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小鸿,张伟伟
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珠三角传统优势产业转型政策研究
韦小鸿,张伟伟
珠三角区域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过30余年的发展,形成了包括家具家电、轻工日化、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建材五金等一批在国内国际市场上颇具影响力的优势产业。然而当前珠三角面临土地、资源、劳动力供给紧张,传统粗放型产业发展模式无以为继,当务之急必须加快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文章在文献检索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利用龚波兹曲线模型对珠三角传统优势产业生命周期进行推断,并判定其阶段特征,而且还分析珠三角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中所面临的制约因素和不利条件,提出加速珠三角优势传统产业转型的产业发展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以及产业组织政策。
珠三角;传统产业;转型政策
(一)珠三角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概况
2013年珠三角传统优势产业增加值达到5368.95亿元的规模,约占到珠三角全部工业增加值20795.25亿的25.82%,在制造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珠三角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具体从部分行业来看,2013年广东省食品制造业增加值为580.24亿,增长率9.9%;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加值235.41亿,增长率8.2%;纺织业增加值560.69、增长率9.8%;纺织服装、服饰业增加值946.01亿、增长率7.3%;家具制造业增加值362.43亿、增长率8.5%;造纸和纸制品业增加值372.5亿、增长率8.4%;金属制品业增加值1073.38亿、增长率9.3%,相对于2013全年工业增加值8.7%的增长率,传统优势产业发展速度居于平均水平。
(二)龚波兹曲线模型分析
判定一个产业生命周期常用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拟合曲线分析法,第二种是经验对比法,第三种是计算判断法,龚柏兹曲线模型分析法是英国金融保险专家龚柏兹于1820年提出的预测人口增长的曲线,后来演化作为确定产业生命周期的典型方法。龚柏兹曲线的数学模型是其中,yt为第t期指标值,t为时间变量,k、a、b为参数。上式两边取对数得:
为了分析和判断龚柏兹曲线模型的特征,令t=1,2,3,···,n,从而得到对应的值随着t变化而变化的趋势。如表1所示:
由上述图标数值代入公式计算可得:
表1
图1 珠三角近九个季度轻工业增加值
将所得数据代入以下公式计算
(三)传统优势产业生命周期特征
珠三角传统优势产业经历了成长阶段的高速增长和规模扩张之后,进入产业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表现为产业再投入和产出的增长速度放缓,行业通用技术和产品性能的成熟,同时产业组织也趋向于稳定,企业间建立了分工协作关系,市场结构趋于合理。主要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传统产业生产扩张速度减慢、传统产业重组的速度加快;传统产业市场销量虽有增加但是速度变小、市场需求趋向饱和、社会普及率很高;竞争转向于体验与服务、利润逐渐下降。
(一)政府产业政策调整、传统优势产业失宠
2010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了扶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全国各地纷纷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具体规划部署。特别是广东、江苏、北京、上海等经济基础较好的省市,政府产业政策越来越倾向于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曾经辉煌的传统产业已经风光不在,尤其是那些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等传统产业甚至被视为落后衰退产业,受到了政府政策的限制,税收负担越来越重,融资环境越来越差,技术支持越来越少,地方政府产业发展工作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了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
(二)传统产业要素供给紧张
2009年以来珠三角“用工荒”现象越来越严重,“刘易斯拐点”已经出现,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正在逐渐结束,劳动力价格的攀升与珠三角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的特征互相矛盾,加剧了劳动力生产要素的供应困难;据调查,新一轮的企业用工荒再度出现,2012年珠三角各大城市用工缺口形势比往年更为严峻,其中广州缺工20万、深圳缺工25万、东莞缺工30万,全省累计缺口近150万,主要集中在制衣、制鞋、纺织等劳动密集型领域。用工单位低迷的薪资待遇水平与劳务人员不断增强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促使珠三角地区的离职率达到25.10%,高于国家18.90%的平均水平,广州、深圳的离职率更是高达26.50%。同时,随着珠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区域的不断拓展,可用土地资源不断减少,土地价格持续上涨,传统产业的地租成本进一步增加了经营的负担。除了劳动力、土地外,能源供应、资源供应都有趋紧之势。
图3 2013年全国主要区域离职率
(三)传统产业核心技术水平较低
珠三角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金属制品、家具制造等行业,大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业,注重加工制造,技术研发、产品设计人才稀少,R&D比例极小,产品科技化含量低。比如珠三角电视制造也闻名全国,诞生了TCL、创维、康佳等国际品牌,但是电视制造中的核心技术,液晶面板、图像处理芯片等都被国外公司垄断。2012年发达国家研发费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所占比例,日本为3.3%,美国为2.8%,德国超过2.4%,明显高于我国珠三角地区制造业R&D费用比例0.9%的水平。
图4 2012年珠三角主要传统优势产业R&D投入比例
(四)传统产业过分依赖外资、国际市场
珠三角传统优势产业的起步,依赖于香港、台湾、日本等地区加工制造业的转移,产业发展离不开外资的投入,产品的主要销路是国际市场。从产业性质上来说,珠三角传统优势产业和长三角属于不同类型,前者是外资驱动型,后者是自身成长型。长三角产业的根植性和稳定性更强,珠三角传统产业的过分依赖外资和国际市场,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动对珠三角传统产业的冲击极大。
图5 2008-2014年广东利用外资额数据图
(一)自主式转型
自主式转型是企业主动地依靠自身的优势实现产业的升级,主要有产业间转型和产业内转型两种模式。产业间转型是指某一产业的生产要素向另外一个高收益低消耗、更加环保健康可持续的产业流动,实现产业的多元化布局,并在发展过程中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更新升级。珠三角传统优势产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或者资源消耗型,通过经营管理的改革和先进技术的运用,向技术密集型或资金密集型产业过渡,甚至可以结合当地特色发展新兴产业或者现代服务业。
所谓产业内转型是指同一产业价值链的双向延展,从利润微薄的加工制造向上游的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和下游的品牌营销、终端零售等高附加值的阶段迈进,从而扩大产业价值链条,占据产业链的制高点,创造更大的收益,实现产业的高端化、集约化、完整化。
(二)并购式转型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残酷的市场竞争导致不同产业的优胜劣汰,当产业自身不能顺利完成转型的话,就需要借助外界的力量,通过与其他产业的重组、并购或兼并等方式实现生产要素的流动、经营重心的转移,最终实现产业间或者产业内的转型升级。2013年5月双汇国际宣布以总价71亿美元收购美国史密斯菲尔德全部股权,6月蒙牛宣布111.89亿港元收购雅士利奶粉89.82%股权、9月光明食品拟百亿元收购澳大利亚最大食品商Tunva,这些饮品企业通过并购其他企业,一方面可以改变市场格局,进军国际市场,打造更加响亮的品牌;同时又可以实现生产技术的融合提升和整个产业链的整合升级。
(三)互联网+模式转型
互联网思维和经营方式极大地冲击着传统行业,也为传统行业的未来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BTC和BTB的模式已经改变了传统行业的市场营销方式,随着全球跨境电子商务的兴起,长期以来的“集装箱”式的大额交易逐渐向数额小、次数多、速度快的电商订单式交易过渡,在此背景下,广东本地的“出口易”、“跨境达”等平台迅速崛起,B2C、M2C等外贸交易模式风生水起。OTO是由Trial Pay创始人兼CEO Alex Rampell提出的新的商业模式,“OTO”即“Online To Offline”的简写,即“线上到线下”,目的是实现线上和线下的融合,将会有效地缩短了消费者决策时间,更加便捷地促成交易。2014年也是移动互联网的元年,智能手机的普及深刻地打破了时空界限,影响着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商品的互动方式,传统优势产业借助互联网的最新商业模式必将在生产、销售、服务等方面实现颠覆式的转变。
(一)产业发展转型政策
1.产业技术政策:产学研一体化
鼓励优势传统产业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抓好核心技术自主化、先进装备更新换代、信息技术深入应用、品质提升、工艺设计等主要环节的升级突破。建立以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为主导的企业创新平台和面向产业创新服务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充分发挥高校科研的作用,推动企业与高校在基础科学、相关技术方面强强联合,增强企业引进吸收再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促进企业应用先进技术装备,优化工艺流程,不断提高人均劳动生产率与科技进步贡献率。
2.加大政府推销力度:品牌至上
处于成熟期的珠三角传统优势产业既面临进一步扩张的困局,又有着转型升级、构建高端品牌的累积优势。走集约化之路,打造知名品牌是珠三角传统优势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政府部门作为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服务者,可以在国内区域合作领域、国际双边或多边交流中广泛推销本区域的优势产业品牌,不断增强影响力与竞争力。比如在多年前就畅销海内外的“粤家电”品牌,汇聚了TCL、创维、康佳、格力、美的、格兰仕、步步高等一大批知名企业,近年来日渐形成规模优势以蓝月亮、立白、雅芳、好迪、高露洁等为代表的日化企业,以王老吉、健力宝等为代表的饮料企业,以真维斯、以纯、班尼路为代表的服装品牌,中山古镇的灯饰业,佛山的陶瓷业等等,这些品牌正在由国内品牌向国际品牌成长,地方政府要把握区域内现有的传统产业知名品牌资源,树立品牌至上的思维,利用政府相关渠道大力推动当地品牌的国际化、全球化。
3.新型内销外贸政策:广货网上行
一方面努力搭建各种形式的经贸合作平台,组织和引导企业参加国内展览展销会,大力推进广东产品全国行活动,加快广东商贸城建设发展,进一步提高广东省家电、陶瓷、服装、五金、玩具等优势传统产业的内销比例和国内市场占有率。鼓励和引导广东省重点零售批发企业加快发展全国性连锁经营,构建全国市场销售体系,将产品销售终端延伸到全国各地。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来料加工厂就地转型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实现不停产转型。
另一方面大力推行“广货网上行”活动,电子商务作为近年来的新型模式,既给传统产业带来了冲击与挑战,也给这些产业集群带来突破瓶颈的空间和升级发展的机遇。区别于传统商贸业的多级渠道、层层加价的弊端,电子商务可以帮助传统优势产业实现产销融合,快速消化库存、无限拓展市场。地方政府不仅要鼓励当地优势产业通过互联网实现生产与销售的对接、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境内与境外的互通、城市与农村的渗透,还要大力支持本地区平台运营商、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网店、淘宝村等电商配套网络体系的发展;同时充分利用珠三角毗邻港澳、辐射东南亚的地理优势,大力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在传统外贸模式前景不佳的形势下,探索“跨境达”、“M2C”等新的外销模式,并制定相关法律规范、贸易政策,为跨境电子商务“保驾护航”。
(二)产业结构升级政策
1.产业金融政策:设立转型专项基金
政府牵头联合各大银行、大型企业建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转型基金,加大对传统优势产业的信贷扶持。利用多层次多领域资本市场融资、重点投资传统优势产业转型过程中技术研发、产品设计、人才引进、市场拓展等方面。为传统优势产业的升级之路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同时支持有条件的传统优势产业企业在国内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努力为传统优势企业海外上市创造条件。另外设立产业升级扶持资金。重点支持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关键技术研发、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产业基地建设、产业推进、市场应用示范、标准制定等。对于转型升级中的传统优势产业给予一定的税收补贴政策。
2.产业布局政策:深化产业集群战略
珠三角地方政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优化提升、高端集聚,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加快形成“多极化、联动全省、行销海内外”的总体空间格局。在产业布局中,坚持优胜优先原则,防止各个地市盲目上项目,造成资源的浪费;实施差别化战略,对于同样的优势产业,不同区域的产业要对自身合理定位,错位竞争,实现自身的特色化发展。另外当地政府要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集聚区的基础设施、电信网络、水、电、气等公共产品的服务供给水平,创造完善的区位环境、提供充分的生产要素供给,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在倡导产业集群的同时,政府深入实施“扶大扶优扶强”的战略,把有条件的优势企业培育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反过来带动引领集群内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产业组织政策
1.加强行业协会的作用
地方政府要鼓励支持当地行业协会的建立发展。进一步拓展行业协会的功能,以形成集体竞争力,共同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一方面加强行业自律,通过明确规章制度、制定协会会员行为规范,加大对违规会员企业的惩罚力度,切实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防止集群内部的各种侵权行为,优化内部的竞争秩序;另一方面加强协会的服务功能,实现集群内部资源的优势互补,信息的交流共享,注重集群内上下游企业间的协作共赢,实现产业链价值的最大化。同时在行业协会内形成互助合作共同抵御各种外在风险的良好氛围。
2.创造宜商法制环境
珠三角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健康的市场秩序、公平的竞争环境,地方政府要实施反垄断规制,主要利用法律手段,完善相关法规条例,禁止不公平的竞争方式以及欺诈性经营活动,为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创造更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同时正确处理知识产权保护与反垄断之间的关系,设置反垄断安全区,在这个范畴内,执法部门不对由于知识产权特许所形成的贸易限制采取法律行动,保障正当竞争的合法地位;同时也要健全知识产权法院运行机制,充分保护知识产权,推动原始创新。鼓励支持各种所有制形式的经济主体参与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发展,激发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的活力。
[1]杨慧.传统产业转型提升模式探索——以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09,(6).
[2]张正清,刘松荣,石雯静.绿色发展理念下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产业转型升级探析——基于对邵阳市绿色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J].文史博览,2010,(12).
[3]陈建国.专业市场制度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基于全国两大专业市场制度发展的比较研究[J].学术交流,2009,(11).
[4]杨亚平,李郁芳.优势传统产业基础知识[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1).
[5]广东省统计厅.广东省统计年鉴(2010,2011,2012,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珠三角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地方政府博弈与政策研究”(项目编号:10JDXM63004)
韦小鸿,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区域发展与公共政策等,广东广州,510640;张伟伟,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广东广州,510640
F127
A
1007-7723(2015)05-0003-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