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略

2015-02-13 02:54史秀娟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政治

史秀娟

(江南大学,江苏无锡 214122)

近十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略

史秀娟

(江南大学,江苏无锡214122)

从200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来,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研究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概念厘定,模式与途径的开发,实施中的困难与困境,实践教学保障机制的探索等问题,涌现出大量的理论成果,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

近十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这门独立的应用性学科从形成到逐步发展已经经历了将近四十年。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课进入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也一直在自身的改革中不断向前发展。其中,作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课教育目的的途径,即教学手段和方式,也随之历史性的摆在了所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的面前。近十年来,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为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重点关注和研究的领域。2004年8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其中对社会实践的重要地位做了明确规定。2005年2月中宣部和教育部又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意见》,进一步指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必须包含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2012年1月,包括教育部和中宣部在内的7个部门联合发布了 《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详细地部署了关于高校实践教学的各项工作。

实践教学作为改进思想政治课的一种因素得到了重点关注和深入研究,这种教学方法的提出具有强烈的目的性,那就是要通过实践教学来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思政课实效性的获得主要是得益于实践教学的两大优势:第一,实践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第二,实践教学也与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和目的相一致的。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概念的讨论与厘定

“实践教学”获得广泛关注后,学界对其意义和作用做了充分的肯定。随之而来的是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内涵的探讨。实际上在早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内涵的认识存在两种理解:一种理解认为,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和目的,设置和设计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案,这是在思政教师主导下的与单纯的理论思辨课程相对应的教学内容,这是一种“狭义”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另一种理解是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下,将高校有计划组织实施的、目的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的实践活动看作是实践教学的内涵,我们把这种理解可以看做是 “广义”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这种广义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前提,首先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做一个“泛化”的理解。

有研究者对实践教学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见解,如李海蓉提出: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是统一的,实践教学从内容上讲必须与所讲授的理论有内在联系,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活动。因此实践教学的进行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可以说,也可以做。

郭建民也注意到了课堂实践的重要性,并认为应该将课堂上的实践作为“两课”实践教学的起点,主要表现为四种形式:教学互动,组织辩论、讨论,进行案例分析,师生沟通;直观教学,通过现代化信息设备,观看视频,进行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一些现实的、具体的、活生生的形象;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按着问题学习理论,探索真理;体验式教学,主题演讲、典型示范。他着重强调利用课堂开展形式活泼的实践教学。虽然思路新颖且解决问题了目前实践教学某些难题,但是有些内容让人感觉只是理论教学中教学法的改变而已。

很多研究者还提出了将实践教学与专业实习联手,教师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实习的不同地区、单位的主要特点,拟定实践指导方案,明确主题,增强实践教学的目的性。

学界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从不同的角度和根据不同的因素进行了界定,有的是从实践教学的地位出发,有的是从实践教学的范围出发,有的是从实践教学的主体出发,有的是从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出发。有的是将实践教学在教学法的范围内,作为思政课教学的多种教学方式之一来进行研究。在这里还有将实践教学看做是课堂理论教学的补充部分;有的是将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对立起来,在对比中突显实践教学的优势;也有的是将实践教学泛化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活动和形式。学界普遍认同黄焕初先生提到的定义:所谓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以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体验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或教学环节。[1]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与途径的开发

在高校思政理论课中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是为了实现课程本身的实效性,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探索实践教学的有效模式和途径,这也是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持续开展的关键因素。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与途径的开发是热点中的焦点,学界也对此进行了深入、广泛、细致的研究,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从宏观上讲,学界具有普遍共识的有:第一,在高校思政课中实施实践教学,首先要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打造实践内容模块,推进实践教学的项目化。也就是高校要将实践教学纳入课程体系,制定课程大纲,确定课程内容,设立课程学分,整合高校思政理论课程体系中的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编制统一的教学方案[2]。第二,实践教学进行中要坚持教学的主体性。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体和实施者是学生,而且这个主体不能是部分学生,而必须是全体学生。这种主体性不仅表现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的规模上,而且要保证实践教学的设计必须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绝不是规模宏大,效果甚微的形式过场而已。第三,学校要保证实践教学的项目化运作,高校要建立从策划,实施到巩固消化成果的一套完整的规范程序,学校和教师要对实践教学过程进行全程指导,学生要对实践教学的实施做好充分、细致、具体的规划。第四,拓宽实践教学渠道,构建全民参与格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全方位拓展社会实践渠道,将实践教学与校园活动、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基地相结合。这样就不可避免的需要校内和校外个部门的沟通和合作,涉及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学生辅导员队伍,团委和学生处等[3]。高校要整合队伍,融合资源,保证实践教学项目的落实。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途径研究上,宏观方面的成果相对比较丰富,内容颇为统一。但是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微观研究上,学界的关注度明显不足,这也是由研究的复杂性和专业性所决定的。目前,实践教学的微观探讨和研究也仅仅是零星的分布在宏观布局中,并且多是以举例论证的形式出现。这些少量的成果仍停留在现有的实际教学中,创新性不强。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实施中的困难与困境

近十年来,从教育部,宣传部,学界,各高校,到直接指导参与其中的专职教师,无一例外的在关注和研究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成果丰硕,涌现出很多新思想,新措施,但是实践教学的实施情况并不乐观,前进的步伐相当缓慢。改革停滞不前的根源在于高校在实施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中面临的困难和困境依然没能根本解决。学界对这些困难的认识有广泛的统一,主要有:

第一,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目前,一些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仍然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实践教学停留在“蜻蜓点水”的层面,致使实践教学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一些思政理论课教师由于以往“满堂灌”教学模式的惯性,形成了重理论而轻实践的错误认识,认为实践教学知识理论教学的一个辅助环节,最后导致了学生将实践教学认定为“走马观花”,实践教学变成了“走过场”,最终流于形式。然而,认识的目的是为了实践,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的目的是授予受教育者以进行实践的工具,因此,实践教学的地位必须被从根本上重视起来。

第二,教学管理不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关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安排、考评体系、质量监控体系等完整内容,才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机制化。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并没有形成统一管理和相应的制度,教学上没有纳入教学计划,经费上没有相应的计划安排,实施上没有统一的要求和具体可行的方案,各种实践教学资源没有得到整合,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未能形成合力,考评与监控更是处于空白阶段,致使实践教学的实施缺乏规范性和持续性。

第三,经费投入不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经费的保障。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交通、通讯、资料和聘请相关人员给学生讲课、指导等等,都需要有经费。目前,虽然投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经费不少,但是每一位学生都是思政课教学对象,加上近些年高校扩招,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受教育者群体,经费最使用当中仍显不足。同时,由于一些高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分配到实践教学上的专项经费比例低,且申请手续繁琐,甚至不少高校未给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设置专项活动经费,最终形成了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经费的绝对意义上的不足。

第四,缺乏完善的对实践教学进行评估、考核机制。只有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进行完整而科学的评估和考核,才能达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终极效果,提高教师指导教学,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目前,在实践教学实施后,也能对实践教学进行详细的总结,在应对上级评估时,也能拿出详实的材料与报告,但往往把活动的总结重点放在实践论文的撰写及考核、评比和表彰等方面的工作上,却忽略了对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经验教训的总结,从而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除此以外,一些学者还提出了其他方面的困难,例如,专任教师人数不足,缺乏实践教育方面的指导能力,实践教育活动少,教学活动随意性大,教学实践由教师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条件和责任心来自行决定,停留在自发的、随意的、即兴的层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缺乏相对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形式单一、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较少、学生主体受育面小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上四个方面所衍生出来的具体的,外围的现象,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保障机制的探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改革和研究得到了学界的重视,这种重视程度可以从已发表的这方面的庞大的研究成果数量上可见一斑。但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不理想的现状也是有目共睹的,学界对实践教学缺乏实效性的原因和根源也有共识。只有理性、全面的分析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才能挖掘出为实践教学的实施“保驾护航”的保障机制。其中,符惠明先生的探索更为成熟和典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保障机制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国家相关职能部门要在实践教学保障机制中起到统领和指导作用。实践教学环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有一套较为完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制度依据。相关部门首先要将实践教学定位为法定的教学环节,要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学时,思政课具体实施部门及其分工,高校评估和考核等方面做出制度性的规定,保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制度化和规范化。其次,国家要增加专项经费的投入[4]。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缺乏经费的投入与支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组织实践教学时所面临的首要问题。还有宣传、文化等部门要为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艺术场所提供优惠条件等。

高校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履行具体管理职能,要建立落实操作的组织机制。高校中的相关部门,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辅导员队伍,团委,学生处,教务处等其他行政管理人员,要协调分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环节当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工作来抓。教学管理部门要有对教师学生双方进行督促、检查、监控的机制和政策。同时,要保障和管理经费的具体使用,符惠明先生也对所需经费的各方面做了一一列举。高校应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根据学科特点,从重理论知识灌输的教学观念转变为重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观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具体指导者,师资队伍的专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科研能力、教学态度、实践知识等等直接决定学生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走出来,深入实际工作的第一线,开阔视野,了解书本以外的社会,不断弥补自身社会阅历和实践经历的不足,增强素质和能力,这样才能科学合理地设计和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有效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另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还需要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来保障。实践基地可以来源于国家和高校自身的建设,也可以同社会建立广泛的联系,例如校外的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有影响力的乡镇等。从受教育的学生来讲,需要进一步提高参与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以认真的态度来组织和完成实践活动,详细总结,深入思考。只有多方形成合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才能获得全面、切实的保障机制,才能达到其最初的目的。

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的分化和细化

总体来讲,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研究仍然处于持续建设中。就目前来看,现有的研究成果中相当大的部分是在宏观理论上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加以阐述,包括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概念和内涵,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实践教学的范围,以及当前实践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和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的研究等,并且内容简单重复。学界在这些方面也已经基本达到共识。然而,实践教学在微观上的具体实施,在保障实践教学的制度、师资、经费和效果上有什么具体可行的措施和实施方案,实践教学评估的目标、原则、指标、方法等具体内容有什么,思政课任课教师与其他教学管理部门如何配合,各自的任务和工作量如何确定。这些微观问题都急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和研究。

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系统,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式与政策》。虽然这五门课程有内在的联系,但是各门课程都有自己的特点,同一个实践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不可能适用于所以课程,因此,结合各门课程的特点对实践教学进行深入,细化的分析也是研究的趋势,在这块研究领域有广阔的天地大有可为。学界也意识到了这种趋势,关于结合五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研究成果,包括期刊、教材和著作,也逐渐展现出来。例如朱爱胜先生主编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程》(现代教育出版社2013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主体具有差异性,接受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学生来自于高职院校,本科院校,研究生群体等,而且所学专业不同,实践教学的地域不同。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具体形式、内容也必定不尽相同。这同样也是研究的一大方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需要具有不同针对性的研究成果。只有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进行微观上的,具体的,具有针对性的,详细和深入的研究,实践教学研究才能形成完整、全面的体系,才能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1]黄焕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界定[J].江南大学学报,2005,(6).

[2]陈其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立论基础、现实困境、路径选择[J].思想教育研究,2012,(2).

[3]梅元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途径探索[J].学校建与思想教育,2013,(8).

[4]申纪云.高校实践育人的深度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2,(2).

(责任编辑:吕进)

史秀娟(1984-),女,河北蔚县人,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671-752X(2015)01-0068-04

2014-10-24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