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 10005)
2015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1]作为全局性战略思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着强烈的现实逻辑。
中国共产党在当今时代的重大战略思想和布局,有其现实逻辑,这就是:始终以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为导向,努力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面临的最关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的最深层、人民群众最关切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现实逻辑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点。“四个全面”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我国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不断攻坚克难的布局,就是敢于和善于啃硬骨头的布局。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同时要看到,越接近目标,面临的风险就越大,遇到的问题就越复杂,斗争的尖锐性就越强。刘云山指出:“现在,我们党带领人民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2]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对党治国理政的考验之大前所未有,在这场伟大斗争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陷阱。“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要找到中国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陷阱问题以及寻找跨越陷阱的出路。
“中等收入陷阱”一词最早出现于世界银行2006年发布的《东亚经济报告》。它是指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 000美元特别是达到6 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后,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源枯竭、人力资源短缺、发展战略失误、制度设计存在缺陷等)无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社会结构转型、政治体制转化,经济增长出现乏力,速度下滑,人均GDP长期甚至几十年徘徊在6 000美元左右,由此掉入“中等收入陷阱”。2013年11月2日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21世纪理事会北京会议外方代表时指出:“我们正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因素很充分。我们对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抱有信心。中国不会落入所谓中等收入国家陷阱。”[3]信心来自哪里?来自于全面深化改革。中国今天的确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但只要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部署的各项改革举措落实到位,陷阱是完全可以跨越的。
所谓修昔底德陷阱,实则并非修昔底德本人提出的,而是西方学者面对中国崛起创造出来的概念,意在强调中国崛起会对世界和平造成威胁。其基本含义是,一个崛起中的新兴强国必然对古老的霸主发起挑战,从而触发世界范围的冲突,犹如修昔底德笔下的雅典和斯巴达。冲突的结果也会是灾难性的,像雅典和斯巴达的冲突一样,两个强国都走向衰落。2014年1月,美国《世界邮报》刊发了对习近平的专访,其中习近平在谈到当今世界处理大国之间的关系时说,我们都应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在西方一些人那里,始终把中国的崛起视为“洪水猛兽”,用西方的霸权思维断定当今世界“一山不容二虎”,其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的国际战略恰恰是化解“修昔底德陷阱”的不二法宝。首先,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决不走“国强必霸”的老路。习近平指出:“中国需要和平,就像人需要空气一样,就像万物生长需要阳光一样。只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同世界各国一道维护世界和平,中国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才能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4]中国致力于促进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同时不断促使各国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强调中美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其次,中国文化就是爱好和平的文化。有着5 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融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中国自古就提出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等理念世代相传。中国在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从来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不光彩记录。第三,中国始终坚信世界足够包容中美两个大国的发展。
习近平明确指出:“‘党大还是法大’是一个政治陷阱,是一个伪命题。对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含糊其辞、语焉不详,要明确予以回答。”[5]34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与资本主义法治最根本的区别。全面依法治国,绝不是要虚化、矮化、弱化甚至动摇、否定党的领导,而是会更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改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
2015年4月,在中央深改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提出,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刘云山在2013年11月19日《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指出,当前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社会分层“凝固化”和社会流动“缓慢化”现象。社会分层为什么会“凝固化”?贫困为何会代际传递?就是由于社会流动性在减弱。突出反映在教育上,就是穷人的孩子很多只能进二流、三流大学和职业学校,一些有“背景”的孩子都上名牌大学、一流大学。“越过龙门的鲤鱼”越来越少,社会阶层间的堤坝越来越高,向上流动性减弱。“萝卜招聘”相当普遍,不少优质岗位被一部分“关系生”占据。国家一直采取各种办法解决此问题,如2015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5年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工作的通知》,要求继续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学生的招生倾斜力度,为此,部属高校、地方“211工程”高校2015年将招收5万名农村学生,重点高校可适当降分录取农村贫困地区学生。这是解决社会流动性的好办法。另外一个好的政策就是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从而带动一大批农民工、大学生投入创业创新的大潮中,享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为打破社会阶层固化创造出新的条件。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为实现公平正义不断创造条件的布局。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全面深化改革;无论是全面依法治国,还是全面从严治党,都强调公平正义。习近平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根本目的就是解决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6]96。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同样是促进公平正义的实现,在向十八届四中全会作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习近平指出:“我曾经引用过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段话,他说:‘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这其中的道理是深刻的。如果司法这道防线缺乏公信力,社会公正就会受到普遍质疑,社会和谐稳定就难以保障。”[7]718可以说,司法领域的公平正义是整个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缺乏这一基石,整个社会公平正义大厦就会摇摇欲坠。在谈到从严治党时,习近平也始终把党的建设与创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在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如果升学、考公务员、办企业、上项目、晋级、买房子、找工作、演出、出国等各种机会都要靠关系、搞门道,有背景的就能得到更多照顾,没有背景的再有本事也没有机会,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公平正义。这种情况如不纠正,能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吗?这个社会还能有发展活力吗?我们党和国家还能生机勃勃向前发展吗?”[7]137-138这三个振聋发聩的追问指出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必须把公平正义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以解决。
全面依法治国面临很多复杂的问题,比如,我们的一些律师和法官、检察官相互勾结,充当“司法掮客”,老百姓说是“大盖帽,两头翘,吃了被告吃原告”,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少数干警缺乏应有的职业良知,许多案件,不需要多少法律专业知识,凭良知就能明断是非,但一些案件的处理就偏偏弄得是非界限很不清楚;一些党政领导干部出于个人利益,打招呼、批条子、递材料,或者以其他明示、暗示方式插手干预个案,甚至让执法司法机关做违反法定职责的事;对执法司法状况,人民群众意见还比较多,社会各界反映还比较大,主要是不作为、乱作为特别是执法不严、司法不公、司法腐败问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是全面依法治国着力要解决的问题。
应该说,当前滋生在党的机体上的病症和毒瘤还比较多,特权思想、特权现象还比较严重:有违规占有多套住房、违规占用公家车辆的,有以各种形式侵占公共利益、违规侵害群众利益的,有明里暗里为亲属升官发财奔走的,有以权枉法的,这样的干部不乏其人;有的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在处理一些应该由中央和上级组织统一决定的重要问题时,事前不请示、事后不报告,搞先斩后奏、边斩边奏,甚至斩而不奏;有的变着法儿把一件完整的需要汇报的大事情分解成一件一件可以不汇报的小事项,让组织程序空转;有的领导班子既有民主不够、个人说了算的问题,也有集中不够的问题,班子里各自为政,把分管领域当成“私人领地”,互不买账,互不服气,内耗严重;有的只对领导个人负责而不对组织负责,把上下级关系搞成人身依附关系。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在纪念国庆65周年招待会上,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永不动摇信仰,永不脱离群众。凡是影响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问题都要全力克服,凡是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病症都要彻底医治,凡是滋生在党的健康肌体上的毒瘤都要坚决祛除,使中国共产党始终同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8]
在异地学车,早已不是什么难事,如今,多地已经省去了办理居住证的麻烦,甚至可以凭身份证“一证申请”驾照!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仅指出了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陷阱和复杂的现实问题,而且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科学路径。
第一,从全球视野来看待中国发展中遇到的陷阱问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立足全球发展而提出来的,它把中国的发展置于全球发展的总体格局中来看待。“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始终强调既要借鉴国际社会成功的发展经验,又要防止出现一些国家发展中的陷阱。习近平指出:“一些国家虽然也一度实现快速发展,但并没有顺利迈进现代化的门槛,而是陷入这样或那样的‘陷阱’,出现经济社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5]12著名的“拉美陷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拉美陷阱”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阿根廷陷阱”。1913年,阿根廷的人均GDP达到3797美元,和美国相当,高于法囯和德囯。100年后的2013年,美国人均GDP达到了4.8万美元,阿根廷只有10 000美元左右。总结20世纪阿根廷经济改革的历程,可以发现,阿根廷并没有真正找到一条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也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贫困化的办法,没有能够制定和实施正确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由于发展战略频频失误,加上受西方新自由主义的诱导,贫困问题日益突出。
第二,从长远战略的角度来看待陷阱问题。着眼于长远,才能看出眼前的问题。习近平指出:“从现在的情况看,只要国际国内不发生大的波折,经过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应该可以如期实现。但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路该怎么走?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如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5]11-12思考这些重大问题就必然会看到各种发展的陷阱。
习近平强调:“我们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我们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9]习近平把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看作是当前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这里的主要矛盾就是中心问题。因此,我们要更加自觉地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使每一项工作都融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不能游离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外。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辩证法的科学精神:第一,战略目的和手段的有机统一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的,其他三个全面是战略手段,其中,全面深化改革是战略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战略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基础。第二,战略手段之间的有机统一性。各项改革要有法有据,法治建设也要促进改革;改革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党的建设要促进改革;依法治国要使党治国理政法治化,全面从严治党使全面依法治国更加能动化、科学化。第三,战略动机与结果的有机统一性。无论是哪一个“全面”都有一个啃硬骨头的问题,有一个过险滩的问题,辩证法要求我们:敢于啃硬骨头,还要善于啃得下、崩不了牙;敢于涉险滩,还要能上岸。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要注重各项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精神的。列宁曾经指出,“应当记住一条原则:在社会科学中(如同在整个科学中一样),所研究的是大量的现象,而不是个别的情况”,又说,“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10]364。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系统思维、整体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带动全党全国共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N].人民日报,2015-02-03.
[3]习近平会见21世纪理事会北京会议外方代表[N].人民日报,2013-11-03.
[4]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30.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8]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1.
[9]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人民日报,2015-01-25.
[10]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