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信为工具的实时文字交流的话语特征探究

2015-02-13 01:11石晓玲
唐山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连贯性准则话语

陈 洁,石晓玲

(南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19)

以微信为工具的实时文字交流的话语特征探究

陈 洁,石晓玲

(南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19)

在“微时代”,微信以不同于传统交流方式的独特魅力为人们所喜爱,尤其深受年轻人的追捧。以Grice的合作原则和话语分析理论为依据,对以文本为语料的微信实时文字交流进行探究,结果发现:人们在微信实时交流中更易违反合作原则的四大准则,以传达言外之意,或达到意想不到的交际效果。话轮转换更加频繁、话题更加多变、连贯性实现难度更大。对微信交流话语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充分利用这种新型通讯工具,提升人际交流质量。

微信;实时文字交流;合作原则;话语分析;话语特征

一、引言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交流方式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微信(WeChat)作为腾讯公司2011年推出的一款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不仅支持发送文字、图片(包括表情)、语音和视频,而且支持实时对讲或视频通话。同时,除了一对一单聊,它还支持多人群聊。它的出现标志着我们进入了一个双向互动的“微时代”。微信用户井喷式增长的现象,以及由此给我们带来的交流方式、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等方面的变化,已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然而,“学界对微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微信传播技术和特征研究、微信社会功能和影响研究以及微信在商业与政务的实际应用研究三方面”[1],较少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微信话语表达进行研究。目前,李明钺[2]、崔璨[3]等人对微信用语做了一些文化层面的探究,但是对微信用语的话语特征进行阐释仍有很大的空间和研究意义。

本研究主要从语用学中合作原则出发,研究微信实时文字交流是否遵循合作原则中的四条准则,并结合话语分析中的相关概念对微信实时文字交流的话语特征进行探究,分析其话轮转换、话题转变和连贯性实现三个维度上呈现的具体话语特征。语料来自于2014年笔者与朋友的手机微信客户端中真实的实时文字交流语段。

二、合作原则理念下微信文字交流的话语特征分析

合作原则(cooperation principle,简称CP)是分析话语的重要理论依据。语言学家格莱斯(Grice)认为,在进行会话时,说话人至少要愿意合作,交谈才能进行下去,因而必须遵循四条准则(maxims):量的准则(quantity maxim,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并不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质的准则(quality maxim,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以及缺乏足够证据的话)、关系准则(relation maxim,要有关联)和方式准则(manner maxim,要避免晦涩、歧义,要简练、井井有条)[4]。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进行面对面交流时,通常会遵循合作原则,但有时因某些原因,或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说话效果,说话人也可能不严格遵守这些准则,有时甚至会故意违背其中的一条或几条准则。

那么,人们在微信实时文字交流时,情况究竟如何呢?人们在微信实时文字交流时,由于对话人需要通过打字的方式来传递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因而交流的效果必然受到对话人打字速度、文字表达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为了快速键入信息、化繁为简、提高聊天的速率和生动性,微信沿用了网络用语中约定俗成的缩略语、谐音文字、表情符号及数字等,如用“3Q”代替“Thank you/谢谢你”,用“你造吗?”代替“你知道吗?”用“I U或520”代替“我爱你”,用“Orz”代替“跪了、服了或囧”等。这些词句的使用让微信实时文字交流变得轻松便捷。然而,如果从合作原则考量,这些用语也许是对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或方式准则的违反和偏离。

那么,人们在用微信进行实时文字交流时,违反这四条准则究竟有何目的和意图呢,或想要达到什么效果呢?下面以笔者与朋友的微信交流为例,做具体说明。

例1:

A:家里下雨了,你那儿下了没?

B:哎,已经下好多天了!

B:衣服一直干不了,都没衣服穿了。

B:求太阳啊。

从例1中可以看出,A,B两人居住在不同地区,A引出“下雨了”这个话题并询问B当地的情况,其实B只要回答“下了”或“没下”即可,并不需要说明下雨的时间长短、衣服干不干、太阳出来与否等情况,B显然违反了量的准则。而B之所以反馈给A的信息要远远超出其所需的信息,是情感表达的需要,通过向A说明下雨的具体情况及影响,向A寻求安慰,舒缓内心的郁闷,这体现了人际交往时重要的情感诉求。

例2:

A:发工资了,咱们下午逛街去?

B:没有钞票啊。

A:你看,又哭穷了。

例2中,A说“发工资了”就给了整个对话一个前提,表示两个人都发了工资,现在都有钱了,逛街不用太担心钱的问题,而B却说“没有钞票啊”,很显然说了假话,违背了质的准则。而且A说B“哭穷”也从侧面否定了B没钱的说法。其实,B故意违背质的准则,只是出于礼貌而采取的委婉拒绝,隐含的意思是“我下午不想去逛街”。

例3:

A:你前两天考的说课通过了没?

B:最近超忙的,

B:既要准备研究生复试,又得备考专八。

在这个例子中,A关心B教师资格考试中说课项目的通过情况,并期待B做出明确的回答,而B却说了些与此毫不相关的其他事情。如果从合作原则的角度看,B显然违反了关系准则。究其原因,B实际上想表达“我不想提说课这件事”的交际意图。我们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分析,B很可能没有通过说课考试,但她羞于提及此事,故意采取规避话题的策略,以备考忙为由,暗含了“说课没有通过”的意义表达。

例4:

A:我在超市哦,你要带些什么吗?

B:太好了,一瓶御青方哦。

A:纳尼?

B:逗你呢,就是一瓶腐乳啦。

御青方是臭豆腐(尤指腐乳)的别称,曾作为御膳小菜送往宫廷,受到慈禧太后的喜爱,亲赐名“御青方”。例4中,B用了“御青方”这一日常不太常见的词来指代腐乳,造成了A理解上的困扰,B显然违反了方式准则。但从通过接下来的“逗你呢”可以看出,B之所以用“御青方”这个词,实则是想达到某种幽默的效果,但由于A并不知晓“御青方”就是腐乳,用“纳尼”发问“是什么”,因而,B想要达到的幽默效果打了折扣。假如双方都知道“御青方”就是腐乳,那么朋友之间一方的俏皮语言会获得另一方的会心一笑。

由此可见,人们在微信实时文字交流时,有时故意违反Grice的合作原则,其目的是要传达言外之意,或想要达到意想不到的交际效果,这也表明了微信交流具有与面对面交流相似的特性,即人类的语言交流是非常复杂的,并不完全遵守合作原则。因此,我们在进行微信实时文字交流时,“交际双方不仅要能理解对方直接表达的意义,而且要能成功地把握对方话语的含蓄意义,会话含义推导必须结合所用词语的规约含义、合作原则和语境等等”[5]。

三、话语分析视角下微信文字交流的话语特征分析

(一)话轮转换

话轮(turn)是人们日常会话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指“在会话过程中,说话者在任意时间内连续说的话语,其结尾以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色互换或各方放弃话轮信号为标志。话轮转换系统对一切会话来说都存在,并且是一个基本的言语转换机制”[6]。换言之,人们在日常交际中只要涉及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参与者,都需要进行言语转换,因而,话轮转换有两个特点:“第一,在一个时间里至少有一个人而且只能有一个人说话;第二,发话者不断轮流变化。”[7]但这两个特点只局限于面对面人际交流的情况,会话通常是按照一问一答这种有序的方式进行的,不会出现抢拍的状况,并且交流中一旦出现停顿,双方就会寻找新话题来避免停顿造成的尴尬。

那么,这种话轮转换的特点是否亦适用于微信的实时文字交流呢?实践证明,虽然微信语言也呈现口语化的特点,但无论是文字信息还是语音信息的输出与接收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延时性,这就使得微信话语中出现了一问多答或多问一答等多种话轮转换形式。因而,微信实时文字交流往往会打破面对面交流时的话轮转换规则。以下分别以微信中一对一聊天模式和群聊模式下的真实话语加以阐释。

例5:(一对一聊天模式)

A:看到我发你的图片没?

B:看到了。

B:太小,看不清。

B:求大图。

A:好,等着啊。

从例5中,我们可以看到A,B并没有按照面对面交流中一问一答(即A-B-A-B)的形式进行对话,而出现了A-B-B-B-A这样一问三答。从中我们可以做如下推断:(1)由于B的文字输入速度比A更快,而且B说话简练,因而出现了一问三答的话轮形式;(2)亦或是A的性格比较沉稳,而B比较急躁,在A等待B对是否看到图片这一信息进行反馈时,B已经迫不及待地询问其他关于图片的信息,从而导致话轮转换的突变形式。

例6:(群聊模式)

A:D什么时候回国?

B:她要回来啦?

C:快了吧。

C:听说八月底呢。

A:到时大家一起聚聚哦。

B:好嘞。

例6中的对话是微信群聊中极其常见的话轮模式,A,B,C三人的接序并未遵循话轮交替的标准模式,显得有些散乱。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微信上的话语按照系统接受的顺序在屏幕上呈线性排列,因此在多方交谈时,信息从四面八方而来,在屏幕上出现的次序混乱,常出现重复现象。”[8]然而,由于微信有昵称或名字或头像等作为追踪提示信息,因此,即使话轮转换是混乱和随意的,也不影响对话人的理解和参与。

(二)话题转换

对话中的话题(topic)“可以说是语篇分析中使用最频繁却又未加以解释的一个术语”[9]。根据Hockett的观点,话题是“说话者引出一个主题,然后就该主题进行陈述或评论”。在微信话语中,话轮的不断转换必然会引出新话题,而话题间的转变过程被称为话题转换。在微信实时交流中,信息能够被即时地输入、发送和接收,具有极强的动态性,与面对面的人际交流有许多共同之处。

例7:

1A:什么时候回来的?

2B:昨天晚上才到家。

3A:哈哈,和我一样。

4B:路上堵车。

5B:真是,回个家都难。

6A:就是说呢。

7B:我回家吃喜酒,

8B:你呢?

9A:等着明年吃你的喜酒啊!

10A:HAHA

11B:。。。。。。

微信实时文字交流往往会在几个话轮间发生话题转换现象。在例7中,1-3是第一个话题,讨论回家时间问题,其中1为A引出话题,2是B对A问题的回答,而3则是A对B回答的反馈;4-6为第二个话题,4解释了B为什么晚到家的原因,5则是其对堵车现象的感叹,6是A对B感叹的认同反馈;接着7-11是第三个话题,关于吃喜酒的事儿,7解释了B回家的理由,同时引出新话题,并借由8让A做出反馈,可是A却绕开这个问题并通过9和10调侃了B,而B则对A的调侃感到无语,以沉默来应对。

由此可见,微信文字交流在话题转换上呈现着明显的特征:话题的消退速度很快,参与者很少长时间追踪同一话题,参与各方往往把聊天内容引向不可预测的方向,并不断产生新话题。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聊天话题层出不穷,让参与各方乐此不疲,体现了微信交流的独特魅力。

(三)连贯性实现

功能语言学家认为,连贯性(coherence)是语篇的基本特征,是语篇内句与句之间连接起来的手段和方式。它指的是“一段话语或某个篇章的不同部分在意义上的联系”[10],并使篇章内标记不同的句际关系从形式上连接起来,成为有意义的整体,从而帮助读者理解篇章[11]。只有说话人双方均明白对方每一次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才能连贯地理解对方的话语。微信实时文字交流虽然是以书面语的形式进行的,但是其语言具有口语的特征。特别是在多人群聊模式下,话轮转换和话题转变更加灵活。与面对面的人际交流相比,其话语间的连贯性较低。那么,微信实时文字交流的连贯性是如何具体实现的呢?

例8:

1A:D,帮我买了婴儿奶瓶了吗?

2B:她回来了?

3C:奶瓶?

4C:买了啥用?

5A:还没呢,就这个月末了。

6A:买给我小侄儿的,据说那儿的奶瓶很好。

7C:真是Sweet的姑姑呢,赞!

8B:哎呀,是不是也为我买个?

9B:D,同求带啊。

10A:记得说明奶瓶规格哦。

例8很显然是一个微信实时群聊的话语,说话人A,B,C以及未在线的D都是关系极好的朋友。首先,A发起一个“关于买婴儿奶瓶”的话题,但是2中B却问“她回来了?”明显与A不是一个话题,违背了Grice合作原则中的关系准则,似乎缺少连贯性;然而,“她”这个指称(reference)却把1和2联系了起来。其次,在1,3,6,10中重复出现了“奶瓶”,也使得整个会话的连贯性增强了。同样的用法还体现在4,6和8中重复的“买”字上。再者,1和9虽然隔了很多话轮,但通过D这一明确的称呼语,明确了说话对象,衔接了二者。此外,6中的“侄儿”和7中的“姑姑”形成称呼语上的对应,也间接地增强了整个话语的连贯性。总之,实现话语连贯性的方式有很多,微信实时文字交流通过这些策略使松散的话语之间的连贯性得到了加强,从而促进了交流。

四、结论

随着微信用户持续激增,微信功能愈来愈强大,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微信已从最初的社交应用软件升级为人际传播的一种重要渠道,并逐渐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型传播方式”[12]。微信已然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通过对微信实时文字交流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①人们在微信实时文字交流时,有时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的四大准则,其目的是要传达言外之意,或想要达到意想不到的交际效果;②由于说话人之间信息沟及性格等方面存在差异,微信文字交流的话轮转换更加频繁、话题更加多变,而连贯性相对较差,这难免造成说话人之间的误解甚至造成人际隔阂。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微信实时文字交流时,既要学会使用恰当的语用策略,也要了解说话人的性格特征和说话意图,从而能更好地进行交流,避免语言误解或人际冲突。对微信交流话语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充分利用这种新型通讯工具,提升人际交流质量,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发展。

[1] 王勇,李怀苍.国内微信的本体功能及其应用研究综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00-108.

[2] 李明钺.从话语分析角度看微信用语的特点[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5):73-74.

[3] 崔璨.大学生微信问候语的文化语言学解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8):37-38.

[4]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49-51.

[5] 范荣玲.格莱斯会话合作原则及其对言语交际的影响[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118-120.

[6] 李悦娥,范宏雅.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2.

[7] Sacks H, Schegloff E, Tefferson G. A simplest systematics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taking for conversation[J]. Language,1974(50):696-735.

[8] Crystal D. 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136.

[9] Brown G, Yule G. Discourse analysi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70.

[10] 朱永生.试论语篇连贯的内部条件(上)[J].现代外语,1996,19(4):17-19.

[11] 刘辰诞.教学篇章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7.

[12] 邓颖.浅析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微信及其传播方式[J].东南传播,2014(6):121-123.

(责任编校:李秀荣)

On the Discourse Features of Instant Text Based Communication by WeChat

CHEN Jie, SHI Xiao-l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19, China)

Owing to its unique advantages over traditional communication tools, WeChat is extremely popular, especially among the you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ice’s Cooperation Principle and Discourse Analysi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uthentic instant text based communication by WeChat and explores its discourse features. It is found that people tend to violate the four maxims of Grice’s Cooperation Principle for implied meaning or unexpected effect of communication; and such communication presents more frequent topic changes and more difficulty in coherence realization. It is hoped that the study as such helps to make full use of WeChat for better personal communication.

WeChat; instant text-based communication; cooperation principle; discourse analysis; discourse features

H136.4

A

1672-349X(2015)02-0088-04

10.16160/j.cnki.tsxyxb.2015.02.024

猜你喜欢
连贯性准则话语
慢性宫颈炎患者采用连贯性护理健康教育的临床价值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Why do we celebrate the New Year?
廉洁自律准则歌
学学准则
一图读懂《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
新审计准则背景下审计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出路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