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
有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位年轻的母亲领着三岁的女儿去植物园玩,女儿蹲在花丛前,又说又笑,又跳又闹,久久不愿离去。母亲问女儿:“在做什么?”女儿充满稚气地说:“我在和花说话啊!”
“和花说话”,多么温馨,多么充满诗意的字眼,看似天真幼稚,却蕴含朴素的哲理——我们都是大自然之子,万物平等,和谐发展。这也就是优胜劣汰吧!由此可知,同在一片蓝天下的人与物也应该如此,那么同一教室里的老师与学生呢?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以平等的心态,像小女孩对待花朵一样对待我们的学生?是不是应该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中间,“蹲下来,倾听花的声音”?
那么,如何“蹲下来,倾听花的声音”?我认为是把平等引入课堂。长期以来,我们本本分分地、规规矩矩地按照教参的要求在教学目标上搞“一刀切”,试图用一个模子要求,把学生造成统一的标准;老老实实地遵照大纲的要求,完成知识的传授任务;毕恭毕敬地承袭老式的教学传统,注入式教学独占课堂,单独向学生灌输,辛辛苦苦地把一支粉笔从黑板的左上角一直写到右下角,学生只是守规守矩地接受着。其实,这期间累的不止是学生,我们老师也累。这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尊重人格上的平等—— 课堂上人与人之间人格平等,没有尊严上下之分,教师有教师的尊严,学生有学生的尊严:每一个学生不论学习成绩是好是差、道德是否有缺陷、是否明辨是非,他的人格都应该受到尊重。任何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权利、自由发言的权利、正常按序排座的权利。我曾带的班里有一位学生,个子很矮、好动、随便,班主任很是头疼,于是就把他的坐位安排到最后一位,一待就是三年,可见岁月时光之长。孩子能有多大的抗挫能力?他的现状可想而知……
交流心灵上的平等—— 在课堂上每个人都可以独立自主地表达,自由地讨论,平等地交流,老师可以提问学生,学生也可以向老师发问,和谐平等,在“趣”中求知。曾经有一个小姑娘在韩国读书,其间半年在中国,半年在韩国。每回到中国,很不适应,她曾问:“在中国,老师为什么老让我在课堂上安静呢?可我有好多问题,而这些问题老师又讲不到呀!”我因此想起了日本教师常常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老师根据学生问题判断价值大小,选择学生回答或集体讨论,最终得出问题的答案,保留个人意见,也就是求同存异。
认可答案的多元性—— 长期以来,教学任务的核心是“唯书”“唯知”,我们的答案来自参考书,我们许多老师都是在努力证明答案的正确性。殊不知,学生不像我们先入为主,受条条框框的限制,从另一个角度、另一个层面看会得到更为精彩的答案。例如:在《项链》一课分析玛蒂尔德的形象时,多年的教参和现行课本的预习提示,都定位在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的妇女形象上。在我听一位老师讲课时,老师是基本按照教参的设计思想来讲授本课的。没料到有学生大胆地问了一句:“她十年含辛茹苦的还债,可不可以说她讲诚信?”当时所有的老师都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当然讲课老师不惜热情地表扬了她,并趁此机会让学生讨论。有的同学说从她身上还可以看出吃苦耐劳的精神;有的说:人应该向往一种更高层次的生活——没想到老师对学生答案的肯定竟引发了他们这么多思考。
坦然面对错误的心态—— 韩愈说:“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教学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教师可以公开的表态,弄懂以后再讲;遇到讲错的问题不必遮丑,应大胆承认,当众纠正;遇到与学生意见有分歧的问题,不强制学生服从,允许争议或保留。重要的是鼓励其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在我们中国司马光、张衡不是例子吗?
教育专家李镇西先生曾这样说:在素质教育的天地中,具有真诚人文情怀和博大民主胸襟的教师,既能与学生朋友般交流感情——让心灵体贴心灵,用尊严赢得尊严, 并以一颗赤诚的童心去感受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进而把他们的精神生活引向美好的境界,更能与学生同志式的探索真理——尊重学生发表不同看法的权利,提倡学生与老师展开观点争鸣,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愉悦地学习。
那么说一千,道一万,他们思想的精髓在哪里?静下心来思考,作以比较,设身处地,可能会恍然大悟,这都不是讲求平等与和谐吗?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