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婷
(四川音乐学院手风琴电子键盘系 四川成都 610021)
随着全球经济、科技大发展和文化大交流、大融合,当今音乐界,呈现出了新的发展态势。纷繁复杂的各类乐器中,传统声学乐器虽仍占据主流之地,但电声乐器等非传统声学乐器比重持续加大。在非传统声学乐器冲击下,传统声学乐器除了积极接受新的曲目类型、演奏形式以外,保持自我发展的努力方向主要集中在了维护自身历史传承和使彼此得以区分的音色特点上。
手风琴自诞生以来已经有180多年的历史,但与钢琴、小提琴相比时间相对较短,不属于主流古典乐器。历史沉淀不足导致手风琴在维护自身历史传承上捉襟见肘。不过也因此使其音色相较于其他传统声学乐器,显得比较“新”。中国手风琴由于历史原因,以伴奏乐器的姿态进入人民群众的视野。虽然在发展的各个时期都产生过极具中国特色的独奏、重奏作品,但在大众眼里它始终是一件以伴奏为主要功能的乐器。由于社会功能的先入为主,人们很少注意到它自身的音色特点。
手风琴是少数可以独立完成复杂结构大型多声部作品的和声乐器之一。其音色具有金属色彩,爆发力强。因为产生时间较晚,高质量原创古典手风琴作品数量相对较少,流传度不高。它的音色也因此缺乏历史感。手风琴与中国最古老的的乐器之一——笙有着同样的发音原理,故而在听觉上具有一定的东方色彩。由于是以簧片活动来发声,它可以通过三或四组活簧的任意排列组合,形成与管风琴、小提琴、单簧管等乐器类似的音色。模拟其他乐器音色,本是手风琴诸多音色特点之一。但在手风琴进入中国被贴上“伴奏乐器”的标签之后,社会功能所带来的使用体验夸大了其模仿其他乐器音色的表现能力,人们习惯性地忽略了手风琴本身所具有的个性化音色特质。
回顾手风琴在中国的发展之路我们可以看到,从手风琴进入中国的那一刻起就与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休戚相关。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手风琴被带入还处在现代音乐启蒙阶段的中国,成熟的手风琴作品无法得到演奏和推广,它更多的是在“学堂乐歌”及一些歌舞表演中作为伴奏乐器出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手风琴由于携带方便、音量宏大、和声编配简易,为当时的革命宣传、群众活动提供了大量的音乐服务。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人民在逐步恢复生产生活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急速扩大。在当时,歌曲演唱、文艺演出用手风琴伴奏已成为一种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为了在相对简单的和声编配与曲式结构下丰富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模仿多种乐器音色被频繁使用,并成为人们所认为的手风琴最大的音色特点。这既快速普及了手风琴,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手风琴的个性。而伴随手风琴普及所产生的独奏、重奏曲目大都来自演奏者改编移植,缺乏原创性成为导致手风琴自身音色特点不够鲜明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以开放的姿态迎接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新发展。各大艺术院校和师范院校相继开设了手风琴专业,中国手风琴与国际手风琴界逐步恢复了交流。虽然依旧有大量伴奏、改编的作品,但中国手风琴原创作品尤其是具有相当水准的中国风格作品逐渐增多。这一时期的手风琴作品逐步脱离了改编和移植的套路,向着体裁、手法多样化的创作方向发展。这些创作在充分展现乐器表现力的同时充满着中国民族音乐的元素。随着原创手风琴作品的逐步积累,专业人士对这件具有东方神韵的西洋乐器也有了更加深刻地理解。手风琴虽然从西方民族民间乐器发展而来,但其发声原理——活簧发声源自中国。因为这个渊源,中国风格手风琴作品整体的创作思路都会突出手风琴和东方音乐元素的联系点——音色。这样的创作思路恰恰符合了当今手风琴音乐发展的世界潮流。
20世纪以来,音乐的语言与“新”密不可分。突出乐器的个性,探寻不寻常的乐器演奏方法,发现独特的音响色彩,研究新的乐器组合方式都成为作曲家们感兴趣的领域。这一时期音乐的旋律大都以远距离的跳动,细碎的组合构成,与传统旋律相比不甚流畅,歌唱性不强。由于音程的大跳使得旋律进行呈棱角形线条,从结构上看,不对称、不呼应,有的似乎没有句逗,更趋近于“音色旋律”。
手风琴因为其没有历史感的“新”音色,得到作曲家们的关注。如著名奥地利作曲家贝尔格的音乐剧《沃切克》、丹麦作曲家诺尔格尔的无调性作品AnatomicSafari、德国作曲家保罗· 德索的作品《卢加拉斯之难》等都较大篇幅地使用了手风琴。在他们的作品中,手风琴不以模仿其他乐器音色为主要表现力。活簧与风箱结合带来的声音的爆发力、持久力以及活簧乐器的个性音色得到突出。其中享誉世界的著名作曲家古柏杜丽娜女士仅在1978~1997年间,就为手风琴创作了7部作品,把手风琴音乐带到更高的艺术境界。在她的作品中,总是探寻手风琴不寻常的演奏方法,发现独特的音响和色彩,将音色发展到完全代替旋律。她的作品代表了手风琴的新音乐风格——以欧美先锋派的作曲技术,打破调性的协和与规则,追求新的音响色彩,充分展现手风琴的特有音色。这让世界音乐界对手风琴有了新的认识,激发了许多新兴作曲家的创作灵感并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手风琴音乐创作风格。与此同时,以法国手风琴音乐和阿根廷探戈手风琴音乐为代表的手风琴流行音乐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成熟。它们用手风琴音色展现特定音乐风格,已然成为最被大众所接受的手风琴音乐类型。这些都说明了在世界音乐多元化的发展中,手风琴坚持自身音色个性才能谋得向更广阔天地发展的可能。
虽然世界手风琴音乐已经进入学院派新音乐和流行手风琴音乐并行的音色乐器时代,但在中国,人民大众对手风琴的认识依然停留在伴奏乐器的层面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转变手风琴在大众眼中的旧有形象,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可喜的是,随着本世纪初中国手风琴专业人士提出“多元化”发展目标,中国手风琴对未来发展做了很多研究,在发展音色乐器上做了很多探索。
(一)积极学习传播音色乐器化手风琴作品
近年来,国内各大艺术院校、师范院校都开始逐步引入法国流行手风琴音乐、阿根廷探戈音乐以及当代新兴作曲家先锋音乐的教学。以四川音乐学院为例:川音手风琴电子键盘系自2011年成立之初就设有古典手风琴和现代手风琴两个专业。现代手风琴主要以法国流行手风琴音乐教学和阿根廷探戈音乐教学为主。并专门派青年教师前往德国、荷兰等地学习班东钮手风琴,积极筹备开展班东钮手风琴的教学。古典手风琴专业每年都要挑选国内外近几年创作的新作品进行教学,从当代大师古柏杜丽娜到四川本土作曲家,选曲范围逐年扩大。学生们从大一一进校就可以接触到先锋派作曲家的手风琴新音乐。在2014川音教学大赛上,手风琴电子键盘系以《酒狂——手风琴与预制材料》的教学片段进行参赛,向川音师生展示了手风琴专业在中国风格当代手风琴作品中的教学水平。
国内演出市场上,手风琴虽然仍有大量伴奏形式的演出,但以独奏或室内乐形式演出流行音乐和探戈音乐的越来越多。以川音手风琴教师柳姗姗为班东钮演奏员的“自由探戈乐团”只演奏皮亚佐拉的探戈音乐,却仅在2014年一年就进行了15场演出,演出地点包括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海文化广场剧院、中央音乐学院等。这些都为手风琴音色乐器化作品的推广做出了贡献。
(二)中国特色手风琴作品的新特点
当代中国手风琴作品非常注重手风琴特有音色和中国民族音乐语汇的结合使用。以“2012全国艺术院校室内乐(手风琴)作品征集与教学研讨会”为例,这次征集会所征集到的作品作曲技法新颖,具有手风琴学院派新音乐特色。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不到过多手风琴绚烂的演奏技法,更多的是平实的音色表达。例如:五重奏《和》——为手风琴、小提琴、大提琴、大管、与打击乐而作,作曲吴延。这首作品,虽然从长安古乐《尺调双云锣八拍坐乐》和秦腔曲牌中提炼出象征性音调,却带给听众新音乐的听觉体验。《和》不仅体现在音乐手法的古为今用,更体现为手风琴学院派新音乐的洋为中用。仅这一次征集会就收到手风琴室内乐作品22部,数量非常可观。更令人感到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青年作曲家开始涉猎手风琴作品的创作。2014年12月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的第八届“炎黄杯”手风琴独奏、重奏作品作曲比赛上,以在校生为主的年轻作曲家们使用了当今国际作曲界最前沿的创作手法,融入了中国民族特色调式、节奏等因素。他们用音色化乐器的视角来观察、使用手风琴,让人们领略了手风琴与其他乐器组合的多种可能。这些组合碰撞出的新的音色效果为未来中国手风琴以音色化乐器发展创造着新的契机。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多元化是文化世界发展的必然。任何一个艺术元素、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有机会成为多元化中的一“元”。同时,当今社会优胜劣汰的速度太快,任何一“元”又都可能很快成为历史。时不我待,只有审时度势,在大环境中找到发展规律,在符合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加速发展进程,才能在文化世界中站稳脚跟。未来,中国手风琴人需要做的是坚持现在这条以音色乐器发展的道路,与当代作曲家合作,创作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手风琴作品,并在教学、比赛、演出中展示和传播。让人民群众知道有这样一类优秀的手风琴作品,提高听众接受度,为中国手风琴在当代音乐、当代艺术、当代文化的发展中谋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