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珍
【摘 要】把信息技术合理地融入课堂是当前的时势使然。创设生活情境,能让数学更生活化;模拟实验过程,能让静止知识动态化;快速提供信息,能让课堂有效化;合理有机整合,能让数学教学最优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生活化;动态化;有效化;最优化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有机整合……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那么,如何善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真正达到有机整合,优化数学教学,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做了一些尝试。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更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如三年级下册《面积》单元练习课教学片断:
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校园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感受我们身边到处都有图形。
师再出示图片并提问“知道是什么吗?”
生1:这是诗教晚会时,领导给我们学校题的词。
师:现在学校想重新为它做新的镜框,做新的镜框需要怎么做呢?
生2:要用木材或合金做边框。
生3:还要用玻璃做镜面。
师出示题目:(1)做镜框,需要多大一块玻璃?
(2)镜框四周包上铝合金条,买多长的铝合金条?
……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创设了校园整改工程的情境,把数学知识放到一个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里。在联系沟通中训练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体验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模拟实验过程,让静止知识动态化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能演示图形的变化,模拟实验过程,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静止的知识动态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五年级下册的《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一课中,书上只有“放入石块前”与“放入石块后”两幅图,让学生感知石头放入水杯中,水面上升,来理解“水面上升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但是,这样是比较抽象的。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一个“放入石块,水面上升”动画,让学生观察到:随着石块逐渐浸入水中,水面随之逐渐上升的现象,使学生理解石块的体积就是石块完全浸入水中、水面所上升的体积,从而获得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同时向学生渗透等积变换的思想方法。
三、快速提供信息,让课堂高效化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体现教学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从而学会分析、判断,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但往往每一节课只有40分钟,若完全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时间不够,教学任务无法完成。例如四年级数学上册P52练习12、13题:
探索“13×11,12×33,14
×55,15×66”这些算式的积的规律。由于这些算式中都隐含着因数11,而第13小题的算式中也含有因数11,所以笔者就改了一下练习的内容,先探索“11乘两位数积的规律”。
出示题目:先计算下面各题,再观察,你发现什么呢?
31×11,32×11,33×11,
34×11……39×11
若在课堂上让学生把每个式子的积一一笔算出来,再进行观察、讨论、发现规律,最后应用规律,时间必然不够。
其实《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要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在学生理解并能正确应用公式、法则进行计算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计算器完成较为繁杂的计算。”因此,在这大可以让学生利用计算器计算“31×11,32×11,33×11,34×11……39×11”这组算式的结果,既能减轻学生大量笔算的负担,又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规律。
除此之外,在期末复习练习时,一题多变是我们训练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常见方法。这时信息技术的加入,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果。我们在课前只要准备一道题,在课堂上当学生解答完后,只要将原题复制一下,再在复制后的题中进行修改,整个变化的过程全部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新题的来龙去脉学生看得一清二楚,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活跃了学生思维。
四、合理有机整合,让教学最优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我们要根据问题收集数据,从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做出合理的决策和预测。因此,《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分学段来对这方面的基本技能进行要求。如1-3年级要求孩子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并能绘制简单的统计图,及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这时计算机就不能代替学生来统计数据,只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形象、具体的统计情境。
如二年级上册《统计》的教学片断:
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一个《宠物店》的生活情境。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新课
师:陈老师的朋友准备开一间宠物店,想先进这么几种动物(贴出动物图:小猫、小狗、小兔和小乌龟),可是他却不知哪种动物多进一些,哪种动物少进一些,同学们,你们说怎么办?(指名学生回答)
生:可以进行调查。
师:调查是个好办法,怎样进行调查?
生:多调查一些人们喜欢的动物,就是进行统计。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来学习统计。(板书课题“统计”)
(二)体验统计过程
师:这个统计任务就交给你们,行吗?(行)那我们就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对在场的老师现场统计一下,好不好?(好)
电脑出示注意事项:
1. 活动之前,小组同学先商量一下如何分工,如何进行合作。
2. 当你走到每位老师面前,应当怎样?
3. 最后将统计的结果进行整理,填入统计表中。
四人小组分工进行活动,教师参与活动。
……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了帮助朋友出谋划策开宠物店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同时指导学生如何分工合作,鼓励学生合作调查统计,有意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学生亲身经历了分工合作、收集信息、分析整理信息的全过程,整个活动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原有的教学手段的完美结合,让整个教学更有效。
而4-6年级在《统计与概率》方面的要求则上了一个台阶,要求孩子可用计算器来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稍复杂的数据,并能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这时,信息技术就更需要融入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了。
总的来说,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化抽象为具体,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作为一线教师就更应该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寻找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最佳切入点,让信息技术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真正地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方法及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肖川.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3]谈群岭.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如何进行有机整合[J].长春:小学时代(教师),2011(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