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碳排放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天津市和北京市为例

2015-02-11 00:17陈卫东,王军
关键词:学堂运动会天津

作者简介:刘 欣(1970— ),女,博士研究生,副教授.

通讯作者:刘 欣,liuxintjipe@126.com.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4339(2015)04-329-04

收稿日期: 2014-12-24.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基金资助项目(CE3004)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TJTY12-011).

一、天津近代女子学校体育的肇始(1860—1911)

天津最早的女子学校是1862年英国传教士殷森德夫妇创立的中国女童学堂。之后相继创办了1886年的女学堂(相当于初等小学)、1888年的女子小学堂、1906年的仰山小学、1909年的中西女学等女子教会学校。最初教会女校只是开展一些一般性体育活动和游戏,后来普遍开设了体操课。据记载,民国前教会女校的课程设置主要以圣经为主,其他学科有英语、四书、五经、算术、数学、格致、地理、中外历史以及音乐、手工、唱歌和体操等 [1]。教会女校虽然学生数量有限,但却是天津女子最早接受近代西方体育教育之地,为天津的女子学校体育起到了启蒙和示范作用。

1900年,天津第一所私立女子学校,即佩贞女子学堂建立,创办人徐肃静是天津近代史上第一位女校长。佩贞女子学堂是我国北方第一所女子学校,被天津教育家严修誉为“女学之先河”。1902年,严修在自己家里创办了严氏女塾,1905年改为严氏小学。1905年,严修创办了天津最早的幼儿师范学校,即严氏保姆讲习所。1904年,袁世凯指令开办天津公立女学堂,成为天津最早的公立女学堂。此后,创办女学之风兴起,女子学校渐渐增多,至1911年公立、私立女校共有24所。

女子学校的课程设置大体分为女红类(如缝纫、织布)、知识类(如数学、史地)和才艺类(如音乐、图画),有的还开设了体育课,如北洋女子公学、严氏保姆讲习所等。1907年3月8日,《奏定女子学堂章程》(包括《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颁布,规定凡是女子学堂学生,一律禁止缠足,且要开设体育课(当时称“体操课”)。女子学校体育的生存和发展自此得到基本的制度保障。之后,天津的女子学校普遍开设了体育课,普育女学堂,不仅校内有“天足会”,积极宣扬妇女解放,而且向全城百姓开放女子体育课。这一大胆举措在当时引起了全城轰动。

二、天津近代女子学校体育的发展(1912—1921)

民国初年“壬子癸丑学制”颁布后,天津的学校教育进行了相应改革,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女性单独设立中学、师范和各类实业学校。

天津各校普遍设体操课,初等小学一二年级体操课和唱歌合并,每周4小时,三四年级体操课每周3小时,高等小学体操课每周3小时,内容为普通体操和游戏。中学体操课女生每周2小时,内容为普通体操。

运动会是学校体育的表现形式之一,女子学校的运动会更为引人注目。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素以提倡女子体育为己任,历年纪念运动会成绩极佳,颇为各界赞许。1918年4月,该校召开第十二周年纪念运动会,招待男女来宾到校参观,到场男宾竟然多达2 000余人。《益世报》称“学生演作各种运动愈有精神”,还赞美“今年所演体操运动较前似更有进步。而其阳春舞、落梅舞、湘灵舞各节变化穿插新颖无比,尤为观者啧啧不置云。” ①其他运动会上,女子也大显身手。1922年,召开河东小学第一次联合运动会,参观者千余人。培英女学校、模范女学校分别表演了版球竞走、套圈戏和哑铃操,培英、模范两等女学校的女教师还进行了赛跑比赛。

1913年,天津基督教女青年会成立,设有体操教育班,致力于女子体育的宣传与推广。该会以学生为主要工作对象,大力传播西方近代女子体育。

三、天津近代女子学校体育的高峰(1922—1937)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欧美的教育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并取得优势地位,中国的学制随之进行了重大改革。1921年3月,教育部在部令中训示“注重女校体育”,并采取一些相应措施,如“增加女校体育时间,完全女校体育设备,注重女子特别任务之体育。” [2]1922年11月1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即“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在“壬戌学制”和1923年公布的《课程纲要草案》中,“体操”正式更名为“体育”,兵操被彻底废除。天津的女子学校体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根据“壬戌学制”,天津各级学校纷纷拟定体育课程,体育课的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天津女子师范学院从20年代后期开始陆续推行本校制定的“普及体育法”,规定各年级学生必修体育,每周2小时,正课时间根据学生性别和体格分组教学,课外活动时间则由学生自愿选择项目,结组运动。其他中、小学体育课的拟定均能做到结合学生的发育特点。如小学教材尽量采用游戏、舞蹈等,且随着年级的升高,运动时间加长,运动强度增大。1933年,小学体育界为促进小学体育的进一步发展,组织小学体育研究会研究教材,项目包括田径、篮球、足球、棒球、排球、乒乓球、网球、国术、舞蹈、团体操、滑冰等。同年天津市教育局选派教育局与学校两方面人员,并聘请教育专家组成幼稚园、小学具体课程编订委员会,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小学课程标准及本市具体课程,拟订各学年选材标准及教材份量百分比,编制了天津市小学体育教材要目。要目参考了当时各国的体育趋势和儿童身体的发育特点,尽量采用乡土游戏,分为游戏、舞蹈和运动三大类。

各校女子的课外活动亦非常活跃,运动队相继诞生。耀华中学有女子篮球队、女子田径队、女子棒垒球队和女子技巧队。女子篮球队1935年参加体育促进会举办的全市学校篮球赛、体育协进会举办的公开篮球赛,均获冠军。南开学校的女子篮球队、女子垒球队和女子排球队实力也很强。尤其是垒球队,人才济济,曾代表天津市出席华北、全国运动会并取得好成绩。天津女师排球队也多次参加华北球类运动会。在1934年第十八届华北运动会上,以河北女师为基本队员另加南开中学4名队员的河北女排获得亚军。小学方面,1934年体育协进会举办公开及学校男女篮球比赛,共有19所小学篮球队参加,二十六小学获女子小学组冠军。1935年举办学校篮球比赛,三十六小学获女子小学组冠军。女子司令球活动在当时也很活跃,各校纷纷建立校队。1930年组织的一次司令球比赛,市立第一小学、第十五小学、圣功女学、慈惠女学、浙江小学、培才小学、市立二十六小学等学校参赛。

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的运动会更加有声有色。1924年4月19日,该校的第十八周年纪念运动会召开。表演名目有:国旗舞、抢位子、采集豆荚舞、表情歌、表情操、交际舞、徒手操、蝴蝶舞、上山进行、爱罗格菲多舞、躲避球、燕子舞、司令球、爱尔兰舞、连续手操、手巾舞、哑铃和篮球等。学生共数百人,除女师外,还有蒙养院、女师附小的学生。另有不下数百的学生亲属前来参观。运动会表演项目以舞蹈和游戏为主,很适合女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运动会成为该校体育教育的精彩环节,形成了浓厚的女子体育文化氛围。

此时,天津的女子体育师资培养已走上专业化道路。1931年河北省女子师范学院 ②建立音体系,音乐正系,体育副系。1932年体育系独立建系,英文、音乐、教育为副系,学制4年,著名女子体育教育家张汇兰任系主任。体育系所聘教师均接受过专门训练,教学经验丰富。1934年秋,体育系设立专修科,系、科并存。体育系以全面发展为培养原则,要求学生既要掌握运动技能,又要精通理论课程。该系的创设是女子体育师资培养的里程碑,具有积极而广泛的影响。

四、天津近代女子学校体育的发展特点

(一)从体操到田径、球类

早期天津女子学校开展的体育内容一般为游戏和简单的体育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体育成为必修课。1907年《奏定女子学堂章程》规定女子学校体育课授游戏、普通体操。这种情形一直延续下来。1922年“壬戌学制”颁行,学校教育由模仿日本改为模仿美国,兵操内容被废除,田径、球类等运动项目在学校得到普遍开展。这一变化是女子学校体育发生改变的重要基础,教学内容变得丰富起来。1933年,天津市小学体育课内容有游戏、舞蹈和运动。其中运动包括短跑、跳远、掷远、跳高等田径项目和篮球、排球等球类项目。许多女子小学都有篮球队,市二十二小学从三年级开始就组织女子篮球队,几乎班班有队,人人参加练习。许多女子中学也有田径队、篮球队、排球队、网球队等,经常举行比赛,有的队(队员)还代表天津在大区及全国运动会上取得优异成绩。

(二)从表演到竞技

从我国近代女子体育竞赛开展状况来看,在大区及全国运动会上,起初根本不设女子项目,之后为表演项目,最后才成为正式的竞技项目。全国运动会1924年第三届时始设女子项目,但只是表演,第四届才为正式比赛项目;华北运动会1928年第十三届时始设女子表演项目,第十四届改为正式比赛项目。

从天津女子学校体育的有关记载中看到,1918年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的运动会上学生是在“演作”体操和舞蹈,1924年运动会上表演的项目将近20项。1922年河东小的学第一次联合运动会上,女子套圈戏和哑铃操也是“表演”。1928年的华北运动会上,南开女中和天津第一女子师范的排球队参加了表演项目。1929开始,天津的女子体育在赛场上才由“表演”走到了“竞技”,在华北运动会上,获得田径比赛女子组2项第二名,4项第三名,南开大学获女子高级组团体第3名,女子高级组网球第2名。之后历届华北运动会,天津女子运动员均表现良好,全国运动会上也是如此。30年代以后,天津自己组织的各种女子球类比赛层出不穷,1931年始逐年组织了全市女子公开排球赛、游泳赛、网球赛、垒球赛、乒乓球赛、篮球赛等。

(三)从松散到规范

清末虽然天津的一些教会女校和私立女校中出现了体育活动,但直到1907年《奏定女子学堂章程》颁布前,女学并未被清政府纳入正式的教育体系,女学中的体育教学缺乏规范和要求,所以女学中虽然有体育,但那是自发的、松散的,因而也是不完整的 [3]。《奏定学堂章程》明确规定了体操课“其要旨在使身体各部均齐发育,动作机敏,举止严肃,使知尚协同、守规矩之有益。其课程程度,授普通体操及游戏,并授以教授体操之次序法则。”此外,还规定了体育课的授课内容及学时安排。尽管在课程的设置上仍旧力图突出“淑女”教育,但是,其在课程上规定了一些现代化的教育内容,还是使得当时守旧的中国国民的耳目为之一新,新的体育课程开始成为学校中女生的法定课程 [4]。女子学校体育向规范化迈进了一步。

然而“无论是清末或民初的教育当局,对各级学校的体育措施并未严加管理”,“女子体育的施行因需视女学生放足情况及体力强弱而定,各校的女子体育并不一致” [5]。直至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了“壬戊学制”,“体操科”正式改称“体育科”,田径、球类运动得到进一步开展,女子学校体育才渐渐规范。30年代后,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几个《体育课程标准》,天津中小学的体育课日渐规范,各学校每学期开始即确定体育课程表,时数的分配、项目的选择,均力求科学化、合理化,注重因材施教。1936年又颁布了《暂行大学体育课程纲要》,女师学院即根据此纲要制定了具体的实施计划。

(四)从普通教育到专业教育

天津女子学校体育开始得虽早,但专业教育却起步较晚。20世纪30年代以前,从体育课的开设到课外活动的开展,始终是面对全体学生的普通体育教育,直至1931年河北省女子师范学院建立音体系,才开始专业教育。1932年该院体育系独立建系,进行了教学管理改革,采用合班分组制,因材施教,给体育系及其他系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体育系教育目标是“务求体格与技术平均发达,体育与德智同时增进;以期养成善良之体育师资及社会干部人才”。该系课程设置充实,课外活动丰富,体育设施良好。学生毕业前在学院部所属的师范中学部实习,后根据自己的特长写出毕业论文,成绩及格者授以理学学士学位。

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体育系培养了一批专业的女子体育教育者,对天津近代女子学校体育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也推动了女性自身的解放。

(五)从身体解放到文化诉求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制度“男尊女卑”,女子长期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特别是缠足陋习开始后,女子的身心更是受到极大摧残。“弱柳扶风”成为女子的美态,忍耐顺从才是女子的美德。鸦片战争后,西方思想涌入,维新派从救亡图强的理念出发,提倡开办女学。严复在天津期间,翻译了《天演论》,阐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呼吁社会废除女子缠足,特别提出要在中国妇女中开展体育锻炼,达到“自存”、“保种”的目的。女子体育从学校起步,《奏定女子学堂章程》明确地表述了“使身体各部均齐发育,动作机敏”的宗旨。此时的女子学校体育是将女子视为“强国强民之基”而提倡的,其诉求只是生理层面的女子身体解放。

观念的改变来自新文化运动以后开展的妇女解放运动。妇女解放的内容之一就是追求男女平等,强调女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女子学校体育思想迅速发生转变,提倡女性把体育当作争取权利的途径和手段,认为体育有助于提升女子的社会地位,使女子获得全新的人生价值。女子学校体育的目标,除了追求身体健康外,还应达到两种目标:“一是社会道德的训练,因为妇女参与社会服务日趋普及,需要培养社会道德,如合作、联络、坚持、交际、奋斗、互动、牺牲等美德,以应付环境的需要;二是陶冶性灵发抒感情,以解开中国旧式家庭教育……” [6]因此,“这一时期的女子体育己超越了救种救国、争取男女平等的思想目的,也不再局限于强身健体的实用层面,而逐渐成为一种文化形态。” ③

五、结语

天津近代女子学校体育自清末由教会学校引入到20世纪30年代逐渐发展至高峰。由于中国的社会情况所限,女子学校体育受到来自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多方因素的制约,举步维艰,发展缓慢。但是时代的潮流是不可逆转的,在历史的推动下,其教学理念、课程设计、课外活动、师资培养、运动队建设等各方面逐步走向完善。作为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天津女子学校体育对近代体育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不可磨灭的。

注 释:

①见1918年4月22日《益世报》“女子师范运动会记”一文。

②河北省女子师范学院,前身为1904年创建的天津北洋女学堂,1916年曾更名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1929年再次更名为河北省女子师范学院。

③见杨志康撰写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与近代女子体育》一文,发表在1987年由中国体育史学会编辑出版的《体育史论文集》(第三辑)第168页。

猜你喜欢
学堂运动会天津
如果天津有“画”说
龟龟运动会
天津卷
《天津之眼》
春季运动会
天津
get Shopty!我们的运动会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宝宝国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