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治理创新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5-02-12 08:26:55李祥孙淑秋李文河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培育价值观核心

李祥,孙淑秋,李文河

(广东海洋大学,广东 湛江 524000)

在社会治理创新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李祥,孙淑秋,李文河

(广东海洋大学,广东 湛江 52400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思想理论基础,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关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社会治理创新的思想引领、灵魂铸造、精神保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需要通过重塑社会治理理念、激活社会治理主体、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创新社会治理载体、完善社会治理机制等一系列社会治理创新的措施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治理;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要求创新社会治理,改进治理方式,提高治理水平”[1]。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挑战,突出表现之一就是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甚至“碎片化”,这不仅容易引起社会矛盾与冲突,也会给创新社会治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带来巨大的挑战。因此,需要通过重塑社会治理理念、激活社会治理主体、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创新社会治理载体、完善社会治理机制等一系列社会治理创新措施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思想理论基础,以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治理创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大报告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基本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了最精炼的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国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为我国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2]。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政府管理社会的方式正由社会管理模式转向社会治理模式。在社会治理阶段,“治理是各种机构或个人管理其共同事务多方面的总和,调解不同利益主体并相互合作实现目标的持续过程,既包括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达成的非正式的制度”[3]。治理的特征是:治理不是一整套固定的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相互协调的过程;治理过程不是建立在控制之上,而是协调;治理不仅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政治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4]。而在如今这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社会治理的多元化主体之间在价值观认同上容易出现分歧,容易引起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不利于实现“善治”。所以,我们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理论基础,整合多元化的价值观念,统一多元化主体的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共识,增进彼此信任、相互合作,共同致力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总之,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治理创新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社会治理创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质是“体”与“魂”、“叶”与“根”的关系,没有“魂”的社会治理创新,是无法充满生机的,没有“根”的社会治理创新,是无法持续长久的。因此,在社会治理创新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实质是“体”与“魂”、“根”与“叶”有机结合的过程。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治理创新起思想引领作用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它影响着社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决定着社会制度、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5]。社会治理作为一种现代价值理念,是公共意识的重塑与再造的过程。在社会治理创新过程中,重新定位了社会公共利益的核心地位,特别强调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要将“公平、民主、法治、服务”的现代化精神贯穿于其中,充分保障社会共同利益和增进公众利益,最终实现社会平等与民主法治[6]。而社会治理所强调的坚持“公共利益最大化”原则以及所追求的“公平、民主、法治和平等”目标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有着高度的契合性。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只有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社会基本制度安排中,贯彻落实到社会治理创新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地提高社会治理能力,从而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得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续繁荣与昌盛。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治理创新起灵魂铸造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范畴囊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精神追求,它对于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是推动我国社会治理创新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碎片化的特点,如主流与非主流并存、先进与落后交织,新旧价值观念相冲,再加上西方国家在我国大肆推销“普世价值”。因此,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整合社会意识,维护社会秩序,推进社会建设的前进与发展。同时,社会治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质是“体”与“魂”、“根”与“叶”的关系。我们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到社会治理的每个领域、每个层次、每个环节,为社会治理创新“固本铸魂”,从而形成社会的共同道德意志和行动力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治理创新起凝心聚力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因此,在社会治理创新过程中,我们需要培育一种共同的理念来作为各方共同的价值遵循。在当代中国,这种共同的理念遵循只能是而且必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范畴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共同理想,可以激励人们追梦圆梦,以更大的决心解除思想观念的束缚、破解体制机制的障碍;“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规则,可以激励人们创新创造,在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中锻造出彩人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可以培育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凝聚起为国家、为社会不懈奋斗的磅礴中国力量[5]。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解除人们的思想枷锁,团结最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凝心聚力”,为社会治理创新奠定良好的思想理论基础。

三、在社会治理创新过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社会治理创新有着思想引领、灵魂铸造、凝心聚力的作用。社会治理创新主要是通过重塑社会治理理念、激活社会治理主体、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创新社会治理载体、完善社会治理机制五个重要过程来实现的。而在这过程中,需要发挥每个社会治理创新过程的作用,不断地培育和践行社主义核心价值观。

1.重塑社会治理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社会治理创新的全过程

在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中,人们习惯于社会管理理念。在这种社会管理理念下,政府部门是唯一的管理主体,社会公共事务只能由政府进行统一管理,从而出现了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大包大揽的现象,导致了政府角色“越位”、“错位”、“缺位”的情况层出不穷。从西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历程来看,最佳的社会治理模式并不是单一化的社会管理过程,而是多元化的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到社会管理的过程。因此,我们需要重塑社会治理理念,改变过去的社会管理理念,政府应该将更多的社会公共事务交给社会其他主体,鼓励多元化的社会主体参与到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中来,实现社会管理社会化。然而,由于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不同,多元化的社会主体参与到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容易导致认同的差异,引发利益冲突和价值观念的分歧,这就需要一种社会主体都认同的核心价值观来加以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大力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念,无疑具有这种整合功能。所以,我们要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社会治理创新的全过程,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全体社会成员在价值认同上的最大公约数,另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在处理社会具体利益矛盾和各种思想差异时,促进共识的达成,从而有效地引领和整合复杂多样的社会思想意识,最终形成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2.激活社会治理主体,推动全体社会成员在社会治理创新中践行核心价值观

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社会治理是在党委主导,各方联动、全体成员参与、共同建设的多元化治理体系。同样,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中,既需要党和政府加强领导,更需要社会全体成员参与,从而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人人参与”的格局,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一,党委政府应该担任领导责任的主体,制定相关的政策方针和规章制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政策方针和规章制度的形式融入到社会生活之中,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良好的社会政策环境。第二,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国民教育体系。学校作为社会协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好学校教化育人的作用,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第三,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把党和政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策方针落实到基层组织中去,发挥企事业单位、社区组织、农村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社会生活中的每个地方、每个角落。总之,通过发挥好党委政府、学校、社会基层组织等社会治理主体的作用,真正地推动社会全体成员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来。

3.改进社会治理方式,运用多样化治理方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关键在于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改变过去单一的社会治理方式,应转向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等多样化的社会治理方式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与此同时,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多样化的社会治理方式当中,运用多样化的社会治理方式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在培育和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成员参与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来,实现“政府主导、各方联动、全体成员参与”的良性互动。其次,坚持依法治理,用法律的权威来增强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主要通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要求上升为具体的法律规定,用法律的权威来增强人们的自觉性,使得人们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后,坚持源头治理,做到标本兼治和重在治本相结合,主要通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国家教育体系中,以教育的方式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让人们从内心深处自觉去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更有效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创新社会治理载体,搭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实平台

社会治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质是“体”与“魂”的关系,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实质上是社会治理之“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魂”有机结合的过程。因此,必须创新社会治理载体,搭建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实平台,通过借助这个平台,使得社会治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一是创新学校教育宣传载体。把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渗透到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当中,通过学校宣传教育这一有效平台,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二是创新社会企业服务载体。企业作为社会服务的重要主体,企业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企业的文化建设中去,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企业和员工的行动规范和行为准则。三是创新社区活动载体。社区组织是多元化社会治理的主体之一,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发挥社区组织的作用,通过举办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社区活动,让广大社区群众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而使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具有实效性。

5.完善社会治理机制,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机制保障

在社会治理创新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机制,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机制保障。一是建立和健全激励机制。奖励见义勇为等善举,以鼓励人们能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好人好报”和“恩将德报”的正面价值导向。二是建立利益调节和导向机制。列宁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要依靠个人兴趣,依靠从个人利益上的关心。”由此可见,可以通过利益调节机制来处理各种利益矛盾冲突问题,通过利益导向机制去引导人们如何避免利益冲突,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设稳定的舆论环境。三是完善法律约束机制和道德约束机制。在改进社会治理方式过程中,需要借助依法治理的方式来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因此,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不仅要有“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义务”的法律约束机制去约束人们行为,还要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道德约束机制。通过道德机制即道德舆论引导、道德利益导向、道德评价导向等机制来约束和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四、结语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治理创新有机结合的过程。社会治理创新必然是建立在共同价值观的基础上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是一个不断整合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建立共同价值观的过程。所以,在社会治理创新过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可以促进共识,还可以为社会治理创新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从而极大地提高社会治理的能力,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4-02-18.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格里·斯托克,华夏风.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01):19-30.

[4]俞可平.全球化:全球治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9.

[5]刘德海.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现代治理全过程[J].群众,2014,(06):29-31.

[6]张芙蓉.在社会治理创新中践行核心价值观[N].陕西日报,2014-05-13.

D616

A

1009-6566(2015)05-0106-04

本文为2014年度广东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研究》(2014BKZZA6)的阶段性成果。

2015-06-18

李祥(1989—),男,湖南邵阳人,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分析。

孙淑秋(1979—),女,黑龙江海伦人,广东海洋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猜你喜欢
培育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40
近观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22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2期)2022-07-13 03:12:18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中国火炬(2014年3期)2014-07-24 14:4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