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易经》中的二元思想及其影响

2015-02-12 08:31赵异
延边党校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易经阴阳统一

【摘 要】《易经》阐述了矛盾双方辩证统一思想,阐述了对立双方牢不可破的“天尊地卑”二元思想,但忽视了阴、阳等对立方面的同一性、同质性意义,致使阴、阳对立面千百年来“互不相识”。中国传统文化迷信思想严重、主体性意识难以发展与《易经》忽视阴阳同一性意义有重要联系。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352(2015)04—0014—03

【收稿日期】2015-03-30

【作者简介】赵异(1971—),男,吉林延吉人,中共延边州委党校哲学教研室副教授。

一、 “天尊地卑”的二元论是《易经》中的重要思想

(一) 《易经》中“天尊地卑”二元论思想

阴阳是《易经》卦形符号体系中的最基本符号,是矛盾对立双方的喻象,八卦、六十四卦就是以阴阳符号重叠组合而成的。那么,阴阳是什么关系呢?最通俗、最广为接受的理解是对立统一关系,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上传》)。也就是说,阴阳是不同的喻象,阳喻象阳刚,阴表征阴柔,即二者是对立的双方;同时,阴阳又是统一不可分割的,阴阳是统一中的阴阳,而非阴是绝对独立的阴,阳是绝对独立的阳,并且二者的地位是不宜颠倒,阳刚阴柔,这是阴阳统一性意义。但是,我们认为,阴与阳的统一是机械统一。因为,尽管阴阳不可分割地统一于道中,尽管阴中又有阳、阳中又有阴,二者甚至是相互渗透的关系;但阴与阳本身之间却没有达到绝对的同一性,绝对的同质性,阴与阳之间总是存在距离,没有重合环节。也就是说,在最终极的意义上,阴与阳是“互不相识”的,阴绝不是阳,阳绝不是阴。在《易经》中,阴与阳没有“意识”,因而也没能达到过绝对的同一。用形式逻辑的眼光来看,在《易经》中没有阴即阳、阳即阴即“阴=阳”的思想。从终极意义上说,《易经》中阴与阳永远是二元对立关系,二者的统一是不通透的,因为阴与阳“终生”处于不能绝对彼此“相识”状态中。

“乾”卦的六爻全是阳爻,喻象“阳之纯而健之至也”(《周易本义》),“坤”卦的六爻全是阴爻,喻象“阴之纯,顺之至”(《周易本义》)。“乾”与“坤”卦虽是统一的,但二者却也是没有达到过绝对相等同,没有彰显它们的同一性、同质性意义。在终极意义上,乾与坤是截然不同的。

“天尊地卑”二元思想是《易经》思想的鲜明特色。这种特色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人对自然的顺从。“坤”卦所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强调了顺从的重大意义。即使“乾”卦强调“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但其前提原因仍是因为“天行健”。天之健是因,人之自强不息是果,尊卑位序一目了然。

《易经》中,“天尊地卑”的二元论思想是其基本思想,也是《易经》中的形而上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具体反映在两个方面:

1.“天尊地卑”二元论框架是《易经》的基本思维方式

《易经》中鲜明地表述了其辩证法思想,但这些思想均是在“天尊地卑”二元思维方式框架内、居从属地位的观点。“益”卦“益下损上”思想就辩证地表达“益下损上”而后“有孚惠我德”、最终使君主受益的思想。

“天尊地卑”二元思维方式贯穿《易经》全篇,在《易经》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坚执“天尊地卑”二元思想的永恒性,就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形而上学观点看问题。

2.阴阳绝对的异质性

在《易经》中,阴阳关系从未被用形式逻辑的“同一律”判断过。即使阴阳作为从道中生发出来的两个因素,并且随后它们又被宣布为处于不可分割的统一关系之中,但阴与阳的同一性、同质性意义始终被《易经》所忽视。

(二) 《易经》中“天尊地卑”二元论思想的影响

《易经》在中国古代思想中拥有“群经之首”的优越地位,其思想对后世主流思想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大致说来,《易经》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如下三个方面重要影响:

1.迷信思想长时期盛行

相对于其他文化,迷信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其原因与《易经》中所反映的二元论思想影响不可分割。在《易经》中,由于忽视了对阴阳关系的同一性意义的理解,阴与阳在根本点上是“互不相识”的、从来就没有达到过绝对的同一性。因此,二者相互对对方只是“猜想”、“猜测”乃至“猜忌”。人对于天地、对于大自然是尊重的,但即使尊重天地、尊重自然,人也是永远面对一个自己永世琢磨不透彻的一个异己的尊者。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人们对异己方面永远存在着一定的未知,一定意义上永远对异己面“心怀疑虑”。“未知是神话的源泉”,也是迷信的源泉,永远对异己面“心怀疑虑”,难免“心中有鬼”。千百年来,迷信一直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

2.主体性思想被严重窒息

尽管《易经》中强调“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号召人们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但从根本上说,君子始终处于天的制约之下,始终缺少主体性应具备的相对独立性人格。在《易经》中,君子也好,小人也好,都时时刻刻处于“天尊地卑”的牢不可破的天人关系框架之中,人时刻处于上天的严厉的威慑之中。因而人对于天,对自身缺乏绝对的自我意识,缺乏一种本真性质的自我认识。在“天尊地卑”二元思维方式中,人缺乏那种绝对的自我意识、自我认知,缺乏对世界的本真的认识意识,缺乏独立性人格,因而不能充分认识到人的主体地位;这种思维方式严重制约着人对自身主体性的意识。在《易经》中,人与天、人与人平起平坐的思想是难以想象的。“天尊地卑”二元思维方式严重阻碍主体性意识的产生。

3.“天尊地卑”二元思维方式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天尊地卑”二元思维方式是《易经》的基本思维方式,如否定之,则将颠覆《易经》的整个精神。况且这种思维方式及其中充溢着辩证色彩的诸多思想在中原这片广阔的大地上曾十分有效。在过去数千年中,《易经》所表达的思想在促进古代中国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庸思想是这种“天尊地卑”二元思维方式的典型形态。由于“天尊地卑”这种二元思维方式十分有利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极大地强化了它的稳定性。

二、 西方以主体性为特征的一元论哲学思想

尽管西方哲学史上,曾出现过影响巨大的如笛卡尔“心物平行”二元论和康德的现象与“自在之物”原则区分等思想,但从整个西方哲学史看,一元论仍是西方哲学的主流思潮。

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最早明确提出思存同一的一元论主张。他说“能被思维者和能存在者是同一的”,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思想。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理念,万事万物因“分有”了理念才存在的,而人是可以认识理念的。也就是说,柏拉图哲学也是肯定世界一元的。

在康德提出现象与“自在之物”原则区分思想以后,很快就遭到了坚信世界一元统一的思想家们的坚决反对和严厉的批判,突出的反对者是他的学生费希特等人,此外还有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费希特哲学取消了康德的“自在之物”,力图根据正题、反题、合题辩证逻辑思想,通过“自我设定自我”,“自我设定非我”,“自我设定自我和非我”来用“自我”来统一“自我”和“非我”,最后达到合题。尽管费希特用“自我”统一“自我”和“非我”的努力并不成功,但不久以后,现代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却用绝对精神对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做出了影响极为深远的论证。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从感性确定性出发,通过精神一次次自我否定、自我分化、自我扬弃,历经知性、理性、伦理、宗教等环节,最后终于“实现”了绝对精神,绝对精神回复了自身,从而在知识论中论证了世界的一元同一性。

但抽象掉生活实践的思维的自我同一,毕竟不会给人类带来真正的幸福。现实的阶级压迫、剥削、异化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是不能单靠在头脑中消灭词句来实现的。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深刻认识到,意识不过是人的意识,“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存在,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历史唯物主义在实践基础上,成功论证了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成功论证了实现人类解放的道路。他们主张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活动,消灭私有制,消灭异化,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真正统一。海德格尔运用现象学方法,揭示了人的生存活动是哲学的本体论,人的生存是“在世界中”的生存。

一元论思想深刻地揭示了世界的面目。

主体性是西方一元论哲学的重要特征。

在历史唯物主义中,马克思、恩格斯主张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现实的人是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打碎旧世界的枷锁才能解放自身、从而解放全人类;历史唯物主义彰显了人的主体性的伟大力量。

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主体间性”理论和海德格尔生存论哲学、“天地人神”四位一体思想,从专业知识角度不同程度地肯定、发展了人的主体性思想。

西方文化以主体性为重要特征的一元论哲学的意义

(一) 促进了人与自然的统一

如果从中国传统文化阴阳根本异质思想存在缺陷角度看,思存同一思想和“绝对精神”又有矫枉过正色彩。实际上,阴与阳确实是不同的、异质的,人与自然确实是不同的、异质的;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一个意义。从另一方面、另一意义看,阴与阳又是相通的,相等的,同一的,是同一个事物;综合两个方面、两种意义来看,它们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两种形态、两个特征,如黑格尔极力推崇的“肯定即否定”思想,就表达了肯定既是否定,又是肯定,既不是肯定,又不是否定的思想。从同一性意义上讲,阴即是阳,阳即是阴。

西方哲学史上对思存同一的形而上学追求,虽有“过犹不及”之误,但这种强烈的同一阴阳的意向和努力,却产生了两大重要成果:其一,人们自认为认识了、甚至是绝对地认识了对象,从而也认识了自身,因而对象在人们心目中不再神秘了。其二,更重要的是,人们在“顽强地”追求世界一元同一过程中,发现了对立面双方同质性、同一性的一面。康德“悲观”地宣布现象与“自在之物”原则区分,但坚执世界同一的黑格尔用他的辩证法在知识论中论证了世界统一于他的“绝对精神”中,论证了世界同一性的一面,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与实践统一、人与自然统一思想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不久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在实践基础上论证了人与社会、自然的统一。既承认人与世界的统一性,同时又充分肯定了人与世界同一性的一面和异质性的一面。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从理论领域看,自然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从实践领域看,自然“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劳动实践基础上,自然、产品不过是人的劳动的成果,是人的作品,人与自然产品是统一的。

(二) 张扬了人的主体性

主体性形而上学宣扬人主宰自然,维护“抽象对人的统治”的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异化劳动使无产阶级生活在极度痛苦之中。马克思、恩格斯扬弃了主体性形而上学,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他们深刻揭示了人类解放的道路,主张使现存世界革命化,通过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实现共产主义,为张扬主体性创造更好的条件。

(三) 以主体性为特征的一元论有利于人的解放斗争

在西方主体性一元哲学消解神对人的宗教统治、实现人对自然、对社会的统治后,人类仍然生活在痛苦之中。在扬弃西方传统哲学基础上,历史唯物主义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出了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

三、 《易经》“天尊地卑”二元论思想的影响

《易经》文化在忽略阴阳同质性、同一性意义基础上阐释的“天尊地卑”二元思想,十分深刻地揭示了人生处事的许多规律,具有很大的价值。针对其缺乏阴阳同质性意义的缺陷,我们不可能再重走西方形式逻辑用同一律统治一切的道路。但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实践基础上通透的同一意识,人的主体性意识,却是每一个现代人所应当具有的认识。今天,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们已经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性。在实践中,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文化制度条件下,为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自身潜力、张扬个性,创造受教育、就业和休闲享受等条件,使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思想法律制度上的平等、和谐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平等、和谐,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人的充分的主体性,同时人们也逐渐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生活中和历史中的主体性地位,发展人们的主体性意识。

猜你喜欢
易经阴阳统一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统一数量再比较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简析《易经》文化与太极拳
《易经》不是用来算命的
论朝医体质学的阴阳论
卑以自牧,柔以时升——论易经初六爻的爻德内涵及其儒家道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