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颖(广州市社会主义学院教研部,广东 广州 510030)
发挥文化统战优势,服务美丽乡村建设
□张颖(广州市社会主义学院教研部,广东广州510030)
中共广州市委统战部与广州市知识分子联谊会以“文化为噱头,统战为抓手”,拟在广州增城打造一个综合性文化产业园区,意在创设一个成功的文化统战新基地,为统一战线成员更好地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共事奠定基础,并为其社会服务模式创设新的形式。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成功的乡村建设经验,剖析统一战线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特色优势,并提出有关对策和建议。
文化统战;美丽乡村;文化产业园;统一战线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和现代文化产业的重要场域。乡村建设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自以农耕文明为主导的封建社会到如今的改革开放的春风徐徐吹来,农村建设一直是被关注的焦点。党的十八大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受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影响,广东省增城、花都、从化等市县从2011年开始也启动美丽乡村建设。2014年,中共广州市委统战部与广州市知识分子联谊会以“文化为噱头,统战为抓手”,拟在广州增城打造一个综合性文化产业园区,此举不仅能改善增城农村的生态与景观,还将重塑岭南文化品牌,借由这一文化名牌,带动农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创设一个成功的广州市委统战部文化统战新基地,为统一战线成员更好地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共事奠定基础,并为其社会服务模式创设新的形式。
(一)国外乡村的成功案例分析
城市化进程必然伴随着大量农村人口蜂拥而至城市,这一结果导致的是给拥挤的城市带来了更多的困惑,这种现象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一例外。所以,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都在探索实践着可以替代传统模式的城市化模式,而归根结底就是实现农村人口就地城市化。如何让农民愿意待在自己的土地上,还能幸福有尊严地活着?很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都曾有过建设美丽乡村的历史,梳理开来,最先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的美国的“新城镇开发”;接着,60年代的日本实施了“造村运动”,德国实施了“村落更新计划”;到了70年代的韩国,他们提出了“新村运动”;80年代,瑞典提出了“农家人”合作社、印度提出了“乡村综合开发运动”、加拿大提出农协伙伴计划、法国实行了“农村整顿”等等。[1]以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开展的“造村运动”为例,它强调对乡村资源的综合化、多目标和高效益开发,以创造乡村的独特魅力和地方优势。最具代表性的是大分县知事平松守彦于1979年提出的“一村一品”运动,这是面向大都市高品质、休闲化、多样性需求,自下而上的乡村资源综合开发实践。经过30多年的实践,日本人慢慢地发展出一套乡村建设逻辑,只要针对一两项特色资源好好运用、发展,就可以让地方免于持续萧条,让乡村焕发活力。
(二)国内美丽乡村成功案例分析
美丽乡村在国内很多城市均有实验,且取得一些成效,这些城市的经验和做法是有借鉴价值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统筹规划到位,形成政府、市场、社区的三联互动。为统筹全市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深圳市提出《关于加快深圳都市农业发展的建议案》,并编制《深圳都市农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建设符合国际化大都市形象,具有“深圳特色”的都市农业体系。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的大芬社区的大芬油画村通过适当的公共政策和政府投入,引导社区居民和外来人口加入新的产业链,形成市场、政府和社区的三者互动,依托发展文化产业创造了从自然村到城中村、再到油画村改造的新模式,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油画生产、交易基地,也是全球重要的油画制造中心。
2、建设资金落实,凸显“以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广州市于2013年建立了市级美丽乡村第一批建设项目库,全市(黄埔区除外)14个美丽乡村试点村共申报项目189个,总投资9.3亿多元;目前已完成试点项目50个、完成投资3.3亿元。深圳市政府为了一扫文化沙漠的偏见,加大力度来发展文化产业。位于宝安区观澜街道牛湖社区的版画基地项目自2006年启动,宝安区政府设立了版画基地规划建设办公室,投入巨额资金去保护、修缮和改造观澜版画村。与深圳布吉大芬村自发形成的油画村和其它纯商业性质的文化产业开发模式不同的是,版画村项目中影响政府决策的关键因素是中国美协和深圳文联。正是这些专业团体及其背后众多的艺术家、文化名人、专家学者,促成政府将版画基地项目与大水田古村落联姻,建成一个配套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具有良好社会、经济效益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3、文化特色鲜明,立足本土,打造品牌。广州市美丽乡村建设重在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幸福感,其中包括对岭南文化的保护、岭南建筑的修缮工作,注重提升文物的利用价值。在建设黄埔村时,广州市政府与海珠区政府坚持以振兴黄埔古村和擦亮“中国岭南第一古村”招牌为目标,打造其成为目前广州市内保存最完好、历史最悠久的古村落。
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农村的现状与美丽乡村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环境治理较差、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村民素质不高等等。
与传统的“美丽乡村”建设不同的是,统一战线打造的应是一个以彰显各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平台。俞正声强调,统一战线要把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充分发挥资源密集、联系广泛、协调关系等独特优势,最大限度地把人才智力凝聚起来,经济实力动员起来,创造活力激发起来。打造一处文化产业基地正是为了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了有效融合各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的人才智力、经济实力、创造能力,以便各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增进共识,献计出力。
(一)优势性分析
1、人才优势
(1)知识性:打造一个文化产业园,少不了众多人的智慧与参与。作为发起人,广州市知识分子联谊会均是一群素质良好的党外高级知识分子组成,他们的职业分布极广,视野宽阔,知识渊博,具有人才上的优势。目前,新一届(第四届)联谊会共有会员380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政府工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中的高级知识分了;二是从事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体育等工作的高级知识分子;三是从事法律、审计、会计等工作和中介机构、自由择业的高级知识分子。不同职业背景阅历的人士有利于配备一个完备的文化产业园。以文化产业园为例,在此园中,需要有法律咨询、版权服务、文物鉴定,金融融资等配套产业为其服务,而这类配套产业人才都能在民主党派和党外高知中找到,此外,在文化产业园的规划、设计、建设等方面,联谊会也有充分的党外人才储备。
(2)自我价值的实现:无论是高质素的民主党派成员或是党外高知,他们大部分人均有着传统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他们有意愿并有责任为广州建设文化名城、创立文化强市做出自己的贡献。以党外代表人士蒲重良先生所创立的“普公汉代陶瓷博物馆”为例,它是国内首家汉代陶瓷民间博物馆,落户越秀,免费对公众开放,蒲重良凭借个人之力,为保存中华文化的精髓贡献了一份力量。
(3)民间性:广州市各界知识分子联谊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的民间性,民间组织的身份有利于它在参与制订政府的公共决策时,能以一个相对民主、客观的身份参与,这一客观民主的身份也决定了他们的决策认可度、信任度更强。
(4)身份优势:执政党对于各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的重视使得这部分群体拥有得天独厚的高层级、多渠道、甚至是直通车的功效,便于他们在制定公共政策、参政议政中更好地起到智囊团的作用。
2、资金优势
近十年来,广州市民主党派人士、无党派人士积极参与济贫帮困、赈灾救灾、捐资助学等公益事业,先后投资40多亿元,并于2012年成立了广州市光彩事业促进会,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的爱国情怀和先富帮后富的社会责任。构建“文化产业园”,不仅能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而且为当地的扶贫工作做了实事。
(二)打造中国首个各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合作交流的文化统战基地
文化产业园是广州市委统战部打造的中国首个整合各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力量参与、经营、建设的美丽乡村平台,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统战教育的又一成功基地。打造这一平台和基地对于凝聚各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一,人才智力凝聚地。统一战线的人才战略,是统战工作十分重要的问题。实施统一战线的人才战略,有利于统一战线形成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有利于把最优秀的人才集聚到党的爱国统一战线中来。它对于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实现祖国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调整统一战线各党派、各团体和各族各界的人才布局,完善统一战线的用人机制,均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文化产业园便是如此一处凝聚统一战线众精英,使其实现自我价值的人才汇集地。在文化产业园,各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可以在此设立工作室,交流成果,相互合作。文化产业园除了对国内的非中共人士开放,还将吸纳港澳台、海外华人华侨的积极参与,最大限度地调动统一战线广大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文化产业园成为争取人才与服务人才的集聚地。
第二,经济实力动员处。统一战线为经济建设服务,必须充分发挥智力密集、人才荟萃的优势,发挥直接参与经济建设的优势。从国内局势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了经济领域的人才竞争,国内外不同机构纷纷向经济界人士抛出橄榄枝。由于文化发展地域所限,广州市区缺乏文化强市的承载空间。放眼广州各大老城区,可开发的强度和密度几近饱和,可置换发展的空间相对狭小,可供文化大项目和大企业进驻的空间十分有限。同时,老城区还面临城市重新规划整合时,文化单位、文化企业、文化创意园迁出现象的严重性。如何将广州市的统一战线中的经济界精英留在广州,在他们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且为广州市建设文化名城贡献一份力量,首要的便是打造一个平台,创造一处为党外人士创造平等发展、安居乐业、能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环境,文化产业园将起到动员有经济实力的非中共人士为实践中国梦凝心聚力的作用。
第三,创造活力激发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当前,我国的文化创造活力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长期占据着中国的文化消费市场。发达国家凭借资金的优势与高新技术产业融合,向中国大量输出自己的文化产品。在各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中,不乏资金雄厚、热衷公益、创造力强的精英人士,要鼓励这部分成员积极投身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现代农业等,积极开展自主创新,参与创意、制作和国际市场营销,通过深度针对国际市场打造文化产品,实现高附加值贸易,在推动广州的改革与发展中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文化产业园将对各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中自主创业人员,有意于文化创业的人士提供平台,将在人才政策、准入门槛政策、版权保护政策、资金支持政策、政府公益基金资助政策等方面为统战人士提供支持,让这一群有经济实力,且意愿开创文化事业的非中共人士有用武之地。
第四,教育交流培训园。文化产业园可以说是广州市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工作教学基地的实践点,更是全市民主党派干部、党外干部和统战干部教育培训阵地的有效延伸。文化产业园会设立几处学员教学实践基地,让更多的民主党派与党外新成员体验这群先行先试民主党派与党外干部的成果。如此,不仅开拓了新学员的视野,且为当代想为社会作出贡献而苦于无用武之地的各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实现自我价值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文化产业园的成立不但有利于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服务,而且为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提供了一个发挥文化统战作用的平台。对于此平台建设,我们通过吸取国内外成功案例的经验,结合统一战线的独特优势,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岭南历史文化的保护是建设文化产业园的重要基础
历史文化是文化区的根基和灵魂,是增强市民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基础,也是吸引游客来此观光旅游的动力。在建设美丽乡村中,将不同文化的地域整合搭建岭南文化场,提升岭南文化的规模价值,并对现有乡村文化载体进行重新包装,作为乡村旅游的诉求点。通过集聚协同模式,使乡村文化形成创意产业群,乡村文化创意落实为具体的消费产品形态,与旅游产业形成对接。[2]
(二)建立规范的财政投入和融资机制是文化产业园发展建设的财力支撑
打造一个生态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备、具有岭南文化特色、文明和谐的文化产业基地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支持。政府在改善文化产业投资环境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要营造透明、公开和公正的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提高政策协调度和执行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资金支持机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当然,仅依靠政府财政拨款不能满足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的全部需求,所以应鼓励民营企业和民主党派或党外成功人士向文化机构投资或提供商业赞助等,并构建文化产业融资平台,鼓励和发展多种模式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
(三)注重各种文化元素的有机结合,提升文化综合功能
文化产业园是一个文化元素高度集聚的区域,是一个集中了书店、画廊、美术馆、博物馆、咖啡馆的文化圣地,同时又是一个集合文化法律咨询、版权服务、文化中介组织于一体的文化配套服务中心。“文化圣地+文化服务”不仅能让文化元素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和彰显,而且文化的经济和社会利益也将获得充分发挥。为了提升文化产业园的整体品质,在建设文化产业园时,需要保留或者培植的文化元素至少应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传统文化元素。这是灵魂,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优秀的传统文化延续和传承,是文化产业园的根。传统文化元素中除了保留乡村本土地域特色文化外,还应注入一些焕发活力、主流的岭南文化元素才能引发关注。所以,在文化产业园中的建设中,除了要保留传统的书画、美术等文化产业园,还需充实一些岭南文化元素,如粤菜馆、广东音乐厅等。二是建筑文化元素。建筑文化是人类文明长河中产生的一大物质内容和地域文化特色的亮丽风景,它最能彰显城市的个性特征和整体形象。在打造文化产业园时,应结合展区的功能、特点将艺术、建筑与自然美完美地结合。三是环保文化元素。环保文化把思想教育、制度管理、设施配备、环境塑造、环保思想与人本理念整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完整、立体化的体系。完善美丽乡村和幸福社区基础设施,打造智慧社区、智慧乡村,需要推进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绿化美化等环境综合整治。四是文化产业元素。文化产业是集合文化创意、研发设计、休闲旅游于一体的项目,文化产业元素的蓬勃发展有利于文化与经济的良性结合。
(四)以当地成熟的传统特色产业为区位依附,注重文化与经济的两轮驱动,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共同发展
建设一处文化元素高度集中,文化氛围充分彰显的区域不仅不妨碍其经济效益的充分发展,还将促使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使得区域的整体价值得以提升,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让更多的农民得到生活质量的改善。所以,文化产业园应当依托本村的生态旅游资源,五星级宾馆及周边配套的AAA级正果湖心岛旅游景区、红色旅游文化、畲族少数民族村落等成熟的文化资源,通过前者带动后者,让文化产业园更早、更快、更好地发展起来。
(五)打造成熟的文化中介组织,推动文化产业园的国内外交流,以此扩大影响力
文化中介组织是链接文化产业生产、流通和消费诸环节的服务性组织,是沟通政府、文化企事业单位、消费者和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3]美国、日本、韩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揭示了文化中介组织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不可取代作用。在选择和打造文化中介组织时,除了关注他的专业性外,还应从成员的特色性角度来考虑。换句话来说,由于文化产业园是统一战线人士服务社会的平台,所以应从各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中选择成熟且市场化程度高的中介组织,这一文化中介组织将会被引入文化产业园,使其扎根于文化产业园,更好地为文化产业园内的文化产业服务,增加文化产业园的附加值。
(六)借助媒体效应,搭建精品工程,打造乡村文化传播链
当今社会是新媒体迅猛发展的社会。与其他的表现方式相比,媒体具有个性突出、受众面广、表现形式多样等特点。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不同角度、不同媒体的报道来打造美丽乡村文化传播链。例如,在文化产业园的文化传播中,可以借助活动传播、文化创意征集大赛、最美乡村评选、岭南文化专栏等实现多渠道传播,并塑造一批乡村样板戏,搭建文化精品工程等来吸引社会的关注。
总之,有如“文化产业园”的标题一般,由“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达到各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同心同向同行的目的。文化产业园的建设不仅能改变农村落后的精神面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更是为统一战线的党外人士提供事业开拓、结朋交友的平台,也是中央、广东省、市委统战部在建立文化统一战线中的特色基地。
[1]李瑞霞、陈烈、沈静.国外乡村的路径分析及启示[J],城市问题,2008,(5).
[2]王艺.论岭南文化在广州“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价值构建与传播对策[J],大众文艺,2013,(4).
[3]山西新闻网,发展文化产业,议案提案有亮点[EB/OL].http://news.qq.com/a/20120112/001971.htm.
□责任编辑:温朝霞
F327
A
1003—8744(2015)03—0073—06
2015—3—21
张颖(1979—),女,广州市社会主义学院教研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统战、海外统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