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视角下对《共产党宣言》的解读

2015-02-12 11:51孟晓东
延边党校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宣言共产党

孟晓东

(辽宁科技大学,辽宁 鞍山 114051)

全球化视角下对《共产党宣言》的解读

孟晓东

(辽宁科技大学,辽宁 鞍山 114051)

《共产党宣言》作为社会主义学说的重要文本,它蕴含了无数深刻的见解,全球化思想就是其中一个。本文在按照文本顺序发掘全球化思想的基础上,总结出当前全球化是一种资本主义全球化,具有无限扩张性,客观进步性,巨大破坏性三个显著特征,提出发展中国家既要融入其中,又要谨慎对待的路径选择。

共产党宣言;全球化;资本主义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公开发表,这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问世,它向全世界宣告了“两个必然”这一政治规律,进而成为无产阶级追求自身解放的理论依据。过去几十年中人们对《共产党宣言》的研究主要从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等角度进行分析。随着中国日益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人们开始更多地发掘《共产党宣言》中有关经济全球化的认识。“全球化”(globalization)作为一个学术名词,最早是由泰奥多尔.莱维特于1985年提出,用以描述商品、劳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全球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就已经出现,作为对资本主义研究的集大成者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全球化现象也有一定程度的认识。虽然没有使用全球化这一术语,但是用“世界历史”“世界交往”等词语,对“全球化”现象作了不少深入的介绍和独到的分析。

一、从文本顺序角度看《共产党宣言》中的全球化

(一)《共产党宣言》序言中对全球化的论述

高放教授曾指出,“《宣言》全文约2万5千字,七篇序言约1万4千字,超过原文的一半,另有大约3千字的注释,共约4万2千字。读《宣言》首先要读作者自己写的七篇序言。我从未见过任何一本经典名著有原作者自己写的这么多篇序言。”在这七篇写于不同时期的序言中,可以读出资本主义扩张的全球化趋势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全球化趋势。“作为整个政治制度基础的农场主的中小土地所有制,正逐渐被大农场的竞争所征服;同时,在各工业区,人数众多的无产阶级和神话般的资本积聚第一次发展起来了。”说明在当时资本主义的高速扩张,资本主义的扩张必然带来无产阶级的壮大和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某一国家的大工业越发展……工人中间的社会主义运动也就越扩大,对《宣言》的需求也就越增长。”“最近45年来,资产阶级制度在各国引起了大工业的飞速发展,同时造成了人数众多的,紧密团结的,强大的无产阶级;这样就产生了——正如《宣言》所说——它自身的掘墓人。”可以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扩张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全球发展是全球化进程的两个方面,二者互相作用推动了波澜壮阔的世界近现代史。

(二)《共产党宣言》绪言中对全球化的论述

在序言前半部分讲在当时的欧洲,共产主义已经成为各国旧势力的共同敌人,表明在当时共产主义已经对欧洲许多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不小的冲击,表明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也来源于全球化。在序言后半部分中讲,为了这个目的,各国共产党人集会于伦敦,拟定了如下的宣言,用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佛拉芒文和丹麦文公布于世。《共产党宣言》所选择的这些语言如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弗拉芒文(即荷兰语)和丹麦文等恰恰是当时主要殖民国家的语言,同时也是广大殖民地的官方语言,表明其宣传定位不是欧洲一地,而是世界各地,宣传对象既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也有落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

(三)《共产党宣言》正文中对全球化的论述

在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中提到,“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讲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决定了它具有流动性和扩张性,要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生产交换以获得更多的利润,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原动力。“现代的工业劳动,现代的资本压迫,无论在英国或法国,无论在美国或德国,都是一样的,都使无产者失去了任何民族性。”正是由于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出现,使社会阶级在全球范围内出现分化,出现世界范围内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博弈出现全球化的特征。

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主要论述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共产党)如何对改造社会以达共产主义的目的。“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在这里,《共产党宣言》在无产阶级改造社会的形式上强调了国际间无产阶级的联合,采取的一种从全球的角度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三章“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分别批判了当时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思潮,一针见血地指出其弊端。马克思展开了国际化的视角,针对欧洲各国主要社会主义思潮,如英法贵族的封建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等,逐一进行批驳,指出其本质,防止各国工人阶级被其“洗脑”。

第四章为“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在这里它继续强调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之下,无产阶级要发扬国际主义精神进行合作,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些也是从一个侧面指出了全球化的存在,并在这个前提下提出自己的对策。“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

(四)《宣言》结语中对全球化的论述

《共产党宣言》最后一句是一个震撼世界的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至今仍被人们所熟记,现在网络流行语“全世界计算机,联合起来!”就是对这句话的翻版。“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作为一个口号,简介的语句下有丰富的政治暗示: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展需要主体的广泛性,活动范围的全球性,行动的联合性。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革命力量必须避免以往少数人密谋式的运动,必须抛弃建立缺乏交往的“地域性的共产主义”的幻想,要在生产力进步和普遍交往的基础上,借助全球化的力量,在大范围多领域大规模的集体性行动中推动社会主义的前进。

二、《共产党宣言》中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三个认识

一些学者认为:“目前的全球化实际上是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它把资本主义扩展到全球的同时,也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扩展到全球,造成种种社会冲突和危机。”笔者基本认同上述学者的观点,将《共产党宣言》中全球化属性界定为资本主义全球化,总结《共产党宣言》中七篇绪言、序言、主体、结语的相关表述,认为资本主义全球化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无限的扩张性

“众所周知,资本的本性就是追逐利润的最大化。”为了寻求更优质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为了找到更广阔的销售市场,必须放弃保守的精神打破封闭的状态。可以说,如果有必要而且技术上可行,资产阶级甚至想把广告作到月球上面。这种扩张具有三个方面:

其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张。一方面在某一民族国家内部的扩张,“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另一方面对遥远地区的扩张,因为一国市场劳动力以及原料的有限性,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所以向外部扩张成了一种现实性的选择,出现了《共产党宣言》中描述的现象:“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

其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扩张。政治制度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要为特定的经济基础服务,当经济基础发生变化时,政治制度或早或晚、或快或慢地要发生质变。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在所在国家内的滋长,必定影响该国政治制度,只有如此才能顺利的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交易风险、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比如英国控制清朝的关税,协助镇压当地人的反抗,衷于建立殖民统治或扶植买办阶级等。

其三,资本主义文化的扩张。这种扩张是以文化的同化为特征,消弭各种地方的或民族的异质文化,资本主义在它存在的地方,它的文化几乎能一统天下,出现了所谓的“普世文明”。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总之,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中,正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一句话,他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在这个全球性、同质化的世界里,资本按照成本最小化和外在化,利润最大化垄断化的运行规则,自由地驰骋在全球各个角落。

(二)客观的进步性

资本主义制度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功过参半的制度,客观上有利于人类向前发展。目睹资本主义在西欧发展中的诸多弊端,马克思曾经讲过,“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这种进步主要体现在:

首先,在于对人类生产力的开发“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时至今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的财富和比马克思时代不知要多出多少倍,技术不知比那时先进多少倍,而且这些还在以超出人类想象力的速度继续发展。这些成就巩固了人类在地球上的主导地位,相对改善了无数人的生活条件,同时也为更高社会形态的孕育打下了物质基础。

其次,它客观上增加了各地人们的联系,为传播先进文明成果创造了更多的条件。“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这些可以使落后地区的人们在付出一定的代价后在国际分工中接触先进文明成果,为实现各自的“赶超战略”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再次,形成一种崇尚平等自由,适应变化的思想。改变了封闭条件下的等级观念和僵化思想,推进了人类思想的世俗化“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这些有利于把人从各种宗教和宗法关系中解放出来,以一种新的视角看待世界。

可以说,以上这些优点是资本主义全球化发展中资产阶级追求利润的“副产品”,不是资产阶级推动全球化的原始动力。但这些的确是一个客观的进步。所以,全球各地的人们才会日益认同这一世界趋势,逐步加入这一世界体系。个人认为,未来的社会主义全球化应当继承和扩大这些优点,使越来越多的人真正成为全球化的受益者。

(三)巨大的破坏性

首先,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破坏性表现为加剧不发展平衡,加剧了社会剥削。资本主义全球化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种存在形式,必然有利于全球范围内资产阶级用或明或暗的方式压榨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表现为一种剥削性。从逻辑上讲,实现剥削首先要造成一种不平等,剥削者利用有利的地位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这种不平等在《共产党宣言》中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是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同时也使工人阶级从属于资产阶级,工人的地位日益下降,马克思讲到“由于推广机器和分工……工人变成了机器的单纯的附属品,要求他做的只是极其简单、极其单调和极容易学会的操作”“挤在工厂里的工人群众就像士兵一样被组织起来。他们是产业军的普通士兵,受着各级军士和军官的层层监视”。这些不平等造成了国际间的不平等、国家内城乡发展的不同等、社会阶层的不平等,这些不平等背后有着惊人的一致之处——有形的和无形的剥削!全球化使资产阶级的力量得到放大,可利用的资源得到增多,带来的剥削范围更大程度更深,只是由于资产阶级剥削技巧的提高使人们忽视了剥削的存在和剥削的残酷性。只要认真观察生活总能找到残酷的剥削:散布于世界各个角落(包括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血汗工厂,白领阶层无休止加班后面临的“过劳死”,国际贸易体系中巨大的剪刀差,各国内普遍存在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等。

其次,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破坏性表现为对生产力的人为破坏,主要表现为经济危机及其引发的战争。168年前卡尔.马克思就犀利地指出,“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在过去一切时代看来都好像是荒唐现象的社会瘟疫,即生产过剩的瘟疫”“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1825年7月,在当时资本主义最发达的英国爆发了第一次经济危机,这次危机首先是股价暴跌、银行倒闭、商品积压、物价暴跌、企业破产、工人破产。1884年秋,由于铁路投机破产,加上欧洲农业歉收,形成了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1929年开始于美国的“大萧条”经过全球化体系传导给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衰退,各国为摆脱危机无所不用其极:有的为了保持利润直接销毁一部分产品;有的以邻为壑设置贸易壁垒开始贸易战;有的加紧压榨殖民地等。这些加剧了资本主义强国之间,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矛盾,促成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拥有大量现代化武器的国家之间的全面战争,在更大范围内、更直接地破坏着社会生产力。此后,不同规模的经济危机每隔十余年就会出现,最近的一次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目前虽未引起世界级别的战争,但各国的贸易战和货币战却一直在上演。

三、从《共产党宣言》中的全球化思想中得出的两点思考

(一)各国主动融入当前的全球化是大势所趋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设想,只有生产力不断发展,人类交往不断扩大,才能进入到“非地域性”的共产主义社会,全球化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和一个难以逆转的趋势。在现阶段,我们在肯定全球化是大势所趋的同时,也要承认目前的全球化是由一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从横向来看,一个小国可能会长期游离于全球化之外,一个地区性大国即使有很强的自给能力,却难以置身全球化之外。苏联为了防止西方国家主导的资本主义全球化带来的负面效应,1952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提出“两个平行市场”,之后在社会主义国家间进行了长期的实践,这可以认为是“另起炉灶”的一个全球化,随着苏联的解体,这一社会实验也随之中止。从纵向来看,打开世界历史会发现,在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国际贸易、帝国主义及世界大战、无线电和互联网等因素的作用下,无论各国大小,或主动或被动,或早或晚要融入互相联系增多、往来日益密切的全球化之中。

中国是一个有着多重身份的国家,既是曾经深受殖民侵略之苦的国家,也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还是硕果仅存的社会主义国家,更是目前最具活力的新兴经济体之一。这些身份都深深影响了国家的自身定位和战略选择。近代中国的历史证明了闭关锁国的不可行,目前中国的综合国力决定了中国既无法扭转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无力“另立山头”建立一个新的世界体系。以上这些要求中国在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同时也要融入资本主义全球化之中,借此获得经济全球化体系中其成员的“红利”,为社会主义的发展积累物质力量和群众基础。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致力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体系后,国民经济保持稳定的高速增长,自2010年至今GDP总量保持世界第二的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选择的阶段性正确。

(二)当前的全球化中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发展中国家需要谨慎对待

因为目前的全球化仍然是西方资本主义大国主导的全球化,西方资本主义大国在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毫无余力地推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输出,企图用该国的模式改造整个世界,实现一种社会结构的同质化。这种模式的输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很可能就是一个发展的“陷阱”。不顾国情嫁接他国的经济运行方式、政治运作模式、社会文化心理,其结果可能是把本国彻底拴在中心外围结构中“卫星国”的位置上,独立性日益削弱,出现经济依赖外部,政治失去稳定,思想出现混乱等问题。

资本主义全球化推动了各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严重破坏生态平衡,不断制造环境污染,这些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个别发达国家作为全球化和工业化的受益者,却借用有利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极力将环保责任转嫁给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的时代人类共同的威胁面前,广大发展中国家一方面要挑起对工业化的重担,另一方面还要承担发达国家转嫁环保责任,需要妥善处理好民族国家利益和人类共同利益的关系,本着量力而为,共同合作的原则,“在谋求本国经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共同解决人类目前面临的各种全球性问题。

“不论人们怎样理解,也不论人们持何种态度,全球化趋势都是一个不能回避的客观事实。”一方面,全球化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个别国家可以在个别时间段游离于全球化之外,但它终归要进入到全球化的怀抱之中;另一方面,目前的全球化又是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它具有巨大的破坏性和剥削性,进入全球化体系的发展中国家在享受一部分看得见的利益的同时也面临巨大的风险。其出路就在于:短期内,通过国际联合与斗争抵制全球化的消极方面,减小本国核心利益的损失;长期内,走一条符合本国经济结构和历史传统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世界性的社会主义力量,逐步改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推动形成社会主义主导的全球化,逐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持续发展,充分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实现社会善治、生态恢复、道德升华,最终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

[1]高放.开启真理宝库的七把金钥匙——研读《共产党宣言》感悟七篇序言[J].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0(5).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中心.《共产党宣言》与全球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王建明,王爱桂.红色经典中的绿色视野——《宣言》中的社会正义与生态正义[J].苏州大学学报,2008 (5).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J].党建,2012(12).

[6]张森林.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社会主义价值的思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金东春)

A811.2

A

1009—9352(2015)02—0029—04

2015-01-18

孟晓东(1985—),辽宁科技大学人文社科部助教。

本文系辽宁科技大学哲学与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专项基金—《全球化视角下对<共产党宣言>的解读》(项目编号2014FR02)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共产党宣言宣言共产党
共产党为人民百年千年万年
共产党是好琴手
青春宣言
Father's Day
柔软宣言
共产党颂
共产党到底是共产党
杭州宣言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