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角度浅谈对埃博拉出血热的认识

2015-02-09 21:26张希劲陆永攀
亚太传统医药 2015年2期
关键词:犀角凉血博拉

张希劲,陆永攀

(山东中医药大学 基础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从中医角度浅谈对埃博拉出血热的认识

张希劲,陆永攀

(山东中医药大学 基础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2014年3月以来,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西非国家爆发了埃博拉出血热,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埃博拉出血热疫情,也是西非地区首次发现该病。中医认为,埃博拉出血热与中医的“风温”特征最吻合,应属于血热出血证,治宜清热凉血、祛邪扶正。建议前期采用银翘散加葛根、白芍、大黄,奏清热解毒之效;后期则用犀角地黄汤加味,收扶正祛邪之功,以期提供一种合理有效的埃博拉出血热治疗方案。

埃博拉出血热;疫疠之气;血热出血;清热凉血;祛邪扶正

2014年3月以来,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西非国家爆发了埃博拉出血热,这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埃博拉出血热疫情,也是西非地区首次发现该病。埃博拉出血热可侵犯人类和其他灵长目动物,接触病人以及被感染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或污染物后均可感染。该病可引起内出血,侵袭多个器官,破坏性极强,至今没有有效应对之策。非洲地处热带地区,地理比较复杂,沙漠、草原与雨林三种地带兼见[1],加之多数非洲国家医疗卫生事业落后,医疗水平相对较差,大大增加了埃博拉的发病率与致死率。截至9月20日,西非多国,几内亚、塞拉利昂等已累计发现埃博拉出血热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2 615例,死亡1 427例。疫情传播可谓十分迅速,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1 病因病机

埃博拉病毒在中医中属于“疫疠之气”,其传染性强,致死率高,可通过血液和排泄物传播,必须严格防控。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在中医学中也有不少类似病毒性出血热的记载。清代温病学家余师愚的《疫诊一得》所述病症如“头痛如劈”“遍体发炎”“骨节烦痛、腰如被杖”“大便不已、小便短缩如油”等,与本病临床表现极为相似。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出血热的中医命名论述甚多,如伏气瘟疫、少阴伏气温病、温毒发斑、温毒疫斑、疫毒热斑等[3]。这些命名多从温病角度选取,出血热大抵属于中医外感热病中“瘟疫”“疫疹”“疫斑”等范畴,初起症见头痛、发烧、肌肉酸痛、咽喉疼等,甚至出现红眼、呃逆、胸痛、呼吸和吞咽困难等症,即是风热邪毒挟湿侵犯上焦肺卫,营卫失和,卫外失司,气机逆乱。后期出现的呕吐、腹泻、肝肾功能损伤、体内外出血等症状则是典型的肝脾肾严重受损表现,脾不统血,肝不藏血。笔者认为,确切地说,埃博拉出血热中医辨证应属血热出血。

埃博拉病毒具有强烈传染性,呈流行性发病特征,与祖国医学中瘟疫的致病特点一致。中医学认为,该病主要由人体正气不足,外感温热疫毒之邪由皮毛侵入机体,化火内陷营血所致,其病因为“疫毒”,属性为“热毒”。但至休克期,则多为热邪内闭,气阴欲脱或兼阳气欲脱,恢复期则属于正虚而邪未尽的病证。

2 致病特点

该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为接触传播,可通过接触病人以及与被感染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或污染物而感染,被感染者血液中出现较高含量病毒,且持续存在[2]。虽然尚未证实该病毒可通过性传播和空气传播,但应予以警惕,做好防护措施。该病潜伏时间不确定,多为2~21天,潜伏期没有传染性,发病时才具有传染性。

该病破坏性极大但却可控,可通过隔离传染源和加强个人防护来防控疫情。一旦发现感染者和接触者,必须立即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防止疫情扩散。对于密切接触者,如转运、救治、陪护等人员,应加强自我防护意识。

3 中医论治

中医治疗总则为清热凉血,祛邪扶正。

(1)前期:清热解毒,敛阴和营。方药:银翘散加葛根、白芍、大黄,具体组成为金银花30g、连翘30g、荆芥穗15g、淡豆豉15g、竹叶15g、牛蒡子12g、芦根15g、桔梗12g、薄荷12g、葛根15g、白芍15g、大黄9g(后下)、生甘草6g。

(2)后期:扶正固本,凉血和血。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味,药物组成为犀角(水牛角代)30g(研末冲服)、生地24g、赤芍15g、丹皮15g、杜仲15g、狗脊15g、山药15g、山萸肉15g、枸杞子15g、黄芪21g、生白术21g、莲子肉15g、薏苡仁30g、陈皮12g。

4 讨论

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治是世界性难题,自1976年被发现以来,该病几乎年年爆发,今年则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截止2014年8月25日,已经有1 427人死于该病,目前抗埃博拉试验药物ZMapp还很不成熟,急需寻找一种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案。

埃博拉出血热属于中医学中的“疫疠之气”,可参考“温病学”和“血证”两方面进行论治。温病不外乎清热、解毒、祛湿,治血不外乎行血、补肝、降气,故以清热凉血、祛邪扶正立法。前期用银翘散加葛根、白芍、大黄,方中重用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为君药;淡豆豉、薄荷宣透气机,桔梗开提肺气,共为臣药;芥穗祛风胜湿,竹叶、芦根养阴利湿,大黄合牛蒡子攻下秽浊,葛根发汗解肌,白芍敛阴和营,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养阴清热、透邪祛毒之功。至于后期,肝脾肾大亏,治应以扶正固本为本,凉血和血为标。方选犀角地黄汤加味,其中犀角(水牛角代)、生地、赤芍、丹皮凉血和血;杜仲、狗脊、山药、山萸肉、枸杞子补益肝肾,以增藏血之力;黄芪、白术、莲子肉、薏苡仁益气健脾止泻,以增统血之力。藏血、统血之力增强,合清热凉血,出血自止,肝脾肾之功亦得复。

正所谓“两虚相得,乃客其形”,面对疫疠之气等虚邪贼风,其能致病亦与患者正气不足相关。人体缺乏足够的正气来抵御疫疠之气,必然犯病,因此在治疗时应注重扶正祛邪。该病出血症状明显,“血为气之母”,出血加剧正气损耗,在治疗时应注重固护正气,故选用犀角地黄汤加补益之品。

目前国际上还缺乏对埃博拉出血热行之有效的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最新研制的ZMapp抗体似乎给人类带来了希望,其是具有免疫作用(可摧毁有害细胞)的一类蛋白质,与单克隆抗体相似,但附加了一个危险的细胞特定成分,其可模仿人体免疫系统产生过敏反应,即在血液中直接生成抗体。目前该药仅在灵长类动物身上做过试验,且样本数量较小,不具有代表性。由于人类与灵长动物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且人体临床试验必须经过政府机构的批准,新药研发再次陷入困境。

中医学的理念与西医不同,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有以柔克刚的涵义,即不直接杀灭病毒,而是通过调理脏腑机能、固护正气来抵御疫疠之气,笔者自拟的两首方剂即是体现了这种思想。在当今西医治疗埃博拉出血热出现瓶颈的大背景下,中医学的辨治论治思想无疑给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1] 本刊编译.非洲各国传统医药概述[J].亚太传统医药,2006,2(5):75-77.

[2] 张文生,李学军.埃博拉出血热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5):2856-2857.

[3] 汪新象.学好三焦辨证的四点体会[J].泸州医学院学报,1985,8(4):272-274.

(责任编辑:尹晨茹)

2014-09-29

张希劲(1993-),男,山东中医药大学在读生,研究方向为中医基础医学。

R254

A

1673-2197(2015)02-0049-02

10.11954/ytctyy.201502017

猜你喜欢
犀角凉血博拉
凉血五花汤洗剂雾化冷喷治疗血热型面部皮肤病的疗效观察
清热凉血散结方外用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疗效观察
凉血活血解毒法内服外洗治疗糖尿病合并银屑病的有效性
犀角散加味干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前期临床研究
直面“埃博拉”之惧
犀牛有角久成器
如何看埃博拉疫苗研发引发的争论
抗击埃博拉:中国赢得世界尊重
犀角雕刻艺术
凉血活血汤联合青黄膏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