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酒精性肝病临床研究思路探讨

2015-02-10 14:03
亚太传统医药 2015年23期
关键词:酒精性肝病饮酒

李 军

(贵阳中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中医药治疗酒精性肝病临床研究思路探讨

李 军

(贵阳中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酒类的消耗量已呈逐年上升趋势,嗜酒者人数也在不断攀升,从而导致酒精性肝病的发病率也明显上升。酒精性肝病是影响人们健康的常见肝脏疾病之一,而在我国由乙醇引起的肝脏损害已经仅次于肝炎病毒,因此酒精性肝病的相关研究已引起学者的重视。积极预防、合理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进展。近年来,众多学者针对酒精性肝病开展了中医药干预的临床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显示出中医药在抑制病情进展和改善临床症状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和较大的研究潜力。

酒精性肝病;中医药;辨证论治;病因病机;思路探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酒已经成为社会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交际手段,适量饮酒可以通经活络对机体有益,但若饮酒过量则会产生一系列的疾病[1]。正如《本草纲目》谓“少则和气,多饮则杀人顷刻。”近年发病率不断攀升的酒精性肝病(ALD)就是代表疾病之一,ALD是由于长期过量饮酒导致的肝脏疾病,初期仅表现为脂肪肝,随着病情进展可先后转变为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酒精性肝硬化,严重酗酒时则可诱发广泛的肝细胞坏死甚或肝功能衰竭。针对酒精性肝病的研究已逐渐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充分重视,而预防和治疗酒精性肝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近年来,众多学者开展了中医药干预治疗酒精性肝病的临床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显示出中医药在抑制病情进展和改善临床症状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和较大的研究潜力,本文就中医药治疗酒精性肝病的临床研究思路作简单探讨。

1 酒精性肝病理论溯源

酒精性肝病早在古代就有研究,根据其相关临床表现,其中“酒臌”“酒劳”“酒疸”“伤酒”等都是对酒精性肝病的早期高度概括,对其理法方药的描述也有明确记载,对后世进一步研究酒精性肝病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1.1 病名由来

查阅文献,古代医学虽然没有“酒精性肝病”的病名记载,但长期过量饮酒对机体造成的危害性,有关文献早就有所认识。《景岳全书》曰:“诸臌之中尤以酒臌最难治之”,首次提出酒臌的由来,认为酒臌是因纵酒过度且日久难止,致血气天真败极而致。酒疸作为酒精性肝病发病过程中的一种重要兼证,早在《症因脉治·内伤黄疸》就有记载,其曰:“酒疸之因,其人以酒为事,或饮时浩饮,大醉当风入水,兼以膏粱厚味,互相蒸酿,则酒疸成之”,形象地指出了酒疸的发病成因以及证候表现。

1.2 病因病机演变

《本草纲目》曰:“少则和气,多饮则杀人顷刻”,其认为少量饮酒对机体有益,而过量则为害。正如《素问·厥论》篇:“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肢也。”《诸病源候论》谓:“酒者,水谷之精也,其气剽悍而有大毒。入则胃胀气逆,上逆于胸,内熏于肝胆,故令肝浮胆横。”由此可见,早在古代就认识到酒对人体的危害性,尤其过量饮酒后,酒毒湿热内蕴,肝脾损伤,气血不和,痰浊内生,气血痰湿相互搏结,停聚于胁下,日久成积,进而迁延肝脾肾,使之发生功能障碍。

酒精性肝病病机演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过量饮酒后,兼食膏粱厚味,热湿毒邪蕴结中焦脾胃,以致脾土壅肝木郁,肝失条达,肝脾同病,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浊相混,气机升降失调,致血行不畅,脉络失和,进而发生气滞,气不行血,使湿热、瘀血互结,或停于腹部,或结于胁下;第二阶段:病情若迁延日久,或辨证不准治疗失当,则病情转重。酒湿之毒,蕴结日久成痰,阻滞气血运行,气、血、痰、湿搏结,结为痞块停于胁下而为酒癖;第三阶段:继续嗜酒无度,则蕴结的气、血、水日久不化,肝脾失调,病久累及肾脏,导致肝、脾、肾三脏俱损,三焦气血津液输布失调,导致湿聚,水液潴留日久致腹部日渐增大,终成酒臌之证[3-5]。

由此可见,从祖国医学的观点可以大致推测出ALD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与西医中的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纤维化相一致,对临床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2 酒精性肝病治疗思路

目前针对肝脏疾病的确诊主要依靠病毒学、组织学、病理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相关研究基础,中医的望闻问切在一定程度上虽然,比较直观,但无法做出精确的疾病实质剖析,然而采用中医药治疗肝脏疾病,辨证论治的思想仍然是不变的总原则。

2.1 辨证论治为主,掌握治疗要点

酒精性肝病目前并没有统一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但不外乎以下几种常见证型:①肝气郁结型: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胀痛为主,同时伴有恶心、口苦、口干等症状;②湿热蕴结型:以脘腹痞闷为主,同时伴有舌红、苔黄腻;③肝肾不足型:以腰膝酸软乏力为主,同时伴有舌红脉细数表现;④脾虚肝郁型: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胀痛为主,同时伴有大便稀溏脉弦表现;⑤痰瘀蕴结型: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刺痛为主,同时伴有舌有瘀斑脉涩表现。

2.2 根据证型不同,选择对应治法

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治疗酒精性肝病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临床治疗中应根据不同分期选择对应治疗方法,但应掌握总原则,实证应疏肝利胆、化痰祛湿、导积逐瘀等,虚证应以益气温脾、调阴阳、滋肝肾为主。早期多以肝郁痰阻及肝经郁热,治疗多以清热解毒郁、祛痰化湿为大法,常以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药用柴胡、陈皮、香附、益母草、郁金等主要药物;中期酒毒之邪蕴结不解,致肝胆湿热、食滞痰阻为主,治疗多以解毒疏肝、理气活血及化痰清热为大法,常以平胃散合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药用柴胡、虎杖、茵陈、金钱草、山栀子等主要药物;后期多以肝脾及肾、肝肾阴虚、正气已伤及脾肾阳虚水停为主,治疗多以行气活血、攻补兼施及顾护正虚为治疗大法,常以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药用益母草、大腹皮、木香、炙鳖甲、茯苓等主要药物。

2.3 治疗思路

祖国医学历来讲究未病先防,曰“不治已病治未病”。研究表明,酒精性中毒进一步发展将会转化成肝硬化,因此,及早进行预防和治疗措施,可以避免或者减少ALD的发生。ALD为本虚标实之病证,其主要病机为气血阴阳的失调致机体虚弱,而痰凝、血瘀、湿阻为主要病理产物,因此在治疗时应做到标本兼顾,既要补益正气增强抵抗力,也要使痰凝、血瘀、湿阻等病理因素得以祛除。在治疗过程中应该做到补益正气以治疗本虚,因酒为大热有毒之品,热邪最易伤津耗气,使机体易虚,且酒湿伤脾,故饮酒后首先脾胃受损,则脾失运化,正气愈虚;除此之外,更应理气化浊以治疗标实之证,因机体正气不足若加之恣饮无度,以致酒湿不运,阻滞气机,日久则痰湿瘀停于胁下。因此,在酒精性肝病的治疗过程中应该把握“预防与治疗并举,但预防更重”的基本原则。

3 目前存在的问题

饮酒进而引起机体损害早在我国古代就有较为明确的记载,并将其主要归纳为“酒疸”“酒癖”“酒精中毒”“酒臌”等范畴,而且对其治疗进行了长期有效的探索,可以说中医药治疗酒精性肝病有其独特的优势,不论是从辨证论治还是在特定方加减治疗方面,均具有较好的疗效。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如目前针对酒精性肝病的研究大部分停留于临床观察总结部分,而且从研究的广度以及深度来看,没有统一的辨证、疗效评价标准以及缺乏对照性研究和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另外一方面对于中药复方进行研究的相关实验,其作用的机理以及针对靶点的研究并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

4 展望

笔者认为,对于目前酒精性肝病发病率的不断攀升,在治疗过程中应该把握以下几个结合点:首先应做到中西医结合,其次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第三是理论与实践即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最后要做到治疗与保健相互渗透,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中医辩证论治的规范性诊断以及治疗方法,以便在今后通过部分前瞻性的大样本流行病学的研究,探讨出酒精性肝病的证候规范以及临床的演变规律,进而进行严谨合理的实验设计以及临床研究,最终达到提高中医药在治疗酒精性肝病方面的理论水平和临床疗效。

[1] 杨万枝,吕雄文.酒精性肝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2,47(1):97-99.

[2] 殷晓轩,尹常健.酒精性肝病中医用药规律探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2):285-287.

[3] 丁霞.田德禄教授治疗酒精性肝病临床经验[J].中医教育,1999,30(1):52-53.

[4] 张诗军,陈泽雄,黄必军,等.清热利湿法治疗酒精性肝炎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2,10(3):145.

[5] 陈小林.王希利教授治疗酒精性肝病经验撷要[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7):18-19.

(责任编辑:魏 晓)

2015-06-23

李军(1986-),男,贵阳中医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研究。

R256.4

A

1673-2197(2015)23-0053-02

10.11954/ytctyy.201523020

猜你喜欢
酒精性肝病饮酒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胆汁酸代谢在慢性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GP73在HBV相关性肝病中的水平及意义
请勿过量饮酒
清肝二十七味丸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大黄蛰虫丸对小鼠酒精性肝纤维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陶渊明 饮酒》
一种基于LBP 特征提取和稀疏表示的肝病识别算法
与猫狗共饮酒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诊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