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基未来,整体构建生态型育人模式

2015-02-12 22:08天津市第五十五中学
天津教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价值观育人德育

■天津市第五十五中学 王 杰

2014年5月2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播出了专题报道《全国美德少年张嘉昕》,介绍了我校“朝阳公益社团”团长、高三年级学生张嘉昕带领同学们参加义工服务队的事迹,现在张嘉昕已经考入天津工业大学。他在三年的高中生活中组织“朝阳公益社团”的同学们,跟随天津义工服务队走进78家敬老院,捐助了32名重病儿童,累计参加义工服务900多个小时。是什么力量使这样一些高中生在学习紧张、高考压力沉重的情况下,占用宝贵的时间去做慈善事业呢?我想,这就是教育的力量!激发这种教育力量,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天津市和平区教育局提出的“构建‘奠基未来’区域教育文化体系”为我们指出了解题思路。

“奠基未来”区域教育文化的核心理念就是让今天的教育具有未来的意义。那么,未来世界的创造者应该具有怎样的道德品质与人格特征呢?我们说,需要的是责任意识、吃苦精神、面对挫折的勇气和对自我价值的认知。这一切正是当今学生最缺少的,也正是今天的教育最需要的。基于这样的考虑,我校结合生态型教育的办学特色,提出了“奠基未来,整体构建生态型育人模式”。

生态型育人模式主张把教育活动看作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个体差异,创设和谐宽松的育人环境,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一、校园生态——学生精神的乐园

让校园成为学生精神的乐园,就是要营造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有益于学生精神成长的校园生态环境。

1.以生态理念布置校园环境。

我校的校园环境布置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每一个主题内容都是师生共同参与研究设计的,不仅调动了师生热爱学校的积极性,同时也张扬了师生的个性,激发了师生提升文化素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校园环境布置的每一个主题都作为校本课程内容,作为每一个新生入校的必修课,体现了校园的生态育人功能;三是校园环境布置力求做到让校园的每一处景观都能体现教育力量和“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

2.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关键在教师,这是对教师师德水准的具体要求。

一是正确看待学生。我们倡导,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待学生都要体现尊重和爱护。平视学生,体现师生关系平等,相互尊重;仰视学生,敬畏教育规律,按照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育学生;俯视学生,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与呵护。

二是正确看待自己。学校帮助教师进行自我诊断,增强自信和查找问题,不断征求学生和家长的意见,第一学期召开学生座谈会,面向全体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第二学期进行“生评教”活动,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每一位教师,促使其改进工作,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3.培养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

让学生在校园中体验民主的生活是我们不懈的追求。我们倡导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学校管理,例如,对学生的各项管理制度,由过去的学校制定制度改变为学生民主决策制度,充分尊重、信任、依靠学生的智慧,让他们在研究中达到共识,在参与中自然接受,在执行中外化为自觉的行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自我管理的主人。

二、课堂生态——焕发学生生命的活力

课堂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我校充分挖掘各学科教科书的德育内涵,通过专题教研、校本课程研发、教学观摩、经验交流等活动,指导各学科教师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各学科教学的“结合点”,使之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生动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受到深刻的价值观启迪。

1.加强学科德育渗透。

学校统筹各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理科课程的育人价值。同时,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中确立主题,教师搜集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点,并在备课、讲授中落实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注重环境教育的德育渗透,增强了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学校连续三年被环保部授予“国际生态学校绿旗”荣誉。

2.精心开设校本课程。

开发校本课程是对学科育人功能的有益补充。2013年,我们将校团委、学生会主编的《天津市第五十五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成校本课程,在全面普及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广大学生认识到:爱祖国要从爱家乡开始,爱家乡要从爱学校开始。于是,在全校掀起了“我是校园文化讲解员”活动的高潮。从此,学校文化墙所展示的教育内容浸润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3.认真组织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高中学生的必修课,为此,学校开展了以“热爱家乡”“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们从确定课题到查找资料,从实地考察到撰写报告,都亲力亲为,拍摄了真实的画面,记录下精彩的故事,完成了多篇有价值的研究报告。很多学生参加了相关竞赛活动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三、德育生态——学生成长的沃土

奠基未来,关注学生的道德发展。我们提出“让道德的生命自主成长”的生态型德育观,整体构建三大德育生态圈。

一是学校德育生态圈。

我们遵循“生态型教育”的理念,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遵循系统性原则,将不同年级学生的培养目标连贯起来,实现德育目标的系列化;遵循整体性原则,统整学校德育主题教育活动、学科德育和学科教学,实现德育内容的整合化;遵循差异性原则,为不同的学生提供施展个性才华和主动发展的机会,实现德育方式的多样化。

近一年,学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积极营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氛围,利用好校园广播、网络、橱窗、板报、校报等各种宣传媒介,形成文化气氛浓郁的环境,给予学生巨大的精神力量,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学校还开展了系列教育活动,如利用国旗下讲话推出“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系列活动,校团委组织“核心价值观记心中”主题团队日活动,还开展了“我的国学,我的价值观”读书征文活动、“牢记价值观,做美德少年”演讲比赛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挂在墙上、挂在嘴上,要落实在行动中,抓小、抓细、抓实。通过广泛开展教育活动,使教育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生态圈。

我们注重用大德育观构建三结合的德育工作网络。开办家长学校,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建立“学校—年级—班”三级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凝聚家校教育合力。

我们在德育工作中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让社区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新课堂”。

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团活动中丰富了经历,陶冶了情操。2014年,我校“朝阳公益社团”被评为天津市优秀学生社团;2013年,校团委被评为天津市暑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张嘉昕同学被评为“全国美德少年”,黄晓彤同学被评为“天津市美德少年”。

三是网络德育生态圈。

网络德育是学校德育的延伸。结合学生实际,注重普及网络法律知识,规范学生上网行为。学校开设了德育网站“青春书盟”,全校每个班都开通了班级博客,建立了QQ群、微信群,家长、教师随时了解学生在学校和家里的情况,增进了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想的引领、文化的熏陶。面向未来的教育就要坚持立德树人,要通过我们的努力,在学生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起共同的精神家园,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将不负众望,一路前行。

猜你喜欢
价值观育人德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我的价值观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