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玲,刘玉秀,顾怀敏,吴星颐,马洪瑶,胡佳乐
为完善我国的医学学位制度、提高临床医疗队伍素质和临床医疗水平、适应社会对高层次临床医师的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98 年2 月正式颁布《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确立了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制度[1-2]。作为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该“办法”试行的近20 年来,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健康需求的增加、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转化医学的兴起,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逐渐暴露,严重影响了培养质量。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后难以满足临床岗位的实际要求,能力素质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裂痕凸显。因此,重新审视当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完善教育机制,培养能胜任未来临床岗位需要、能力全面的高层次医疗人才已是当务之急。
我国的研究生学位类型分为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专业学位指对职业有专门要求的教育学位,主要目的是为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且能够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3]。显然,作为特殊行业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则需立足于临床医疗工作,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实用医学人才。因此,其与科学学位医学研究生在培养要求和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在拓宽知识面的同时,专业学位研究生更需重视临床操作和实践,突出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临床实践为导向,需要在临床上受到更多正规、高水平的训练。
2.1 临床技能训练不足 医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专业性较强的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基本技能即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等能力。由于当前社会宏观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时往往无法达到预期培养目标。首先,紧张的“医患关系”严重干扰了临床教学工作。一方面,患者对研究生的信任度较低,对其诊断和治疗往往持抗拒心理;另一方面,多数导师亦期望规避风险和责任,让研究生亲自进行临床实践的意愿较低[4]。其次,在当前经济和管理体制下,大多数医院仍承担着“创收”的任务,与经济效益挂钩的工作考核机制导致导师偏重医疗和科研工作。在教学工作缺乏完善的考评与激励机制的情况下,本应是极为重要的临床技能传带任务多被看作额外负担。再者,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建立时间较晚,招生规模扩张速度较快,而相应的硬件设施未能及时完善,资源不足,且很多医院和学校的导师队伍建设不尽合理。这些因素都导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基本临床技能培养不能完全达到教学要求。
2.2 学术研究能力不足 目前,部分高校、医院和导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认识不到位。专业学位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其素质的培养恰恰包含了学术思维素养和学术研究能力的锻炼。未来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将是能够进行学术研究和创造知识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不重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术素养的塑造,将割裂他们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智力结构,仅仅培养了技术的应用者,而非创新者。
此外,一些培养单位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仍按照传统的科学学位培养方式进行,虽重视科研能力的发展,但未能严格区分两者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区别[5]。基于医学模式转变、循证医学和转化医学的发展,当前临床医学研究的一个愈发重要的方向就是“以患者为中心”的基于临床的研究和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而完成此类研究将是未来合格临床医师的能力体现。但这种研究需借助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等学科的帮助,且需要长期大量的临床样本资料积累。相比而言,实验室进行的研究可能在短期内产生更大的成果,对于导师和学生显然有着更大的吸引。
科学学位培养的是学术型研究人才,这部分人在任何国家也只是少数,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大量增加则进一步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求[6]。我国有最大的疾病群体和丰富的病例资源,在病因学、循证医学证据方面的研究积累具有充分优势。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在推动知识发展和创新上没有差异,均能够创造具有应用价值的知识人才,在教育体制中具有同等的地位和作用,都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2.3 社会支持力度不足 培养机制设计上,我国医学教育属教育部门主管,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属卫生部门主管,从而导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学习、临床技能训练和考核等方面互不认可,研究生毕业后仍需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偏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设立的初衷。当前医师职业受到的社会积极支持越来越少,负面评价越来越多,造成学习和工作倦怠性加重。因此,临床研究生不仅需要临床技能的指导,也需要更多的社会支持,使他们从心理上正确认识医疗工作的特点。而这些工作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还需不断加强[7]。
根据现实社会发展对临床医学人才的需要,紧随世界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和培养的发展趋势,以岗位胜任能力导向进行培养是解决所存在问题的有效选择。
3.1 岗位胜任力的内涵 McClelland[8]在其《测量胜任特征而非智力》一文中首次提出“胜任力”一词,强调胜任力是能够区分在特定的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一般认为,胜任力通常由2 部分构成。一是浅层次的外显胜任力,主要包括知识和技能等基准性胜任特征,是对胜任者基本素质的要求;二是深层次的内隐胜任力,主要包括价值观、态度、自我形象、个性、动机等鉴别性胜任特征,是区分优异者和平凡者的关键因素[9]。岗位胜任力的主要特征包括:①多维性,即包括了员工的知识、技能等表象素质和动机、特质等潜在心理品质;②具体性,即不同工作岗位的岗位素质要求是有区别的;③动态性,即高的岗位胜任力素质要求员工能够主动调整以适应环境的变化;④层次性,即同一岗位可划分不同层次,每一具体层次有不同的素质要求;⑤战略性,即岗位胜任力是支持岗位人员优质、高效地完成岗位工作所要求的核心素质,通过岗位工作支持组织战略的实现[10]。
作为一种新兴的素质论和能力论,胜任力强调的是与工作岗位相关的特定个体素质、个体素质对工作组织绩效的影响以及优秀绩效所需的素质和才能。知识、技能、学历等可以鉴别员工合格与否,但无法保证合格员工能够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故注重鉴别性特征日趋重要。
3.2 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岗位胜任力的内容 为适应医学的发展趋势和公众健康需求的转变,当前优秀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应对社会老龄化、患者人群变化、慢性病与文化多元化、就医行为方式变化和公共期望值增加所带来的挑战的能力。Epstein和Hundert[11]认为,临床医师的岗位胜任能力是在日常医疗服务中熟练精准地运用学术知识、技术手段、临床思维、交流沟通技能、情感表达、价值取向和个人体会,让所服务的个人和群体受益。
目前,我国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后需要具备何种岗位胜任能力的研究较少,多基于当前医患关系的视角,简单阐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内涵和特征、世界医学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在培养教育中的不足,并结合当前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经过系统教育和培养经具备如下的岗位胜任能力。
3.2.1 基本能力方面 包括扎实的医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专业技能,以及出色的学术研究思维和素养。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诊断治疗等操作技能是一名合格临床专业研究生走向临床工作岗位最基本的能力要求。学术研究能力是在工作中能取得提升的基本素质,既包括基础理论研究能力,更包括基于转化医学和循证医学的临床医学研究能力,而后者则应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研究能力的重点培养。
3.2.2 深层次的内隐胜任力方面 包括坚定医师职业素养与人文精神、团队合作及领导管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促进能力。首先,坚定的医师职业素养和高尚的医学人文精神是一名临床医师不断取得成功的基石。医学的职业精神规定了必须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以及人际关系,这是满足公众期望、获得公众信任的基础。其次,随着学科交叉的深化,知识的发展与创新越来越需要多学科的融合,学术研究越来越需要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知识背景的成员组成团队。同时,临床诊疗也常需要团队的合作完成。所以团队合作与领导管理能力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与科研活动中越发重要。再次,临床医师长期面对病患,处于相对压抑的环境,而医患关系逐渐由传统的“医生-患者”型向“指导-合作”和“共同参与”的人本模式转变,因此保持高效的沟通交流能力是临床医师出色完成本职工作、获得患者青睐的深度内隐能力。我国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的培养只注重医学知识的学习,少有公共卫生类和健康教育类等课程的内容。但随着疾病谱与医学模式的转变,需要更多有关健康知识的教育加入到医学专业硕士的培养中。
结合我国当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新形势下其需要培养的岗位胜任能力的要求,在今后的培养教育中,建议从宏观政策支持、师资培养、教学课程规划设置、考核制度完善等诸多方面进行改革。
4.1 行政改革支持 医学教育改革任务长远而艰巨,需要有人领导,更需要转变观念、工作方式和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协调。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是一个高端人才的劳动密集型事业,而我国现有的资金投入不足,尤其是对于医学生的直接补助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更为缺乏[12]。政府和相关单位应加大资源投入,减少医学研究生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临床医学的学习和能力培养中。此外,教育和卫生等主管部门之间应相互协调,减少利益之争,共同协作,尝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新的培养制度和体系。如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知识技能转移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加强研究生期间的培养力度,在研究生毕业的同时也达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的水平,缩短培养周期。诸如此类的改革应当不断实践与探索,从而逐步完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培养机制。
4.2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教育的核心资源。但目前我国临床医学教师质量良莠不齐,优秀师资短缺,同时教师面临医教研多重任务,授课负担过重。在当前教学任务缺乏硬性考核指标的情况下,杰出的临床医学人才更愿意从事报酬更为丰厚、社会回报更为显著的临床工作。因此在提高导师教学报酬回馈的同时,需考虑逐步建立和完善硬性教学考评机制,建立淘汰制度,强化激励和约束性质。如通过学生为导师打分评价、学生各项考核成绩纳入导师评价体系等方式提升导师对教学的重视度。
4.3 教育培养规划 为培养胜任未来临床工作岗位、具有优秀鉴别能力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设置更多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医学、健康教育与促进、沟通技巧等方面的课程以及课题申报、研究方法、论文设计与写作等专门的培训。如作为开展临床医学研究的新兴学科,临床流行病学既是临床科研方法学,也是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这些方面的课程和培训所占比例应逐步加大,从而帮助他们成为合格的临床医疗工作者和具备不断发展能力的知识公民。
此外,我国医学研究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大多集中在进入临床实践前的半年。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教育应当反复灌输职业精神,使其贯穿于具体的临床和技能培训中,推动职业角色认定、价值观的择取、职业承诺和职业性格养成[10,13]。故建议应在其临床实践期间,不间断地安排各种理论课程学习,借以不断培养其主动学习和发展的意识。同时,除了临床诊疗相关的实践活动,教学单位还应经常举行诸如辩论会、各种集体活动借以增强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沟通表达、团队合作素质等。此外,还可以通过邀请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专家进行授课、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等培养内容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4.4 健全考评机制 当前,很多培养单位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知识和技能考核流于形式。这种过程管理的不完善亟待改进。一方面应强化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可适当提高考核的组织层次,以严格的考核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如教育主管部门和卫生主管部门之间加强协调,组织培养单位联合考核,将考生置于陌生的环境,切实考出真实水平。
除基本技能的考核,为推进鉴别性能力的发展,也应进行综合素质的考核。如组织心理专家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经常组织学生参加无领导小组讨论等形式观察个人特质,根据岗位胜任力要求有针对性地对不同个体给出个性化的培养方案[14]。
[1] 汪 洋,宁 黎,余全红,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中山大学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4):57-62.
[2] 胡光丽,李海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26(11):1196-1198.
[3] 王洪恩.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问题及对策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4):710-711.
[4] 张宏如,黄桂成,文 痒,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思考[J].江苏高教,2014(2):96-97.
[5] 陈发明.医学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5):931-934.
[6] 柯 杨.对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再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7):27-30.
[7] 李 雯.120 名临床医学研究生工作倦怠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7):521-522.
[8] McClelland D.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 Psychol,1973(28):1-14.
[9] Dalton M.Are competency models a waste[J].Training Dev,1997(10):48.
[10] 赵永乐,王 慧.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岗位胜任力素质模型的建立[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1):52-55.
[11] Epstein RM,Hundert EM.Defining and assessing professional competence[J].JAMA,2002(287):226-235.
[12] 金为民,陈 蓉,周 栩,等.中美医学研究生教育模式比较[J].当代医学,2014,20(10):163-164.
[13] Vineis P.Evidence-based medicine and ethics:a practical approach[J].J Med Ethics,2004(12):126-127.
[14] 赵建宁.临床和科研并重 培养优秀临床医师[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4,27(11):1121-1123.