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亮
【教师论坛】
论提高思品课有效性的策略
陈伟亮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真正实现有效教学,了解学生是必备的条件与前提。把握课堂教学的脉搏,把握学生发展,就是要了解学生差异、学生思维、学生学习成果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轻负担、高质量的有效教学。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我们应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有时会听到身边的教师埋怨:为什么我们精心设计的提问,下面会无言以对,鸦雀无声?而有时的提问会引发全班性的齐声标准答案?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对学生的已知把握不准。因此,教师在上课前首先要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什么,哪些基础知识学生已经熟悉,或已巩固,哪些知识还没学好,哪些已有的知识需要强化与拓展。这样才能顺应教与学的需求,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才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笔者在安排“充满生机活力的经济制度”授课前,布置了以下预习作业以了解学生的已知: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经济制度有何不同?现阶段我国同时并存的有哪几种经济形式?调查你的父母分别在哪个单位上班?该单位属于哪一种经济形式?调查你的爷爷奶奶改革开放前在哪一单位上班?他们与现在父母的工作单位、收入等方面出现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通过比较、感受两代人的变化,你有哪些感悟?根据上述问题,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获取学生的已知:(1)课前对学生的预习题目进行批阅或随机部分批阅了解学生。(2)课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学生代表发言、教师提问等形式了解学生。从而正确把握本节课的教学起点,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在思品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面向全体学生,更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才”施教。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才”,教师应该把学生看作是一个有动态发展的人才,不管是优生还是后进生,内向型还是外向型,性格孤僻还是开朗,在教师心目中都应是有个性差异的人才。了解学生差异也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些差异具有相对稳定性,如学生性格、学习基础等,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进行摸底调查、个别询问等形式了解;有些差异则具有不稳定性,如有的学生学习基础不扎实但对某些问题具有独到的见解,教师可通过与学生交流及授课期间的问答等方式了解学生的这种差异。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原则,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差异,通过合理的坡度设计,既考虑要让优秀生“吃好”,又引导学困生能紧跟课堂,使他们不游离于课堂之外,设法让他们“吃饱”;既满足优秀生喜欢接受挑战的愿望,又兼顾学困生学习信心的培养,让他们也能凭着自己的能力独立完成作业,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
面对学生差异,又要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应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如根据学生差异进行分组,建立相对固定的教学小组,分别给予不同的学习要求与目标,每个小组轮流设组长,教师让每个小组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并及时予以肯定与评价。并且在一段时间后根据学生的差异变化适当调整教学小组。如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总”“分”穿插进行,每个“键”都能弹出美妙的音符,使课堂教学真正达到有效、高效。关注学生个性差异的教学方式也可体现在分层次地布置作业,等等。
因此,了解学生间的差异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只有了解学生的差异,才能因“才”施教,才能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教育也会因为差异而变得有魅力,社会因为大家的不同而变得多姿多彩。
初中生在思维发展方面开始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并且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得到明显的发展。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了解学生的思维,走入学生的内心,探寻最佳教学路经。
目前初中思品的教学已经走上了生活化、社会化、情感化的道路,也使得我们的教学尽量去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走进学生的情感,近几年各地中考卷就可见一斑。由于学生的思维程度不同,观察、思考的角度不一样,学生在课堂中所回答的问题有时会让教师疑惑不解,甚至意外。这时,作为教师不要武断下结论,否则会伤到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不妨进一步了解学生的解题思路与真实想法,如与学生现场问答(提问、做题目、上台演示等),从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了解学生的思维,并及时加工筛选,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因此,我们要提倡课堂教学开放,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求异思维。
与学生共学习“充满生机活力的经济制度”一课,经济制度对初三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生难以接受。因此,教师在导课时应首先链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四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以及本世纪中叶的目标: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而充满生机活力的经济制度恰恰是为实现富强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将学生的思维引入该课的主题中。然后,教师给学生解读比较茫然的内容:为什么要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有多少种?为什么这些所有制经济要共同发展?这时教师不必急着告诉学生答案,而应根据学生的预习、学生课前的调查情况,结合教师准备的相关图片、资料、视频等先具体讲解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分类、地位、国家政策,等等;在学生对上述两种所有制经济有了形象的了解基础上,顺意解答“为什么要以公有制为基础?”从而让学生明了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在讲解“为什么要允许非公制经济存在和发展”时,教师可以从多角度来解答。角度一:初三的“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通过国情角度来分析;角度二:改革开放以来实行非公制经济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通过教师准备的资料、学生分组讨论(讲述家庭、家乡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日渐富强)等形式,通过具体形象思维将抽象的内容变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这种思维教学,又使课堂不致于机械、单调,从而提高课堂巩固率,达到有效教学。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建构知识的参与者、研究性学习的引领者和解决问题的合作者,呈现出多元化的课堂教学。可是,再完美的课堂教学或多或少都会留下这样、那样的遗憾,实践反思教学行为成为打造高效课堂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此环节总结课堂教学的得与失,这也应该成为教师备课笔记上最后“一笔”,其功效将起到承上启下、画龙点睛之作用。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没有反思就没有教师的专业成长,高效课堂也就无从谈起。
反思教学行为的途径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了解学生学习成果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学生学习成果怎样了解,其获取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途径有:(1)课堂师生对答中捕捉信息,把握学生学习程度;(2)学生课堂讨论、生生互动中洞察学生言行,及时发现教与学的问题;(3)从学生课内课外作业中了解到教师布置的作业是否科学合理,批改后通过分析发现课堂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发现学生共同的问题,反思教学中的失误之处;(4)课后与学生进行个别或部分学生交谈,了解学生对前一堂课学习的成果如何;(5)家长反馈,家长与学生朝夕相处,他们对孩子的成长比较了解,教师可通过家校联系本、电话、短信、家访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及学情调查,等等。
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动态把握学生的发展,进而重新审视课堂,不断地修正课堂。从终点回头看起点、审过程,如此循环,它所体现的不仅仅是静态的学情,更是动态的学情,打造思品高效课堂,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浙江省金华市第十六中学,浙江金华322023)
责任编辑:陈兴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