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海涛,周伟
(1.云南大学党委宣传部,云南昆明,650091;2.云南开放大学公共基础学院,云南昆明,650223)
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形势及对策研究
施海涛1,周伟2
(1.云南大学党委宣传部,云南昆明,650091;2.云南开放大学公共基础学院,云南昆明,650223)
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忧喜并存的局势。一方面,繁杂社会思潮、消极社会心态、杂芜网络信息,以及机制建设滞后、活动华而不实、思想行为中转化不足等延缓培育实践的推进;另一方面,已有的研究与实践成绩、社会历史条件、青年特有优势,为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此,积极引领青年正确对待社会思潮,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引导青年正确思想,在青年中培养积极的社会心态,利用已有条件深化研究与创新实践,合为培育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取的路径。
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挑战;条件;对策
当代青年,生活在物质高速发达而思想良莠不齐、思想观念多元而主流意识淡化、虚拟交往盛行而现实沟通稀疏的环境中,其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遭受着形形色色内容的洗刷,以何为遵循、如何去行动正成为青年成长的“迷雾区”。直面社会环境纷繁复杂、青年思想莫衷一是的状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为引领,引导青年选择科学思想、树立正确观念,以观念化人,以思想立人,打造青年真正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力军和主力军。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赋予现代教育的新使命,同时,也是全社会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选择。要切实搞好青年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需克服多重的挑战。
(一)社会环境方面的挑战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人的活动都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离开社会历史与所处现实环境,实践活动必将步入盲区,甚至铸成大错。培育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工作范畴,其开展、运行、操控、反馈和成效都受制于社会思潮、社会心态和网络思想等当代精神环境。并且,其中的不利因素,对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巨大的干扰、阻碍与冲击。
1.繁杂社会思潮的干扰。社会思潮是“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1]。它属于社会意识的一部分,一般以非主流思想的地位存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种社会思潮不断迸发,西方的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观、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功利主义,以及宗教思潮等涌入中国。各种非主流思潮依附于大众文化和新兴技术已以不同形态和力度渗入到人们的思想之中。社会思潮本是应人的不同需要、顺社会变化之势产生、演变和更替,对社会历史不乏推动作用。然则,我国当前社会存在的社会思潮,有不少被不良势力控制、扭曲并借以实施不正当图谋的内容。如,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金玉粉饰、粉墨登场,假借思想多元化、开放性的幌子肆意扩张,削弱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当下,这些不良社会思潮主要指向青少年,并利用青少年的思想不成熟、好奇心强、昧于西方思想等特点,吸引甚至蛊惑他们信奉其理念,降低其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不良社会思潮侵蚀青少年的途径很多。譬如,自由主义大肆宣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过时论”,抨击集体主义、鼓吹个人主义,粉饰资本自由的益处,制定符合资本家和垄断集团的话语体系与议程;普世价值假以人权、自由、民主等为旗号,试图建立起不论历史、不讲实际、不看发展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资本主义理念体系;功利主义则只追求所谓的价值利益最大化,不考量目的与手段的合理性与合法性,鼓吹物质追求与享受,忽视精神提升,蔑视社会道德。这些都与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格格不入,“如果不注重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领,必将会影响和冲击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2],如果大量留有这些不良社会思潮发展传播的余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然举步维艰。更需警惕的是,一些不良社会思潮以隐蔽方式传播。它们依附和寄生于大众文化、影视娱乐、新兴技术等,以其“表面合理性”和高度鼓动性作用于青年。表面看来,青年对社会思潮的接触和认识只是生活化、碎片化、浅层次和临时性的,实际上,这拉近了非主流社会思潮与青年的距离、降低了理解的难度、放宽了认同的门槛。以至于非主流价值观不仅更容易辐射和融入青年的思想意识之中,而且也降低了人们对于这些不良思潮危害性的警惕。
2.消极社会心态的阻碍。“社会心态是弥散、浮动于社会或群体中的、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基调性的社会心理体验和行为反应倾向,是社会心理对当下之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即时回应。”[3]它是一定时期人们思想动态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其优劣状况对于经济发展、社会凝聚力以及国家稳定有极大影响。《社会心态蓝皮书(2012—2013)》指出:中国心态存在如人际间不信任扩大化、群体间不信任加深等问题,并导致社会的内耗和冲突加大。时值社会转型期,各类不良社会心态涌现,如浮躁焦虑、急功近利、攀比投机、冷漠疑忌、暴戾怨恨、狭隘极端、迷茫弱势等,以隐性方式消解主流社会心态,抹黑社会的健康表征。青年中,大量存在“炫富心理作祟与仇富心理滋生,怀旧心理泛化与弱势心态萌生,焦虑情绪的纠缠与倦怠心态的困扰,对‘体制内'的盲目迷恋与对政府公信力的非理性质疑”[4]的情况。“信闹不信法、信网不信党”的心态怪圈,也正在融进青年的日常心态之中。普列哈诺夫曾言:影响社会心理,也就影响社会事实。消极社会心态影响下的青年,其思想价值取向就容易偏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其行为方式也必将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先入为主的消极价值观的影响,最终阻碍其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
3.杂芜网络信息的冲击。数字化、便捷性、开放性等特点,成就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强大的传播性和影响力,吸引了大量青年的眼球。但是,网络世界却并非“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甚至还有别有用心者将其作为图谋不轨的工具。这对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造成多重干扰。首先是挤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空间。在一定物质平台上和技术条件下,杂芜信息的大量传播,不仅掠夺了正面信息的传播渠道、传播载体和传播信息中介人等传播要素,而且还挤占了受众的接受容量。其次是干扰了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涵盖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青年要较好地理解和认知其内容,需要系统学习;要形成认同,更需在实践中内化和保持。而五花八门、真假难辨的杂芜网络信息,不乏吸引眼球者,不少新奇恶搞者,亦不缺有意误导者,其相悖内容,干扰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消解主流价值内容的权威性。再次是模糊了青年对正确价值观念的识辨。网络信息杂含不同的意识形态、政治观点和思想观念,它们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在网络平台交流、交锋。对于多数青年来说,并不能清楚地分辨识出网络信息暗含的意识形态作用,更不知道深藏在信息背后的深层目的,容易在无意中被网络不良信息“绑架”和控制。
(二)实践操作方面的挑战
2013年12月出台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为培育和践行活动指明了方向、厘清了思路、提供了方法。但是,要真正搞好这项活动,必须落实政策、科学规划、完善制度、有效执行。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活动存在一些美中不足和必须改进的地方。譬如,制度建设滞后于实践需要、培育工作未能“落细落小落实”、思想行为转化活动不足等。一定程度上拖延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践的进程,延缓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存在状态的步伐。
1.制度建设滞后于实践需要。制度“是理念转化为行为方式的手段,是使抽象理念具体化、可操作化以及行为实践常态化、可持续化的根本路径。”[5]一方面,核心价值观是意识形态和基本制度在价值层面的体现;另一方面,其传播、培育又必须借助制度来推进。十八大提出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出台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一定的政治和制度层面的保障。但是,在实践操作中,至今没有“有明确制度可遵循、依靠制度而落实、为硬性制度所保障”[6]的制度基础。具体表现在三方面。一是顶层制度体系有待完善。我国目前除了以“报告”和“意见”的政治文件形式提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以外,并无法律制度和社会制度层面的规定。单靠一时之间执行某一个政治文件,难以形成系统和稳定的学习、教育、宣传、监督及评价体系。二是执行制度尚在建设之中。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仅需要有系统性和方向性的顶层设计,还需要有细致和有效的执行制度与方法。虽然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提出了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但是如何具体执行、活动什么时候开展、怎么开展、多大程度上开展等方面没有可遵循的标准。三是缺乏将实践操作上升为制度的通道。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活动中涌现出一些有针对、有实效,甚至可以推广和长期沿用的好途径、好方法,然而实践中产生出来的方法缺乏“从活动到制度”的通道,限制了制度建设的实践来源。
2.培育活动未“落细、落实、落小”。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而在实际培育过程中,尽管成绩不少,整体上已经形成了较好的氛围,但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格局中“小处着手”存在问题。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队伍力量不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需要一大批专业人才,他们不仅要深刻理解核心价值观,更要深谙如何以符合受众意愿与喜好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到教育教学、文化建设和社会活动之中。而现实中缺乏这样的专业力量,既缺理论普及者,也缺活动组织着,严重削弱了培育的实际效果。二是活动华而不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应是集理论认知与实践活动于一体,以恰当的形式承载和传播内容的活动。在当前的实践中,存在着偏离要求的隐晦问题。譬如:为了应付检查,培育活动“以文件贯彻文件,以通知传达通知”的做法依旧存在,缺乏真正能够引起青年兴趣的培育活动;一些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之名的活动,看起来热热闹闹,实则相去甚远、无所关联;培育实践只管“按规定”完成任务,不关注实际作用。这些培育活动,表面上看起来“符合”国家政策,也是“有序”进行,但无实际效果,最终耽误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3.核心价值观在青年思想行为中转化不足。要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必须让青年经历一个认知、内化、外显、外化的过程。首先,让青年充分认知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其次,使青年对价值观的内容有着较高的认同;再次,让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成为青年“日用而不觉”的言行举止;最后,青年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开展种种具有感染力和散播性社会实践。完成以上四个过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一个长期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习近平在北京大学的师生座谈会上要求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四个方面下功夫。不难看出,无论是“勤学”、“修德”还是“笃实”,都离不开大量的实践。古语云“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的是让人们身体力行,在行动与实践中贯彻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内容。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强调更多的是宣传,而在宣传了之后,怎样使内容切实进入青年的头脑,如何使之认同其内容、外化为言行,都缺乏必要反馈和跟进工作。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存在一种尴尬的局面:青年经历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听说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词,但是不了解其意义、不清楚其内容、不在意其动态、不内化为思想、不外化为行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虽然不易,但也有诸多有利条件。因此,必须抓住机遇、坚定信心、顺势而为,将这一关乎无数青年之美好前程,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重要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一)已有可喜成绩和较好经验
从政策层面来看,《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问题作出了一系列新的、系统化的概括与阐述,为培育和践行的深入推进确立了重要的遵循”[7];从理论研究层面来看,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收录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题的图书超过50本,中国知网收录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篇名的期刊文章超过3000篇,另外还有大量的各级各类课题研究,学术研究如井喷之势;从舆论引导层面来看,广播、电视、刊物、报纸等,有的开设专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宣传,有的则将其融进整个内容之中,以不同形式进行传播,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体系逐渐形成;从文化建设层面来看,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等举办的“聚焦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名诗词、名故事、名折子戏推荐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片征集”、“用先进典型引领核心价值观建设”等活动,在全社会引起巨大的反响,以轻松愉悦的形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大局已经排好、“摊子”已经打开、氛围逐渐形成,为后续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有利的社会历史条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成为社会“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力量,不能只讲主动出击的宣传,还要注重如何利用已有条件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目前,有很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社会条件可以而且需要用好。一是强大的媒介优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早期阶段,最为重要的是传播,通过大量宣传使受众了解、认知其内容,并逐渐产生认同和内化。当代媒体不仅有大范围覆盖的广播电视、报刊杂志,还有受众极广、传播迅捷的网络平台。尤其是网络的迅速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创造了极好的条件。二是有力的优良传统文化。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建构逻辑和文化根基,而且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多彩、鲜活生动的方法。三是人民群众的上进之风。中国人民在几千年历史实践中形成了诸多优秀精神,求真、向善、爱美是人民群众的主流思想。当前条件下,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境界也不断攀升,人们对于“真、善、美”的需求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更加需要有一种科学合理、健康有效、能起到“主心骨”作用的观念来引领其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既能帮助人民群众全面深刻地识真、识善、识美,也能将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引上践行之路。
(三)可利用的群体特性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青年群体,尤其是较为年轻的“80后”“90后”,环境对于其成长、成才有极大的影响。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留下了巨大的空间。一是青年易于接受新的思想观念。青年还处在学习阶段,对于外部的文化知识和思想意识的天然好奇心尚未消退。如果能够切实推进触动青年心旌的教育实践活动,在青年群体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困难。二是青年的价值观富有可塑性。青年时期既是思想观念选择的阶段,也是塑造和定型的阶段。在青年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为之提供可以统领其思想观念的“主心骨”,从而为追求人生目标、人生价值和生活理想提供指导。三是青年对思想形式的喜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实践启发。新时代青年易于把思想意识的表现和传播形式作为是否选择和接受该内容的依据。如果某种思想意识的传播形式符合其喜好,青年就会欣然接受,反之则不然。因此,必须选择有利于青年接纳的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活动,否则就会事半功倍,甚至适得其反。
综观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之形势,显然,既需克服诸多挑战,又有多重优势鼓舞信心。扬长避短,顺势而为,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应沿以下路径开拓进取。
(一)引导青年正确对待社会思潮
社会思潮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实环境,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旨归,正是要将青年的思想从杂糅纷繁的社会思潮中梳理出来,使之沿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构建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社会,争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的方向前进。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也就是引领青年正确对待社会思潮的过程。面对丛生的社会思潮,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践中,我们应该抓好三件事。
一要了解社会思潮及其对青年的影响。只有先充分了解社会思潮的来源基础、形成过程、变化规律,尤其是其对于青年的影响范围、影响形式、实际效果和长期作用,才能正确判断和定性当前社会思潮的作用。同时,在了解的基础上,要高度重视当前社会思潮的影响,不仅要有备无患,而且细化在实践当中。二要引导青年认识社会思潮。社会思潮之所以会产生和传播,有其存在的根基,如人们愿意接受是其生长的土壤,社会思潮对某些现实不足的放大、给人美好幻想和粉墨登场是其吸引人的形式。因而,在引导青年正确看待社会思潮之时,先要以大量的新闻报道与解读、电视讲座、政策宣传、对话节目等为青年解开社会思潮的“面纱”,了解其内容与实质;其次要引导青年对社会思潮做出正确判断,并且通过举办论坛、竞赛等活动,引导青年辨别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异相悖的内容。三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青年思想。首先要挤压非主流价值观念的生存和传播空间,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良好环境;其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批判非主流社会思潮中的不良内容;再次,要以形式多样和有利有礼有节的方式粉碎非主流价值的隐性、欺骗式的传播、吸引和蛊惑方式。
(二)在青年中培养积极的社会心态
良好的心态是青年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价值观的助力因素。培育青年的积极社会心态,要经历摸清情况、主动引导和深化实践三个过程。
一要及时掌握青年的社会心态波动规律。通过实证的方法,如问卷调查、集体访谈、自然观察、质性研究等,得到真实的一手资料,建立科学的测算模型,对青年社会心态的现状、突出特点和变化规律等做详细了解,分析其原因与影响,为找出对策提供参考。二要增强对社会心态的理论解释力。所谓理论解释力,就是以系统方式展开对于理论的知识层面的讲解和规范层面的解释。让青年了解社会心态“是什么”、“怎么来”、“如何表现”、“有何影响”等内容,需要有专门的宣传;而让青年正确了解和看待社会心态,则需要有系统的阐释。相关部分不仅要推进对青年社会心态的研究,同时也要借助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解释和传播积极社会心态。三要以具体实践活动培育青年的积极社会心态。培育实践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从生活现象和社会事件着眼,引导青年识别事物优良与丑恶、认清影响与结果,从而引导青年正确看待当前社会现象;也可以加强青年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其自我心理调适技巧与能力,及时调整不良心态;还可以以优秀传统、好人好事、模范典型等展开教育,弘扬社会正能量,培养青年阳光心态,树立青年高尚的理想追求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利用网络平台引导青年思想
网络影响来势汹汹,不由分说地强加于当代青年身上,无论是年轻一代还是较老一代,其思想行为都已经深深烙上网络的印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网络的作用正在日益凸显,而在青年群体中,网络的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现实生活而成为主导,“信网不信党”在很大范围内也成为了青年做判断的现实显照。面对当代受众最广、影响最大的网络平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不仅要适应这种形势,而且要把它驾驭好、利用好,使之成为传播、培育的重要载体。
一要正确认知和看待网络的影响。网络作为一种工具,本身没有性质的好坏之分,关键在于它被谁所用和如何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者应当清醒认识和理性对待网络的正反作用,不无限放大其有利面,也不狭隘揪住其不利面。培育者在自身正确对待网络影响的同时,要通过讲解、交流以及身体力行的方式,积极引导青年正确看待网络内容、正确使用网络渠道和科学利用网络资源。二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网络阵地、统摄网络思想。网络世界,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者“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真理和理性的东西少了,谎言和谬误就会丛生。”[8]在思想意识的传播中,网络主要分为门户网站及其附属平台、自媒体平台、虚拟社区三类。占领网络阵地,首先要建设好门户网络及其附属平台这个“大本营”和先锋阵地,使官方网站、主流媒体网站及其所属的客户端等,为主流意识的网络传播提供丰富可靠的资源和广阔的空间;其次要建设好自媒体这个主战阵地。当代青年对于微信、微博、陌陌等自媒体平台使用频率高、使用时间长、依赖性大,他们从中获得大量的信息,并在其影响下逐渐形成对于他人、集体、社会和国家的看法。建设好这些平台,让青年从中接受科学、积极的主流价值,减少与不良思想的接触,其正确思想观念也就会逐渐养成。最后要管理好网络虚拟社区。这包括了对以BBS、百度贴吧、天涯社区等网络交流平台的管理。一方面,要对虚拟社区的动态要及时关注和处理,扫除网络瘴气、涤清网络环境,建设积极健康的网络交流平台;另一方面,要采用隐性渗透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承载到虚拟社区,使之在较为轻松愉悦的情景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四)利用已有条件深化研究与创新实践
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利用已有基础和一切有利条件不断深入细化和开拓创新,真正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落细、落小、落实”和“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一要继续加强理论研究。“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要深化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研究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原则、取向和方式等问题。研究尤其要重视在结合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基础上,以逻辑推理求证内容的逻辑性,以历史现实检验内容的合理性,以借鉴参考拓展内容的广袤性,以深化细化增加内容的深刻性。二要在已有载体上深化和创新培育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继续推进、深入开展该项活动,不仅需要总结反思已有实践,更重要的是要开拓创新,以更加符合时代变化和青年喜好的形式增强实效。譬如,以往的灌输教育不奏效了,就该探索怎么以互动、参与的形式对青年进行教育;以往的显性教育方式被青年厌倦了,就要思考如何以隐性的方式来加强宣传教育;以往的网络宣传教育不够,现在就要研究怎么打开网络宣传与培育的局面;以往的培育活动只注重言语宣传,现在就要更加重视怎样在实践活动中增加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会和转化。三要不断拓展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载体和阵地。载体和阵地直接关系培育实践的影响力、渗透力。搞好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与时俱进,及时占领青年常用的学习、娱乐与交往载体。同时,开拓创新,积极开发更多能吸引青年关注和使用的新兴载体,将青年引入对主流价值的关注中来。
[1]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765.
[2]毕京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J].求是,2012,(17).
[3]冯婷.核心价值观建设与社会心态调适[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2,(5).
[4]李伟,王桂菊.转型期大学生不良社会的表现、成因与治理[J].中国青年研究,2013,(9).
[5]卢艳兰.论新加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制度保障机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4).
[6]沈壮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着力点[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12).
[7]沈壮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遵循[N].光明日报,2014-01-29.
[8]能否守住意识形态阵地事关中共命运[N].北京日报,2013-09-03.
(责任编辑刘强)
D64
A
1671-0681(2015)02-0080-06
施海涛,云南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在站研究员;周伟,云南开放大学公共基础学院思政部助教。
2014-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