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兵
摘 要:中学思想政治课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统一起来,促进学生认识与行为的统一。教学过程中教师重点指示方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同时通过考评制度发挥学生在学习中主体性、主动性、自觉性。
关键词:主体性;教学思想;教学活动;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285-01
一、教学思想中的学生主体性
中学“思想政治”具有比较强的政治性,对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思想、观念中习惯于把基本理论、大政方针比较系统地灌输给学生。
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要求教育者把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很好地统一起来,结合教学对象身心特点等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思想政治”教学的实践以及对“思想政治”教学的政治评价都表明能否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往往与思想“政治教学”的时效性直接相关。“思想政治”教学中需要使学生通过自己不断的探索实践和思考获得理性认识,促进学生认知与行为的统一。充分承认和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主体参与教学过程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双向交流教学模式。主要内容包括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独立人格个性发展和提供一种宽松的环境以及爱护和培养学生的上进心求知欲,帮助他们提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注意为他们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教师发挥好自身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通过学习和思考得出结论,进而把“思想政治”理论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二、教学活动中的学生主体性
教学活动组织中,教师应着重在指点方向、把握重点上做文章,在“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探索问题,有意识地把学生推到“中心”位置上,教师在其中主动担当学生的配角,以平等身份与学生一起讨论、研究问题,围绕学生的思路将问题进一步引向深入,并对学生的疑惑予以解答。从教师方面来讲,在教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学。这时的“学”意味着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接触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把握他们的心理动态,从中知晓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不利、不明之处,并及时纠正、完善教学过程。
在制定教学计划中,要以“理论联系实际研究现实问题为主”。贯彻教学计划要注重让学生从对现实的把握和理解中区提高对理论学习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研究、解决现实问题。现在的中学生自主意识比较强,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自觉性,启发并利用学生的自觉性,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不在于要求对学生多细多严,而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求能意识,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适应度。
三、考核机制中的学生主体性
考核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的考核机制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中主体性、主动性、自觉性,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学诸多环节的探索和改革中,进展最慢、成效最差的当数考试、考核或评价模式方面。一是知识点的考核重于方法论的考核。常常过于重视对课程中一些知识点的考核,甚至过分关注于对一些概念、定义的记忆和复述,反而忽約了受教育者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掌握程度的考核。学生只能被动地跟着考核的要求进行学习,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二是封闭式考评重于开放式考评。封闭式考评主要问题是不太能够测试出学生对问题理解的深度,学生在考核过程中难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缺乏创造性思维的空间,也不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三是认同性考评重于创新性考评。大部分教师习惯运用认同性判定,对那些与教材或自己观点不同,特别是相反的答卷采取否定性评价。这样容易形成学生趋同思维模式,习惯于按照权威的观念和理念处理问题,将造成另一种危险甚至可称之为悲剧,即学生的创造思维被扼制甚至被泯灭,那才是教育的最大失误和悲哀。
现实的复杂性和社会存在的多元化,使得任何问题的解决不可采取单一模式,合理的考评也不可能有一个所谓的完善模式。要通过考评机制来发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那么我们就要思考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考核的内容应该是学生熟悉并有所感受的问题。人们在运用某种理论或观点分析问题时,首先应能对所分析的问题有切实的感受和把握,能够理解问题的基本特征,否则,对问题只能隔靴搔痒,很难深入。为此,只有选择那些为学生所熟悉、为学生所亲生感受的是或问题,才能真正引起学生探求其解的兴趣和欲望,也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欲望,从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和所掌握的观点、方法探求问题的答案。从一个学生对问题界定、观点运用、逻辑辅导等方面进行考查,不仅可以看出该学生的学习状况,而且可以真正全面把握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想方法。
第二,考核的内容应该是具有多种可能解决途径的问题。重视问题与课程中基本观点的联系,但要切忌二者联系的简单化、机械化,而应使这种联系构成统一的有机整体。为此,用以进行课程考核的题目应当有多种可能的解决路径,能够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考察,不同的视角、思路既可得出不同的结论,也可能出现殊途同归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这些视角、思路的差别。考察出学生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品质,亦可考察出学生在对课程中基本观点、方法的运用中显现出来的学习情况,从而确定教学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第三,考核的内容应该是有进一步发掘和深化余地的问题。除了能够检验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掌握之外,一项好的考核还应为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提供尽可能大的空间。也就是说,考核的题目应当使学生在正确运用课程相关概念、观点和方法完成对问题论述的基础上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和能力对题目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提出一些更具创造性的思考和结论。这样的问题不仅可以提高考核的鉴别度,而且能使学生的独到见解得到充分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