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破解“中职”这道难题的答案

2015-02-13 00:22刘长兴
天津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中职培训职业

■刘长兴

十多年来,职业教育是道难题,中等职业教育更是难上加难,这个大家“热议”的话题,始终没有降温,当然也很无奈。造成难题的原因挺多:上边的、下边的,内部的、外部的,观念的、物质的……说是错综复杂,应该并不过分。就这样,和普通高中同属一个学段的“中职”学校,学生被“边缘”了,家长没“心气儿”了。有人说,看到这些你就看到了应试教育的后果。这话说得未必全面,也未必确切,却实在“实在”。一句话,让人打心里不是滋味儿。

可是,话说回来,难归难,办还得办。原因非常简单:职业教育意义之大,怎么定位也不为过。中等职业教育意义更大:国家需要这批学生,因为他们属于人力资源,不能“推”向人口负担;家庭需要这些孩子,因为他们必须顶门立户,不能变成“啃老族”。对学校来说,这些半大不小的孩子,你为他们做了什么准备,他的未来可能就是什么样子。责任多重,尽在不言之中。职业教育要“职业”,好像是绕口令,其实是大道理。可以说,这正是“中职”学校区别于普通高中的“特质”。然而,怎样破解这道难题,凸显它的“体质”,还真没有“标准”答案。尤其是隶属区县的“中职”,又都“脱胎”于普通高中学校;管理它们的区县,又很“习惯”于普通高中模式。显然,为寻求这个“标准”答案,又加大了不小难度。东丽区的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他们的探索,并且收获了空前的办学活力和巨大的发展后劲。如果认真分析一下,起码可以从中看到,四个要素始终贯穿其中。

一是坚持“德育为先”。

说到德育的地位,尽管表述不同,认识高度一致:“为先”那是绝没说的。可要落到实处,并不那么容易。“德育为先”走进“中职”,到底怎么操作,没有现成“模板”。要是按照常规“套路”,小学主要是养成教育,初中重点是品德教育,高中则更多是思想教育。可你还真不能照方抓药。有人说,这里的学生习惯可能不如“小学”,行为有时又很“江湖”。虽属社会偏见,也能看出一二。不管怎样,反正这些孩子存在“问题”,反正这些孩子进了“中职”,反正学校已经没有别的选择。对此,大家进行过讨论,也有过争论。最后,全校统一了思想:咱们“中职”是教育,绝不能敷衍。学生要先学会做人,不然都是“零”。于是,确定了“基础入手,活动搭台,全员负责,全面跟进”的基本策略。

选择基础入手,是因为这些孩子“基础”真不牢。很多规矩,并非不懂,而是不做,还想以此炫耀。“基础入手”,主要不在规范行为,是要明辨是非;不在培养习惯,是要引导自觉。于是,他们从举止言谈到待人接物,从仪表形象到班级规则,进行着润物无声的渗透,指导着良好习惯的内化。现在,走进课堂,见到的是积极学习的场面;走进楼道,见到的是充满文化的氛围;走进校园,见到的是生机盎然的环境……至于怪异的发型和着装,粗鲁的对话和喧闹,这里早已绝迹。据说,学校居然已把每日“晨检”恢复起来:集体的经典阅读,轮流的新闻讲坛,已经成为习惯。据说,学校居然还把部分“物业”交给学生。校园、教室和宿舍的卫生,全部由学生负责。“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的“精细化”管理,已经“精”到划分区域、责任到班,已经“细”到摆齐桌椅、系好窗帘。产生的效果你既意想不到,又意料之中,因为学生从中理解了“责任”应该成为“自觉”的重要。有位来校考察的领导,看到学生宿舍,就被这里的干净、整齐、文雅、温馨所震撼。他说:“这是我在全国所看到的管得最好的宿舍。”于细微处见精神。千万不要小看这些不起眼的琐事儿,它在反映学生价值观的取向。

提出活动搭台,是因为这些孩子“能量”太大,而且总要释放。“中职”学校又不同于普通高中,学校课业负担很轻,学生自控能力有限。难怪大事、小事接连不断。“学生最怕闲着,所以不能闲着”,这话是他们的经验,更是“经典”。为了营造一个“无处不德育,无时不德育”的氛围,借助活动,因势利导,是唯一选择。当然,学生闲不住,老师不能闲。既要让活动“抓”人,又要让活动“入”心。他们为了满足学生体育、文艺、科技、新闻的兴趣特长,策划了10多个学生社团,500多人参与其中;为了学生理解团队机制,学会协调、配合,设计了“心理运动会”,为在一个叫做“纸杯舞”的竞赛中一显身手,就700多名学生投入进来。如今,大规模、系列化的“每年百场活动”已经成为学校“品牌”。一个艺术节,连续两个多月。月有主题,系自为战。学生参与率达到80%,活动项目超过60个。展厅里的书法、绘画、剪纸、雕塑、创意,舞台上的戏剧、合唱、演奏、舞蹈、相声,校园里的标语、海报、屏幕……无不诉说着学生内心的深刻变化。当大家看到“T”台上进行礼仪展示的学生,“走”出国际范儿的时候;看到菊展里“推”出文化创意的学生,“引”来企业家的时候,无不为之惊叹。

落实全员负责,是因为从学校领导到每个员工都在影响学生,都有育人责任。所以,必须整合“全员”力量,形成合力“负责”机制。于是,学校先恢复了“岗位护导”制度。根据调查分析,他们在容易出现管理的“盲区”,在平时问题多发时段的课间,安排所有员工轮流持证上岗。示范、引导的作用,提醒、监督的功能,可以让缺点在第一时间矫正,使事故在萌芽状态消除。就拿学生想开心、老师特揪心的“午休”来说,如今“老大难”已经不再难。此外,学校还实行了“德育导师”制度。专门选聘了一批经验丰富的老师,在对新入学的学生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一带二”比例,由他们认领“问题学生”,及早疏导、矫正,防止其破罐破摔。这可不是一般意义的“帮带”,有见面仪式,有聘任证书,有工作规定,有记录手册……老师的指导,学生的转变,有效控制了大问题、大事故的发生。每次“转变”都是案例,每个案例都很感人。当然,“放卫星”的也不乏其人。有个学生竟然以546分的优异成绩考入天津大学。就是这个学生,当年是以179分的中考成绩进入学校。经过三年的努力,他从暴力倾向、排斥他人,到关心集体、投入活动,一直到参加国旗下讲话,参加志愿者服务。其实,不管是升学还是就业,他和他们感受了学校“三年”的温暖,体验了自己“努力”的过程。同时,学校还建立了“团学联动”制度,团委会和团支部,学生会和班委会,两条线拧成了一股绳,联合实施,协调行动,真是“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特别是每个年级的业余团校和毕业年级的青年党校,已经成为“团学联动”的纽带。团员比例入学时只有两成多,经过团校学习,毕业时团员比例达到近八成。从改变自己到加入组织,过去很多孩子是可望不可即的事儿。一个人变化了,一群人受鼓舞。进步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他们说,这是苦斗之后的幸福,真是非常贴切。经过党校辅导,优秀学生更加优秀。尽管党校每年的规模只有100多人,尽管还没有人实现入党愿望,但是他们觉得自己的未来有了更加坚定的方向。值得!其实,这种“团学联动”制度,就是德育过程中的学生“自主学习”。

确保全面跟进,是因为真做到“德育为先”,真可以带动全面发展,所以必须建立乘势而上“全面跟进”的制度保障机制。为此,学校明确了“五证换一证”的具体规定:学生在校三年,经过严格的量化考核,可以陆续取得行为习惯、仪容仪表、文化理论、专业技能、顶岗实习等五项合格证书。五证俱全方可取得中专毕业证书。如果缺少“五证”之一,学校视情况予以迟发、停发毕业证书。当然,学校也会定期安排学生培训、重考。两者从硬性挂钩,到一证否决,显现了素质教育、机动学制的现代元素——决定毕业的条件,不再是在校时间,应该看综合素养。如果分析一下“五证”的具体考核内容,你还会发现,它简直就是一种中等职业教育的“私人”定制。包括外在形象、内在品德、知识水平、操作能力……

学校实施的“德育为先”策略,其中有条主线着实感人,那就是把尊严还给学生。“中职”的学生之所以非常需要尊严,是他们曾经拥有尊严,挺着胸大步前行;后来又失去尊严,低下头到处躲避。可以不问发生过什么,但是必须再还给他们。无论是规则约束、活动启发,还是环境感染、思想交流,咱们必须用尊重还给孩子尊严,因为尊严是进取向上的情感支撑。在一定意义上,这是还给孩子的一种公平。

二是坚持“工学结合”。

说到“工学结合”,应该谁都明白,因为非常“字面儿”。至于为什么“工学结合”,他们说得非常直白:企业才是职业的根基。如果学生连企业“大门”都摸不着,职业教育还谈什么“职业”。其实,上个世纪50年代的职业教育,国家普遍采用了“半工半读”,成效非常显著。当然,那时是计划经济,容易为这种特殊又特色的教学“计划”提供保障。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快速铺开,企业和学校很难再用“计划”走在一起。于是,“工学结合”这个来自发达国家的通用概念逐渐“落地”,而且巧妙地绕开这个矛盾。其实,“半工半读”也好,“工学结合”也罢,并无本质区别,都是让学生走进“企业”。因为,企业的作用不可替代,它不仅是学习职业技术的现场,还是体验职业精神的平台。不同企业的职业规则、职业文化、职业理念、职业思维,都是学校根本无法传递的基本职业素养。只有走进企业,才能真正走向职业。

这些年,政府的投入使校内的事儿逐步纳入正轨。课堂理论学习规范了,校内基地实训有序了。但是,校外的事儿落实起来并不容易。于是,为了推进“工学结合”,学校撒开“公关”大网。从世界500强到个体小公司,只要跟学校专业沾上点边儿,就走进去看,坐下来谈。“功夫”让双方慢慢发现了共同点,渐渐找到了结合点。在校企对接长效机制逐步得到完善的过程中,企业实习先是实现了全员化,后来又实现了系统化。这几年,丰田、大众、华北农机集团等4S连锁店里,每个学期都有300多个孩子在销售、售后、机修、钣金、喷漆等岗位上工作。这几年,“机场配餐”“上海年代”等餐饮企业里,每学期都有100多个孩子在中餐、西餐、面点等岗位上操作。俗话说,“俩好儿换一好儿,越来才越好”。彼此理解一旦升华为彼此信任,就会催化出更新的工作方式和运行机制。于是,“喷漆”“钣金”“数控”“动漫”等订单式培养的“特色班”,在企业的建议下先后成立。企业为了让自家的“特色”班办出特色,也是各显身手:“PPG”公司主动承担了油漆耗材和专业师资。开班一年来,就业率就突破90%。奔腾集团尽管刚刚启动合作,也向校内实训基地赠送了一批高端钣金设备。这两家知名企业还赞助了职业技能大赛。“天汽模”公司和国家动漫城都实行了校企共同设计课程、共同管理教学、共同考核成绩的教学模式,实习合格均可直接录用,不合格允许“回炉”再培养,真有点儿“不获全胜,誓不罢休”的气魄。有人说:学生不成了企业产品的无声代言吗?这话一点儿不假。要是掉个个儿想想,企业不是还在做咱们学生的无声代言吗?似乎这也是一种“双赢”的理想模式。

其实,企业实习的意义绝非仅此而已,真是需要挖掘。不久前,有30多个学生集中在一个叫做“水货”的餐饮企业实习,说是在那儿他们享受了工作的“快感”:船型的餐厅里,到处都是以海洋生物为主题的“道具”,视频一直滚动播出,人们无不身临其境。桌上只铺着不透水的纸,或煮或炸的虾、蚌、葱圈、薯条都直接撒在上面。这里拒绝餐具,直接手抓;拒绝喝酒,只用饮料。席间,服务生还会和众食客热情互动,起舞助兴。饭后,“桌布”一裹,桌面全清。正如学生自己说的“小餐饮,大学问”。这里,绿色环保、人文关怀,把企业的创新经营和学生的创业启蒙自然联系起来。最近,经过双向选择,已有15个学生成为“水货”员工,因为他们喜欢这里的理念。

来之不易的“工学结合”,使学校与企业已经融合一体,使专业与就业几乎“无缝”对接。近三年,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专业对口率超过85%。其中,汽修、中餐、学前、机电、电子等专业的学生,在学期间就被用人单位提前“预定”一空。良好的社会声誉已经成为学校的“名片”。

来之不易的“工学结合”,使他们感慨良多:我们很需要企业,企业也需要我们。由于信息不对称,当中横了一道“墙”。只要拆掉这道“墙”,双方都会大变样。

三是坚持“服务社会”。

说到“服务社会”,究竟如何重要、必要、紧要,大家也很清楚。可是,真要排进“日程”,好像还真“含糊”。毕竟是全日制学校,再说也没那么“刚性”。还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概正是这种认识习惯,普遍没有太多思考,自然少有更大动作。即便较起真儿来,也能“对付”过去。你说,谁没仨亲俩厚,“服务”一下,也能安排。至于究竟如何,只能另当别论。然而,这些年国家对于职业教育已经有了新的要求:既要保证校内“培养”,提高质量;还要面向校外“培训”,服务社会。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学校加强了“武装”,政府也投了“血本”。应该说,这不仅是职业教育跟上时代步伐的重要标志,更是国家做出的战略选择。因为,我们在应对信息革命挑战,要尽快进入人力资源强国。

这些年,他们一直关注着国家这一新的要求,而且是在自己亲历的一些变化中,逐渐变成了一种工作责任。300多亩的占地,将近4个亿的投资,使本来快被“遗忘”的学校,拥有了美丽的校园、崭新的楼房、先进的车间、现代的设备……同时,一方面是周围“大项目”陆续落地,“城镇化”变成现实;一方面又是企业急需组织员工“充电”,乡镇急迫引导农民“转岗”。说白了,国家眼巴巴地指望着咱们,用足办学优势,助力经济提速。面对这样的局面,学校更加感到,“工学结合”和“服务社会”应该是自己的两个职能,或是双重任务。它们如同两台“引擎”,只有一起高速运转,才能保证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作为全市规模体量最大的学校,又在经济发展特别活跃的地区,理应有所作为,还要大有作为,才能堪称业内“示范”。于是,他们开始了职业教育另一领域的实践探索——“服务社会”。

为了“服务社会”,他们进行了深入调查:这块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不仅容纳着34万本地户籍人口,还入住了45万外来务工人员;不仅大批新企业开始运行,还有很多新产业正在培育;不仅数万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还有数千企业新员工亟待入职……为了“服务社会”,他们重构了课程,整合了资源,精心策划了一条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互联、互通、共进、共赢的新路——“4435”社会培训工程。就是这项类似“电话号码”的工程,囊括了“四类人群”“四种模式”“三个平台”“五项保障”,清晰地表达了“服务社会”的不同维度。

“四类人群”是指面向企业下岗工人、农村剩余劳力、企业入职员工和现岗员工、部队现役士兵和退役士兵,以及社会各类残障人士等不同群体。比如,现役士兵和退役士兵就是一个新的培训群体。用他们的话说,如果这个极有活力的人群没有一技之长,就业前的迷茫很容易导致心理的创伤。这些本来“最可爱”的人,有可能变为“最可怜”的人。于是,他们带着感情接受了政府的培训委托。培训项目涉及汽车维修工、中餐烹饪师、计算机操作工等,培训取证率达100%。这为士兵退役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种模式”是指“实战式”培训、“学徒制”培训、“开放式”培训和“一体化”培训等四种特色突出的培训模式。比如,为了提高“开放式”培训的效率,他们建立了职业培训资源网站,形成了更加开放的学习环境,满足了更加丰富的培训需求。为了体现“一体化”培训的优势,他们设立了25个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室,为学员体验“一体化”提供了更多的方便。

“三个平台”是指政府认可学校开办的三个培训机构:天津市职业培训中心东丽分中心、天津市退役士兵就业技能培训基地、天津市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管理分中心。他们借助这些功能各异的平台,根据经济发展趋势,淘汰了落后专业和陈旧课程,建立了覆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9个专业17个项目的专业课程系统,建设了可一次性提供2108个实习工位的10个实训基地,满足着各类群体的培训需求。

“五个保障”是指组织领导、工作责任、政策措施、目标任务、检查督促等不同方面的保障措施。为了“保障”到位,在区政府指导下,构建了“政府—委办局—企事业—学校”和“学校—培训处—各系部—企事业”两套紧密相关的管理体系。在委托方的认同下,研制了《培训教师管理办法》《培训学员考核办法》《学员奖学金实施意见》等规则在内的制度体系。比如,参与培训工作的216名专任教师,全部大本学历。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10人,“双师型”教师109人,都超过了总数一半;有7人还被聘为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天津市代表队的指导教师。培训单位一致认为,这支队伍“师德高尚、理念先进、业务精湛、技术过硬”。实践证明,这两个“体系”有效保证了培训项目、计划、人员、时间、内容、效果的全面落实,实现了培训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

现在,这里没有寒假暑期,没有周末休息,甚至平日还要错峰安排,延时下班。因为,保证这些培训项目是学校的一项任务。正因为如此,去年他们的培训突破5万人次大关,今年还要精心安排,为的是“保8争10”。当然,在助推经济发展的同时,学校也增强了实力,毕竟有偿培训可以有所收益。不管怎样,“服务社会”这个“引擎”的运转,收获了社会和学校的“双赢”。

四是坚持“鼓励创新”。

说到“创新”应该都不陌生,毕竟它是这些年来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热词”。政府在讲,企业在比,教育也在不断地说。眼睁“创新”是未来的走向,你说谁不关心。他们虽为“中职”,也很有压力,因为学校已经在“创新”环境中运行,学生必须在“创新”环境中成长。就这样,“鼓励创新”成了学校改革的方向。

近几年,学校特别鼓励教师创新。教师独立研发的“汽车电器电路检测实验台”和“全车电器故障诊断系统示教板”,以及与企业合作研发的“数控铣床自动旋转与平滑平台系统”,都获得国家专利。前者还成为同时具备汽车电器设备的结构认知、线路识图及故障检测等三项功能的重要发明。他们自行设计开发的“计算机网络实训室搭建方案”填补了国内空白,仅“替代逻辑拓扑连接器”一项技术,就节省建设资金5万余元。这些创新成果,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保证了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专业综合实力。

近几年,学校还很鼓励学生参与创新。连续6年,他们承担的全国、全市以及本区的职业技能大赛达到12次,涉及20项。学生从中不仅领略了“职业”的深邃,感受了“技能”的高超,还体会到职业技能在信息时代通过“创新”获得的飞速发展。这种体会就是他们投身创新的潜在力量,而且是不可估量的潜在力量。

去年,学校又及时创意了“孵化器计划”,主动帮助和支持区域创业。短短一年,已有46家企业先后进入注册,它们共创产值4200多万元。其中,高科技企业就多达29家。目前,有的入驻企业已经开始和学校合作,吸引了 200多在校学生勤工俭学;“无人机”和“天大动漫”两家公司也决定和学校对接,实施“订单式”培养。更意想不到的是,居然有位应届毕业生,在这里注册了属于高科技领域的“汽车尾气检测新技术”企业。应该说,这个“计划”为学生关注创新、认识创新、参与创新、演绎创新,提供了异彩纷呈的舞台。大概这才是学校实施“孵化器计划”的意义所在。

最近,“创客”这个新概念刚一出现,便引发了他们新一波深度思考:咱们“中职”学生同样应该成为具有创新精神、能够创意设计、敢于创业发展的“创客”。特别是5月份国家出台《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以后,这种思考再次得以升华:中国仍将是世界工厂,但是转型中的世界工厂。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打造中国版“工业4.0”,实现世界制造强国目标,也应该是“中职”的社会责任。

社会有时不好“评价”学校。反正好不好,群众有杆秤。“中职”学校还真靠谱儿。每年的招生就是社会的“考验”。有的学生家长干脆直说:凭什么让我们上你这儿,得让我们见到“亮儿”。这个“亮儿”有些“现实”,但很“深刻”。其实,指向非常明确,就是孩子的未来。他们可能不了解国家要求学校要让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但是他们知道,无论孩子升学还是就业,得有“人样儿”,得有本事。这两样儿才管一辈子。所以,人们更相信“实际”,不相信“宣传”。这几年,学校以自己的“实际”办学水平,赢得了社会的一次次“考验”:招生人数连续攀升,去年突破两千大关,名列全市第一。更有意思的是,往年托人去普通高中“借读”的学生,如今又求人回来上学。来的增加了,走的“回流”了,实际就是对四个“要素”的最为“实际”的诠释。

其实,上面这四个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可以说,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个都不能少。“德育为先”作为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对学生发生的变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种变化其实是从习惯、形象到气质、思想的变化。正是这种由外而内的质的变化,为走出去“工学结合”,请进来“服务社会”,静下来“推进创新”,扫除了一个很大的障碍。这里的孩子,企业愿意“接”了;这里的环境,企业喜欢“进”了;这里的创意,企业乐意“做”了。应该说,如此贡献并不亚于社会追捧的重点中学。

当然,由这四个要素构成的“答案”未必完善,也未必确切,更未必“标准”,但是他们能够得到这些答案,而且这些要素显现出来的教育质量和社会效益,至少让人们从办学实践的视角,看到了他们为了办成一流“中职”,解放思想的魄力和遵循规律的理性。有人说,这个成果的特征,很具创新性、学术性、国际性。其实,还很具有复制性,特别是在职业教育春天来临的时刻。大概这才是它的价值所在。

猜你喜欢
中职培训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