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福华吕兆丰
(1.首都医科大学医学教育研究所,北京100069;2.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办公室,北京100069)
·教育教学改革·
用立项课题研究的方法 系统推进医学教育教学改革
线福华1吕兆丰2
(1.首都医科大学医学教育研究所,北京100069;2.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办公室,北京100069)
教学改革是促进医学教育建设发展的不竭动力,系统进行医学教育改革需要有效的载体,本文介绍了用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建立校长专项研究基金,支持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立项,以课题实施为载体,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发展。
医学教育改革;研究方法;课题载体
医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密切关注医学模式的变化,准确理解和把握医学教育的内在规律,仅仅围绕医疗卫生事业对人才质量、规格的需求,系统有序地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就成为高等医学院校不断追求和认真实践的课题。教学改革以何作动力?用什么做抓手?才能做到系统有序,持续推进。首都医科大学从2004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水平评估之后,到2014年接受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整整十年,此间,学校认真研究医学教育发展规律,深刻分析医学教育发展趋势,在充分认识本校人才培养功能定位和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以立项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来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和发展,进行了系列的实践,其做法和体会与同道讨论分享。
1.1 背景
1.1.1 评估后学校发展形势的分析 2004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获得了“优秀”,尽管这是个“优秀”在当时看来含金量还比较高,但是暴露出的问题,特别是教学改革的系统性问题引起学校极高重视,评估之后发展的路怎样走?向何处去?为此学校在评估结束后不久,即举行了专题研讨
会,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讨论,学校决定用系统的教学改革,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面建设发展。制定了以深入进行教学改革为动力,加强内涵建设,走持续稳定的内涵发展之路。
1.1.2 教育教学改革依据标准的确定 2004年底,在学校谋划启动系统的教育教学改革时,以程伯基教授为组长的教育部“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组研究的初步成果——《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讨论稿》已经基本形成,这标志着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已经引入中国,医学教育基本标准国际化的趋势日趋明显。当时学校的基本判断是:未来的医学教育发展,教育质量的高低要根据国际社会认可的医学教育基本标准来评判,因此学校决定:启动系统的医学教育改革,以本土化了的国际医学教育标准为基础,规范地进行教学改革和建设,这将是今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正是基于对这一趋势的认识和判断,学校从2004年至2014年十年中进行了三轮相互衔接的教育教学改革,就是以《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讨论稿)》为基础进行的,尽管当时还没有正式发布。
1.2 思考
1.2.1 基于学校定位和发展目标的思考 首都医科大学是一所地方性医学院校,承担着为北京地区培养各级各类医学及医学相关人才的任务,同时北京是首都,理应为全国的医学人才培养做出相应的贡献,学校的2004~2020年战略发展规划,明确了学校作为首都北京的地方医学院校,“顶天立地”的人才培养定位和经过十几年的努力达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奋斗目标。要实现学校定位和发展目标,最核心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的质量,“毕业生的质量是衡量任何医学院校教育质量的最终标准”[1]。质量如何保证?涉及人才培养的观念、标准、模式以及培养过程的诸多方面,这就要求学校在依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教育教学改革。
1.2.2 对系统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形式及动力的思考 改革是教育教学发展的不竭动力!医学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使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好地适用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健康的需要,怎么样使医学生达到医学教育标准规定的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如何结合实际依照医学教育办学标准进行规范有序地进行医学教育?针对以往存在的不足怎样加强学生主动学习获取知识能力、 伦理、职业态度、探索精神与团队合作等方面的培养?这是一个系统的改革与建设工程。然而,系统的改革需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持续有效地推动其进程呢?医学是一门科学,医学教育是一门科学,医学教育管理也是一门科学,医学教育改革是否也应该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来推动?对此学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审慎的设计,确定了建立校长研究基金,以校长基金支持教改课题的方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系统、深入地进行。
2.1 学校对教学改革进行顶层设计
2.1.1 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入手逐步深入推进 为保证教学改革的系统、深入、有序,学校在组织一线骨干教师和教学管理干部座谈学习、理解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的主要内涵和理念,形成广泛共识的基础上,学校对改革进行了认真的设计,逐步形成了系统改革的完整思路。选择以医学教育标准要求为基础,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然后逐步进入到教学的过程,向精深发展,用一轮接一轮主题明确的教育教学改革,系统有序地推进,每轮改革的设计均包括明确的主题与目标。3~4年为一轮改革周期。
2.1.2 以校长专项研究基金支持教改立项课题为载体 系统教学改革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最重要的是要有可持续推进的载体。为使改革按照既定目标有序进行,在教育教学改革系统方案设计的基础上,学校创建了校长专项研究基金每年50万元,采用校长基金支持立项教改课题的形式进行教学改革,制定了校长研究基金章程,以保证对教改课题的支持。按照每轮改革的总体设计,确定相应年份的重点和范围,
每年发布校长研究基金申报项目指南,引领研究的方向和研究的重点。教师自愿申报,学校组织课题评审专家组,进行逐一评审,最后由校长批准。教改的申报、批准、实施纳入学校科学研究课题总体管理中。这种用立项课题研究的方法,有力地支撑了学校一轮接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
2.2 系统教学改革的实施
2.2.1 以专题会议和系统宣讲启动和推进 为使教学改革全面深入进行,几轮教育教学改革均以大型专题教学工作会议和教学改革研讨会的形式启动,并对各学院所有参与立项课题研究的基础教师、临床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骨干进行了数场针对性的宣讲,保证了广大师生对教学改革的知晓度和参与的积极性,使改革成为师生的意志和行动。开题、结题,成果评审规范进行,使课题研究落实到位。除此之外,学校每年根据教改主题召开一次教育教学学术年会,师生同上讲台发言交流,形成了浓郁的教育学术氛围。
2.2.2 以设计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保证改革的落实 每一轮改革的实施方案,均进行统一设计,包括改革的主题、时间、实现的目标、实施的组织与步骤、方法以及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顶层设计改革实施方案使教学改革方向明确、步骤清晰,可操作性强。课题申报和实施过程校院两级分别负责。
2005年~2008年是系统改革的第一轮,改革的主题是:“以国际医学教育基本标准的要求为基础,推进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建设”;主要目标是“建立比较成熟的并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教育教学模式和各专业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建立系统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有效的教育教学运转体系和建立完善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核心任务是“为学校进入战略发展第二阶段以后的教育教学快速发展搭建平台”。同时确定了三年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即2005年以教学模式改革为重点,2006年以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2007年以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通过“三年三步走”全面推动本轮教育教学改革。
2009年~2012年是系统改革的第二轮,改革的主题是:“坚持内涵发展,优化教学过程,营造育人氛围,提升教学质量”。目标是“确立教育教学改革建设环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进程;实现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这一轮改革的开始,标志着系统改革的深入,进入到了教学过程和精细化。本轮教改在巩固上一轮教学模式改革基础上,强化了教育教学师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要求,优化教学过程,加强课程建设,深化方法改革,加快条件配置,规范管理要求,推进制度建设,特别是把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渗透在教学过程中。
2013年~2016年是系统改革的第三轮,目前仍在进行中。这一轮改革顺应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大会召开后形势的发展,落实教育部和卫生部关于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精神,在前两轮教学改革基础上深入进行的综合改革。本轮教改的主题是:“以学生学习成长为核心,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质量为目标,以内涵发展为基础,推进我校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目标是“教师教学理念实现根本的转变,教学能力大幅提升;学生学习理念实现根本的转变,自主学习能力显著增强;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的考试方法的普遍应用;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核心的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实施”。
在学校的统一引领下,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其广泛性和深入性在学校历史上是空前的。
十年来,学校系统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已经三轮,共立项教改课题1160项,支持经费420.6万元。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建设中,学校坚持了遵循规律、瞄准前沿、敢于创新、成果普惠和持续推进的原则,为学校稳步推进学科为基础的人才培养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1 系统的改革促进了教育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
随着一轮接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关于教育模式的理念也在不断地形成新的共识。先是“教育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强调的是教师为主的作用,通过不断的“教”和“育”使学生成才;进而认识到了应该是“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像培养树苗一样“浇水施肥”让学生成才;在目前学校正在进行的这轮教育教学改革中,学校认识到应该是“学生学习成长”模式,学校创造环境、条件和氛围,引导学生成长的需求欲望,学生在学习追求中成才。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转变推进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2]。
3.2 系统改革结出了系列教育教学成果
十年来,扎扎实实进行的三轮系统的教育教学改革,不但使“人才培养第一”的理念在全校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而且这种科学研究的方法,使得学校比较好地解决了人才培养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一是较好地解决了医学人才培养标准、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过程的和谐统一;二是较好地解决了各类医学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在教育部卓越医学人才培养项目申报中,首都医科大学三类卓越人才培养试点项目均获批准;三是十年前就已开始以国际医学教育标准为基础的改革,将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带到了医学教育前沿;四是提高了广大教师参与教改的积极性和教学学术水平,改革过程中数千篇教学改革研究论文应运而生。
整个过程边改革边实践,使得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陆续结出了一批校级、省市级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其中校级教育教学成果222项 ,北京市级教育教学成果奖40项,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7项。涉及到人才培养的模式、实验实践教学、教学方法、考试方法、课程建设以及教学过程改革等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医学职业精神的培养已经渗透在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中。
3.3 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可行
十年的实践使学校体会到,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可以较好地保证教学改革的系统性、深入性和广泛性。通过学校对改革战略目标和各阶段实施方案的顶层设计保证了改革的系统性;通过校长基金申报指南导航和每年教改课题的申报、评审、立项,从宏观到微观,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过程……循序渐进,不断深入,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性;通过教育教学改革范围的全覆盖和全员的参与体现了广泛性。学校系统的教育教学改革横向涉及各专业、各层次的教育,纵向设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十年中,共批准立项教改课题1160项,参与的师生员工近万人次,参加范围之广可称前所未有。特别是广大一线教师,在校长基金申报指南的引导下,自主设计、自行申报教学改革立项课题,主动参与教改,已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
系统的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动了学校人才培养的建设和发展,实践证明用校长专项研究基金,持续支持教改立项研究课题做载体,是对系统进行教学改革的有力支撑,这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但是我们不能祈望改革一劳永逸,面对医学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形势和新需要,应该在遵循医学教育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思考,是医学教育工作者应有的不懈追求。
[1] 教育部,卫生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S].2008.
[2] 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自评报告[R].2014.
To systematically advance the medic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by means of project research
Xian Fuhua1, Lv Zhaofeng2
(1.Institute of Medical Education,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69,China; 2.President Office,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69,China)
Teaching reform is an inexhaustible motive force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edical education. The systematical reform of medical education needs an effective suppor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method to continuously advance the reform,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on the basis of research and project implementation, by means of establishing a President fund specifically for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
reform of medical education; research method; project as a support
10.3969/j.issn.2096-045X.2015.01.004
2015-06-20)
(本文编辑:张俊敏)
1.教育部立项教改项目“地方医学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模式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2005;
2.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教改项目: 借鉴国际医学本科教育认证标准,构建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2007;3.教育部医学卓越人才培养项目2012
线福华,学士,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原副校长,研究方向:医学教育管理、全科医学教育。Email: xianfh@ccmu.edu.cn
吕兆丰,学士,教授,首都医科大学校长,研究方向:医学教育管理、临床病理。Email:luzf@cc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