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2015-02-12 17:01:52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5年5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本科生人才

孙 萍

一、中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培养目标

20世纪90年代末,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提到,我国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德育、智育及体育等全面发展的人才,进而成为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2005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教育部也指出了要重视国家及社会的各种需要,培育德智体美等全面和谐发展的综合创新人才。

(二)课程体系

1.课程结构

中国高校的课程结构设置的原则是对口教育,培养目标是能满足社会发展和职业需要的专门人才。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中国高校课程结构有以下特点:(1)综合课程少,分科课程多。导致学生所学的各科知识缺乏相互联系,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2)选修课程少,必修课程多。注重对学生共性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3)实践课程少,理论课程多。注重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导致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足;(4)信息技术方法类课程在课程结构设置中所占比例较低。在信息化时代,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不足。

2.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第一,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必修课是为保证人才培养基本规格,选修课是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学习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兴趣自主选择课程、内容和教师,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第二,设置学科交叉课程。高校注重整合课程设置,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对理工类学生开设马哲、近现代史等人文科学的课程,通过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来培养所需的创新人才。

3.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有社会调查、毕业论文(设计)、实习以及课外活动等,目的在于活跃思维、激发灵感、综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三)教学制度

高校鼓励学生个性自由发展,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实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本科阶段,把一般学生的培养目标设定为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而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则鼓励其进行跨专业、跨学科、学习双专业课程、攻读第二学位,成为复合型多功能人才;针对特别突出的学生制定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实行特殊的个别培养,如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等。

(四)培养环境

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主要是指创新教师的队伍,既要求教师有创新意识,又要有创新能力。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求知欲。创新人才培养的软环境是指大学校园环境,主要包括指导思想、教学环境、生活环境等。高校注重利用各种宣传活动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文化环境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素养。

二、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培养目标

美国大学是以满足不同人们的要求,服务美国社会各种需要,与时俱进的改进创新人才培养标准来设定培养目标的。1984年《投入学习:发挥美国高等教育的潜力》一文中指出高等教育做的最好的准备是使学生具有适应未来变化莫测世界的能力,而不是仅仅为了某一职业进行训练,并且强调美国公民不但要有批判思维,而且具有综合新信息及语言清晰、有效写作、富于创造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

1.课程结构

1970年,美国教育家LevineA.将美国大学课程结构模式明确分为:自由选修型、必修型、名著课程型及核心课程型。

自由选修型突显出美国的教育特色,其没有很明确整体的教学计划,而是学生自己凭借自我的喜好与特长进行选课;名著课程型是每个学生都有一套必修的名著作品;最著名的是核心课程型,核心课程指的是以共同知识背景为目的,提供给全体学生的传统学科基础知识的一种课程设置。这种课程结构的设置,打破了传统各学科分界线,强调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2.教学内容

第一,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实行宽标准的专业教育。大学在培养本科生的过程中把通识教育放在比专业教育更为重要的位置。他们认为通识课程的开设更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学会多样的学习方法;第二,增加与培养创造相关的课程设置。在美国已有许多院校成立“创造学”研究机构。设置该种科目,不仅会对培育本科生的创新素质有益,同时还可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第三,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美国一千多所高等院校设置了两千多门与创业相关的课程,还成立了一百多所创业研究中心;第四,重视不同学科课程之间的交叉学习。高校的课程设置强调文科、理科、工科的相互交叉和融合,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潜能。

3.实践环节

高校重视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多参加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大教学实践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鼓励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去规划创造性的提案;会派送学生到有关企事业单位实习,以期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三)教学制度

1.本科生参与科研制度

美国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已参与到高校科研活动中,大学把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工作作为一种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高校都设有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

2.学分制度

美国高校采取学分制,每个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兴趣特长、就业需求来选择自己所学的专业,自由选择必修课程以及喜欢的任课教师。学分制明确了学生在校期间应该修得的最低学分,其对学生的学年和学制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比较大。

(四)培养环境

高校特别注重创新人才培养的硬环境,即教师的榜样作用。他们强调一所大学应该拥有具有远大的战略眼光、能够捕捉到社会进步带来的各种机遇、有着自己的梦想并逐步实现的创新人才,这种人才能培养出不受任何行业和市场及经验的限制,不受任何束缚勇于自我突破和做出实际行动的学生。美国大学也非常重视创新人才培养的软环境,即校园环境。营造学术自由的人文环境。美国高校学术自由的传统是受德国大学的影响。坚持学术自由不但是探索真理和发展科学的前提条件,也是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宽松的环境。

三、中美两国大学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比较

(一)相同点

第一,虽然我国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对通识教育提及较少,但在实际操作上也是加大开设基础性课程的力度,并拓宽专业口径;第二,高校都开设了有关创造学的课程及学科交叉课程来培养创新人才;第三,都强调通过实践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都注重老师在培养创新人才环节中的主要引导作用。

(二)不同点

第一,培养目标。我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受国家政策的影响较大,更多注重“人才”的培养,对受教育者创新素质的培养出发点是就业需要,忽视对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美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注重个人的优良品质培养;第二,教学制度。我国高校是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进行人才培养,以及本硕博统筹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美国高校则是重视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并采取学分制度;第三,培养环境。我国高校利用各种宣传活动以及学术交流活动来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校园文化环境。而美国大学崇尚学术自由的人文环境,鼓励学生参与社团活动以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四、建立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目标

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高校应改变培养目标中的不合时宜的部分,培养具有“素质高,能力强以及具有扎实基础知识”的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目标的创新人才。通过创新培养目标的转变,提升学生在本科阶段对知识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在校期间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二)课程体系

1.课程结构

首先,优化高校现行课程结构。将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合理整合,更为注重通识教育。其次,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应都贯穿于本科阶段的学习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

2.教学内容

学生个体在创造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合理的课程理论体系的建立则显得尤为重要。高校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合理的课程理论体系。第一,拓宽学生知识构架。要求学生注重专业课程学习,同时还要重视文化理论、公共知识、专业基础的学习;第二,增设新型课程。使学生了解当前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情况,给学生提供最新的课程内容;第三,重视学科的交叉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第四,注重对学生创造技能的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性理论作为支撑,还应勇于实践,在实践中寻求创新的发现,达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3.实践环节

本科阶段教育的授课学时较多,实践技能方面的教学培训所占有的比例较低。通过加强实践内容的教学来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加强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首先,在课内应该增设多个学时的实验课程,建立特色的实验教学中心以及实验教学基地;其次,在课外通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启发学生创新思维;亦可鼓励学生团体建立创新型理念培养团体,从而拓宽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渠道。

(三)教学制度

国内的高校本科生在毕业进入科研单位或者研究机构中,很多学生对于科研活动无法入手。因此,我国高校要寻求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首先应着手于学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具体的科研活动中,学会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学会创新性的设计科研思路,达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推动科研实践活动的进行,可以借鉴美国本科生科研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第一,通过宣传,正确引导本科生积极参与科研计划;第二,建立合理的指导教师队伍,通过教师来指导和监督本科生的科研活动和科研进程;第三,建立长久的校企联合科研培养机制,解决高校在科研实践活动方面的经费不足问题。

另外,要进行学分制度的改进。以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培养。学分制度也有助于对学生自主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从而能够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创新人才。同样,通过学分制改革,可加强国内外高校的交流合作,实行“学分彼此认可制”。因此,通过学分制改革,能够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数量,还能够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培养环境

我国高校应着重培养学生勇于批判的精神,通过自己的分析判断,对值得质疑的事物积极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样,高校为鼓励学生的学术自由,应形成一种合理的制度来鼓励在校学生进行自由学习,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得到发展;高校还要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优良学风,戒骄戒躁;鼓励学生与老师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学术交流来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完善学生的人格,从而推进学术及学说的不断进展。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本科生人才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中国博物馆(2019年3期)2019-12-07 05:42:54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探索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