强

我国的传统民族声乐是一个广义上的概念,包括我国各地方、各民族的戏曲、曲艺、民歌等声乐演唱形式都属于这一概念的范畴。传统民族声乐是现代民族声乐产生和发展的艺术土壤与动力源泉,对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特征、音乐风格、技术特点的形成都有着最直接、最全面、最深刻的影响。例如当前民族声乐作品的音乐旋律很多都是直接取材于各地方的民歌,还有现代民族声乐在舞台表演的肢体动作设计与表现理念与风格更能够明显地感受到传统戏曲对其的直接影响。

进入21世纪,世界文化发展日益多元化,艺术交流更加频繁、广泛和深入。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受到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对于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更是如此。随着西方音乐在我国的广泛传播,对于我们的传统民族声乐艺术来说则更像是一场灾难,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甚至包括中年人都对欧美音乐趋之若鹜,同时也使传统民族声乐越来越不被人欣赏和关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极大地动摇了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生长的文化土壤与艺术源泉,对其能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面对这种现实状况,我们要以一个客观理性的观点来看待这一问题。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当前很多的传统地方民歌和戏曲曲艺确实已经失去了其继续生存的现实条件,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中的必然现象。对于这一类的传统民族声乐,我们不要勉强地将其重新推向媒体,因为这是毫无意义的,我们要做的首先要是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整理和归纳,使其成为一种研究和学习的历史资料与文献。艺术的本质就在于创新和发展,对于那些仍旧具有一定受众群体和市场影响力的传统声乐种类,则应该用更加发展和与时俱进的眼光去对待,在保证其原有艺术形态的同时着眼于更深层次的艺术精神、艺术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其在我国民族声乐学派建设中的艺术价值与意义。面对强势的欧美文化,我们不能固守残缺,闭门造车,要继续坚持对欧美先进音乐思想与理念的吸收与借鉴,同时更要坚持自身的文化特色与审美特质,正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现代民族声乐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不至于丧失自我,在世界艺术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3.在对待现代民族声乐“技”与“艺”关系上还需更加辩证和理性

我们的现代民族声乐与传统音乐相比在歌唱技术技巧的规范性、科学性、系统性上都取得了革命性的进步和发展,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事实证明,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能脱离“度”的控制与把握。近些年来,无论是专业院校与专业团体中都出现了一种过度关注于发声技术与技巧却忽略演唱风格与韵味的倾向和误区。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审美体验,当我们欣赏歌手的演唱时,会感到其声音非常漂亮,技术也非常娴熟,但是总会觉得缺乏一些东西,不能感到足够的美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味道”。究其根源,首先,当前我们的很多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关注于声音技术的训练与提高,而忽略了音乐风格的把握与音乐感觉的培养。这也是当前我国很多专业院校的一个“通病”。久而久之,在很多专业院团中,很多专业舞台上也逐渐形成了一种唯技术论的艺术误区与审美偏差。同样,我们不能否认歌唱技术对于声乐艺术的价值和意义。事实上我们必须承认,高超的歌唱技能与歌唱技术毫无疑问是声乐演唱的最基本前提,如果没有良好的声音作为依托,一切的情绪情感与艺术风格都无法准确和完美表现。技术是情感与艺术风格表现的前提和手段,而情感与艺术风格的表现则是歌唱的最终目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我们更应该深刻地认识到,我们钻研技术、提高技术、发展技术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抒发情感,表现艺术风格的魅力,而万万不能将“手段”当成了“目的”,更不能矫枉过正,否定技术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只关注歌唱情感与艺术风格,这对我们民族声乐的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曾经在著名的解放军艺术学院就出现过这样一个贻笑大方的事例:一位大家都很熟悉的民族声乐教育前辈,在教学中就曾经犯过这样的错误,因为平时忽视了技术的培养与提高,一次在为学生处理一首声乐作品时,学生因为没有足够的技术能力,因此总是难以达到要求,老师自然也很着急,便无数次地要求学生:“你的热情要像火焰一样燃烧!”,结局自然是尝试多次仍毫无效果,最后学生只有无奈地回答:“老师,我高音唱不上去,实在烧不起来!”这也是我们民族性格中常见的“非黑即白”、爱走极端的思维方式的体现,但这种思维在我们的民族声乐发展中是万万不可取的,要坚决杜绝。

由此可见,在民族声乐的教学与实践中,在对待技术与情感表现及艺术风格表现与把握上,我们在注意改正“唯技术论”误区的同时更应该保持客观理性的思维和态度。要真正理解和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声乐才能够做到“两条腿走路”,让歌唱技术与情感及艺术表现形成一股合力,共同协调发展。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声乐艺术都是最为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我国的民族声乐经过几代人长期不懈的努力逐渐形成具有较强科学性、系统性与规范性的民族声乐学派,这是非常值得我们骄傲和珍视的,面对已经取得的成绩,我们完全有理由感到自豪。但面对日益多元化的文化交流与冲击,我们没理由感到自满,而应该更加清醒和深刻地认识到民族声乐教育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去正视这些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并最终解决这些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终建立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征与审美特质的民族声乐学派,为祖国的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刘再生.西方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M].1988.

[2]杨易禾.音乐表演艺术原理与应用.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M]2003.

[3]卓非亚·丽莎.音乐美学问题.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M].1976.

[4]钱仁康.中国音乐欣赏丛书-总序[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5]赵沨.中外音乐欣赏-序[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民族声乐 理论建设 传统民族声乐 技术 情感 风格

石尧尧(1978 ——)女,沈阳音乐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霍 闽)

猜你喜欢
声乐民族情感
我们的民族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多元民族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