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福珍
对高等艺术院校声乐表演人才培养的思考
—— 卡拉斯声乐艺术成功经验的启示
本文通过“全能型的女高音歌唱家”卡拉斯在声乐艺术道路上成功经验的启示,阐述了在教学中应进一步强化“表演”的观念,强化知识的通联,强化艺术体验,通过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教学解决培养过程中的基本问题。把这些能够控制的、主观能动可以实现的关键因素融进高等艺术教育声乐表演人才培养的学习课程和教学过程中,势必对声乐艺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大有裨益。
卡拉斯被公认为是“代表了人类声乐艺术的最高峰”的“全能型的女高音歌唱家”,是“歌剧艺术的化身”①张宁、王丹尼、刘时雨著,《乘着歌声的翅膀》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2,第124页。。使她攀上“声乐艺术最高峰”的重要关键性因素,是早期接受钢琴教育、重视音乐欣赏和出色的音乐表演等三个方面。这些因素是人为的、主观意识主导的、必然性的。试想,如果把这样的因素融进高等教育声乐艺术专业的学习课程和教学过程中,势必对声乐艺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大有裨益。
从卡拉斯的成长历程中我们可以归纳说明几个问题:
从音乐表演的角度看,音乐是由声音(音响、音色)、旋律、节奏、织体、和声和调式、调性等元素构成,是通过音乐的行为、形态和观念所呈现出来的客观存在。我们将这个能够感受到的客观存在统称为“音乐语言”。其中声音、旋律、节奏等元素是“基本词汇”,而行为、形态、观念则属于“高级词汇”。音乐的学习与实践是一个对“音乐语言”由基本到高级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钢琴以它对“基本词汇”使用的广泛与复杂,对音乐行为的固化、音乐形态的掌握、音乐观念的养成,比其它乐器或歌唱有着更高的优势和效度。未从小学习钢琴的人对音乐语言的认知能力就相对较弱。
卡拉斯在15年中排演了100多部剧目,演出500多场,扮演过40多个角色,并以演艺水平高而备受赞誉。她创造出如此令人赞叹的辉煌业绩,光靠“天才”和“运气”是达不到的,更要依靠高超的艺术能力。究其根源之一,是她通过大量地聆听声乐作品和现场观摩,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艺术积累,从而能够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准确、快速、独特地把握音乐形象。她在舞台上游刃有余的艺术展现其实正是她艺术修养与品质的“厚积薄发”。
音乐“必须通过表演这个中间环节,才能把艺术作品真实地传达给欣赏者,实现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①张前著,《音乐表演艺术论稿》,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11,第1页。这是音乐艺术的“本质属性”。甚至可以说音乐“不仅是表演艺术,而且是一时一刻也离不开表演的艺术”。②张前著,《音乐表演艺术论稿》,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11,第1页。
音乐表演是“是赋予音乐作品以活的生命的创造行为”,③张前著,《音乐表演艺术论稿》,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11,第2页。是“二度创作”,它有两个含义:第一,它是在作曲家完成的创作上进行的再创作;第二,它是歌唱家、演奏家独特的创造。
卡拉斯深深认识到了音乐艺术的这个本质。她坚持 “每个装饰音都必须为音乐服务……为一个颤音或一个装饰音找到意义,而据此正确表达快乐、忧愁,或悲伤的感情”;④张宁、王丹尼、刘时雨著《乘着歌声的翅膀》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2,第119页。她始终强调“……单有一个美丽的声音是不够的,你必须将你的声音粉碎成千上百块,使它为音乐服务。作曲家为你写下了音符,而歌唱家必须把音乐和表情放进这些音符中,我们一定要将作曲家原来希望的千种色彩和千种表情添加上去”;⑤张前著,《音乐表演艺术论稿》,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11,第17页。她用淋漓尽致的表演挖掘出了不同作品的“音乐的深度”。所以,尼可拉·列西奥评价卡拉斯:“她有三百种声音。她扮演的每一个角色都用一种特有的声音,在特殊的速度中不断地变化音色,传达作曲家的乐段”。⑥程淑安译《卡拉斯在美围朱利亚音乐学院讲学集》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10,第3页
从以上三点中可以看到,感受音乐的功力、丰厚的艺术积累是卡拉斯攀登“表演”高峰的坚实基础,而在表演上所达到的超凡境界是与她独到的艺术见解和坚持不懈的创作实践分不开的。
通过卡拉斯我们得到一个启示:艺术院校声乐表演专业应该在教学中强化“表演”的观念,强化知识的通联,强化艺术体验。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目标和教育观念的一致性决定了教育成果的优劣。在先天条件、环境因素之外,影响人才培养的另一个关键性因素就是教育观念——体现在具体的教育行为中就是教学的指导思想。卡拉斯说,“为了成功,你不仅仅是第一流的音乐家,而且也是第一流的演员”。⑦程淑安译《卡拉斯在美围朱利亚音乐学院讲学集》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10,第11页。这句话道出了声乐表演艺术的真谛,是培养声乐表演人才的目标价值的核心,是要始终把握的教育观念。
在教学中应该关注和体悟四个层级的问题:嗓音、形象、技巧 —— 作品、舞台 —— 表演 —— 观众。在这四个层级中,嗓音、形象、技巧是基础,是起点;作品、舞台是媒介;表演是核心;观众是终点。其中,“表演”是关键节点,强化“表演观念”,就是要在教学中用“表演”这个节点将不同层级贯穿起来,促进学生表演素质和表演能力的形成。
沈湘先生曾说过:“在音乐方面,我们搞演唱的人同其他同志(如搞器乐的)相比有一定差距,因为我们一般在十八九岁才开始学唱,而他们则是从小学起,如果我们知道这一点,可以用‘笨鸟先飞’、‘晚鸟早飞’的办法,补上这一课”,⑧李晋玮、李晋瑗编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中围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10,第85页。“建议大家从现在就开始考虑要懂得音乐语言”⑨李晋玮、李晋瑗编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中围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10,第85页。。把“先”和“早”落实在高校声乐专业的教学中就要归结为一个“巧”字——围绕着“音乐语言”的习练将教学计划和教育知识的内容、教学过程的组织做得细致精巧,让学生尽快了解掌握“音乐语言”,形成能够自如运用“音乐语言”的能力。
因此,知识的选择应当围绕着培养学生“表演”的能力进行,“表演”就是知识通联的“主线”。试想:将声乐表演艺术发展史补充进音乐史的教学中,着重呈现声乐艺术创造中作品形态与技巧方法的演变,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中的经典声乐作品的艺术特征,以及优秀声乐艺术家的表演风格,以此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
和声、曲式课程是培养学生认识、理解、掌握音乐语言基本形式与规范的必需的知识技能。应增加一些经典声乐作品的谱例,让学生在学习和声、曲式知识技巧的同时就开始认谱、识谱、分析曲谱,最后能够像卡拉斯那样“一小节一小节地分析总谱”。
视唱练耳课在技术训练的同时将有一定难度的声乐作品揉合进去,让学生了解自己作品的声乐、器乐声部中各种音乐元素对自己声部的影响与表现意义,同时在复杂的多声部变化中建立自己对音准、节奏的感受力、控制力。
钢琴课将声乐钢琴伴奏谱或乐队伴奏缩写谱加进学生的学习进程,指导有一定钢琴基础的学生在练习钢琴的同时,用钢琴帮助自己对演唱曲目进行“立体”的感受等等。
这样通联的目的就从更多的教育层面促进学生“表演”能力的形成与提高,用更多的知识技能打好表演的基础。
在高校学习声乐的学生都是成年人,理性认知是他们的长处。但是,掌握音乐语言、运用音乐技能必须要经过感性认知过程。这个过程是理性认知所不能替代的,而且要贯穿整个的学习过程,关联到所有的音乐知识,而且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又在相互影响同步发展。因此,加强感性认知并让学生将自己的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融合,促进自己形成独具特色的音乐表现手法与风格,是高等艺术院校声乐表演专业教学的特点,也是声乐表演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基本问题。
作为专业艺术院校,应该对学生从多个方面强化艺术体验:
首先,充分提供和利用舞台实践的机会进行体验,对学生来说这是一种最直接而又深刻的认知过程。
其次,加强欣赏与观摩。
提升声乐艺术创作能力和艺术品质,仅靠自己日常的习练或是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曲目是完全不够的。沈湘先生经常强调“多听”,不仅要听当代的作品还要听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不仅要听自己声部的作品,还要听其它声部的作品;不仅要听西洋的声乐作品,还要听中国民歌。他谆谆教导学生“千万不要狭隘,……钢琴、室内乐、四重奏要听,交响乐、芭蕾舞也要欣赏”,因为“它们之间都有共同语言”。“要多听、多看、多学习多思考,如果等学好了再去想就晚了。”①李晋玮、李晋瑗编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中围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10,第85页。
这两位大师的实践与经验告诉我们一个规律:歌唱者艺术修养的厚薄、艺术感受力的深浅、艺术表达力的强弱是在作品的积淀上建立起来的。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是使艺术品质不断提升的重要途径。要把音乐欣赏摆在与歌唱技能练习同等重要位置上,促进自己表演技巧的全面提高。
教学中的欣赏课多是经典音乐作品的浏览。但是还应补充具有指导意义的、分析比较式的欣赏活动。比如,对照剧本与乐谱的剧目创编,对同一曲目不同歌唱家作品的点评,同一题材不同作品的比较,不同体裁、形式的改编作品分析,等等,丰富学生对创作方式、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的感性认知。
观摩活动是舞台表演的间接体验,是学生对艺术创造过程和结果的审视检验。在观摩活动中的体验既有感性的又有理性的,这是提升声乐表演水平的有效手段和专业教学的重要补充。
再次,加强相关课程对艺术体验的支持。如前面对视唱练耳、钢琴、音乐史、和声、曲式等课程的一些设想,是希望通过与表演相关的介质——作品来加强学生对声乐表演各种元素更深层次的理解,完善他们的艺术创造手段与表达能力。
声乐艺术 表演 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 启示
唐福珍(1955 ——)女,沈阳音乐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霍 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