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秀玲
【摘 要】目前的独生子女在家庭强大的保护网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中一切由成人安排,难免养成了一些懒惰、依赖的习惯,缺乏一定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在日常的教学和幼儿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我们要注重幼儿品德的养成教育,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孩子换位思考,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增强孩子的社会适应性及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品德教育 感恩 分享 社会适应性 责任感
目前的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的成长环境非常优越,独生子女在强大的保护网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中一切由成人安排得非常舒服。成人对幼儿的保护过多,让他们实践的机会太少,孩子们逐渐养成了一些懒惰、依赖的习惯,缺乏一定的爱心和责任感。《纲要》中强调“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对此,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和幼儿的生活各个环节中,注重幼儿的品德养成教育,让幼儿学会知恩、学会感恩,从而增强幼儿的社会适应性和社会责任感。
一、情景再现,让幼儿学会换位思考,体验知恩感恩
环境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在区域活动中,让幼儿在有准备的活动环境里,引导幼儿扮演各种角色,在游戏中理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义务和职责,学会换位思考,不断学习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体验知恩感恩,逐渐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品质。如:在“娃娃家”区域游戏中,幼儿学会了分角色扮演“爷爷”“奶奶”;在“娃娃医院”中孩子们会拿着听诊器像模像样的为“病人”听一听、看一看、量一量,为病人送温暖,献爱心;“儿童快餐店”里的“服务员”会为“顾客”热情地介绍各种特色菜,并为“顾客”搬椅子,端水。在交警表演区中,体验到乘客被关心的快乐,逐渐懂得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人都要付出一定的劳动,并为他人献上一份爱心。让孩子体验到不同岗位上劳动的辛苦,在感受别人爱的同时,也尝试着去爱别人。
二、注重榜样的作用,抓住时机随机教育
从日常生活小细节做起,注重发挥榜样的作用,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老师要利用每天为孩子打水、盛饭这些看似平常、细小的事情,要把握机会引导幼儿,用实际行动为幼儿做出榜样,让幼儿知道老师工作的辛苦,鼓励幼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老师。如:老师为幼儿洗好手绢后,让幼儿帮助把毛巾一条一条挂在绳上晒干;幼儿水杯洗干净后,让幼儿一个一个放到杯架上,在师幼之间形成一种互帮互助的氛围,在此过程中幼儿很开心,老师正好抓住时机教育幼儿“争当老师小助手”。在班级生活中,可以开展多种活动,通过故事表演、晨间谈话、专题讨论等,把善于帮助别人的小朋友树立为典型,鼓励大家学习他,建立一种乐于助人的和谐环境。如:午睡起床帮助别人找到鞋子的小朋友、扶起来摔倒的小朋友、帮小朋友找座位等,使这种好作风形成一种氛围,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让大家积极效仿,逐渐学会由知恩到感恩,由小家及大家,树立幼儿初步的社会责任感。
三、利用节日向幼儿进行感恩教育
一年当中有许多重要的节日,每一个节日都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最好机会,围绕这些节日我们设计了一些教育活动。如:“三八”妇女节,通过谈话知道妈妈工作的辛苦,说说妈妈都在家里干了哪些工作,老师带幼儿制作红花或心愿卡送给妈妈,并鼓励幼儿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对妈妈说“祝妈妈节日快乐”“妈妈我爱你”等;“五一”劳动节,参观各种工人的劳动现场,让孩子们了解到各个岗位上的劳动都是辛苦的,也是光荣的,每个人要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教师节”为老师唱一首歌,画一幅画,感恩老师辛苦的付出。在家庭生活中,每个小朋友的成长都离不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关心与爱护,所以孝敬老人是我们的职责,利用“重阳节”把自己最好吃的食物送给爷爷、奶奶,替爷爷奶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表达对爷爷、奶奶的尊重,在家里主动擦桌子,整理自己的房间,给爸爸妈妈捶捶背等,使幼儿从小要养成孝敬父母的优良品质。
幼儿时期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及社会性的最佳时期,让幼儿学会感恩应从点滴做起,利用多种活动和途径,对幼儿全方位的教育,在社会化教育活动中,学会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抓住时机,积极渗透,使幼儿的感恩行为由被动接受到形成为一种习惯,从小就懂得知恩、感恩,长大后才会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能肩负起民族振兴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