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越明
【摘 要】勇于竞争的学生往往比其他学生有更好的学业成绩,勇于竞争的职员也往往比其他职员会有更好的职场前景。该文通过对高职在校生的抽样问卷调查,得到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数据,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高职学生的想法,揭示其背后的原因,并给出适当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 学生 竞争 问卷调查
一、调查目的和调查问卷设计
中国大陆地区高职院校在近十年中进行了大量的教育改革,教育理念逐渐调整到培养实用性人才上来,课程体系更是有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操作性课程替代理论性课程成为主导,教学方法也更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无疑能显著改善教学效果。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常常会发现一个事实,就是无论怎么合理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最终的效果总达不到很理想的状态。高职的学生仍然对学习或工作没有足够的热情。
我们一般认为一个人对竞争的态度往往能极大影响其学业成绩或工作业绩。一个不怕竞争、甚至喜欢竞争的人,通常会有更好的表现。而畏惧、厌恶竞争的人,可能思想上更为懒惰,行动上更为消极,导致业绩不佳。
是否高职院校学生在对待竞争的态度上有别于其他类院校的学生呢?为了了解实际情形究竟是怎样的,就有必要做一些调查。我们因此设计了调查问卷,其中有如下部分内容:
1.您认为,在一个宣扬个性解放的学校里,学生之间的竞争是必要的吗?参考选项有:A. 很不必要;B. 非常必要的;C. 要有一点,不要很激烈;D. 无所谓。
“2.您认为,在一个健康运行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是必要的吗?”参考选项有:A. 很不必要的;B. 非常必要;C. 要有一点,不要很激烈;D. 无所谓。
3.您喜欢与别人竞争吗?参考选项有:A. 不喜欢;B. 非常喜欢;C. 喜欢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跟别人竞争;D. 无所谓。
4.您认为自己的竞争力如何呢?参考选项有:A. 很弱;B. 很强;C. 中等偏上;D. 中等偏下。
5.您认为,在哪个方面跟别人竞争最为激烈?参考选项有:A. 学习成绩;B. 社会工作;C. 社交形象;D. 完全没竞争。
6.您认为,在学校里哪个方面最缺乏竞争?参考选项有:A. 学习成绩;B. 社会工作;C. 社交形象;D. 都挺激烈。
7.在课堂上,对于一个带有竞赛性质的学习活动,您的态度是怎样的?参考选项有:A. 喜欢积极参与拼搏;B. 很不喜欢甚至畏惧;C. 只是比较随和地参与;D. 喜欢看别人拼杀。
8.如果在练习中犯错误,被老师在课堂上点名批评,您会怎么做?参考选项有:A. 认为老师很对,马上虚心接受;B. 认为老师行事方式不好,让自己出丑;C. 想要跟老师进一步探讨;D. 习惯了,无所谓。
9.如果在某一次考试中失败,您的心态是怎样的?参考选项有:A. 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站起;B. 破罐子破摔;C. 寻求一些捷径来通过这个考试;D. 随大流。
10.您对将来踏入社会以后面临的残酷竞争有思想准备吗?参考选项有:A. 有充分准备;B. 知道,但是不愿意去想;C. 只有些模糊的意识;D. 不知道,毫无准备。
二、调查结果以及原因分析
(一)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的统计结果
2014年初,用上述调查问卷,我们对浙江某高职院校2012级经济类普高生源和三校生源的学生分别进行了调查,并整理了相关统计数据。对于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普高生源学生的回答与三校生源学生惊人的相似。总体而言,在第一个问题上有14%的人选择A,9%选择B,74%选择C,3%选择D;在第二个问题上,有8%选择A,29%选择B,56%选择C,7%选择D。两种生源的学生的选择情况高度相似,说明在学生基本认识层面,普高生和三校生并没有明显差异。大部分学生采取了中庸的态度,既不认可激烈竞争,也不认为可以取消竞争。有点启发意味的是,在持极端态度的学生中,不认可学校阶段竞争的人数很多,而不认可社会工作阶段竞争的人数却很少。这可能是因为受访者目前还是学生,还未实际进入社会工作,因此对未来还有很多美好憧憬的缘故。这些数据表明高职学生普遍地怀疑这个道理,即参与激烈竞争能对自己产生积极作用。
(二)第三个和第四个问题的统计结果
对于第三个和第四个问题,普高生源学生的回答与三校生源学生也惊人的相似。总体而言,第三个问题有38%人选择A,6%选择B,41%选择C,15%选择D;第四个问题有20%人选择A,10%选择B,41%选择C,29%选择D。大部分学生不喜欢竞争或只喜欢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跟别人竞争。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竞争力中等,在持极端态度的人中,自信的人数远高于自卑的人数,这说明普遍的情绪还是积极向上的。
(三)第五个和第六个问题的统计结果
对于第五个问题,普高生源学生的回答与三校生源学生也惊人的相似。总体而言,有4%人选择A,61%选择B,14%选择C,21%选择D。这似乎表明高职学生并不是很注重学习成绩和外在形象,而是很看重在学生会、团委、班委的职位竞争。对于第六个问题,两种生源学生的回答稍有区别,普高生更多地选择C,三校生更多的选择D,总体而言有16%人选择A,30%选择B,25%选择C,29%选择D。这个数据表明学校里的竞争其实还是挺激烈的,不同的人有完全不同的体验,但是很多人似乎疲于应付,并未能把压力转换为动力。
(四)第七个和第八个问题的统计结果
对于第七个问题,普高生源学生的回答与三校生源学生也惊人的相似。总体而言,有13%人选择A,7%选择B,57%选择C,23%选择D。数据表明,在课堂上,大部分人不太喜欢亲身参与富有竞争意味的活动,而更愿意看别人拼杀。对于第八个问题,两种生源学生的回答稍有区别,虽然选C的人都是最多的,但普高生也有较多人选择D,三校生却有较多人选择A,总体而言有21%人选择A,11%选择B,43%选择C,25%选择D。对于课堂上老师的批评,大部分人持中立的态度,既不喜欢也不反对。比较明显的是,普高生里面有一部分人的学习态度比较消极抵触,似乎曾饱受打击;而三校生则更为乖巧听话、服从权威。
(五)第九个和第十个问题的统计结果
对于第九个和第十个问题,普高生源学生的回答与三校生源学生也惊人的相似。总体而言,第九个问题有59%人选择A,4%选择B,22%选择C,15%选择D。这表明大部分人在学业上即使发生一些挫折也能保持积极的心态。第十个问题有16%选择A,47%选择B,31%选择C,6%选择D。这个数据则说明大部分人无法乐观对待将来进入社会后所面临的竞争,或至少没有足够的准备。
三、对调查结果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
(一)高职学生普遍缺乏竞争欲望
从统计结果来看,大部分高职学生不愿意参与激烈的竞争,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上进心不强。这可能有多方面因素。
首先,这是一种高职学生中较为常见的心理问题。高职学生来源于中职学生或者高考成绩不太理想的普高生群体,大部分学生都曾经受过学业竞争失败的痛苦,在心理上难免留下一些阴影,甚至产生自暴自弃的念头。一旦丧失了自信,他们面对学习上的竞争,有时会不自觉地回避和抵触。
其次,学校里的竞争往往主要集中在学习成绩上,而这是高职学生的传统弱项。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强项,在这些强项上,他们并不惧怕竞争甚至喜欢竞争。但是学习恰恰正是这些学生共同的弱项。只有个别相对成绩较好的学生,才能脱颖而出,产生优越感并保持,最终克服对竞争的恐惧。
再次,班级风气和社会环境也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大部分高职学生对学习持有勉强的心态,学校内或班级内形成了一种覆盖极广的氛围,即使是个别性格认真的学生,也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难免受其影响,行事变得马虎懒惰起来。用人单位一般也有刻板印象,认为高职学生学习能力有欠缺,这反馈到校园里来,也对学生行为起着暗示的消极作用。
最后,性别差异也是个重要因素,男性往往更具冒险和拼搏精神,女性则往往更为保守、安于现状。高职院校学生性别比例在很多专业上都是失衡的,比如语言类、经济类专业,女生占据绝对优势,因此问卷调查的结果更多体现了女生的性格特征。
(二)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在此方面考虑得太少
既然学生缺乏积极竞争的心理准备,学校的课程设计就应该考虑到这一点,把重点放到培养学生自信、乐于竞争上来。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具体来说,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授课方式和考核方法仍未体现因材施教。
一是课程内容。以经济类学科来说,几乎没有什么课程的内容能体现培养学生自信和展现学生个人风采的内容。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内容上越来越注重培养动手能力,但对于不同学生个体,通常不会区别对待。一些基础课程,如大学英语等,课程内容几乎没有任何创新。
二是授课方式。授课方式的改革也存在一刀切的现象。虽然在课堂上开始注重教学互动,但是所设计的课堂活动却并不一定受学生欢迎,课堂提问也常常遭遇冷场。教师进行创新举措受到打击的时候,他们往往把责任归咎于学生,认为学生基本素质不够或者班级风气不好等等。其实他们并没考虑到高职学生或许会缺乏积极竞争心态,而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三是考核方法。一些重要课程仍然采用闭卷考试的方法考核学生,学生不得不使用同样的应试教育的方法来争取好成绩。学校往往规定一个语言类等级考试证书和数个专业资格考试证书作为学生获得毕业证书的门槛条件,学生为了获得这些证书,也必须采用同样的应试教育的学习手段来应付。对所有学生严格规定一样的毕业条件,这很方便管理,但是却完全没考虑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
(三)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制度设计上缺乏创意
每个高职院校通常都会自主制定一系列详细的学生管理规定。为了方便管理,学校可能采用某些军事化手段,制定的有些规定可能过分严苛,另有些规定则不能充分体现公平。学生一入学就只能被动接受这些规定,以这些规定作为自己的行事准则。
首先,整齐划一、繁文缛节的规矩下,学生很少有机会能强化升华自己的个性,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其次,具体到某个详细规定,如先进班级、优秀学生的评选办法等,也都可能存在设计上的问题。这导致很多学生在校期间默默无闻,只有到工作以后才能突然迸发出异彩,展现自己强大的一面。另有些学生的情况则完全相反。如果这样的情况经常出现,说明学校所制定的管理制度在设计上有重大的缺陷,在这样的体系中,真正的人才不能被发现,平庸无能的人反而占据较多的资源。
好的制度,应该努力去发现每个人的优点进行鼓励,而不是努力去发现每个人的缺点进行惩罚。一个宽松、能包容的环境,才能最大程度上培养人的自信和竞争力。以这样的原则来制定学生管理制度,高职院校才能真正体现“高等教育”的文化精髓,培养出大批人格健全、精神面貌积极向上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美)艾尔· 巴比(Babbie,E.) .社会研究方法:第10版[M]. 邱泽奇 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5.
[2](美)劳伦斯· 纽曼(W. Lawrence Neuman) . 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第5版)[M]. 郝大海 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3] 泰勒(Taylor) ,佩普劳(Peplau) ,希尔思(Sears) .社会心理学(第10版)[M]. 谢晓非 等 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4](美)戴维·迈尔斯(David G. Myers)社会心理学(第8版)[M]. 侯玉波等,译.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
[5]曹鸣岐,等. 应用心理学 [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