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莹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启示研究
李莹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
创新与创业作为国家前进的基本动力,对促进大学生就业以及国家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其教育已成为一个潮流趋势,针对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对比国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明确目标,构建、完善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个性化人才。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创新与创业已成为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趋势,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在十八大报告中又提出我国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我国越来越强调创新创业性人才的培养,教育部于2010年发布《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于2012年发布《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要求各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建设创新型国家。
奥地利经济学家Joseph Alois Schumpeter首次提出“创新是把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相结合引人生产体系”。创新的目的是提供新的产品或将新的生产技术应用到生产过程中;而创业早在二三百年前就已被经济学文献所提及[1],创业则是在创新的基础上将创新的东西转化为一种社会活动,也就是说,创业的根本是创新。其实,创新与创业的概念界定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以及争议。对创新与创业的差异进行研究,界定了创业必定会涉及到创新,但创新不一定就要创业;现代管理大师Peter.Dmcker的著作《创新与创业精神》,从创新与创业的集成融合进行研究,分析企业案例,并提出创新是创业的特定工具。将创新与创业关系分为“创新实践”、“创业精神的实践”、“创业型”3篇进行了探讨[2]。
创新与创业教育关系密切,创业教育需要以创新教育的思想和方法为基础,需要创新教育获得成果。创新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尊重权威、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的训练;创业教育则更加强调培养学生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与能力去发现并实现目标。简而言之,创新教育注重人的发展,创业教育注重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二者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3]。
1998年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召开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并发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指出:“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毕业生将不再仅仅只是求职者,而应该首先将成为岗位的创造者”[4]。至此创新创业教育开始成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在国际组织的大力推动下,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成为一股很强的改革趋势。
据统计,美国大学生创业比重达20%~30%,德国为50%,我国的应届生创业比重较低[5]。
1998年清华大学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的举办,掀起了中国创业的热潮,出现了中国大学创业富豪榜100强。国家、政府、社会做出积极地相应,随之而来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也越来越活跃,研究成果不断增长,内容以及质量得到不断丰富、完善。
(一)创新创业教育观念、模式有待完善
很多大学生未真正意识到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要性,学校的学分规定要求进行相应的创新创业活动,由于经验的缺乏和专业水平的限制,缺乏兴趣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树立。使得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我国教育观念仅仅停留在教授学生如何获得财富的层面上,注重对学生的创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没能达到与专业知识教育有机相结合,实际上,高等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特别是技术创新的创业[6]。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主要有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模式,以提高学生创业意识、技能为重点的模式、以创业教育为基础,提供实习基地、政策扶持和指导服务的综合模式。这三种模式仍以教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学生很少参与课堂教学,创业实践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成为翻版的应试教育,大大挫伤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二)创新创业教育学科体系、课程建设有待提升
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比较单一,多数高校选择以讲座的形式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形成系统地教育和培训。我国很多的高校选用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大多来自是国际劳工组织的SYB等项目或者模拟公司创新创业实训的教材。教材的质量很高,但这些教材是根据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编写的,与我国的国情有一定差异性,并且地方部分高校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只是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部分而存在,因此关注度不高,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广度与深度有所欠缺。要知道,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如何将合理规划创新思维激发、团队建设、资金融集、企业管理等多方面内容是实施中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未与专业的培养计划相结合在一起,体现专业特色,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部之间的逻辑性、与同专业其他课程之间的逻辑性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7]。
(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我国高校的师资力量追求高学历,强调新增教师的科研潜力。专业课教师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知识,知识面较狭窄,缺乏创新创业实战经历,讲课纸上谈兵,生硬。据调查统计,创业教育师资主要来源于“负责学生就业”的行政部分和“负责商业教育”的教学部门[8],大多缺乏创业实战经验和企业就业经历,教学技能欠缺,无法使学生获得较为真切的感受。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有待优化
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与重视的程度不同导致实践基地的建设也有所参差不齐;由于创新创业教育资金、政府和企业扶持政策等因素的限制,使得一些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太过形式化:时间短、不动手、为了比赛而比赛、理论脱离实践。部分高校未把创新创业教育列入人才培养计划,实践时间安排不规范;部分企业不愿意提供机会让学生学习实际有意义的内容;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参观时间远多于实际动手操作时间;多数学校和学生都为了比赛而比赛,没有真正将创新创业计划付诸于实践;在创新创业实践中用到的知识在专业课本中找不到,理论联系不了实际。
(五)创新创业教育知识产权有待保护
我国各高校在近年来开设了创业创新方面的教育课程,其体系上一些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还比较缺乏,特别是专利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5]。申请专利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处于创业期的大学生创业已花费不少经费,申请专利、商标等就显得更加的困难。很多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法律问题不清楚,政府扶持的力度不够或者在执行的过程中很多的优惠政策难以落实,使得在创业过程受到阻碍。
(一)百森商学院——“创新创业课程”
百森商学院是全球最著名的创新创业管理教育、研究的最高学府,以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为主。学院拥有40多名有企业经验的教师专门讲授课程,配备创新创业助教及全职教员,通过企业支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模拟实践的机会。百森学院学生的商业课程,学生模拟置身创业的社会背景当中,要求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贷款启动公司,并且返回本金和利息,关注创业的同时还了解与创业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进行系统化课程设计,提供切合实际的教学过程,有机结合科学、人文思想、智力以及社会教育[9]。通过创新性的课程教学、外延拓展计划教学的支撑,来倡导创新创业精神。
(二)斯坦福大学——“产学研一体化”
斯坦福大学作为硅谷的“心脏”,为其发展带来了重大作用。斯坦福大学重视教学与科研,在其基础上致力于教学与科研的创新。为此配备了全球一流的实验、教学设备,聘请各个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为其基础性教学和研究共同努力,加上美国政府及企业资金的积极支持,教学和科研成果得到快速发展。斯坦福大学崇尚学术自由,开放互动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带动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合作、带动企业完成产学研一体机制的多方互动,形成一个开放式的、循环有利的有效模式。
(一)树立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理念
科学、新型的理念对于创新创业个性化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高等学校应更新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树立一激发学生自我认知与激励的教育理念。树立理论与实践教学、人文与科学教育、知识普及和能力培养相结合,以创新创业为导向而不是简单就业为导向,新型的、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二)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课程开设要围绕培养目标来设计,包括“创业者特质教育”、“创业知识教育”、以及“创业技能教育”三个维度的内容[10];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实践与实习、参与各类竞赛等方式来完成。在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建设投入的同时,还要通过宣传、活动、论坛、制度等来营造一个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良好氛围。
(三)选拔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高校可以聘用企业兼职教师进行教学。高校教师学术性强、专业知识丰富,但是实践能力较差。可以通过聘用企业兼职教师与学校专业教师合作,通过优势互补,壮大师资力量。或者高校教师到企业深造访学,加深教师对企业运行的了解,提高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师资水平,建设一支稳定的、专家型、创新型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四)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复杂体系[11],那么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也相应的形成一定的层次性,针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树立多元人才观,采取多样化培养方式,因材施教,给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的全面发张。
[1]黄本笑,黄芮.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文献综述[J].生产力研究,2014(,1):140—145.
[2]Peter F.Dmcker.创业精神与创新[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32.
[3]吴泽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其启示[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2017,26(6):18-22.
[4]刘帆,徐林,刘川.中国创业教育的兴起发展和挑战[J].中国青年研究,2007,(9):5-9.
[5]张武军.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23):175-177.
[6]罗国锋.创新创业:行动学习指南[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1.
[7]李晓静,陈树微,唐恩思.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与实践研究[J].社会纵横:新理论版,2011,(3):282-283.
[8]哈艳.高向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48-150.
[9]胡桃,沈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2):91-94.
[10]徐萍平,杨海锋,邬家瑛.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构想与实践[J].科研管理,2005,(S1):78-81.
[11]姜慧.殷惠光.徐孝昶.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3):27-31.
(编辑 崔立华)
G649.2
:A
:(2015)04-39-03
2015-12-01
李莹,女,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康复与护理学院护理教研室教师,研究方向为基础护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