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与破解之策

2015-02-12 14:27李涛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5年2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浙江

李涛

(浙江省委党校经济学部,浙江杭州 311121)

研究探索

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与破解之策

李涛

(浙江省委党校经济学部,浙江杭州 311121)

逐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作用,是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来年经济工作主要任务的重要部署。近年来,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稳步发展,但其支撑作用仍有待增强。要进一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亟需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面临的要素供给、产业协同、融资渠道、需求带动和发展环境等制约因素,加快健全以要素支撑、产业支撑、政策支撑、需求支撑为主要内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体系;浙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15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时强调指出,要逐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稳增长、转方式和调结构的重要举措,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和深远的引领带动作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清晰地释放了来年要加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信号。

一、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作用有待增强

近年来,浙江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稳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由2011年的23.8%和7.7%提高到2014年前三季度的24.4%和7.9%。但同时也必须注意到,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与到2015年增加值达到5000亿元左右、占地区生产总值12%左右的浙江省发展目标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在总量、增速和比重等方面与其他先进省、市相比,也还存在明显差距。从规模看,2013年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2744亿元,而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2997.3亿元,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177.71亿元,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更高达5002.5亿元;从增速看,2013年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和销售产值分别同比增长8.2%和6.8%,而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20.5%,江苏省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8%;从比重看,2013年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3%,而上海市该比重达到13.9%,深圳市该比重达到34.5%。上述差距表明,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有待增强。

二、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制约

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其他先进地区相比,浙江在要素供给、产业协同、需求带动等方面基础还比较薄弱,激励政策也需进一步完善,这些因素对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构成了明显制约。

(一)技术与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创新驱动,持续创新有赖于技术和人才等创新要素供给的支撑。但由于生产技术和人才的研发机构与院校数量不足、水平不高,致使目前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面临核心技术缺乏,创新人才不足等要素制约,并呈现出较明显的“高端产业,低端环节”特征。

1.高层次研究机构和大院名校数量不足。国家级科研机构在浙江布点较少,以中科院为例,在浙江只布局有宁波材料所1家研究机构,而江苏有6家、广东有7家;在211和985高校数量、院士数量、在校研究生数量等方面浙江与江苏、广东等省也有明显差距。

2.研发机构水平不高。2013年,浙江有R&D活动的单位占单位总数的比重达到24.9%,高于全国14.1%的水平,也高于江苏22.2%和广东13%的水平。但是,浙江研发机构的总体水平还有待提高。2013年,浙江平均每家研发机构拥有R&D人员24.8人,比全国平均水平少7人;R&D人员中博士占比为3.7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64个百分点。2013年,浙江平均每家研发机构拥有的科研用仪器设备原价为543.3万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5.6%;平均每家研发机构研发经费支出为567万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3%。

(二)产业分工不明晰,产业协同缺乏

近年来,浙江在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总体而言,目前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主要还处于个别环节单独突破、分散发展的状况,产业分工和协同都不够。

1.产业内分工不够明晰,产业链普遍较短。通常是大量企业在产业链低端的同一分工环节扎堆,导致同一产业中各企业陷于同质化竞争,缺乏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关联度不高,尚未形成各企业有机协同的产业链条。如新能源产业中的光伏企业大量集中于太阳能电池板的生产等低附加值环节,生物产业中的医药化工企业主要以原料药和中间体生产为主等。

2.产业间协同不紧密,沟通不顺畅。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充分,不能有效协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撑其提高效率和改善效益;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上下游相关产业协同不顺畅,存在产业发展的梗阻现象。例如,由于缺乏专业的商务调查分析服务支撑,浙江不少企业在选择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初就具有相当的盲目性,而高端装备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则面临缺乏上游的材料、电子、机械等基础行业有效协同的难题,光伏产业发展则面临下游输变、配送电行业的瓶颈,等等。

(三)投融资体系不健全,融资渠道不畅

由于投融资体系和机制尚不完善,金融创新滞后,融资难、资金缺乏使新兴技术难以产业化,企业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热情降低.融资渠道不畅已成为制约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1.间接融资难。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企业很难通过银行进行间接融资,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企业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多,而银行容易接受的房地产、大宗原材料、存货等固定资产或实物资产等传统抵押品普遍较少。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中小企业多,大型垄断企业少。银行传统的“贷大、贷集中”的客户授信主导发展模式并不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小、散、专”的行业主体结构。三是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多,银行开展此类业务的政策支持保障少,积极性不高。

2.风险投资不健全。一是风险投资市场的规模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成果产业化所需资金存在较大缺口。浙江缺少深创投、苏创投这样的百亿级风险投资集团。二是风险投资运作机制不完善。国际风险投资主要集中在企业发展的前端,近来更有向萌芽期延伸的趋势。相比之下,浙江的风险投资在瞄准处于种子期和起步期的项目的前端投资严重不足,而针对已进入成长期的项目的后端投资则过于“拥挤”。

3.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不足。创业板市场规模较小,创业板、中小板以及主板之间的转换通道尚未形成。风险投资有效运营及退出的平台和渠道还不够通畅。

(四)政策支撑尚不完善,产业发展环境待优化

近年来,浙江采取了财税、金融、人才、土地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积极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但是,现有政策重在激励,而在构筑公平竞争的产业发展环境方面则尚存不足;就激励政策而

言也存在方式不当的问题。

1.标准、规范和检测体系不健全。鉴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技术的日益成熟和飞速发展,全球各国纷纷推出相关的技术法规或标准,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提出了强制性的认证要求。反观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还缺乏被业界认可的国家标准,检测体系也尚未建立,导致了相关行业无序竞争,市场混乱的现象。例如,在光伏产业,目前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技术还缺乏统一和高质量的标准,已发布的标准要求较低,对光伏产业的发展带来诸多制约。

2.产业政策的不当激励造成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产能过剩。为了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各级政府往往过度干预,混淆了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和市场的界限。例如,在光伏等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大量企业和资本在享有用地、贷款以及税收补贴等一系列政策优惠的支持下,产能扩张步伐过快,出现了某种程度的低端化、低效化。

3.部分激励政策不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律。根据产业的发展规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组织形态有一个从小到大的过程和创新活跃期。在此过程中,最需政策扶持的是成长期阶段的中小企业,但目前的激励政策更多惠及的是成熟期阶段的大企业,有限的财政、金融资源偏向于扶持、保护、优惠少数“大而不倒”的“明星”企业。

(五)市场推广不畅,需求带动不足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市场导入期,都面临市场化瓶颈。这是由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决定的:一是产品成本高,像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是常规火电的3—4倍;二是对服务设施要求高,比如新能源汽车如果没有相应的充电设施,有了车也跑不起来;三是市场信任瓶颈,即国产的新东西出来后,消费者不信任。

三、健全支撑体系破解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制约

要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目前亟需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自身发展的支撑。要针对上述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培育和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加快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

(一)以改善供给为重点,加快要素支撑体系建设

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是知识密集型产业,还是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因此,高素质人才、先进技术和风险分散的资本供给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一要加强新兴技术人才队伍培养和引进,构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要素支撑。紧紧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现实需求,加强高等院校相关学科专业建设的广度和深度,组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人才教育培训工程。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探索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加大创新型人才和高级实用型人才培养。二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构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要素支撑。要抓紧技术创新主体培育,建立“政产学研”技术合作平台,构建网络化、协同化的创新主体结构,推动科技、资金、人才和管理等优质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要完善技术创新中介服务。建立完整统一的中介机构公共信息平台,整合和搜集与新兴产业有关的包括人才、科技成果、市场需求和科技政策在内的各种信息,以便技术供需双方查询、反馈与沟通交流;要强化技术创新成果的保护。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鼓励研发自主知识产权,拓宽知识产权保护范围,提高侵权赔偿的额度。三要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构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资本要素支撑。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创新型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场外交易、发行债券等多种直接融资,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渠道;加强“政、银、企”联动,继续加大力度,推进科技银行、科技担保、科技贴息、专利权、商标权质(抵)押贷款工作;加快建立健全投融资担保体系和风险投资机制。

(二)以强化协同为重点,加快产业支撑体系建设

一个优势产业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一定是同区域内相关产业一同崛起。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形成

竞争优势,就不能缺少与上下游及相关产业的密切协同。一要深入推进产业内分工,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面向技术、标准和品牌等关键环节,拓展产业链,形成各战略性新兴产业内不同企业之间合理分工、有序竞争、协同发展的同生共进关系。二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供服务支撑。一方面,要提高研发设计、信息咨询、技术交易、知识产权保护,以及金融服务特别是创业风险投资等服务活动水平,促进高新技术突破及其成果转化和产品市场化;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现代商务服务,积极创新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的市场化。三要更加注重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的联系与协同,增强各产业间的协调性和产业延伸的合理性,着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互促,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四要有效疏通上下游产业的联系,切实加强上游基础行业和下游通道行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上下游产业有效衔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以优化环境为重点,加快政策支撑体系建设

产业发展的主体是企业,但是政府可以通过提供企业所需要的资源,营造产业发展的有利环境。一要完善产业技术政策,加快产业核心技术突破步伐。通过产业技术政策引导,加大对产业技术创新与突破的政策扶持力度,抓紧制定适合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二要完善产业组织政策,构建有利于产业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产业创新与产业集中度存在较大的相关性,集中度过低和过高都不利于企业创新。因此,使垄断性行业更具竞争性,使竞争性行业加强集中性应是产业组织政策的目标。三要完善产业激励政策,发挥财税与创投基金的杠杆作用。利用财税和创投基金杠杆加速社会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通过对企业研发费用的扣除、所得税的减免、进口仪器设备关税的减免、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土地出让费的减免等税收杠杆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本。还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财政扶持资金,根据产业规划要求对重点产业、核心技术研发试验、重大产业技术改造以及产品市场化推广给予财政支持。四要实施产业集群政策,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载体。高新园区是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可以通过完善高新园区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特别是技术创新及技术转化服务体系,引导技术、人才、信息、资本向基地园区聚集,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链完整、产业关系密切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四)以培育需求为重点,加快市场支撑体系建设

稳定且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动力和基本保障。一要引导和鼓励消费模式转变,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的市场需求。大力推进绿色消费、循环消费、信息消费,特别是在物联网、三网融合、云计算、新能源等领域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二要依托转型升级和智慧城市建设,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的应用。以每年“机器换人”3000亿元的装备购置需求为契机,带动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以智慧城市、智慧企业建设为契机,加强智能装备的网络化应用,大力推进工业物联网的应用,组织实施企业“千企机器联网”工程,提升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和创新能力。三要规范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加快出台鼓励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的认定标准和政府采购制度,推进高端技术设备在国家重大项目中的应用。改进政府采购评审方法,给予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产品优先待遇,建立激励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和订购制度。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陆国庆.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体系的构建[J].重庆社会科学,2011(7).

[3]万钢.把握全球产业调整机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J].求是,2010(1).

[4]浙江省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处.浙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若干重点问题[J].浙江经济,2010(10).

[5]于新东.推进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J].浙江经济,2011(9).

(责任编辑:牛域宁)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浙江
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国际化的推进策略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陕西经济挺起“新支柱”——“数说陕西70年”之新兴产业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浙江医改三部曲
党内民主:战略性的正能量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
全面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