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颐 左瑞勇
幼儿园幸福教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基
廖颐 左瑞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目标是幸福中国,幸福中国的基础是幸福人生。幼儿园幸福教育是造就幸福人生的需要,这既是幼儿园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诉求。具体来说,幼儿园幸福教育应始终以维护幼儿天性为本,通过对幼儿正确幸福观的树立和对幼儿幸福能力的培养,为幸福人生奠基,从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基。
幸福;幸福教育;小康社会;幸福人生;幼儿园幸福教育
古往今来,幸福作为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是人类最本源的追求。幸福伦理学者们认为,人的本质就是追求自我幸福、获得自我满足,从而安顿灵魂、平静心灵。可以说,人在生活中的任何一种追求都是为了获得自我满足、实现自我幸福。人的目的也就是教育的目的,[1](119)教育无非就是帮助人们创造幸福、体验幸福、享用幸福,以实现幸福生活、塑造幸福人生。从这种观点出发,有效实施幸福教育尤其是学校幸福教育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幼儿园幸福教育更是起着奠基作用。
今天,幼儿园已遍及全球,然而关于“幼儿园”创建及创建意义还得追溯到19世纪近代资本主义时期。由于生产力急速发展,许多成人甚至年龄稍大的孩子外出劳作,无暇顾及家中的幼儿,因此大量的幼儿教育机构应运而生,意在对工人阶级的子女进行知识教育、宗教教化与道德教化。但在福禄培尔看来,已有的幼儿教育机构并不是理想中的幼儿教育机构。他认为,幼儿教育机构的首要任务不应是以传递知识为本,而应是以充分发展幼儿各种本能为本。为此,1837年,福禄培尔和他的妻子在德国东部的一个小镇勃兰登堡创办了一所新型的幼儿教育机构,旨在发展3~6岁幼儿的活动本能和自我活动,并在1840年,被他正式命名为“幼儿园”,随之公布于世。
在福禄培尔看来,幼儿园是“儿童的乐园”,也是幼年儿童幸福的标志。幼儿有其自己的生存法则,幼儿园作为幼儿自我发展的活动场所,应根据幼儿自身的生存法则以及上帝和自然的法则培养幼儿,“正如在一个花园中……在一个有技能和有智慧的园丁照料下,根据自然法则而栽培的幼苗正在生长一样,在我们的花园里,我们的幼儿园里,人是所有正在生长的东西中最崇高的,将根据他们自己的生存法则以及上帝和自然的法则而得到培养”。[2]福禄培尔认为,幼儿在很小的时候就渴望观察大自然的生命,只有将幼儿置于大自然中,让幼儿与大自然密切接触,才能充分展现幼儿自身的自然属性。福禄培尔创建的幼儿园不仅给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敞而明亮的大房间,还建造了一个供幼儿活动的儿童花园,让幼儿在游戏与活动中、在蓝天下与草木中快乐地学习。
与福禄培尔一样,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大自然是思想的‘活的源泉’,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书’,是‘知识的最重要的源泉’”。[3]他所创办的“蓝天下的学校”正是一所将幼儿置身于蓝天下、绿草地上、大树底下、葡萄园里、牧草场上的自然乐园,是跳出围墙的“快乐学校”。殊途同归,无论是福禄培尔创办的第一所“幼儿园”,还是苏霍姆林斯基创建的“蓝天下的学校”,其本身就是一个保护幼儿自然本性、为幼儿创造幸福的乐园。幸福,是幼儿园的固有之义。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4]但在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代中国,教育逐渐失去了科学的人文本性,幸福似乎成为了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幸福的获得,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即从学习取向转为成长取向。幼儿园教育更应如此,它面对的是一个个孕育不久的生命,就像一朵朵花蕾,生命力极为脆弱但又存在着极大发展潜能的个体,它需要朝着幼儿生命潜能成长方向努力,视幼儿幸福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幸福教育,正是一种将幸福观视为最核心和最终极的价值理念的教育,[5]幼儿园教育理应实施幸福教育。
(一)以幼儿幸福为宗旨的幼儿园理应实施幸福教育
幼儿园作为幼儿天性得以舒展的花园,不在于向幼儿传授多少知识,而在于能否将幼儿的精神生命和自然生命高度结合,使幼儿获得幸福。从一定意义上说,“一切有利于儿童精神世界成长的活动,一切与儿童的身心发展需要一致的活动都有可能给儿童带来幸福”。[6]
儿童就其天性而言,有着独立的不同于成人的精神世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存在着梦幻、野蛮、神秘、荒唐,[7](379)这些通常被成人视为毒药、臭粪的表现对于儿童的成长却可能是养料和除臭剂,[7](380)是有利于儿童精神成长的原始能量。弗洛伊德在克拉克大学最后一次演讲告诫人们不要过度压抑自身的原始能量,过多的压抑不仅不可能使我们变得更文明,相反,会给我们带来各种祸端。[7](366)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罗素在面对儿子玩黑胡子杀妻的游戏时,非但没有强行制止,反而是充分的宽容与理解。因为罗素认为:“教育主要在于本能的培养,而不是压抑本能。”[7](264)在儿童年龄尚小不足以造成破坏时,应当顺应他自然的天性,任其在梦想的王国里过着远古野蛮祖先的生活。[7](264)罗素声称:“我是个小孩子时,特别喜欢翻跟斗。但是现在我不翻了,尽管我认为这么做没有什么邪恶之处。同样的,喜欢扮演黑胡子的孩子也将会改变口味,而学习以其他方式寻求权利。”[7](264)这种见解与周作人表达的“儿童的生活,是转变的生长的”如出一辙。遗憾的是,当今社会持这种理念的人寥若晨星,多数人持相反的观点,他们努力维护着成人认为有价值的东西,迫切希望幼儿能早日脱离童稚的状态。殊不知,当他们沾沾自喜自己的教育成果时,他们正在“逆天行事”。“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针对幼儿的各种培训风行的同时,幼儿的本真世界去哪了?以幼儿幸福为宗旨的幼儿园去哪了?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幼儿园作为维护幼儿幸福的活动场所,理应实施符合幼儿天性的幸福教育。那么,幼儿园幸福教育具体是怎样的教育呢?刘晓东认为,“教育应因人的天性而改变自身,而不是人因教育而改变本性。”[8](228)因此,幼儿园教育应基于幼儿的天性而改变自身,也就是说,幼儿园幸福教育的出发点是幼儿的天性。而儿童的天性,有着独立的不同于成人的精神世界,其成长的最主要任务是植物性和动物性成长,而人所特有的意识成长还处于萌芽时期。[8](113)从这种观点出发,幼儿园幸福教育应主要致力于为儿童提供符合一般植物性成长和动物性成长的外部环境,以及有利于本能和无意识释放的游戏活动。
笔者认为,符合一般植物性成长和动物性成长的外部环境就是大自然。儿童作为自然之子,保存着天赋的与鸟儿对话,与群山、田野、万物交流的能力。[8](14-15)在卢梭看来,“儿童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保护儿童的自然天性,以逐步展开儿童的成长潜能”。[9]幼儿园幸福教育理应保存儿童的自然属性,让儿童在自我的精神世界里探索着、成长着和幸福着。此外,幼儿园幸福教育还应基于儿童的天性尊重和提供能释放儿童本能和无意识的游戏活动。游戏是儿童通过同化作用来改变现实,以满足他自己把握、控制、确定外部现实的需求。[8](12)对幼教工作者而言,走进儿童内心的精神世界、了解儿童的需求是尊重儿童游戏的第一步,更是提供这种游戏活动的基本原则,否则幼儿园幸福教育就难以实现。
(二)幼儿园教育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
幼儿园作为“幸福的花园”,其教育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即是说从事培养幸福的人这种事业应该是幸福的。如果这种事业不是幸福的,那么幼儿园将会失去存在的意义,幼儿园幸福教育无异于是痴人说梦。笔者认为,幼儿园教育不仅是奉献的,也是收获的,更是幸福的。当教师将整个心灵献给儿童时,儿童的心灵便与教师的心灵水乳交融,在儿童感受到幸福快乐的同时教师也是幸福快乐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记述的:“晴空下的第一天就这样结束了……那天夜里我做的梦都是银色的太阳火星。”[3]从苏霍姆林斯基身上可以看到,当教师的心灵与儿童的心灵融为一体的时候,儿童的自我实现、教育教学的成功、教师的专业成长,足以让教师体会幼儿园教育的幸福。
(一)幸福中国的基础是幸福人生,关键在教育
实现幸福中国是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主题工程。孟万金认为,“幸福人生是幸福中国的基石。只有人人幸福,才能实现国家幸福。”[10]因此,幸福中国的实现应以幸福人生的实现为基础,否则,幸福中国只能成为一个永远悬在远方的蓝图。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呢?刘次林认为,“幸福是人性得到肯定时的主观感受”,[1](32)也就是说造就幸福人生需要有三方面的认识:首先,幸福是主观上的心理体验,需基于内心真正认同的幸福观;其次,幸福是人性得到充分肯定的一种情感状态;最后,幸福只有在全面人性观指导下,在心理幸福和伦理幸福统一时,才是真正的幸福。因此,幸福人生应是生理幸福、心理幸福和伦理幸福的统一体。显然,这样的幸福人生是离不开教育来造就的。
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幸福人生的根本路径。著名心理学家赛利格曼曾提出幸福公式:总幸福指数=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由此表明幸福指数的提升取决于良好环境的创设和自我素养的提升,这也是人性得以充分肯定的必要条件。而教育正是一种提升成长环境质量和自我素养的最有效手段。“无论是人发现和感受幸福的能力和素养,还是人创造和享受幸福的能力和素养,都可以通过教育来得到培育”,[11]教育理应成为塑造幸福人生的关键路径。
(二)幼儿园幸福教育是造就幸福人生的基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基
自199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幼儿园工作规程》以来,幼儿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就得到了法律上的肯定。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部分提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的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国务院在2003年颁布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则明确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幼儿教育对于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十七大报告中,国家将“重视学前教育”提上了教育日程。2014年,教育部启动实施了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再经过三年,在全国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基本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由此可见,幼儿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又得到了充分肯定的教育地位,其教育的奠基性是其他任何教育无法取代的。
幼儿园幸福教育作为学校幸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国民幸福素养的提高具有启蒙价值。其中最现实、最直接的价值在于树立幼儿正确的幸福观和培养幼儿的幸福能力。
幸福观是人对幸福的一种主观认识和看法,是人能否产生幸福感的前提。幼儿受认知水平的影响,对幸福的认识还较为感性与片面。通常,对幼儿来说,能自我满足便是幸福,譬如能得到家人和朋友的爱、能得到教师的表扬或者实现某些的愿望。另外,幼儿作为社会的人,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成人的影响。但在这里,无论是幼儿自身的幸福观,还是成人的幸福观,都会存在一些对幸福扭曲的理解。而幼儿园幸福教育正是一种将幼儿正确的幸福观视为最核心和最终极的价值理念的教育,通过教师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可以逐步转变幼儿错误的幸福观,从而树立幼儿正确的幸福观。
不仅如此,幼儿园幸福教育也积极影响着幼儿发现幸福、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的能力。幼儿发现幸福的能力体现在幼儿对幸福的感知与体验上,幼儿园良好的人文环境、丰富的情感活动正是幼儿感知幸福的催化剂,逐步增强着幼儿自己发现幸福的能力;幼儿创造幸福的能力体现在幼儿对某种情感刺激的改变或改善上,幼儿园积极的评价方式、科学的挫折教育正能激发幼儿内心深入寻找幸福的本能,逐渐提升着幼儿创造幸福的信心与能力;幼儿享受幸福的能力体现在幼儿对幸福的享受与分享上,幼儿园丰富的实践机会、民主平等的互动氛围正是幼儿享受幸福的调味剂,促进幼儿享受与分享并珍惜幸福的能力的提升。
[1]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单中惠.让我们与儿童一起生活吧[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9-100.
[3][苏]苏霍姆林斯基,唐其慈,等.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12.
[4]郑文樾.乌申斯基教育文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13.
[5]孟建伟.教育与幸福——关于幸福教育的哲学思考[J].教育研究,2010(2):28-33.
[6]虞永平.幼儿教育与幼儿幸福——对幼儿教育的一种反思[J].幼儿教育,2000(4):11-13.
[7]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8]刘晓东.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6.
[9][法]卢梭,李平沤.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5.
[10]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奏响幸福主旋律——先让学校幸福起来[J].中国特殊教育,2011(9):5-7.
[11]扈中平.幸福是教育追求的终极价值[J].教育科学论坛,2007(11):1.
责任编辑:金锡萍
廖颐,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学前教育学原理研究;左瑞勇,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重庆401331)。
G610
A
1671-2277-(2015)06-0069-0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西部农村幼儿园教育资源配置研究”(课题号:10XJC880004)及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重庆市进城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幸福指数研究”(课题号:2011YBJY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