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读书法》论略

2015-02-12 17:16王连君
图书馆学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理会点校义理

王连君

(大连图书馆,辽宁大连116012)

《朱子读书法》论略

王连君

(大连图书馆,辽宁大连116012)

从朱子阅读方法的哲学基础、体系建构、实践性3个维度,系统论述了《朱子读书法》的现实意义。建设阅读社会、推广全民阅读,《朱子读书法》可资借鉴。

朱熹读书方法

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是宋代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创办书院、讲学传道、著书立说,弘扬儒学,彪炳千秋。《朱子读书法》是辑录其读书、治学、践行的语录体著作,内容丰富,实践性强,语出精当,构建了一整套系统、完备的阅读方法论体系,是研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建设阅读社会、开展阅读方法研究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

1 哲学基础

在中国哲学思想发展过程中,朱熹是客观唯心主义理学的集大成者,自宋至清影响中国700年,被尊称为朱子。其认为宇宙本体是太极。太极的根本“只是一个‘理’字”。所谓静即太极之体,动即太极之用。大千世界“物物有一太极,人人有一太极”。“及在人,则又各自有一个理”;朱子强调心为“志帅”,因为“人只一心。识得此心,使无走作,虽不加防闲,此心常在”,“人惟有一心是主,要常常唤醒”,可见其重要。且“自古圣贤皆以心地为本”,“圣贤千言万语,只要人不失其本心”,“心在,群妄自然退却”,“心若不存,一身便无所宰”,如同“才出门,便千歧万辙,若不降伏得,做什么人”?万事皆“须心有主张,始得”。对于人类精神个体活动——阅读,朱子力倡“心读”,认为:“人之为学,固是欲得之于心,体之于身”,而“本心陷溺之久,义理浸灌未透,且宜读书穷理。常不间断,则物欲之心自不能胜,而本心之物义理自安且固矣”,只有“人常读书,庶几可以管摄此心,使之长存”。阅读时,只有“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句逐字,各有着落,方始好商量”。朱子深知阅读对修身养性之大用,希冀通过阅读“存天理,灭人欲”,其用意之深,在当下尤其具有启示意义。如何“心读”?朱子认为首当“定心”。“未有心不定而进学者。人心万事之主,走东走西,如何了得”。所谓“定心”,即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因为面对大千世界,受欲望诱惑,心难把捉。“今且要读书须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如明镜。暗镜如何照物?”为此,朱子亲授“定心”之法:“只是刷净了那心后去看,若不晓得,又且放下,待他意思好时,又将来看。”“定心”之要,贵在立志。“立志不定,如何读书?”次当“静心”。“须静着心,宽着意思,沉潜反覆,将久,自会晓得去。”甚至要“关了门,闭了户,把断了四路头,此正读书时也”,达到“只知观书,都不知有四边,方始有味”的境界。“静心”之益在于,“于静处收拾教那意思在里,然后虚心去看,则其义理未必有不明者也”,相反“若心杂然昏乱,自无头当,却学从那头去?又何处是收功处?”“静心”之法,可“读书闲暇,且静坐,教他心平气定,见得道理渐次分晓”。三当“专心”。所谓“心须常令有所主”,“做功课若不专一,东看西看,则此心先已散漫了,如何看得道理出?”“读书,须是要身心都入在这一段里面,更不问外面有何事,方见得一段道理出。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如何却说个‘仁在其中’?盖自家能常常存得此心,莫教走作,则理自然在其中。”在阅读过程中,朱子认为:“读书须是专一。读这一句,且理会这一句;读这一章,且理会这一章。须是见得此一章彻了方可看别章,未要思量别章别句”。朱子批评那些心不在焉者“多缘心不在,故不见道理。圣贤言语本自分晓,只略略加意,自见得。若是专心,岂有不见”。朱子强调阅读要脚踏实地,要“理会一件,便精这一件”,“须要入在里面,猛滚一番。要透彻,方能得脱离”。四当“放心”。阅读本身要从容不迫,“力量既充,自然应接从容”,方有成效。“求放心,乃是求这物”,“学者须是求放心,然后适得此性之善”。“放心”的最高境界是“却似释老入定一般。但彼到此便死了;吾辈却要此心主宰得定,方赖此做事业,所以不同也”。要想“求放心”,应“不可落于偏僻,须是周匝。看得四通八达,无些窒碍,方有进益”。

2 阅读方法体系构建

在长期的读书治学过程中,朱子积累了丰富的阅读经验,尤其是对如何研读传统文化经、史、子、集,归纳总结了一系列丰富、具体的阅读方法。

2.1熟读精思

古人阅读重诵读,甚至要能背诵。通过阅读者视觉、听觉的再创造,达到“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之目的。对此,朱子认为:“盖古人无本,除非首尾熟背得方得”,“某之始学,也如是尔,更无别法”。朱子强调“书只贵读,读多自然晓。今即思量得,写在纸上的,也不济事,终非我有,只贵乎读这个不知如何,自然心与气合,舒畅发越,自是记得牢。”而且“纵饶熟看过,心里思量过,也不如读。读来读去,少间晓不得的,自然晓得;已晓得者,越有滋味。若是读不熟,都没这般滋味”。朱子认为读要落实一个“熟”字,“书须熟读。读十遍时,与读一遍时终别;读百遍时,与读十遍又不同也”。“凡人若读十遍不会,则读二十遍;又不会,则读三十遍至五十遍,必有见到处。五十遍瞑然不晓,便是气质不好。今人未尝读十遍,便道不可晓”,“先读十数过,已得文意四五分;然后看解,又得三二;又读正文,又得一二分”。可见熟读之功。其法可以“小作课程,大施功力。如会读得二百字,只读一百字,却于百字中猛施功夫,理会仔细,读诵教熟。如此,不会记性人自记得,无识性人也理会得”且“只看一个册(子),每日只读一段,方始是自家的。若看此又看彼,虽从眼边过得一遍,终是不熟”。这样真切而具体的教诲可谓诲人不倦。朱子倡导“不可以记数,数足则止矣”的诵读之法,指出“今人所以读书苟简者,缘书皆有印本多了”,实则是惰性使然;在熟读基础上,朱子认为阅读且要精思。“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若读而不思,又不知其意味。思而不读,纵使晓得终是臬兀不安。一似请得人来守屋相似,不是自家人,终不属自家使唤。若读的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某旧枯记文字不得,后来只是读。今之者,皆读之功。”在读与思的关系上,须“读一遍了,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读诵者,所以助其思量,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转。若只是口里读,心里不思量,看如何也记不仔细”。

2.2约博适度

朱子认为阅读“不可贪多,且要精熟。如今日看得一版,且看半版,将那精力来更看前半版,两边如此,方看得熟。直看得古人意思出,方好”,作为如同“向县州郡纳税,数万钞总作一结。忽错其数,更无推寻处。其后某官立法,三十钞作一结”的经验之谈,其主张“少看熟读,反复体验,不必想象计获”,反对贪多,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其总结自己的读书三法:“少看熟读,一也;不要钻研立说,但要反复体验,二也;埋头理会,不要求效,三也。”把少看熟读置于首要,反对“学者不忖自己力量去观书”,直言“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力戒“不可都滚去,如人一日只吃得三碗饭,不可将十数日饭都一起吃了。一日只看得几段,做得多少功夫,亦有限,不可滚去都要了”。朱子主张阅读数量的约与博,须因人而宜,“大抵为学老少不同:年少精力有余,须用无书不读,无不究竟其义。若年齿向晚,却须择要用功,读一书便觉后来难得功夫再去理会;须沉潜玩索,穷极至处可也”。针对大多学者喜博,而常病不精,力陈泛滥百书,不若精于一也。有余力,然后及诸书,则涉猎诸篇亦得其精;以我观书,则处处得益,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对“喜博”“持约”给予了矫正,可谓切中肯綮。朱子认为处理好约与博的关系,是为阅读之“大本”。落实到经史子集经典阅读上,其给出的方子是:“其初甚约,中间一节甚广大,到末梢有约。孟子说‘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故必先观《论》《孟》《大学》《中庸》以考圣贤之意;读史以考存亡治乱之迹;读诸子百家以见其驳杂之病。其节目自有次序,不可逾越。近日学者多喜纵约,而不于博求之。不知不求于博何以考验其约。”

2.3虚心涵泳

所谓“虚心”即“以意逆志”。朱子反对“牵率古人言语,如作自家意中来”,认为“凡看书,须虚心看,不要先立说。看一段有了下落了,然后再看一段。须如人受词讼,听其说尽,然后方可决断”,这是因为传统经典中“圣人言语,皆天理自然,本坦易明白在那里。只被人不虚心去看,只管外面捉摸。及看不得,便将自己身上一般意思说出,把作圣人意思”,而“大抵义理,须是且虚心随他本文正义看”方得。如果不是这样,“看前人文字,未得其意,便容易立说,殊害事。盖既不得正理,又枉费心力。不若虚心静看,即涵养、穷索之功,一举而两得之也”,此为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不二法门。如何解决阅读过程中“难处”“众说杂乱”,对前者,朱子主张“且虚心搜讨意思。有时有思绎的事,却去无思量处得”;对后者“且要虚心,逐一说看去,看得一说,却又看一说。看来看去,是非长短,皆自分明”。所谓涵泳,且看《辞海》的解释。“涵”,是“沉浸”;“泳”,乃自如游于水中。朱子主张“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因为涵泳可使狭窄者广大,颓惰者振作。涵泳的前提是“湛然凝定的去看”。其过程须经“熟读”“穷究”“心精”方能化蝶。“读书之法,先要熟读。须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覆玩味”,“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了。须是细嚼教烂,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甘是辛,始为知味”;“读书,须是穷究道理彻底。如人之食,嚼得烂,方可咽下,然后有补”。“读书,须放宽着心,道理自会出来。若忧愁迫切,道理终无缘出来”,“读书看义理,须是胸次放开,磊落明快,恁地去。第一不可先责效。才责效,便有忧愁的意。只管如此,胸中便结聚一饼子不散。今且放置闲事,不要闲思量。只专心去玩味义理,便会心精;心精,便会熟”。朱子了然“凡人看文字,初看时尚要走作,道理尚见得未定,犹没奈他何。到看得定时,方入规矩,又只是在印版上面说相似,都不活。不活,则受用不得。须是玩味反覆,到得熟后,方始会活,方始会动,方有的用处。若只恁生记去,这道理便死了”之病,开出了“涵养本原,且将已熟的义理玩味,待其浃洽,然后去看书。(义理)便自知”,“读书闲暇,且静坐,教他心平气定,见得道理渐次分晓。这个却是一身总会处”良方,可谓用心良苦。

2.4立本取道

朱子认为“为学须是先立大本”。因为“人之本心不明,一如睡人都昏了,不知有此身。须是唤醒,方知”。可见“立本”与“明心”之因果关系。“读书以观圣贤之意;因圣贤之意,以观自然之理”,此为“立本”。在中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立本”效果如何,全在循序渐进、提纲挈领,方能纲举目张。朱子认为,“必先观《论》《孟》《大学》《中庸》以考圣贤之意;读史,以考存亡治乱之迹;读诸子百家,以见其驳杂之病。其节目自有次序,不可逾越”,此乃“立本”之阶。就读史而言应“先读《史记》及《左氏》,却看《西汉》《东汉》及《三国志》。次看《通鉴》”。不仅于此,朱子认为“凡读书,且须从一条正路直去”,“看书不由直路,只管枝蔓,便于本意不亲切”,对具体诸经应牢牢把握“《易》有个阴阳,《诗》有个邪正,《书》有个治乱,皆一直路径,可见别无峣崎”;读史“当观大伦理、大机会、大治乱得失”,“凡观史书,只有个是与不。观其是,求其不是;观其不是,求其是,然后便见得义理”。

2.5格物通贯

所谓“格物”,是儒家的哲学命题,意即物穷理,纠正偏颇。朱子认为,“读书是格物一事”。认为“读书而讲究其义理,判别其是非,临事即此理”。既是格物,朱子认为:一须“用功”“用力”。二须“仔细”。因“圣人言语如千花,远望都见好。须端的真见好处,始得。须着力仔细看。功夫只在仔细看上,别无术”,“为学读书须是耐烦细意去理会,切不可粗心。若曰何必读书,自有个捷径法,便是误人的深坑也。”“圣人言语皆枝枝相对,叶叶相当,不知怎生排得恁地整齐。今人只是心粗,不仔细穷究。若仔细穷究来,皆字字有着落。”即便是“温故”,也须仔细,“虽是旧曾看过,重温也须仔细。每日可看两三段。不是于那疑处看,正须于那无疑处看,盖功夫都在那上也”,“读书不精深,也只是不曾专一仔细”;“贯通”是阅读之靶,也是践行之基。对此,朱子认为:“读书,须是知贯通处,东边西边,都触着这关捩子,方得”,“大凡看书,要看了又看,逐段、逐句、逐字理会,仍参诸解、传,说教通透,使大道理与自家心相肯方得。读书要自家浃洽透彻。”讲论是“贯通”重要环节,“讲论一篇书,须是理会得透。把这一篇书与自家滚作一片,方是。去了本子,都在心中,皆说得去,方好”,甚至可以“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另外,把握好阅读的“大本大原”“大纲大目”“诸事理会”“解释文意”“文势语脉”“周遍凭正”等统要之点,尤其“须是看着他那缝罅处,方寻得道理透彻。若不见得缝罅处无由入得。看见缝罅时,脉络自开”皆为阅读之大要,不可废也。

3 《朱子读书法》的实践性

阅读要与自己的生活真切体悟紧密相连,通过切己体察,身体力行,这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精髓,也是《朱子读书法》核心要义。诚如朱子所说:“读书须是虚心切己。虚心,方能得圣贤意;切己,则圣贤之言不为虚说”,“某要得人只就读书上体认义理”,“读书,须要切己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又不可助长”,“学问,就自家身己上切要处理会方是,那读书已是第二义”。针对社会时弊,朱子强调:“今读书紧要,是要看圣人教人做功夫处是如何。如用药治病,须看这病是如何发,合用何方治之;方中使何药材,何者几两,何者几分,如何炮,如何炙,如何制,如何切,如何煎,如何吃,只如此而已。”可见“切己”之要当在做人;体察,一方面是体验,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反求诸身,恰当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内心关系。“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理义,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学者当以圣贤之言反求诸身,一一体察。须是晓然无疑,积日既久,当自有见”。如何把握其关键环节?朱子认为:“如世上一等人说道不须就书册上理会,此固是不得。然一向只就书册上理会,不曾体认着自家身己,也不济事。如说仁义礼智,曾认得自家如何是仁?自家如何是义?如何是礼?如何是智?须是着身己体认得。如读‘学而时习之’,自家曾如何学?自家曾如何习?‘不亦说乎’!曾见得如何是说?须恁地认,始得。若只逐段解过去,解得了便休,也不济事。如世上一等说话,谓不消得读书,不消理会,别自有个觉处,有个悟处,这个是不得。若只恁地读书,只恁地理会,又何益!”

朱子反对功利、教条,盛赞古人阅读“求道”精神。云:“古人读书,将以求道。不然,读作何用?今人不去这上理会道理,皆以涉猎该博为能,所以有道学、俗学之别。”唯恐听者不明,因提案上药囊起,形象地说:“如合药,便要治病,终不成合在此看。如此,于病何补!文字浩瀚,难看,亦难记。将已晓得的体在身上,却是自家易晓易做的事。解经已是不得已,若只就注解上说,将来何济!如画那人一般,画的却识那人。别人不识,须因这画去求那人,始得。今便以画唤做那人,不得”,痛斥功利化、教条者,“学须做自家底看,便见切己。今人读书,只要科举用;已及第,则为杂文用;其高者,则为古文用,皆做外面看”,以及那些刻意“读书推类反求,固不害为切己,但却又添了一重事”者,力倡知行合一,“学者有所闻,须便行,始得。若得一书,须便读便思便行,岂可又安排停待而后下手!且如得一片纸,便来一片纸上道理行之,可也”,期冀通过“修身”,达到“齐家”“平天下”。

纵观《朱子读书法》,其内容之丰富,认识之深刻,语言之通俗,形象之生动,其可为我们建设阅读社会、开展阅读方法研究提供很多借鉴。

[1]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第一·理气上·太极天地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第九十四·周子之书·太极图[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第十二·学六·持守[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第十一·学五·读书法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第十一·学六·持守[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第十·学五·读书法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第八·学二·总论为学之方[M].北京:中华书局,1986.

王连君男,1961年生。本科学历,副研究馆员,副馆长。

G255.1

(2015-09-12;责编:徐向东。)

猜你喜欢
理会点校义理
由贾岛《长江集》点校看其诗歌中的完美主义追求
由贾岛《长江集》点校看其诗歌中的完美主义追求
拾取且珍袭,咏叹追前贤
《尔雅注疏》点校零识
公共理性与整全义理
《菊与刀》中的“义理·人情”
明 镜
明镜
贾樟柯电影的义理、伦理和地理
别再骚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