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办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转型中的优势与发挥

2015-02-12 19:22孙燕瓷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公办民办高校教育

孙燕瓷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

论民办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转型中的优势与发挥

孙燕瓷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

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实现社会资源纵向再分配、减缓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国家、党中央给予高度重视,并对高校青年学子寄予厚望。在985工程院校、211工程院校及其他公办院校林立,明显处于资源竞争劣势的民办高校该如何寻自己的着力点,紧跟国家政策,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浪潮中办出自己的特色?本文以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相比的优势作为突破口,提出一些比较粗浅的看法。

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转型;优势分析

随着电子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已全面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众所周知,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其推动力量是科技,科技源于创新。刘延东副总理在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上的讲话指出,“创新创业,是国家发展之根,是民族振兴之魂。今天的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的时代潮流正在蓬勃涌动”①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2015年10月20日刘延东在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刘延东副总理还强调,“人是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驱动是人才驱动”。刘延东副总理首先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强调了创新创业的重要意义,其次强调创新的核心是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在我国,高校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师生是把我国“双创”事业落到实处的生力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仅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自1998年江泽民主席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以来,我国先后启动了“985”工程和“211”工程,旨在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及建设100所左右重点高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目前,中国有“985”学校39所、“211”学校112所[1]。那么,在“985”工程学校、“211”工程学校及其他公办院校林立,明显处于资源竞争劣势的民办院校该如何寻自己的着力点,紧跟国家政策,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浪潮中办出自己的特色?

一、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社会意义

(一)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面临正由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国际竞争和经济下行的双重压力,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如突出,传统的以资源消耗为主的高投入、粗放式的发展方式难以持续,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实现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取得了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陷入“中国山寨”的尴尬局面②2015年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李总理期待激发青年创新创业基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在当今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知识创新和科技更新速度明显加快,世界各国纷纷调整发展战略,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和教育的作用,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创业周中国站开幕式的贺信中表示:“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①2013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开幕式上习近平贺信“寄语青年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展示才华”。。”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上作出重要批示:“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既要认真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也要投身创新创业、提高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广大高校青年学生寄予了厚望②2015年,李克强总理到中国科学院和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考察调研批示“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清障搭台”。③政策解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心动不如行动。,高等院校作为科技创新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结合点,既是科技创新产生的源头,又是人才培养的基地,理应承担起新时代下国家赋予的使命和责任,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国家决策部署保持一致,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内涵发展,提升教育质量”为主线,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

(二)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被公认为是高等院校的三大主要功能,换句话说,高等院校的主要功能是传递知识、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知识的传递和应用早在古代就引起了重视,正如《师说》所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过去的一段时间以来受考试制度的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仍然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并造就了大批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学术型大学或综合型大学,应用型大学的提法在最近几年才兴起。据统计,我国目前有高等院校2824所,但仅2所进入世界前100强,7所进入世界200强。从人才培养结构来看,60%属于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仅占40%左右。这与欧洲发达国家80%为应用型人才,20%为学术型人才的结构比例相差甚远。究其原因,是我们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偏离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系统型、完整性,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人才的社会适应性明显低于社会预期[1],从而导致‘高校毕业生工作难找,企业人才难求’的人才供需矛盾。用哲学的观点来看,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矛盾或者事物对客观环境的不适应性是催生事物发展的源动力。高等教育也不例外,我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从注重知识传授到知识传授和知识应用兼顾的过程,已基本完成了以外延发展为主的规模扩展,以内涵发展为主的教育质量提升已势在必行。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着力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缓解人才供需这一结构性矛盾。由此可见,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下,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三)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有利于减缓就业压力,促进社会资源再分配

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最根本的目的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使人才培养能够达到社会预期。这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就业能力,甚至通过学生的自主创业,创造就业岗位,带动更多的人就业,从而缓解了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提升到了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的高度。在2014年,国家部委相继出台了13个文件创新创业方面的文件,要求各级政府简政放权、金融支持等多方面鼓励扶持创新创业。2015年,国务院设立了400亿元人民币,作为“国家新兴产业投资引导基金”③。搭建了像“互联网+”、“创客空间”等可供利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李克强总理说,创新创业不再是少数人的专业,而是多数人的机会,要通过“双创”使得更多的人富起来,实现人生价值④。高校作为推进落实“双创”的一个突破口,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一定程度上可促进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社会资源的纵向流动与再分配。

二、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内涵与联系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Innovations)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前所未有的,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创造发明;二是指将事物引入到新的领域产生新的效益。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培养四个方面的内容。开展创新教育首先要培养人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前沿信息和知识,是学生具备创造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注重智力因素培养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意志力、道德修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及自信、自立、自强的良好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最后,创新教育是面向市场的、多样性为主的个性化教育,要重视个性化教育,是人才得以全面、和谐发展[2]。

(二)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是渗透于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是一个发现和捕捉机会,整合已拥有或通过努力能够拥有的资源,从而创造出更多社会经济价值的过程。柯林·博尔首次提出了创业教育,并称之为人类受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护照”。创业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思维、创业能力、创业素质和生存能力等综合素质,核心和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2]。

(三)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辩证关系

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缺一不可的。具体而言,创业以创新为基础,是创新转变为生产力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创新教育侧重于培养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而创业教育侧重于培养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即人的终身发展的能力;但它们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上都是一致的。在21世纪,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提升大学教学质量的两个重要指标,大学培养的人才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才能当今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知识和应用紧密结合的社会发展趋势[2]。

三、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相比具备的优势

民办高校虽然在获取国家资源支持、生源结构方面比不上公办高校,但具有产权清晰、权责分明、决策高效、机构精简、高效节约、奖优罚劣、鼓励竞争等优势[3]。

首先,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于民间,其管理模式一般为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产权清晰、权责分明。办学过程中的一些重大事务由董事会决定,由校长执行董事会决定。这不仅大大缩减了在公办高校里逐级审批的繁琐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民办高校的所有者是股东,对学校拥有最终控制权,其他人一般不拥有对学校的控制权。这对学校股东而言,如果没有及时发现他人的果实,责任都是自己的,因此股东会对校长提出严格的要求,校长也会尽心尽责的工作以确保股东的利益。在公办院校则不同,学校由国家出资创办,所有权属于国家,在管理上学校领导人实行行政命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层层监管和控制,这样就容易造成权责不清,学校领导人行为偏差,甚至以权谋私。

其次,在民办高校中,是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投入与产出的概念十分明确,处处强调低成本、高效率。机构设置比较精简灵活,除了常规的机构设置外,民办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实际和现实需求,及时增减机构。但在公办高校,因为是花政府的钱,办国家的事,若是国家没有明确的行政控制,节约的观念不是很强烈,学校可能会因人因事设立机构,在机构设置上强调的是上下对口衔接及工作落实的组织保障,使得公办院校的机构设置臃肿,部门间互相推诿责任,既降低了办事效率,又形成铺张浪费。

再次,民办高校实行的是全员聘任制,教职工的收入分配与考核评价实行多劳多得、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有效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在公办学校,教职工工资由政府规定,考核量化评价,往往流于形式,多数人的想法只是保住公办教师的饭碗和编制,工作按部就班,缺少激情。

最后,民办高校的所有权属于股东,具有较高的办学自主权。在办学过程中能够根据国家政策、市场需求、学生特点及学校实际来组织教学与管理,易于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当前,很多民办高校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当作自己的办学目标,以特色办校。而公办学校受政府的监控和管制比较多,但管制的规则和标准对所有公办大学相对统一,就低不就高,存在管理相对滞后的弊端,一些高层次的大学就显得束手束脚,不易办出自己的特色。

四、针对民办高校创新创业的建议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民办高校具有较高的办学自主权,能根据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灵活组织教学与管理,但由于民办高校缺少政府资金的稳定支持,基础实力远远没有公办高校雄厚。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民办高校应如何扬长避短,在创新创业改革浪潮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

(一)正确看待科研量化评价体系,适时调整和制订教师科研考核评价制度

科研考核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励教职工从事科学研究与创新,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公正、公平、公开。科研量化评价体系产生于改革开放初期,目的是引进竞争机制,刺激教工进行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这有利于打破计划经济时期科研处于“大锅饭、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态,让学校科研更好的服务社会经济[4,5]。科研量化评价体系在高校中一直沿用至今,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研量化评价体系一些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由于对量化平价简单化和单一化,唯数字化,使得科研评价出现重数量轻质量的弊端,助长了科研中的急功近利、学术浮躁,甚至是学术腐败,弄虚作假,这既不利于高校科研的发展,更有碍创新人才的培养和良好学术风气的形成,给学校和社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冲击学术评价的规范。

然而,科学研究是一个厚积薄发、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数量和质量的辨证关系告诉我们,数量不等于质量,但一定的数量是质量的基础,没有数量也就谈不上质量。当前,民办高校尚处于科学研究的婴幼儿时期,一方面要借鉴公办高校的成功经验,快速前进,另一方面要结合本校实际,参考公办高校的前车之鉴,规避弊端。因此,民办高校要正确认识科研量化评价体系的利弊,扬长避短,使其充分为科研服务。首先,民办高校的教师大部分没有受过严格的科研训练,对如何撰写科研论文、科研申请书和科研报告都比较生疏。不能一开始就对科研成果的质量提出较高的要求,这样做只会将教师的科研热情和积极性扼杀在摇篮中。需要慢慢培育老师们的科研能力,从最简单的、低层次的入手,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逐级锻炼和培养老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精神。其次,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单位,科研成果是申请科研项目,搭建科研平台的基础。在项目申请过程中,虽然国家政策会有区域性的、偏向青年人的倾斜,但申请者是否有相关的研究经历,学校是否有条件支持项目的完成,是评审过程中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科研量化的指标在民办高校科研发展初期是必须的,当科研成果发展到一定数量,则必须考虑科研成果的质量,从而避免低层次的重复研究和学术不正之风。

(二)借助外援,培养创新创业科研团队

高校教师是高校创新体系建设的主力军,团队是创新创业的主体,只有拥有了优秀的团队,才能做出优秀的发明创造、做出一流的创业。当前,多数高校或研究所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引入相关领域的高级人才来引领和打造团队,实行“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对于民办高校,或许可以做到待遇留人,短期内吸引一些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人过来,但对于真正做科学研究的人来说,科研事业的发展前景才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在这方面民办高校还没有搭建好相关的平台和环境,因此目前还做不到事业留人和环境留人,感情留人就更不用说了。因此,培养自己的科研骨干教师和团队,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民办学校的办学机制十分灵活,可与当地甚至外地的一些研究所、研究中心、企业或业务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借助外部的力量培养自己的创新创业研究队伍。但目前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前面提到民办高校投入产出的概念十分明确,这一方面表现在老师的工作量很大,专任老师每周要大量备课上课,应对各种检查;非专任老师除了上课还有许多行政工作和会议安排,这样老师基本没时间来做研究。另一方面,科学研究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过程,过分强调投入产出,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阻碍了科研的发展。因此,民办高校需要给具有科研能力和潜力的老师减压,专门给他们安排科研的时间和一定经费支持,到有合作关系的研究单位进修学习,再通过他们组建和培养学校自己的创新创业科研团队。

(三)正确认识创新的含义,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从创新的定义可以看出,创新包括发明创造和知识技能在新领域的应用两个方面。民办高校由于平台建设不够健全,科学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当前还难以进行实质性的发明创造。所以,应该抓住知识技能应用这个领域,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资料并从中发现问题或创新点的能力,将创新的意识和精神深深植入学生的大脑中。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能吃苦耐劳、不畏艰难的坚强毅力,让学生敢于创业、不怕失败。这就应证了前面所说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四)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两手抓

在我国,高考成绩是评判学生是否有资格进入高校、进入什么样的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唯一标准,但高校录取是分级分批进行的,办学层次越低的学校,对学生的录取时间就越排在后面。加之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民办高校总不如公办高校,这就导致民办高校的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多数学生不爱学习,人文素养较差,喜欢惹是生非。学生生源质量对民办高校的教学过程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还要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必须坚持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两手抓,缺一不可。

[1]朱华山,董云川,马杰等.区域高教前瞻(第二辑)—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服务学习的实践探索,转型发展是滇池学院的必由之路[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集团(云南科技出版社),2015.

[2]桂南岭.论高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5,19(3):131-133.

[3]贾少华.民办高校的优势及其发挥—基于公、民办高校比较的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103-107.

[4]杨力,王肖,刘俊.高校社科成果量化评价利弊论[J].现代大学教育,2009,3:88-92.

[5]王雪梅.现行科研评价体制的弊端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1,12:94.

(责任编辑 梁晋云)

G648.7

:A

:(2015)04-01-05

2015-12-01

孙燕瓷,女,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发展规划部讲师,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管理学、森林生态学、环境生态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猜你喜欢
公办民办高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亚运城再添一所公办学校! 广铁一中天峰中学落成启用
益阳: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神数据
民办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关键因素指标体系研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焦虑研究——基于社会支持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