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雨
(南京政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3)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不断结合的历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一面镜子。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始终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的光辉。本文寻根溯源,先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入手,分析其理论原则、根本目的,同时探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立和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梳理出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始人,而且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同样有很深的理论造诣,并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两位导师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面的重要论述为以后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基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工作是让行为主体强化对这种活动的自我认同,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从理论上首先阐明思想政治教育的极端必要性,即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全体无产阶级及全人类解放而服务。
马克思主义从本质上来看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其核心内容是通过有效的教育、启发和引导,使无产阶级逐步由思想上的“自在阶级”完全变成“自为阶级”,从而能够不断奋斗争取全人类的解放。而无产阶级要完成这种伟大的历史使命,单纯依靠物质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必须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思想。而哲学正是他们有力的思想武器,“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1],“思想的闪电一旦击中这块朴素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2]这就是说,要使无产阶级真正成为实现全人类解放伟大理想的阶级,向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争取无产阶级的解放首先需要无产阶级自身的觉醒。与其他阶级相比,无产阶级有很多鲜明的特点,包括先进性、高度的革命性、革命的彻底性、严格的组织纪律性等等。但是无产阶级的阶级觉悟并不是每一个工人与生俱来或自发产生的,单纯依靠无产阶级自身觉悟和觉醒,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本阶级所肩负的消灭资本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是个极其漫长的过程。所以有必要首先针对无产阶级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在广大无产阶级群众中进行的深入广泛、艰苦细致的教育和引导,增强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和阶级觉悟,即对自身地位和使命的认识。阶级意识和阶级觉悟是无产阶级保持高昂的革命热情和推动革命实践的重要内在动力。正如恩格斯所说:“真正导致解放的措施,只有在经济变革促使广大工人群众意识到自身的地位,从而为他们取得政治统治开辟了道路的时候,才有可能。”[3]有了这样的觉悟作为基础,再加以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无产阶级同时具备坚定的革命理想和旺盛的革命斗志,逐步摆脱自发运动的局限,在各种资产阶级思想宣传和迷信说教的干扰下不会迷失方向,将斗争领域从经济转向政治,最终取得胜利。
由此可见,解放全人类的时代重任需要无产阶级来担当,这要以无产阶级对自身的科学认识为前提,而深化对自身的认识离不开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在无产阶级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这一伟大历史使命的重要环节,是极端必要的。
任何理论的创立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理论前提和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也不例外。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贡献在于,他们在社会思想史上第一次彻底批判了传统的、唯心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创立了唯物史观,并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作为重要内容在其中加以论述,最终将唯物史观确立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在唯物史观中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紧密相连的主要体现在两个基本原理中,其一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其二是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二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奠基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这一原理的准确把握能够深刻认识人的思想意识根源,同时明确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正如马克思所说:“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4]我们认识到,人的正确思想意识并非先天存在于头脑中,也非突发奇想所得,而是从客观存在、客观实际中得来和产生的,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不可能脱离社会存在而独立存在。所以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和认识社会存在,研究受教育的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研究他们的思想所带有的时代特征、社会背景、阶级烙印,深入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关系内容,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供有效信息。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思想意识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即思想意识对社会存在同样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推动社会存在的进步,反之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这些原理对于后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认识到自身行为的对客观环境的重要作用,在自身信仰的基础上传播政治思想,让正确的思想沿着人们的社会关系网迅速高效广泛传播,达到被教育对象思想意识和政治觉悟都得到提高的目的,进而壮大自身政治力量。因此,深入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能够为扎实有效开展政治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指导。
第二,对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原理的高度重视,牢牢抓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阐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首先是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马克思尤其强调要深入社会关系中理解人的概念。“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深刻揭示了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把握,抓住了问题的重点。其次是对现实的人的理解,与其他理论家对于抽象人、自然人的说教和欺骗不同,马克思所说的都是指具体的现实的个人,在阶级社会里明确了不同阶级的人,这就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明确了具体的、现实的教育对象。最后是对人的关怀,马克思始终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作为历史的主人的人充分发展自己、发挥出自己的历史作用,在实现人的幸福的基础上寻求人类解放的途径。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与对人的本质和全面发展的认识紧密相连,思想政治工作首先以人为对象、靠人实施,最终目标是改造人的思想意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在于它的实践性,同样,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除了在理论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有许多精辟论述,他们更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和实践效果。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的斗争形势及任务的不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可分为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
改造人的思想、进而改造世界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直接目的。马克思认为:“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6]从中可以看出,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才能不断深化和发展对世界的认识,无产阶级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不能与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相脱离。脱离了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一切理论都是空谈,因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7]消灭资产阶级、建成共产主义必须要经过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其中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改造世界的重点在于通过不断的教育、觉悟改变环境,“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8]具体来说,第一步是通过教育改造人、改造人的思想,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认知水平。作为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家列宁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他说:“只要在我国还存在文盲现象,那就很难谈得上政治教育。这并不是政治任务,这是先决条件。”[9]第二步是在个人觉悟的基础上,使无产阶级统一认识、达成共识,形成集体的力量同各种错误思想做斗争,影响尚未觉悟的无产者和其他阶级的先进分子加入到阶级的队伍中来,通过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从根本上改造整个思想环境,逐步达到改造世界的直接目的。
培养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状态做过经典的描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0]列宁也曾指出,“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共产主义者,使他们有本领战胜谎言和偏见,能够帮助劳动群众战胜旧秩序,建设一个没有资本家、没有剥削者、没有地主的国家。”[11]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运动的最终归宿,也是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要实现共产主义,无产阶级必须与旧世界彻底划清界限,包括经济上的所有制关系和文化上的思想观念束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实现无产阶级与旧世界的思想观念决裂的必经步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与共产主义运动的两个特点高度契合。一方面,共产主义运动是一场意识形态先行的革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清楚,不断批判自身固有的各种各样的旧观念、旧思想,清除自己身上的精神垃圾,升华思想境界,自觉地进行革命,将共产主义理想变成现实。另一方面,共产主义运动具有不可比拟的广泛性。在群众自由解放运动中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但是无产阶级的自我思想改造,而且还有对其他阶级(包括剥削阶级和反动分子)的思想改造。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思想意识由经济基础决定,经济基础的不同决定了无产阶级与其他阶级的思想对垒,同时思想意识具有独立性,在旧的经济基础被摧毁后,旧思想、旧观念并不会立刻消失,这就需要无产阶级及时地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进行思想斗争,防止旧思想死灰复燃。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为真正实现共产主义这一最终目的的彻底性而服务的。
第一,始终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工人运动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但创立和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而且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主要表现为与工人运动的有机结合。“只有革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才能成为工人阶级运动的旗帜。”[12]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探索和宣传革命理论的同时逐步克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工人运动脱节的状况。除了理论上不断反对批判空想社会主义、拉萨尔主义和杜林主义,在行动上也有体现。1845年底他们成功利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说服德国工人运动领袖、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重新审视自己的理念。1846年恩格斯去巴黎亲自努力做工人群众的思想工作,将英、德、法、比、荷等国的社会主义者和先进工人团结在自己周围。随后又争取并改造了工人组织正义者同盟。1847年8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德意志工人协会。[13]对流亡比利时的德国工人进行政治启蒙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并且在实践上更进一步。在《怎么办?》一文中指出:“我们应当积极地对工人阶级进行政治教育。”[14]列宁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工人阶级的重要性,“我们应当在这个历史时期内坚持革命建设,用军事的方法,尤其是思想的方法、教育的方法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以便把工人阶级几十年来争取政治自由的斗争中形成的习惯、风气和信念,用做教育全体劳动者的手段。”[15]1894年列宁在彼得堡领导的秘密工人小组中的活动家,都是克鲁普斯卡娅任教的工人星期夜校里培养出来的学生,充分验证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工人运动结合的成果。
第二,始终保持思想灌输与物质利益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是由无产阶级政党为了使全体人民达成认识上和行动上的一致,采取的向全体社会成员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思想意识的宣传和教育。由于工人阶级整体文化程度不高、无产阶级思想难以自发产生、随时面临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危险,有组织的思想灌输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单纯填鸭式的灌输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因势利导,充分肯定和满足群众的正当物质利益。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正确地处理了思想灌输与物质利益的关系。马克思指出,利益是人们行为的根本动力,“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6]一方面要认识到物质利益作为思想教育的基础及发挥的制约作用。要从群众的实际出发,以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按照群众的需要和自愿进行适应革命和建设需要的组织工作。同时要给人民看得见的利益。比如为农民解决土地问题、为工人改善工人劳动生活条件等,使他们在树立正确的物质利益意识基础上,能够正确对待物质利益,为长远和整体利益的实现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不要忘记思想政治教育的随时跟进。肯定和尊重群众的利益意识并不等于一切完全以群众的利益为转移,不能止步于仅仅满足和实现群众个人利益意识。应当在此基础上,把群众的觉悟水平提高到更高的层次,使群众利益意识能够上升到为共同利益、根本利益而奋斗的共产主义政治意识。
第三,始终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丰富与组织体系、管理机构的不断系统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但重视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同时始终重视思想传播的载体。在革命时期主要有两种形式。其一,以报刊、杂志等公开出版物作为传播工具。历史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办、参加编辑和直接领导的党的报刊约12家,列宁创办和参加编辑的报刊约40家。其二,以政治学校作为传播政治理论的培训基地。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工人学校,对流亡比利时的德国工人进行政治启蒙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创造了理论宣讲、集体讨论、政局评论和图书馆自学相结合。1911年,列宁在巴黎建立了轮训工人党员的党校,除列宁亲自讲授的政治经济学、土地问题、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这三门课外,还开设了党史、国家法及预算等课程,为俄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工人革命家。在夺取政权后,主要是建立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构和体系。列宁在军队中成立了工农红军总政治部,设政治委员和政治部主任,还亲自参加了军队师政治委员培训班教学大纲的制定工作。在政府中成立人民教育委员部,在其下成立政治教育总委员会,全俄各省、县都成立相应的机构,还建立了宣传员、鼓动员制度,创办了党校、干校。总之,从中央、地方到基层,建立严密的宣传思想工作机构,系统开展政治教育和宣传鼓动工作。[17]
第四,始终保持理论发展与实践产生的新局面相结合。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样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也要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发展。恩格斯曾说过,“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包含着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18]根据工人运动发展的不同阶段的斗争形势,马克思、恩格斯先后以《哥达纲领批判》和《反杜林论》分别教育了李卜克内西和德国党中的杜林分子,使前者成长为反对拉萨尔主义的左派领袖,帮助后者纠正了思想中的错误认识。列宁也指出,“我们绝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做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19]列宁认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适应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在夺取政权后,列宁及时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重点应该从军事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承担起重新教育群众的任务,并详细制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衡量标准和评价效果体系。
第五,始终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在开展眼前斗争与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要根据无产阶级革命所处的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有所区别,使开展眼前斗争和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相结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初期,要侧重于实际思想动员,主要任务是“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20],争取无产阶级为眼前利益而斗争。但是随着斗争的深入,要把共产主义思想的指引作用发挥出来,让无产阶级的思想更加成熟,“使他们有本领战胜谎言和偏见,能够帮助劳动群众战胜旧秩序,建设一个没有资本家、没有剥削者、没有地主的国家。”[21]以期进一步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这也符合唯物辩证法所倡导的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原则,也有利于促进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实现。正如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所述,“教育将使年轻人能够很快熟悉……教育将使他们摆脱现在这种分工给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这样一来,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22]由此可见,进行初期的思想动员是为眼前斗争打基础、做准备,培养接班人是为了共产主义理想的最终实现,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